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西藏

西藏

西藏

7月-9月是西藏户外旅游的最佳时间。 但每年10至2月间前往拉萨旅游也是不错的选择,那时游客较少,因高原日照时间长,白天并不是很冷,夜间较冷,早晚温差大。 阿里地区建议夏季前往,那时路况较好,且可以转山。 有“中国瑞士”之称的林芝地区夏季去较好,可以看到茂密的林海和河流及成群牛羊。

神秘的古格王朝遗址

神秘的古格王朝遗址

点击更多图片 神秘的古格王朝300年前一夜之间在历史上消失,留给我们的只有那记录了古格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的遗址。  就在15年前,古格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自从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组织的考察队在此展开了一系列收获巨大的考古工作以后,这个消亡了350年的王国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行者。  近十数年间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画等揭开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纱。  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而遗存数量最多、最为完整的是它的壁画。古格壁画气势宏大,风格独特,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绘人物性格突出,用笔洗练,丰满动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古格的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特点。  古格盛产黄金白银,在托林寺、札不让、皮央东嘎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书以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银汁书写,奢华程度无以复加。  最早对这座古城遗址进行考察的是英国人麦克活斯·扬。1912年,他从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来到这里进行考察。此后便有探险家、旅行者、摄影家和艺术家们源源不断地来探奇访幽。但真正的科学考察是从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组织的考察队开始的。以他们实地测量,遗址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调查登记房屋遗迹445间,窑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洞葬1处;发现武器库1座,石锅库1座,大小粮仓11座,供佛洞窑4座,壁葬1处,木棺土葬1处。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style=\"BORDER-LEFT-COLOR: #000000; FILTER: ; BORDER-BOTTOM-COLOR: #000000; BORDER-TOP-COLOR: #000000; BORDER-RIGHT-COLOR: #000000\" alt=\"\" src=\"http://www.tibettour.cn/cms/ie_edit/uploadfile/20060710054424253.jpg\" border=0>点击更多图片  古格王国遗址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地之一。现在的遗址从山麓到山顶高300多米,到处都是和泥土颜色一样的建筑群和洞窑,几间寺庙除外,全部房舍已塌顶,只剩下一道道土墙。遗址的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整个遗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红庙、白庙及轮回庙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不乏精品。围绕古格都城周围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达巴、皮央、香孜等,都有大量文物遗存。历史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国,王朝的建立大概从9世纪开始,在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建立的,到17世纪结束,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style=\"BORDER-LEFT-COLOR: #000000; FILTER: ; BORDER-BOTTOM-COLOR: #000000; BORDER-TOP-COLOR: #000000; BORDER-RIGHT-COLOR: #000000\" alt=\"\" src=\"http://www.tibettour.cn/cms/ie_edit/uploadfile/20060710054441200.jpg\" border=0>点击更多图片  吐蕃王朝末代赞普郎达玛时期,灭佛毁寺,不少避难僧人远遁阿里。阿里地处西部边境,深受大食、印度的影响,加上又是苯教的发源地,所以便成为各种思潮、各种力量汇集之地。公元843年朗达玛被一位僧人刺杀,内战纷起,4年后平民起义,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先后曾出现大小7个王国,西藏长期处于藩王割据局面。  朗达玛的两个儿子奥松与云丹也为争夺王室相互斗争,奥松之子贝考赞为奴隶起义军所杀,贝考赞的儿子吉德尼玛衮见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便带着三个大臣和100多人,投奔阿里,并娶了当地头人的女儿。后来吉德尼玛衮将阿里一分为三,分封给他的3个儿子,古格王国即第三子德祖衮的封地。  17世纪中,古格王朝发生内乱,国王之弟请拉达克军队攻打王宫,王朝被推翻。古格覆亡后,并入拉达克(今克什米尔)一段时间,后被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重新收回。  古格王国的统治中心在扎达象泉河(藏语为朗钦藏布)流域,北抵日土,最北界可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西邻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最东面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冈底斯山麓。其都城札不让位于现扎达县城西18千米的象泉河南岸。