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西藏

西藏

西藏

7月-9月是西藏户外旅游的最佳时间。 但每年10至2月间前往拉萨旅游也是不错的选择,那时游客较少,因高原日照时间长,白天并不是很冷,夜间较冷,早晚温差大。 阿里地区建议夏季前往,那时路况较好,且可以转山。 有“中国瑞士”之称的林芝地区夏季去较好,可以看到茂密的林海和河流及成群牛羊。

干尸洞

干尸洞

“干尸洞”,也有人称它“万人坑”。洞口尽容一个人进去。这个洞口也是被人挖出来的。洞里森森白骨间,都是铠甲的残片和暗红的箭镞,它们和人的某些筋骨,粘连在一起。成了一滩滩分辨不清的粘合物,像是角化了的血液。有些骨头附着已经干枯的皮肉。这就是一种没有完全脱水干化的干尸。都是被入侵者砍去头颅的古格人.

了解更多>>

改则

改则

改则县地处西藏西北部、阿里地区的东部、藏北高原腹地。面积97437平方公里。草场面积 l亿亩,可利用草场面积7000万亩。总人口1.5万。现辖5个区,21个乡,75个村民委员会。
西藏民主改革前,这里为改则、色锅和帮巴三大部落之地。“改则”、“色锅”、“帮巴”原是族名,后演变为部落的名称。分别隶属于西藏噶厦政府和后藏的扎什伦布寺管辖。1960年10月改则县人民政府成立,辖路南、路北共4个区。1961年3月23日,县址由门董村迁至现在的隆仁。1970年底将路南2个区划出,新成立了措勤县,两县均隶属阿里地区管辖至今。
改则县地处南羌塘高原湖盆区,均为高山河谷地带,无平原。山势平缓,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主要山脉有昆仑山、隆格尔山、夏康坚、达日龙、波杂、查多岗日等海拨均在6000米以上的山峰。全县平均海拔4700米,最低海拔分416米。属高原亚寒干旱季风气候区,寒冷、干旱、多大风、温差大,日照时间长。以隆仁为界,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年日照时数3160小时,年降水量189.60毫米,年降雪日60天左右。
矿产资源主要有砂金、铜、天然碱、食盐、钾盐、冰洲石、石膏等。野生动物主要有:野耗牛、野驴、黄羊、藏羚羊、岩羊、大头羊、狗熊、猪荆、草狐、旱獭、雪鸡、黄白鸭等。此外,风能和太阳能可满足小型发电机工作。
改则县境内有广阔的牧场,经济以牧业为主。主要饲养耗牛、偏牛、马、绵羊、山羊等。
改则县已形成以隆仁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安狮公路贯穿改则县境,各区、乡均通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00多公里。
特产品主要有酥油、皮张、牛羊绒、食盐等。

了解更多>>

嘎拉错

嘎拉错

多庆错又称嘎拉错,位于亚东县堆纳乡,距离日喀则4个半小时的车程,与7000多米的错莫那日雪峰遥相顾盼,是西藏最美的湖泊之一

了解更多>>

嘎东寺

嘎东寺

位于日喀则白朗县境内。嘎东寺历经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到十七世纪中叶开始盛行格鲁派。寺中珍藏有举世罕见的宝物,即该寺第四任堪布桑布钦布的两条径骨和空行母丝萨曲珍的头颅。在桑布钦布右径骨上端的骨缝四周天然生成着微小的释迦牟尼、观音菩萨、无量光佛、护法神、度母五尊佛像;左胫上端天然生成着微小的释迦牟尼佛像和4个白色舍利;在度母化身空行母丝萨曲珍的头颅上天然生成着三个藏文字母和度母像。原嘎东寺已被毁坏,1985年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嘎东寺。寺内供奉着释迦牟尼、宗喀巴师徒3尊、度母等佛像。每年藏历7月29日,寺院举行“驱鬼”仪式。

