呼和浩特,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简称“青城”,因召庙云集,又称“召城”,是祖国北疆的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是一座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众多历史遗存的塞外名城,这里不但拥有独特美妙的自然风光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还有历史积淀深厚的古迹名胜,再加上绚丽多姿的蒙古歌舞、精彩的蒙古式摔跤,这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旅游季节:呼和浩特的最佳旅游季是4至10月,其中7月中旬至9月初是去草原观光的最佳时节,这时的草原景致迷人,而且正好有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举行。
大召寺,位于呼和浩特旧城的南部,由明代蒙古土默特部落的首领阿拉坦汗,在明万历八年主持修建。寺庙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是呼和浩特最早兴建的喇嘛教寺庙。大召寺的建筑风格采用了汉传寺庙的形式,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菩提过殿、九间楼、经堂、佛殿等,其中经堂和佛殿连在一起,统称为“大殿”。游客进入山门后,沿着中轴线向前步行游览,就可以轻松的游遍全寺。大召寺在清代被尊为“皇庙”。,曾住宿在这里;康熙皇帝也在这里住过几日,并铸有“皇帝万岁”的金牌,供于大殿银佛像之前(如今殿内光线很暗,游客不一定能看到这块金牌),为了表示对皇帝的尊敬,此后这里取消了活佛的转世规定,成为了蒙古地区少有的不设活佛的寺庙,寺庙的正殿也换成了黄色琉璃瓦。
游览大召寺,寺中的银佛、龙雕、壁画等“三绝”不得不看。当你来到寺庙内的大殿中,。银佛建于万历十四年(1586年),由尼泊尔工匠制作。当年银像落成时,,。因此大召寺当年也有“银佛寺”之称。在银佛座前,有两条造型生动的金色蟠龙,高约10米,分别雕在两根通天柱上,由下上望,双龙对翔,张牙舞爪,这就是龙雕。相传龙雕使用了粘土、料浆石为原料精制而成,工艺十分考究,是佛殿中的精品。而那些布满了经堂和佛殿四壁的壁画,据说采用的是矿物原料,颜色至今不退。壁画的内容依据佛教经典中的故事,描绘了天上、人间和地狱的各种景象。画中所绘佛祖、人物等形象,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大召寺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和六月十五,都要将寺内珍藏的一幅巨大的迈达佛(未来佛)像,抬出来挂在佛殿前展晾。晾大佛时,,众僧诵经祈祷,演奏法乐。
昭君墓位于呼和浩特市以南的大黑河畔,距市区9公里。墓高33米,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远望陵墓呈青黛色。当地传说,每年“凉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时候,唯有昭君墓上草色青青,因此,昭君墓又称为“青冢”。“青冢拥黛”被誉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
昭君墓参观内容有:青泉牌坊、石雕嫱云、和亲铜像、、昭君出塞陈列、昭君诗碑廊等。
昭君出塞: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原是皇宫中的宫女,西汉年间,匈奴呼韩邪单于(国王)入朝求和亲,昭君自愿远嫁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王后),使汉匈之间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战争得以和平相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伊斯兰风情街位于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全长1150米,街道两侧以叠涩拱券、穹隆、彩色琉璃砖装饰出来的高楼气势宏伟,排排尖拱形并列的门窗、浑厚饱满的绿色或黄色的球形殿顶、高耸的柱式塔楼,以沙漠黄为主而绿白相间的色调,让人领略到浓郁的伊斯兰风情。
这里回族群众聚居、伊斯兰风格建筑集中、穆斯林商业繁荣,特别是因有着千百年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积淀,使这里形成了浓郁的伊斯兰氛围。
呼和浩特清真大寺位于呼和浩特市旧城通道南街东侧。是呼和浩特市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清真寺,故此得名清真大寺。 寺门西向,面阔3间,歇山顶宫殿式,前有廊檐,正门上悬“清真大寺”横匾,两侧开有便门。进人正门面对礼拜大殿后壁。主体建筑礼拜大殿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面阔5间,中为殿门,两侧4间装雕棂方窗。殿顶层次分明。勾连搭相接,数个赞尖式顶阁既。加殿内采光,又增其精巧美观。大殿共25间,可容500人同时礼拜。殿前两侧为讲堂。东面原为穿堂过厅,现改为接待厅。寺后院坐北朝南为沐浴室,西南角耸立四层六棱体望月楼,为该寺独有特色建筑,六面墙体窗户隔层装置,成间隔变化,顶部为六角攒尖顶式,内登楼远眺,呼市风景尽收眼底。寺院整体建筑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主,兼容回族砖雕及伊斯兰教装饰艺术,布局工整,庄严肃穆。
寺内存康熙三十三年勒石《重到洪武御制回辉教百字碑》(碑文与《天方典礼》等书著录百字赞有出人)、《康熙圣谕碑》、4重修绥远清真大寺碑》等碑石7通,阿拉伯文手抄本《古兰经》30卷,匾额多方。
特别提示:男士不能漏出肚脐到膝盖的部分,女士除了脸和手掌都需遮盖,部分区域不许女士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