札不让北面的香孜、香巴、东嘎、皮央遗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达巴、玛那、曲龙遗址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  古格王朝的崇尚佛教,多次派人到克什米尔学经,翻译佛经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历经数百年不衰。1042年,印度高僧阿底峡到阿里地区弘法,使阿里成为佛教复兴之地,佛教史称之为“上路弘法”。  古格在西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古代印度的许多重要佛教教义,就是从这里传入西藏腹心地区的,这里又是古代西藏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之一。参观路线  从山脚的入口沿着小径走,首先要经过4间古殿,即红庙、白庙、度母殿和轮回庙。山顶有一座坛城殿,要参观古寺需由工作人员打开门锁。寺内保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一些壁画上的金漆依然闪亮发光、光彩夺目。几间寺里以白庙规模最大,叫“拉康嘎波”。一些小洞窑内放着盘子大小的泥印佛像“擦擦”,是喇嘛到此修建时做的。据说除泥土之外,还混合了很多圣物。  白庙和红庙的面积差不多大,约为300平方米,庙内墙上绘满了各种不同题材的壁画。白庙内有一幅吐蕃历代赞普和古格国王世系的壁画,非常珍贵。红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1038年阿里王意希沃迎请古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的壁画,画中一队舞女翩翩起舞,旁边有人击鼓吹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些壁画虽时隔数百年,色泽仍很鲜艳。  山腰中有两条隧道连接,直通山顶。北面悬崖边上的通道,仍堆放着不少鹅卵石,残留着当年抗敌的痕迹。走过崖边通道,一再往北行,一个地面垫高,仅余四壁的院子,便是当年国王议事的宫殿。  山顶的护法神殿壁画主体部分大多为密宗男女双修佛,画风泼辣,用彩强烈。壁画下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狱之苦,各式刑法惨不忍睹。边饰则是一长排数十位裸空行母、妩媚优雅,仪态万方,无一雷同。  在遗址的顶端,有一个不显眼的小门,门口有小牌——“冬宫”。沿台阶可深入山内。山内的通道很陡,只容一人上下。下行几十米后山洞扩展开来,有大小几十间房屋,多数只有1.8米左右高。最外层透气、透光,类似阳台,比较开阔。这里就是当年古格王冬天避寒之地,不过如今里面已经空无一物了。  折回山腰,三间寺庙的周围,有十多个洞窑,其中还藏着古代武器诸如盾牌、盔甲和大刀长剑之类。干燥的天气,令这些文物得以完整保存。  从县城到古格路上的山上,出现一座一座土墙,这也属于古格的痕迹。  古格遗址旁边就是看门人(可让看门人带路)的住所往山脚下步行约20分钟就到了干尸洞。干尸洞坐落于一岩壁之下,洞口离地2米左右,毫不起眼。洞内十分宽敞,深几十米,堆满无头干尸。据传洞的最尽头是喇嘛,紧挨着的是儿童,其次是妇女和男人。由于气候干燥,尸体没有完全腐败,散发着一种怪味。关于干尸洞的传说有许多种,最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当年古格兵败,拉达克人将宁死不屈的古格兵士斩去头颅,而尸骨则弃于洞中。提示:  古格遗址位于扎达以西20千米处,交通不便,位置偏僻。假如不是包车而来,尝试在县城南面的路口等待偶尔经过的军车也可。如果车是去扎不让村的,小村往西1千米就是古格遗址了。  从扎达出来,顺着主要道路一直走,只有一个岔路口,有古格的路标指着,不会走错。走到一个村子,就是扎不让村。要穿村而过,出来大概在3、4百米的时候看到一处由碎石做的看似短墙式的河堤,从这里从左转(这里离古格只有几百米了,但是偏偏看不见古格,所以很容易走过)沿着河床走,很快就可以看见古格遗址。古格的灭亡  古格王国最神秘的地方在于,拥有如此成熟、灿烂文化的王国是如何在一夜之间突然、彻底消失的。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唯一不能够了解的,就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在17世纪的时候,古格里面已经有了西方来的传教士,当时的古格王和古格的宗教领袖——其实是国王的弟弟矛盾比较深,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古格国王开始借助西方传教士的力量削弱佛教的影响。1633年,僧侣们发动叛乱,古格王的弟弟勾结了与古格同宗的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企图推翻古格王朝,于是一场残酷的攻坚战就在这里打响。  而建在一座山上的古格王宫是西藏防守能力最强的建筑,整个王宫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上,从这里绝对没有可能攻打上去,而另外的地方全都是悬崖。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之后,拉达克开始驱赶古格的老百姓在古格的半山腰修建一座石头楼,他们的想法是等这座建筑的和山顶一样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最终拿下古格了。  现在我们在古格的半山腰可以看到这座石楼的遗址,很好找的,因为周围的建筑都是土的,只有这里是石头砌成的。并没有修完,大概有十几米高。  没有修完的原因是因为在修的时候,上面的古格王出了变故。据说,由于拉达克人强迫古格的老百姓日以继夜的修石楼,老百姓在下面非常凄苦地唱歌,被国王听到了,国王非常难过,于是做出了决定。  一说国王最后从悬崖上跳了下去,国王一死,古格自然也就城破了;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挽救百姓古格投降了。  从历史记载上来看,似乎后一种情况更可靠。杨公素在《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藏地方斗争史》及伍昆明《早期传教士进藏活动史》的记载是,古格的最后一个国王及全家被拉达克人拉回拉达克都城列城关进了监狱。  不管国王最后的下场怎么样,古格老百姓的结局却都很惨,古格下面的无头藏尸洞就是证明。  但是藏尸洞里的尸体远没有十万之多,而现在又找不到古格人的后裔,那么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  从记载和考察的结果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可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却迅速恶化是主要的原因。的确,现在古格遗址一带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10万之众的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了。