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西藏

西藏

西藏

7月-9月是西藏户外旅游的最佳时间。 但每年10至2月间前往拉萨旅游也是不错的选择,那时游客较少,因高原日照时间长,白天并不是很冷,夜间较冷,早晚温差大。 阿里地区建议夏季前往,那时路况较好,且可以转山。 有“中国瑞士”之称的林芝地区夏季去较好,可以看到茂密的林海和河流及成群牛羊。

南木林县

南木林县

南木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中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岸。东与拉萨市尼木县交界,西与谢通门县相邻,北与那曲地区申扎、班嘎两县接壤,南与日喀则市隔江相望,与日喀则地区相距76公里,总面积8848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4.86%。总人口7.6万,辖1个镇,16个乡,150个村民委员会。   南木林藏语意为“胜利”。作为地名具有“圣地”的含义。吐蕃时期称扎西孜。后被称为湘巴(即后藏6个万户司之一)。清朝初设南木林宗。民主改革前,由嘎厦政府和班禅堪布会议厅联合管辖。1960年1月25日,在合并南木林宗、乌郁宗、拉布宗、甲错宗以及7个卡的基础上,成立了南木林县亿政府,隶属日喀则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南木林雪。   南木林县属高原性山地地形。境内河流众多,沟壑纵横,海拔在3790-4950米之间。南部较低,有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原;北部较高。境内山川相隔分布,依山脉、河流走向和海拔高度,将全县划分为汀河主河谷区、各支流河谷区和高原亚高山草甸区。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日照强,旱雨季分明,降水较集中,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年日照时数2928小时,年降水量350-400毫米。常见的自然灾害有霜、旱、洪、雪、虫、雹、风等。   已发现的主要矿种有煤、铜、瓷土、油页岩、泥炭等。主要野生动物资源有獐子、狼、熊、野牛、黄羊、黑颈鹤、贝母、虫草等。   南木林县是半农半牧经济县。主要农作物品种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豌豆、油菜和蔬菜等。以饲养牦牛、犏牛、黄牛、绵羊、山羊、马、驴等为主。1989年被列为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经济开发县之一。   现有装容量为500千瓦的水电站1座,年均发电量80万千瓦时。   民族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独具地方特色。主要产品有卡垫、藏刀、氆氇、各式银具、壁画、门拉环、铜铸佛像等,其中有两项产品在香港展销会上获奖。   全县主要交通公路有3条,可通往拉萨、日喀则、申扎等地。   绿色土特产主要为艾玛土豆。   南木林镇居民近7000。县内医院、银行、书店、邮局、电信、电视转播台、餐饮、商店、自由市场等服务设施齐全。   县内甘典果寺、热拉雍仲林寺、雄雄寺等较为著名。分属西藏各派。寺内佛像形象逼真,壁画瑰丽多彩,内容丰富。有多神传的佛祖灵塔2座,其中1座至今保存着一尊完好无损的佛祖遗体。横跨湘河南北两岸的铁索桥,修建于500多年前,颇具民族特色。

了解更多>>

乃东县

乃东县

乃东县位于念青唐古拉山南麓与喜马拉雅山北侧的雅鲁藏布江中游地段,是山南地委、行署所在地。全县总面积 2208.85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63586.8 亩,平均海拔 3560 米,常年平均气温 8.2 度。县辖 5 乡 2 镇,县政府驻地泽当镇亦是山南地委、行署所在地,西距自治区首府——拉萨市 191 公里,距航空港——贡嘎机场 97 公里。   西藏和平解放,实行民主改革,由此翻开了乃东历史发展的新篇章。特别是改革 开放和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湖北武汉市的对口支援下,全县人民艰苦创业,奋发图强,使古老的雅砻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 到 2001 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 1.62 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 4218 元,农牧民纯收入 1864 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生活水平总体上向小康迈进,社会各项事业也取得蓬勃发展。今天的乃东,已从过去一个极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旧西藏小宗(县),发展成为今天欣欣向荣的藏南龙头大县,成为山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成为展示社会主义西藏建设的重要窗口。今天的乃东,已由一个有着 1600 多年建制,历经几个世纪政教合一摧残的边疆、封闭小县旧貌换至今天的乃东。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全国新一轮开放开发热潮正在到来。乃东将以丰富的资源,绚丽的风光,优惠的政策,吸引广大海内外朋友和商家前来旅游和兴业。在描绘新蓝图,迈向世纪的今天,乃东县竭诚翘盼更多的有识之士前来开发这片热土,谱写雪域新曲,共创世纪辉煌。