了解更多>>

噶玛寺

噶玛寺

噶玛寺位于昌都县扎曲河上游约120公里的白西山麓的幽静山谷里,其中能通公路的里程为95公里。噶玛寺是由噶举派高僧都松钦巴于公元1185年创建的,该寺是噶举派的祖寺,噶玛噶举派也因该寺而得名。噶玛寺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其建筑别具一格,文物古迹众多,是康区著名的古刹之一。噶玛寺的大殿为单檐歇山形式,屋面覆盖琉璃瓦,屋檐正中是藏族工匠设计建造的狮爪型飞檐,左边为汉族工匠建造的龙须型飞檐,右边为红领巾西族工匠建造的象鼻型飞檐。大殿内一尊17米高的猕勒佛,是目前昌都地区保留焉的最大的泥塑佛像。第二世噶玛拔希从内地带来的汉柳树至今根深叶茂,高僧都松钦巴等人的灵塔也完好无损。明使臣来噶玛寺赠送的万岁牌旌旗缎带、丝绸等刺绣品、近百幅传世唐 唐卡以及不少佛像、陶器、高僧遗物、贝叶经、瓷器等文物至今保存完好。噶玛寺,全称“噶玛丹萨寺”。始建于1147年,建成后依地名“噶玛”而取名为“噶玛寺”,是噶玛举派的早期祖寺。噶玛寺由塔布噶举派创始人塔布拉杰·索南仁钦(1079~1153)的得意门徒都松钦巴(噶玛噶举创始人)创建的。都松钦巴(1110~1193)生于康区哲雪地方(今四川省甘孜州新在县境内),幼名“格佩”(意为“善增”),随父贡巴多杰贡波(意为“金刚怙主”)学习“自生佛母的命根心要教授”;16岁时依秋·僧格扎上师出家,赐名“却吉扎巴”(意为“法称”),后从阿底峡(982~1054)三传弟子扎惹哇西昆仲聆习“胜乐灌顶”等法门;19岁时去前藏依觉陇嘉玛哇及其弟子日季巴和智钡恰巴聆习《慈氏诸法》和《中观论》,又从侠尔巴(1070~1141)及其弟子伦觉巴·喜饶多吉闻习噶当派教法,后依玛·杜增巴而受比丘戒(具足戒)。30岁时随塔布拉杰学习教法,塔布拉杰向他传授了噶举派的“拙火定”和“方便道”,叫他到桑日地方静修,达到该派的各种境界。33岁时依热琼巴闻习《六法》和《座中修法》,依绒巴嘎格哇的弟子本普巴·郭嘉修习《金刚亥母》、《六种庄严宝释》,依辛巴多杰僧格求得《道果》教授,依江莫邦喀瓦求得《喜金刚教授讲说》,依乍嘎莫哇学到《那若耳传教授》,还依达惑巴·热久敦次听受《胜乐》和《玛哈玛那》等密法。此后他到各地云游达三十年之久,专注于闻、思、修三业之中。1147年(藏历第三绕迥之火兔年)他在昌都噶玛地方兴建噶玛寺,形成噶玛噶举派。后又于1187年在前藏堆龙地方兴建楚浦寺,与噶玛寺并称康、藏地区的两大祖寺。噶玛寺历史悠久,建筑风格别具特色,具有藏、汉、纳西等民族和尼婆罗(念经泊尔)的工匠精心设计修建的建筑风貌。主体建筑由措钦(大雄宝殿)、拉让(活佛别墅)、扎仓(僧院)、塔殿等构成。措钦大殿面积为2240平方米,高三层,系土石结构。经堂和前廊是以藏式平顶修建,寺顶横木飞檐,覆盖有蓝色琉璃瓦。主殿系木质结构,屋顶歇山式,房檐以下全是斗栱承托。殿内面积达810平方米,殿中以12根特长大柱支撑天窗,光线充足;壁画以释迦牟尼传记为主,内容有乘白象从兜率宫下凡、入胎摩耶夫人、七步生莲、出家修道、初转法轮、娑罗树下涅盘等。大殿后面主供第七世噶玛巴·却扎嘉措(1454~1506)建造的释迦牟尼佛鎏金铜像,高17米,系昌都地区最高大的塑像;其左侧供奉第二世噶玛巴·拔希却吉(1204~1283)塑造的强巴佛泥塑像;右侧为喇嘛拉康,内供历代噶玛巴活佛像:正中主供噶玛噶举派创始人噶玛巴·都松钦巴的合金塑像,其两侧供奉第二世活佛噶玛拔希(1204~1283)、第三世活佛让琼多杰(1284~1339)、第四世活佛若必多杰(1340~1383)、第五世活佛德银协巴(1384~1415)、第六世活佛通哇敦丹(1416~1453)、第七世活佛却扎嘉措(1454~1506)、第八世活佛弥觉多杰(1507~1554)、第九世活佛旺秋多杰(1556~1603)、第十世活佛却央多杰(1604~1674)、第十一世活佛益西多杰(1676~1702)、第十二世活佛绛曲多杰(1703~1732)、第十三世活佛堆都多杰(1733~1797)、第十四世活佛台乔多杰(1798~1868)、第十五世活佛喀觉多杰(1871~1922)的鎏金铜像;四周壁画为塔布噶举祖师塔布拉杰和噶玛噶举黑、红帽系活佛画像。措钦大殿二层右侧为历代司徒活佛(为噶玛噶举派三大活佛转世系统之一)的静室和小佛堂。措钦大殿三层顶部为藏式平房,正中饰以鎏金铜法轮,左右两侧配以鎏金铜孔雀,据说是大明皇帝所赐;三层后面是观音殿,内供大悲观音菩萨像。噶玛寺建有灵塔殿三座。第一座灵塔3座,主供噶玛巴·都松钦巴活佛和司徒仁钦活佛、克巴旺结多杰活佛,塔身饰以白色,高约10米;第二座灵塔殿有灵塔1座,内供第二世噶玛巴·拔希活佛;第三座灵塔殿有灵塔1座,内供结色班登活佛。该寺兴盛时期常住僧众一千余人。第二世噶玛巴时期,元朝中央曾赐给扎西、昂曲上、下游十余处溪卡为寺院香火和僧众供养;明朝永乐皇帝又增至金少江上、下游一带为噶玛寺所辖。噶玛寺藏有大量的文物珍品,其中最为珍贵的有:“皇帝万岁牌”,是明成祖所赐的木雕盘龙牌位,为该寺晨暮对皇帝朝贺之用:“大宝法王颖:为明朝永乐五年(1407)明成祖赐给第五世噶玛巴“领天下释教”的最高宗教地位的印信。该印双龙盘纽、光洁质白,为王印中的上品。此外,寺内还藏有大量的明、清时期中央皇帝所赐的瓷器和一百多尊鎏金铜像,以及藏文的《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噶玛寺和前藏的楚浦寺开创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该寺除金边黑帽系和红帽系外,还有两个活佛系统:一是八蚌司徒活佛转世系统,该系统司徒活佛从第一至第十七世住锡在噶玛寺,第十八世司徒曲却迥乃活佛于1727年在德格地方修建了八蚌寺,后来司徒活佛系统才以八蚌寺为主寺的;二是噶玛拉桑活佛转世系统,该活佛系统一直以噶玛寺为祖庭并住锡该寺。噶玛寺自兴建以来,其各大活佛一直臣属中央,与中央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其实力与日俱增。虽经八百我年的沧桑和“文革”的破坏,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拨款进行了维修,使这一古寺吸引着国内外信众前往朝拜,成为区内外宗教信徒的重要宗教活动场所之一。