但是问题还是那10万人去哪里了,如果是迁徙走了话就一定会有后裔知道之后的历史。另外还有很多猜测,诸如天灾、瘟疫等,但都不足以使得繁荣富强的文明突然间完全彻底消失,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但是这些人也都并不是古格后裔。看样子古格的秘密短期内是难以解开了。 神秘的古格王朝300年前一夜之间在历史上消失,留给我们的只有那记录了古格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成就的遗址。  就在15年前,古格对于许多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自从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组织的考察队在此展开了一系列收获巨大的考古工作以后,这个消亡了350年的王国突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旅行者。  近十数年间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画等揭开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纱。  古格雕塑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成就最高的是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而遗存数量最多、最为完整的是它的壁画。古格壁画气势宏大,风格独特,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绘人物性格突出,用笔洗练,丰满动感的女性人物尤具代表性。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古格的艺术风格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特点。  古格盛产黄金白银,在托林寺、札不让、皮央东嘎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书以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银汁书写,奢华程度无以复加。  最早对这座古城遗址进行考察的是英国人麦克活斯·扬。1912年,他从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来到这里进行考察。此后便有探险家、旅行者、摄影家和艺术家们源源不断地来探奇访幽。但真正的科学考察是从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组织的考察队开始的。以他们实地测量,遗址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调查登记房屋遗迹445间,窑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洞葬1处;发现武器库1座,石锅库1座,大小粮仓11座,供佛洞窑4座,壁葬1处,木棺土葬1处。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style=\"BORDER-LEFT-COLOR: #000000; FILTER: ; BORDER-BOTTOM-COLOR: #000000; BORDER-TOP-COLOR: #000000; BORDER-RIGHT-COLOR: #000000\" alt=\"\" src=\"http://www.tibettour.cn/cms/ie_edit/uploadfile/20060710054424253.jpg\" border=0>点击更多图片  古格王国遗址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地之一。现在的遗址从山麓到山顶高300多米,到处都是和泥土颜色一样的建筑群和洞窑,几间寺庙除外,全部房舍已塌顶,只剩下一道道土墙。遗址的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整个遗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红庙、白庙及轮回庙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不乏精品。围绕古格都城周围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达巴、皮央、香孜等,都有大量文物遗存。历史  古格王朝的前身可以上溯到象雄国,王朝的建立大概从9世纪开始,在统一西藏高原的吐蕃王朝瓦解后建立的,到17世纪结束,前后世袭了16个国王。它是吐蕃王室后裔在吐蕃西部阿里地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其统治范围最盛时遍及阿里全境。它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screen.width-460)this.width=screen.width-460\' onmousewheel=\'return bbimg(this)\' style=\"BORDER-LEFT-COLOR: #000000; FILTER: ; BORDER-BOTTOM-COLOR: #000000; BORDER-TOP-COLOR: #000000; BORDER-RIGHT-COLOR: #000000\" alt=\"\" src=\"http://www.tibettour.cn/cms/ie_edit/uploadfile/20060710054441200.jpg\" border=0>点击更多图片  吐蕃王朝末代赞普郎达玛时期,灭佛毁寺,不少避难僧人远遁阿里。阿里地处西部边境,深受大食、印度的影响,加上又是苯教的发源地,所以便成为各种思潮、各种力量汇集之地。公元843年朗达玛被一位僧人刺杀,内战纷起,4年后平民起义,吐蕃王朝崩溃。之后先后曾出现大小7个王国,西藏长期处于藩王割据局面。  朗达玛的两个儿子奥松与云丹也为争夺王室相互斗争,奥松之子贝考赞为奴隶起义军所杀,贝考赞的儿子吉德尼玛衮见大势已去,回天无力,便带着三个大臣和100多人,投奔阿里,并娶了当地头人的女儿。后来吉德尼玛衮将阿里一分为三,分封给他的3个儿子,古格王国即第三子德祖衮的封地。  17世纪中,古格王朝发生内乱,国王之弟请拉达克军队攻打王宫,王朝被推翻。古格覆亡后,并入拉达克(今克什米尔)一段时间,后被以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重新收回。  古格王国的统治中心在扎达象泉河(藏语为朗钦藏布)流域,北抵日土,最北界可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西邻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最东面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冈底斯山麓。