了解更多>>

墨脱县

墨脱县

墨脱县,全国惟一不通公路的县,是雅鲁藏布江进入印度阿萨姆平原前流经的我国境内最后的一个县,也是西藏东南部最为偏远的一个县,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南麓,面积约为一万多平方千米,境内居住门巴、珞巴等少数民族。   墨脱县地处西藏东南部消洼鲁藏布江下游。面积 30553 平方公里。耕地面积 2 万亩,森林面积 3200 万亩。总人口 0.92 万。辖 8 个乡 ( 含一个民族乡 ) , 59 个村民委员会。墨脱藏语意为“花朵”。 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在墨脱自然保护区内,仅高等植物就有 3 千多种,竹类植物约有十几种,野生兰科植物 80 多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 42 种。另外还有千余种昆虫。 墨脱县地势由北向南急剧下降。从北部的南迦巴瓦峰高达7756米,下降到南部的仅数百米。形成“十里不同天”的特殊气候。年均温16℃,1月均温8.4℃,7月22.6℃ ,年降水量在2358毫米以上。南部最大降水可达5000毫米,无霜期330天。水力资源极丰富,仅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一处,水能就占全江的2/3,占全国水能蕴藏量的1/10。境内有墨脱国家自然保护区 。1950年8月15日发生墨脱地震 。 县内自然条件优越,有“西藏西双版纳”、“植被类型天然博物馆”之称。原始森林类型众多,有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暗针叶林等。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皆丰(见墨脱自然保护区),垂直带谱明显。1982年开始对多雄拉山南坡至布裙山一带的八个垂直自然带谱进行重点保护。  墨脱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风光揽胜、科学考察、独特文化及探险登山。 墨脱又名白马岗。藏传佛教中称“佛之净土白马岗,圣地之中最殊胜”。墨脱较为有名的藤桥有背崩藤网桥、炯兴藤网桥,都长约400米,其中墨脱德兴藤网桥横跨雅鲁藏布江,有300多年的历史。藤网桥整个呈管状悬空,多位于峡谷险要的河段,行走其上时,桥随人的重力与河风吹送,左右晃悠幅度极大,但整个桥近似密封,颇为安全。墨脱著名的景观还有“溜索”,那有点一苇渡江的姿式,但是以背对江面的样子高速滑向对岸,需要有较高的胆量和平衡技巧才能顺利过江。 墨脱在藏族人民心目中是宗教信徒朝圣的“莲花宝地”,又名“白马岗”。在某种意义上,墨脱作为一种象征而存在,这里是全中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县,地处世界第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深处,有人称,在到过墨脱的人面前不要言路,意思是说这世上再没有比到墨脱更难走的路了。但游墨脱的妙处,也就在这抵达的险途中。