了解更多>>

多拉神山

多拉神山

多拉山位于八宿县白马镇以东63公里的川藏公路旁,交通极为方便。这座神山规模不算很大,传统上分为外圈、中圈、内圈,徒步转中圈一圈约需4小时。沿途可以观赏天葬台和各类石刻艺术。登上多拉神山主峰,可鸟瞰整个多拉山的美景。而从内圈转一圈不超过2小时,这是多拉神山的核心部分,也是主要的参观点。途中可朝拜并欣赏以莲花生大师为主的各类佛像、佛塔、六字真言及藏文祈祷经。在多拉山坳中还有一座规模不大的经堂,内供有佛像。多拉神山的神秘之处在于满山遍野的石灰岩上,刻满了佛像和六字真言。由于年代久远,加之常年累月的风吹雨淋,风化现象极为严重,故早已失去了人工雕凿的印痕,这就是使不少人相信这些佛像和六字真言是自然形成的。

了解更多>>

多拉日追

多拉日追

多拉日追位于芒康县宗西乡境内,距芒康县城90公里,传说这里是文成公主进藏时的一个驿站,她在梦中梦到神佛降临此地。第二天早上,文成公主烧祈祷,祝愿此地成为神城,从此,此地的石头都形成了各种佛像,自然成像与人工雕像巧妙结合,形成了一处艺术殿堂,汇聚了藏汉民族的艺术精华。

了解更多>>

杜鹃之园

杜鹃之园

2900米至5300米范围内均广泛密布杜鹃花,以直线距离测算,其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品种达25个之多(全世界的杜鹃花约有850种,我国约有460种,其中西藏产170种)。
4月中旬到6月底,从山脚到山顶依次开放。尤其是进入6月份,整座山上的杜鹃花全部绽放,黄色、白色、紫色、大红、浅红、粉红等,气势极为壮观,专业人士称:这可能是继林芝巨柏、雅鲁藏布大峡谷之后的又一个“世界之最”。

了解更多>>

董嘎寺

董嘎寺

董嘎寺,据说已有500年的历史。1951年7月,中央代表张经武专程经印度抵达此处,与离开拉萨在此等待观望了八个月之久的达赖喇嘛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谈,并面交了毛泽东主席致达赖喇嘛的亲笔信及和平解放西藏十七条协议的副本,为和平解放西藏奠定了基础。为此,该寺还在门前立“会谈碑”以作纪念。

了解更多>>

东久自然保护区

东久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以保护赤斑羚等野生动物和它们生存所需的特定环境为目的,这里山高谷深,水流湍急,森林茂密,冰峰雪岭互相辉映,溪流瀑布交相衬托,兼有完整的山地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及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区内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2种,以赤斑羚为主的国家和自然区重点保护动物50种。赤斑羚是目前较稀有的动物之一,1973年才在西藏发现,其分布区十分狭小,是猎人围追猎捕的主要动物之一。西藏境内赤斑羚总数不足1500只,因此该保护区已成为赤斑羚这一濒危动物的物种保存基地。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