其都城札不让位于现扎达县城西18千米的象泉河南岸。札不让北面的香孜、香巴、东嘎、皮央遗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达巴、玛那、曲龙遗址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  古格王朝的崇尚佛教,多次派人到克什米尔学经,翻译佛经108部,得佛教之益,王朝历经数百年不衰。1042年,印度高僧阿底峡到阿里地区弘法,使阿里成为佛教复兴之地,佛教史称之为“上路弘法”。  古格在西藏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当时古代印度的许多重要佛教教义,就是从这里传入西藏腹心地区的,这里又是古代西藏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之一。参观路线  从山脚的入口沿着小径走,首先要经过4间古殿,即红庙、白庙、度母殿和轮回庙。山顶有一座坛城殿,要参观古寺需由工作人员打开门锁。寺内保存有许多精美的壁画,一些壁画上的金漆依然闪亮发光、光彩夺目。几间寺里以白庙规模最大,叫“拉康嘎波”。一些小洞窑内放着盘子大小的泥印佛像“擦擦”,是喇嘛到此修建时做的。据说除泥土之外,还混合了很多圣物。  白庙和红庙的面积差不多大,约为300平方米,庙内墙上绘满了各种不同题材的壁画。白庙内有一幅吐蕃历代赞普和古格国王世系的壁画,非常珍贵。红庙内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1038年阿里王意希沃迎请古印度佛学大师阿底峡的壁画,画中一队舞女翩翩起舞,旁边有人击鼓吹号,形象生动,栩栩如生。这些壁画虽时隔数百年,色泽仍很鲜艳。  山腰中有两条隧道连接,直通山顶。北面悬崖边上的通道,仍堆放着不少鹅卵石,残留着当年抗敌的痕迹。走过崖边通道,一再往北行,一个地面垫高,仅余四壁的院子,便是当年国王议事的宫殿。  山顶的护法神殿壁画主体部分大多为密宗男女双修佛,画风泼辣,用彩强烈。壁画下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地狱之苦,各式刑法惨不忍睹。边饰则是一长排数十位裸空行母、妩媚优雅,仪态万方,无一雷同。  在遗址的顶端,有一个不显眼的小门,门口有小牌——“冬宫”。沿台阶可深入山内。山内的通道很陡,只容一人上下。下行几十米后山洞扩展开来,有大小几十间房屋,多数只有1.8米左右高。最外层透气、透光,类似阳台,比较开阔。这里就是当年古格王冬天避寒之地,不过如今里面已经空无一物了。  折回山腰,三间寺庙的周围,有十多个洞窑,其中还藏着古代武器诸如盾牌、盔甲和大刀长剑之类。干燥的天气,令这些文物得以完整保存。  从县城到古格路上的山上,出现一座一座土墙,这也属于古格的痕迹。  古格遗址旁边就是看门人(可让看门人带路)的住所往山脚下步行约20分钟就到了干尸洞。干尸洞坐落于一岩壁之下,洞口离地2米左右,毫不起眼。洞内十分宽敞,深几十米,堆满无头干尸。据传洞的最尽头是喇嘛,紧挨着的是儿童,其次是妇女和男人。由于气候干燥,尸体没有完全腐败,散发着一种怪味。关于干尸洞的传说有许多种,最可信的一种说法是:当年古格兵败,拉达克人将宁死不屈的古格兵士斩去头颅,而尸骨则弃于洞中。提示:  古格遗址位于扎达以西20千米处,交通不便,位置偏僻。假如不是包车而来,尝试在县城南面的路口等待偶尔经过的军车也可。如果车是去扎不让村的,小村往西1千米就是古格遗址了。  从扎达出来,顺着主要道路一直走,只有一个岔路口,有古格的路标指着,不会走错。走到一个村子,就是扎不让村。要穿村而过,出来大概在3、4百米的时候看到一处由碎石做的看似短墙式的河堤,从这里从左转(这里离古格只有几百米了,但是偏偏看不见古格,所以很容易走过)沿着河床走,很快就可以看见古格遗址。古格的灭亡  古格王国最神秘的地方在于,拥有如此成熟、灿烂文化的王国是如何在一夜之间突然、彻底消失的。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人类几乎不知其存在,没有人类活动去破坏它的建筑和街道,修正它的文字和宗教,篡改它的壁画和艺术风格。它甚至保留着遭到毁灭的现场,唯一不能够了解的,就是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在17世纪的时候,古格里面已经有了西方来的传教士,当时的古格王和古格的宗教领袖——其实是国王的弟弟矛盾比较深,为了巩固自己的势力,古格国王开始借助西方传教士的力量削弱佛教的影响。1633年,僧侣们发动叛乱,古格王的弟弟勾结了与古格同宗的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企图推翻古格王朝,于是一场残酷的攻坚战就在这里打响。  而建在一座山上的古格王宫是西藏防守能力最强的建筑,整个王宫只有一条隧道可以通到山上,从这里绝对没有可能攻打上去,而另外的地方全都是悬崖。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之后,拉达克开始驱赶古格的老百姓在古格的半山腰修建一座石头楼,他们的想法是等这座建筑的和山顶一样高的时候,他们就可以最终拿下古格了。  现在我们在古格的半山腰可以看到这座石楼的遗址,很好找的,因为周围的建筑都是土的,只有这里是石头砌成的。并没有修完,大概有十几米高。  没有修完的原因是因为在修的时候,上面的古格王出了变故。据说,由于拉达克人强迫古格的老百姓日以继夜的修石楼,老百姓在下面非常凄苦地唱歌,被国王听到了,国王非常难过,于是做出了决定。  一说国王最后从悬崖上跳了下去,国王一死,古格自然也就城破了;另一种说法是为了挽救百姓古格投降了。  从历史记载上来看,似乎后一种情况更可靠。杨公素在《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藏地方斗争史》及伍昆明《早期传教士进藏活动史》的记载是,古格的最后一个国王及全家被拉达克人拉回拉达克都城列城关进了监狱。  不管国王最后的下场怎么样,古格老百姓的结局却都很惨,古格下面的无头藏尸洞就是证明。  但是藏尸洞里的尸体远没有十万之多,而现在又找不到古格人的后裔,那么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  从记载和考察的结果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可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却迅速恶化是主要的原因。的确,现在古格遗址一带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10万之众的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了。但是问题还是那10万人去哪里了,如果是迁徙走了话就一定会有后裔知道之后的历史。另外还有很多猜测,诸如天灾、瘟疫等,但都不足以使得繁荣富强的文明突然间完全彻底消失,而且没有留下任何有说服力的证据。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但是这些人也都并不是古格后裔。看样子古格的秘密短期内是难以解开了。