了解更多>>

米林县

米林县

米林县地处西藏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念青唐古拉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面积为94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万亩,森林面积480万亩。总人口1.5万,辖8个乡(其中一个民族乡),100个村民委员会。   米林藏语意为“药洲”。米林县的前身为则拉岗宗。1959年8月成立米林县人民政府,因县府设在米林村而得名,隶属林芝专区管辖。1964年划归拉萨市管辖。1986年林芝地区恢复后,又划林芝地区管辖。1961年5月,县驻地由米林村迁至东多至今。  该县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多宽谷,平均海拔3700米,相对高差较小。该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无霜期为170天。年降水量600毫米。主要自然灾害有地震、泥石流、春旱、冰雹和病虫害等。  已初步发现的矿种有砂金、石膏、石灰石、铬、铁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能、豹、野耗牛、香捧、水獭、虫草、贝母、当参、红景天、天麻、三七、雪莲花等。  米林县经济属农林区。粮食作物主要有春小麦、冬小麦、青探、豌豆等。主要饲养耗牛、黄牛、骗牛、马、驴、骡、山羊、绵羊、猪等。主要林木种类有冷杉、云杉、高山松、华山松、杨椰、高山栋、巨相等。  东多地处海拔2950米。占地面积0.6平方公里。林泽公路从城外通过。建有邮局、银行、商店、医院、影院、学校、书店、电视台、招待所等服务设施。   全县有装机容量1600千瓦的南伊电站,3 个乡(镇)电站,全县电力装机容量2264.4千瓦,全县村通电率74。米林至八一输电线路并网工程正在实施。   米林县公路通车里程达490公里,境内有一条省道林邛公路,主要公路干线有林邛线、岗扎线、岗派线三条。全县行政通车率达86,乡(镇)通车率达100;国家投资亿元修建的林芝米林机场距米林县城12公里,72公里机场路从林芝修至米林县城,并向南伊沟延伸2公里。   米林现拥有米林宾馆、厦门大酒店二家涉外旅游定点宾馆。其中厦门大酒店由我县招商引资2500多万元,按三星级标准建设,内部装修豪华,娱乐配套设施齐全。   米林现有中小学26所,在校学生2647人,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98、99以上,有2家幼儿园(私营1家)。   全县有电视差转台1个,中波台1个,乡村电视覆盖率达92,广播电视同步覆盖率达82.7,文化基础设施有厦门文化广场,有1个县文化馆,8个乡(镇)文化站,20个村级文化室。有县人民医院一所,乡(镇)卫生所8个。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众多的山川河流,复杂的地形地貌,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孤峰揽胜的南迦巴瓦峰和江心的沙洲以及山脚下的沙丘链等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形成了极其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其中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尚侍人们继续探索。著名的雅鲁藏布江绕山峰形成大拐弯,致使海拔2800米的江面层层波浪,水流湍急,形成蔚为壮观的“江水倒流”。被列为西藏重点旅游区的还有尼洋曲与雅鲁藏布江汇流处的南伊珞巴新村和南伊沟茂密的原始森林。