了解更多>>

申扎县

申扎县

申扎县地处西藏中部、冈底斯山和藏北第二大湖色林错之间。面积约4万平方公里,中湖泊河流约23%,草场面积2400万亩,约占40%,山地、沙漠等约占37%.总人口2万。辖8个乡,73个村民委员会。 申扎藏语意为“皮火筒状山沟前”。古称纳仓德巴。1886年纳仓德巴改为申扎宗,由西藏噶厦政府直接委派宗本直至西藏民主改革前为噶厦政府所统辖。1959年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将原申扎宗和后藏达那伦珠则路卡的雅木地,巴扎、准布、塔尔玛、加龙等部落及谢通门路卡的堪巴查桑、新沟两部落和多巴、卡彭、多瓦、卓瓦等部落合并为申扎县,辖区面积19.7万平方公里。隶属那曲地区管辖至今,县府驻岗桑多第。1977年经西藏自治区批准,又将县境内的7区1公社划分为文部和双湖两个办事处〈县级单位〉,均直属那曲行署领导。 申扎县属南羌塘高原大湖盆地带,地势较缓,丘陵、高山与盆地相间。丘顶与山地的相对高差一般在300-500米之间,坡度较大,有些地表多为风化的冻裂碎石堆和岩屑坡。在盆地低洼处,常漏水成湖且大小不等,河流纵横交错。南部和北部平均海拔在4800米以上中部偏低,海拔均在4700米左右。境内格仁错(湖)面积约700多平方公里。色林错(湖)面积1865平方公里,是藏北高原第二大咸水湖,也是申扎县与班戈县的界湖。属高原亚寒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干燥,年平均八级以上大风达104.3天。霜期持续天数为279.1天。年日照时数为2915.5小时。年降水量298.6毫米。自然灾害主要是风、雪、旱灾及地震等。 矿产资源主要有砂金、铁、铅、辞、铜、盐、硼砂、磷等。地热资源面积达数10万平方米。鱼类资源十分丰富。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更是藏北高原的普遍性资源。野生动物资源主要有藏玲羊、野驴、盘羊、雪豹、黑颈鹤、斑头雁等,仅国家一、 二类保护动物就有20多种。野生植物资源主要有雪莲花、一枝蒿、藏当归等。 申扎是那曲地区的一个纯牧业县,以饲养牦牛、绵羊、山羊为主。 目前,全县8乡和80%的村均通公路,总通车里程达1502公里。申扎-班戈-那曲公路为过境的主要公路。 特产品主要为高原畜产品、鱼类等。

了解更多>>

色林错

色林错

色林是以前居住在拉萨西面堆龙德庆的大魔鬼,他每天要贪婪的吞噬千万生灵,包括人和所有的禽兽,对他的淫威,谁都束手无策。在一个雷雨过后的良辰,一路降妖锄魔的莲花生大师终于找到了色林。于是在莲花生大师的紧追下,色林逃到岗尼羌塘南面的一面浩瀚浑浊的大湖里,大师命令色林永远不得离开此湖,在湖中虔诚忏悔,不许残害水族,并把这个大湖名为“色林堆错”,意为“色林魔鬼湖”。

了解更多>>

桑木村

桑木村

桑木村位于拉萨河畔,这里的小溪、农田、农舍浑然一体,相得益彰,别有一番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韵味。如果你是夏天来到这里,大片的农田、古朴的藏式农舍、郁郁葱葱的林卡、纵横交错的小溪将构成一幅恬静的西藏农区风光画。不过,你也别光羡慕夏天,春天的这个时节,在这里,你虽然看不到满眼的绿色,可是你会感觉到那嫩黄色的枝桠正在绽放着生命的力量,还会闻到春天的泥土芬芳,这时你不仅仅是感受到的是春的气息,还有生活的美好希望。  桑木村历史悠久,据说,村名还是莲花生在此修行时所起。相信,到桑木村旅游的人不仅会沉醉于这里古朴、秀美的风光,还会被它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深深吸引。据说,这里是三世达赖喇嘛的诞生地,其出生地的寺庙至今保存完好。在历史上,桑木村曾出过藏区有名的大力士和百岁老人。桑木村是拉萨地区有名的“歌舞之乡”,村中活跃着很多民间艺人,一些艺人还是当年县乡文艺宣传队的骨干。这里所指的桑木村是拉萨市堆龙德庆县东噶镇所辖桑木村第五组,现有农户68家,村民303人。桑木村至今仍然保留着拉萨地区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手工艺方面,桑木村1、2组是传统的手工羊毛地毯加工村。   桑木村地处拉萨市郊,距离拉萨市客运站只有12公里,紧邻青藏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拉萨市区有2路、3路公共汽车可到达离桑木村不远的路口,票价只需2元。如果要搭乘出租车,可以根据路程远近议价,一般在10至25元之间。在公路边上可以找到进村的入口,沿着田间小道往前走十分钟的样子,在一阵鸡犬之声中,你不觉已经到达目的地。如果是自己开车前往,村中有便道可以通行,村里还有简易停车场。不用刻意去找哪里有专门旅馆、哪里有饭馆,当你进入村里,好客的村民都会盛情邀请你到他们家里做客,一杯酥油茶、一碗青稞酒盛载着淳朴的情意。这里没有门票、没有约束,有的只是浓浓的乡情。   在桑木村,如果你不是刻意去寻求一刻安静的话,那么,你很可能没有机会闲下来哦。因为,这里可游玩的项目太多了。在这里,你可以尽情游览西藏乡村风光,可以到村民家里做客、品尝农家饭,可以在林间草地上骑马、过林卡、在小溪里垂钓,还可以欣赏到民间歌舞、与村民联欢等。 在村中游览,村里的导游员会给游客介绍村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教育、医疗、收入等基本情况,并带领游客找到村里的制高点让游客拍摄桑木村全景。不过,令许多城里人叫绝的还是往涂满牛粪的农舍墙边一站,留个酷酷的影。在村民家中做客,村民会按照藏族礼仪为客人敬上青稞酒、酥油茶,游客还可以自己动手打酥油茶和糌粑等。这种实地体验的感觉让人好不惬意。 骑马、射箭是许多男士喜欢的运动项目,在桑木村,这种运动不仅吸引了许多男士,许多女士英姿飒爽的身影也毫不逊色。喜欢垂钓的游客在林间的小溪边或河滩上,可以尽情享受那份悠然自得和收获的喜悦。    藏族人民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在日常的农田劳作中,有不同的劳动号子。为了让游客在村里切身体会到西藏农村特有的民间文化,村里特别划出一块农田作为农事表演区,向游客现场展现村民的劳动场面,并配有相应的劳动号子。在村里的展览馆,可以看到村子基本情况的展示、西藏农村传统农具的展示和西藏农村传统服饰、农村主要农产品的展示等。在这里,一种隐隐的历史厚重感油然而生。当你还沉浸在不断的惊喜和欢乐中时,也许天色也将暗下来,你不妨去品尝一下村民为你提供的藏族农家饭和烤全羊等,还可以在饭后欣赏村民淳朴的歌舞表演,并加入篝火晚会尽情联欢。晚上还可以任选一户农家住下。这样,真真实实的一天田园生活就基本上可以领略到了。

了解更多>>

日土县

日土县

日土,藏语意为“枪叉支架状山下”。噶厦政府时期,日土县为日土宗。日土宗又分为宗政 府和 拉让两个机构。宗政府官员由噶厦政府从拉萨直接委派。拉让设堪布,由拉萨色拉寺委派。 1961年3月设立日土县,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辖,1978年划归西藏自治区,隶属阿里地区 管辖至今。县府驻日土镇。?   日土县地处西藏西北部、阿里地区西北部,是我区边境县之一。面积7540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6平方公里。草场面积7000万亩,耕地面积0.73万亩。总人口6300余人。辖4个区,12个乡,30个村民委员会。?  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支脉横穿全境,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最高海拔为6800米。已知的矿产资源有砂金、铅、铬铁矿、硼砂、食盐等。?  日土县属半农半牧县。牧业比重较大,农业生产局限性很大。交通便利。新藏公路贯穿全县,可通狮泉河、日喀则、拉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乡、村 都有公路相通。土特产品主要有酥油、皮张、羊毛、牛羊绒、裂腹鱼、斜齿裸鲤鱼等。?