了解更多>>

门巴族

门巴族

门巴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据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早在二千多年前门巴族的先民就居住在不丹、门隅一带。公元823年立于拉萨大昭寺前的那块著名的《唐蕃会盟碑》上就有有关门巴族的记载,那时门巴又叫贡若门巴。现在的门巴族大约有四万多人,大多数居住在印度非法占领的我国德让宗、达旺和都登等地,还有六千多人居住在我国墨脱境内,传统上把门巴族聚集的这些地区称作“门隅”。 门巴族的“创世纪”神话中,将自己的民族说成是天神和猴子的后代,这一点和藏族起源的远古传说几乎相同。最早的门巴人大部分居住在“主隅”(现在的不丹)地区,由于“白马岗”的种种美好的神话传说,居住在“主隅”的门巴人开始向那里大规模的迁徙。 据说最早进入墨脱的是“门堆朱巴”,即从“主隅”门堆村来的六户人家。他们历经艰险沿雅鲁藏布江逆流而上来到了现在的墨脱地区并定居了下来。他们的举动引起了其余住“主隅”的大量门巴人的效仿,陆续有门巴人开始进入这神秘的“莲花盛开”之地。以贾班达哥为首的100多户门巴人的迁徙,使他们不仅成为最大的一批外来者,还导致了后来大量的门巴人洪水般地涌入墨脱。 由于峡谷内艰难的生活环境和宗教信仰的不同,外迁来的门巴人和本地土生土长的珞巴族不断开始发生冲突,经过数次械斗后强龙压过了地头蛇,门巴人占了上风。这大概也是现在大峡谷内的门巴、珞巴、藏族三个民族中,门巴人的数量占多数,当地土生土长的珞巴人反而只占第二位的原因。 门巴人既信仰有着种种神秘巫术的原始宗教,又信仰藏传佛教。佛教传入门巴地区大概是在公元十二世纪,门巴人原来信奉的喇嘛教是噶举派,来到墨脱以后受管辖的波密土王强制改信了宁玛派红教,并建起了大峡谷地区内最大的寺庙仁钦崩寺。门巴地区虽然地处偏僻,向来远离西藏的中心卫藏一带,但是十七世纪末期,一位门巴后代的出现却为门巴族历史和整个西藏的历史涂上了一笔浓墨重彩,他就是门巴族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公元1682年,藏族历史上一个杰出的人物五世达赖喇嘛在拉萨的布达拉宫里去世。在他圆寂以前就有著名的密宗大师预言了转世灵童的出生方向和地点为香巴拉雪山西南的门隅地区,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就出生在山南门隅地区的门巴族家庭里。 仓央嘉措的一生集才华横溢的诗人、神秘离奇的转世灵童、万方崇敬的宗教领袖和放浪形骸的翩翩情人、寻芳猎艳的情歌大师等身份于一身,是藏族历史上最富有争议、最具有传奇性的历史人物。在迄今为止所有过世的历代达赖喇嘛中,都有众多的灵塔、塑像和纪念物,但唯独只有这个倜傥不羁、游戏人间的六世达赖留下的踪迹甚少。但你一旦踏上了西藏的土地,就会亲身体会到这个悄然隐于历史中的诗人在西藏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的。作为诗人的仓央嘉措,其诗歌通俗易懂,琅琅上口非常平民化,在西藏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论是藏族人还是门巴人,无论是民歌还是情诗,很多人都能吟诵。说他是古往今来西藏第一文学大师和情歌大师,应该是比他的宗教大师的头衔更能得到许多藏族和门巴人认同的。 无论是远古还是现代,无论是莽莽密林中的村落还是车水马龙的都市里,无论是什么民族,都是把生儿育女、繁衍生息当成一件大事的。只不过都市里的人需要遮遮掩掩,而门巴、珞巴人是毫不隐藏的,险恶的自然条件逼使他们把种族的繁衍生存下去视为第一大事。 门巴人和同在峡谷里的珞巴人一样对生殖力极为崇拜,这是人类社会里最原始、最普遍的崇拜。在原始社会里,人口数量的多少是决定部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其实这也好象是现代中国的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只不过是反过来的而已,“生得多,死得也不少”应该是原始门巴社会“关于人口问题的白皮书”上作重点阐述的问题。由此,在门巴、珞巴族中开始形成了神秘性力崇拜、生殖器崇拜。在大峡谷里,许多人家的房前屋后、田边地头甚至寺庙附近都赫然竖立着雕刻形象逼真的男女生殖器的模型,而且还有许多跟生殖有关的奇特仪式。  这些奇特的仪式和风俗一代一代在大峡谷内相传,被许多外来的人类学、社会学家们称为古老原始图腾崇拜的“活化石”。当然你和我都不是专家,能打动我们的,应该是大峡谷内的门巴、珞巴人那种对生命的无限渴望和炽热追求,但愿我们也能活得那么真实。

了解更多>>

梅木溶洞

梅木溶洞

位于布龙乡与巴青县交界处,溶洞洞口在半山腰,洞洞相套,幽深莫测,距洞1.5公里处,是著名的朝佛地,据称此地可呈现500多种幻象征。另外,此景区还有一“神泉”,传说为龙王的药水,能治百病。  溶洞主要由三个山洞,两个较小不太深的岩石洞组成。其中一类似弓箭的遗物,传说为格萨尔王用过的弓,后储藏于此。主洞为梅木洞,从山脚需徒步登攀二十分钟。洞口宽、高各约十米。洞口有一高约二米,下面直径约二米的巨型冰块,洞顶有滴水下落,冬季冰块膨胀,有时堵塞整个洞口。洞内右侧,有一深约五米的大坑,坑口直径约十米。洞内有一小洞,高约一米五,宽约二米。洞口可见石笋、石柱。破坏较重,勉强可入洞内,里面变得宽敞,可容纳几十上百人,有更多的石笋石柱。正前面又有两个深坑,深不可测,投下一块石,听到回声约十米深,右侧又有约高半米多、宽一米五的小洞,进入里面豁然开朗,逐渐变大,人完全可以直立行走。   出洞后,再经右侧,又有一洞,高约一米,需俯身通过。进入后,又逐渐增大,造型各异的石块似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有的似"莲花生大师"的座像…… 据说曾经有人在洞内考察三天而未见尽头。&