了解更多>>

日青木错

日青木错

林芝是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有很多美丽的地方藏在深闺无人识。离林芝不远的地方,有个湖叫日青木错,真的很美。另一个湖八松错是美在湖的本身,沿途风光不美。但日青木错是美在去的途中。我去的季节刚好是杜鹃花开的季节,杜鹃花开得满山,而且和内地的杜鹃花不一样,它是一棵一棵高大的树,每棵树开的花颜色都不一样,有粉红、有白色、有鲜红,去日青木错的路是从3000米到4500米,一路爬上去,景色在不停的发生变化,一路上道路崎岖,路边开满一些象狗尾巴一样的野花,原始森林的杉树和松树一棵棵笔直,直上云霄。抬头望去,远处是雪山连绵,近处是满目杜鹃花和郁郁葱葱的森林,雪山和森林、野花构成了一幅静止的油画。那种寂静的美

了解更多>>

日喀则宗

日喀则宗

日喀则宗位于日喀则古城北侧,“宗”在藏语中的意思为“堡垒”,“要塞”。日喀则宗,建于明、清时期,既有御敌防卫的功能,又是原西藏地区县官衙署。内设经堂、佛殿、宗本(县长)办公室、法庭、牢狱等。日喀则宗建筑的正面,形似布达拉宫,故有“小布达拉”之称。 吉利勇士周俊西征之旅 凯旋归来

了解更多>>

仁布县

仁布县

仁布县位于西藏西南部,日喀则地区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崖谷地,介于东径89°45″——90°22″,北纬29°02″——29°30″之间。东倚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南邻江孜县,西靠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北与拉萨市尼木县隔江相望。   仁布县全县面积3140平方公里,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地形险拔。地势东北、东南高,西北低,全县平均海拔3950米,县驻地德吉林镇海拔3780米。雅鲁藏布江从县境西北部穿过,发源于境内那钦康萨雪山的门曲河南北贯穿境内三乡一镇,在仁布乡白林村汇入雅江。仁布县属南温带半旱高原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2300小时,年无霜期120天左右,气候干燥,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占全年的95%,洪水、泥石流、滑坡、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仁布”藏语语意为“多宝、聚宝”的意思,境内物产丰富,尤其以矿产资源蕴藏丰富而著名,已探明的有铬铁、玉石、铅锌、黄金、花岗岩、大理石等,仁布玉以其独特的光泽和品质享誉区内外,深受广大游客的青睐,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仁布县珍惜野动植物种类繁多,分布较广,有獐子、水獭、旱獭、狼、狐狸、黄羊等动物物种和贝母、紫云英、紫胡、当归、天南星等中草药以及萤花杜鹃、爬地柏、高山柳等特有植物资源。  仁布县历史悠久,早在公元1354年前属卓万户管辖,1356年,帕竹政权时期,设立仁布宗。1642年归属噶厦政府管辖。西藏和平解放后,1956年,成立仁布党委,民主改革时间,1959年,相继成立仁布县军事管制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仁布县委员会和仁布县人民政府,隶属于江孜专区;设置了7个行政区,1964年,仁布县划属日喀则专区管辖,基层设置了26个乡。2000年,仁布县区划分8乡1镇,79个行政村,据2001年统计,全县总人口30971人,其中藏族30868人。农牧区总人口30492人。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在改革的春风和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仁布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强化特色产业的经济发展路子,全县耕地总面积57000亩,主要农作物有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牧业以养殖牛、羊为主,第三产业以仁布乡建筑公司为龙头的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乡镇企业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2002年,全县粮油总产量11680.33吨,年末牲畜存栏190887头(只、匹),国内生产总值7160万元,农牧民收入1601.16元,地方财政收入150万元。全县现有各类学校66所,在校学生316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7%,巩固率77.76%“普九”教育已全面实施,现有各级医疗机构10所,合作医疗已完成,参与人口占总人口的74.8%,广播电视“村村通”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89%,县城通讯光缆和移动电话已全面普及。   仁布县属后藏地区,位于前后藏交界区域,具有以后藏为主的前后藏并存的人情风俗,勤劳朴实,热情好客。主要传统节日有错拉节、春式节、基曲节和望果节等。  仁布县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名胜古迹众多。在历史上有曾经17年之久的仁布巴、阿旺晋扎(文学作家)以及他的随行厦次旦多吉等多位著名人物在这里出生。  镶嵌在德吉林镇侧雪上的勇则律湖景色怡人,神奇迷离,是寻找班禅大师灵童占卜之地。每年观湖,朝湖的群众络绎不绝;座落在仁布县城的强钦寺初建于1367年,寺内紫铜铸筑的强巴佛高13米,为西藏三大强巴佛之一;属于后藏三大藏戏之一的江嘎藏戏独树一炽,风格独特,历来被西藏人民所喜爱,是西藏文化大舞台一朵灿烂的奇葩。  其它著名的文化遗址有仁布遗址、宗巴大石遗址、察巴峰火台遗址,让群村石棺棺墓群,加拉纳下墓葬群等,是研究西藏文化的重要活化石。