了解更多>>

麦莫溶洞

麦莫溶洞

洞内有天然形成的石梯,洞口左右各立一人高的石柱,如两位守门的卫士,洞口不远处有石头垒起的祭台,洞口的上方有一个天然的白色藏文阿字。洞口还有一天然石狮,进洞后有许多小岩洞,洞内挂满下垂的冰柱,“滴哒、滴哒”的水珠滴声在洞中格外清脆悦耳,各种冰块千姿百态,犹如万物再生。 三座人形岩石,人称阎罗法王和其黑白两助手,还有许多天然佛像。再向前行,内套红色、青色两大溶洞,皆深不可测,再强的手电筒亮光,在洞中都形如萤火,连脚下都看不清楚。民间传说一条洞长100多公里,另一条长达200多公里,具有极高的科学考察和探险价值。

了解更多>>

马卡鲁峰

马卡鲁峰

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style="BORDER-LEFT-COLOR: #000000; FILTER: ; BORDER-BOTTOM-COLOR: #000000; BORDER-TOP-COLOR: #000000; BORDER-RIGHT-COLOR: #000000" alt="" src="http://www.tibettour.cn/cms/ie_edit/uploadfile/20060724104437422.jpg" border=0>点击更多图片  海拔8463米,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东经87°06′,北纬27°54′,其西北方向距珠穆朗玛峰24公里,沿西北—东南山脊为界,北侧在中国西藏境内,南侧在尼泊尔境内。   峰体上终年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布着巨大的冰川,冰川上有许多深渊般的巨大冰裂缝,冰崩雪崩都十分频繁。1955年法国登山队的9名队员首次登上峰顶。   马卡鲁山海拔8463米,是世界上排名第五位的高峰。位于东经87.1°,北纬27.9°,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其西北直线距离24公里就是珠穆朗玛峰。沿西北山肯和东南山脊为界,其北侧在中国西藏目台区境内,南侧属尼泊尔王国。 马卡鲁山有五条主要山脊,分别为西北山脊:西南山脊、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北山脊。北山脊上的卫峰名叫珠穆隆素峰,海拔高度为78l6米。西北山脊的卫峰为马卡鲁2峰,海拔7640米。东南山脊的卫峰稍高,海拔80l0米。这些峰体上都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布着巨大的冰川,冰川上多锯齿型的陡崖和裂缝,冰崩雪崩也十分频繁。   路线 :从乌鲁木齐乘汽车或飞机至阿克苏,再北上温宿后继续北行到塔沿拉克, 然后徒步沿琼兰河蔷北上,可达托木尔峰南坡。登山大本营可设在职台兰冰川末端,海拔3700米处。 另一条路线是从温宿东行至破城子,然后徒步溯河北上40公里, 至吐盖别里齐。从此处也可攀登汗腾格里峰和雪莲峰。   攀登历史:1954年,法国登山队有1人登上了海拔7640米的马卡鲁2峰(1980年又有1人登上此峰)。   1970年9日本登山队有2人登上了海拔8010米的东南卫峰。   1955年5月,法国登山队摩西捷列、基坦克等9人,首次沿尼泊尔境内的巴康冰川越过西北山脊鞍部,在中国境内的西北坡登上了顶峰。 海拔8463米,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东经87°06′,北纬27°54′,其西北方向距珠穆朗玛峰24公里,沿西北—东南山脊为界,北侧在中国西藏境内,南侧在尼泊尔境内。   峰体上终年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布着巨大的冰川,冰川上有许多深渊般的巨大冰裂缝,冰崩雪崩都十分频繁。1955年法国登山队的9名队员首次登上峰顶。   马卡鲁山海拔8463米,是世界上排名第五位的高峰。位于东经87.1°,北纬27.9°,地处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其西北直线距离24公里就是珠穆朗玛峰。沿西北山肯和东南山脊为界,其北侧在中国西藏目台区境内,南侧属尼泊尔王国。 马卡鲁山有五条主要山脊,分别为西北山脊:西南山脊、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北山脊。北山脊上的卫峰名叫珠穆隆素峰,海拔高度为78l6米。西北山脊的卫峰为马卡鲁2峰,海拔7640米。东南山脊的卫峰稍高,海拔80l0米。这些峰体上都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布着巨大的冰川,冰川上多锯齿型的陡崖和裂缝,冰崩雪崩也十分频繁。   路线 :从乌鲁木齐乘汽车或飞机至阿克苏,再北上温宿后继续北行到塔沿拉克, 然后徒步沿琼兰河蔷北上,可达托木尔峰南坡。登山大本营可设在职台兰冰川末端,海拔3700米处。 另一条路线是从温宿东行至破城子,然后徒步溯河北上40公里, 至吐盖别里齐。从此处也可攀登汗腾格里峰和雪莲峰。   攀登历史:1954年,法国登山队有1人登上了海拔7640米的马卡鲁2峰(1980年又有1人登上此峰)。   1970年9日本登山队有2人登上了海拔8010米的东南卫峰。   1955年5月,法国登山队摩西捷列、基坦克等9人,首次沿尼泊尔境内的巴康冰川越过西北山脊鞍部,在中国境内的西北坡登上了顶峰。

了解更多>>

玛尼堆

玛尼堆

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祭坛——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这些石块和石板上,大都刻有六字真言、慧眼、神像造像、各种吉祥图案,它们也是藏族民间艺术家的杰作。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
结古寺的第一世嘉那活佛晚年住在结古镇东边的新寨村,并在此修建玛尼堆。藏族人民有个传统,认为每往玛尼堆上摞一块石头,就多一份功德,所以到上个世纪的五十年代,新寨玛尼堆经过了200年左右的时间,“众人拾柴”已经形成了高1.5米的玛尼石墙围绕着比一个足球场面积还大的玛尼石城,城中红色神塔威严耸立,经幡随风飘舞,庄严神圣,据说,这里有25亿块嘛呢石,堪称“世间第一大玛尼堆”,成为藏族宗教文化的优秀代表。

了解更多>>

洛扎县

洛扎县

洛扎县地处西藏南部、喜马拉雅南麓,为西藏自治区的区边境县之一。面积4426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4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万亩。草场面积230万亩。总人口1.7万。辖3个区,18个乡,99个村民委员会。   洛扎因位于喜玛拉雅山脉南麓而得名。吐蕃时期为西藏约茹的千户之一。元朝时,洛扎属羊卓万户府辖,帕竹地方政权时期,这里就出现了多宗、僧格宗和拉康3个宗,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前同洛喀基巧管辖。1960年4月将3个宗合并成立洛扎县,隶属山南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嘎波。   该县属藏南山原湖盆谷地地中的喜马拉雅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有6座,最高海拔7538米,最低海拔为2740米,平均海拔3820米。属藏南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区。县东南部具有亚热带半湿润、湿润气候的特点,降水多,日照少;西北部为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少雨多风,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年无霜期100天左右。年日照时数2800小时。年降水量400毫米。降水分布不均,东南地区多于西北地区。自然灾害主要有雪、旱、涝、霜、冰雹等。   矿产资源主要有磁铁矿、水晶等。水利、风力和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野生动植物主分有猞猁、獐子、野牦牛、水獭、熊、虎、豹、黄羊、山鸡、雪猪、知母、贝母、三七、当归、五灵脂、雪莲花等。   洛扎县经济以农业为主,农牧林业相结合。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小麦、豌豆、玉米、荞麦、油菜等,农作物均为一年一熟。畜牧业以饲养牦牛、黄牛、犏牛、马、驴、骡、山羊、绵羊为主。年产各类水果1.5万公斤。年采伐木材530立方米。   县里有水电站和粮油加工厂,另外还有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纺织业。   以汽车运输为主,目前境内各区已全部通车。公路里程达664公里。   嘎波位于县境西北部,海拔3800多米。占地0.2平方公里,人口400余人。这里,商业金融、交通邮电、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基础服务设施较为齐全。   桑嘎古多寺坐落在色区区公所约200米处。公元11世纪后半叶建。此寺建筑风格独特,不仅在西藏,就是在中国建筑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寺内有不少珍贵的壁画和吐蕃时期的手抄藏佛教经典。   拉隆寺建成于公元12世纪。著名的历史著作《智者喜筵》就在此寺写成。   旅游景点还有亚热带风景游览我和库拉岗日峰。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