了解更多>>

去羊八井高原泡温泉

去羊八井高原泡温泉

寒冷高原上沸腾的温泉是一大奇景,羊八井也因此名闻天下。 西藏地处高原,温泉数量居全国之冠。羊八井除了普通的温泉外,还拥有全国温泉最高的水泉,以及罕见的爆炸泉和间歇温泉,总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  整个羊八井地热区分布了很多热水井,可供发电之用。这里拥有全国最大的地热发电站,于1977年建成的中国与联合国合作研究及兴建的发电站,热水井的热气经管道输送,推动涡轮,为拉萨地区带来既便宜又环保的供电。   羊八井最美的时候是每天的清晨,由于空气还比较冷,羊八井地热田一带总弥漫着白色雾气,地热田产生的巨大蒸汽团从湖面冒起,如人间仙境。如果运气好,碰上热水井喷发,更可一睹沸腾的温泉由泉眼直冲云霄的场面,十分壮丽美观。这里的温泉水含大量硫化氢,对多种慢性疾病都有治疗作用。 点击更多图片沐浴的地点是一个露天的游泳池。由于水温太高,需要先经过2个露天水池的降温,才能供游客洗浴。在它的周围远远的可以看见雪山,在这样的环境下洗温泉,确实是一种享受。尤其在冬天的时候,跳进温泉里看漫天飞雪,感觉说不出的浪漫惬意。 提示:    要注意高原地区氧气消耗量大,泡温泉时要注意不要做太剧烈的运动,以免上岸后体力不支。另外,如果在去纳木错的途中顺道到羊八井,最好选择回程时再去泡温泉,否则,会错过纳木错黄昏景致的观赏;同时由于泡温泉时的体力消耗,可能会加重在纳木错的高原反应。   羊八井在拉萨和纳木错之间,距拉萨市87千米,在拉萨市长途汽车站有多班客车前往。在羊八井的运输站或青藏公路旁,很容易找到便车及中巴客车。但是泡温泉的游泳池距离青藏路口大约还有8千米,而且没有出租车,只有徒步或搭车。 沐浴的地点是一个露天的游泳池。由于水温太高,需要先经过2个露天水池的降温,才能供游客洗浴。在它的周围远远的可以看见雪山,在这样的环境下洗温泉,确实是一种享受。尤其在冬天的时候,跳进温泉里看漫天飞雪,感觉说不出的浪漫惬意。 提示:    要注意高原地区氧气消耗量大,泡温泉时要注意不要做太剧烈的运动,以免上岸后体力不支。另外,如果在去纳木错的途中顺道到羊八井,最好选择回程时再去泡温泉,否则,会错过纳木错黄昏景致的观赏;同时由于泡温泉时的体力消耗,可能会加重在纳木错的高原反应。   羊八井在拉萨和纳木错之间,距拉萨市87千米,在拉萨市长途汽车站有多班客车前往。在羊八井的运输站或青藏公路旁,很容易找到便车及中巴客车。但是泡温泉的游泳池距离青藏路口大约还有8千米,而且没有出租车,只有徒步或搭车。

了解更多>>

曲水县

曲水县

曲水县地处西藏腹地、拉萨河下游、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面积16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67万亩,林地面积19万亩,草场160万亩。辖1个镇,9个乡,114个村民委员会。   曲水藏语意为“流水沟”。民主改革前设曲水宗。1959年8月将曲水宗和色麦宗合并设立曲水县,隶属于拉萨市至今,县府驻雪村。   该县属雅理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大都比较平坦。念青唐古拉山的一条去脉逶迤北部,南坡形万长达5-20公里的7条山溪,辗转汇入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山沟从高入低,由窄入宽,形成大小不等的冲积扇坡地。谷地最低海拔3500米,山峰最高海拔5894米。整个地形东、西部稍高,中部的拉萨河与雅鲁藏布江交汇处较低。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日温差较大,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年日照时数近3000小时,无霜期短,年无霜期150天,年降水量441.9毫米。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冰雹、山洪、泥石流、干旱、风沙、病虫害等。   矿产资源主要有刚玉、石灰岩、花岗岩、泥炭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主要有岩羊、野鸡、獐子、金钱豹、狗熊、鹿及虫草、贝母、党参等。   曲水县是半农业牧县。农作物主要有青稞、冬小麦、春小麦、豌豆、油菜等,为西藏商品粮生产基地县之一。主要饲养牦牛、黄牛、山羊、绵羊、马、驴、猪、鸡等。现有14座小型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780千瓦,年发电400万千瓦时。另有农具厂、粮油加工厂,其余为民族手工业。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