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若遗址,位于距离昌都镇以西约十二千米的昌都水泥厂附近。1977年,水泥厂在施工中发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锛和陶罐等原始文物和工具。1979年正式发掘,发掘面积1800平方米,发现房屋遗迹31处,出土石器、骨器和陶片等共计上万件的文物,以及大量的动物骨骼和粟米,经测定这些物品均出自4千到5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 卡若遗址占地面积约为一万平方米,文物种类繁多,古文化堆积层丰富,被考古界和古人类学研究者公认为西藏的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该遗址的发掘出土,在西藏的历史和考古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将西藏的历史提前到了距今约五千年以前,并以大量的出土文物证明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卡若遗址文化就与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的古文化以及云南境内的元谋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个现代的工业废墟和古人类村落遗址夹杂在一起,让人颇觉有些“后现代”的意味了,很是有趣。但如果你不是对古人类学和考古特别的有研究和有兴趣的话,建议这个著名的遗址可以不用专程去参观,因为面对那荒草地,你大概也和我一样实在找不到那“著名”的感觉的。个人建议:与其来看这片荒草地,不如再多花些钱继续顺公路往前去看那“大脚印”,毕竟那些东西的神秘和玄妙,更能让你我这样的普通人着迷,虽然在“大脚印”那儿你可以用十分钟就看完所有的脚印。 位于西藏昌都县城东南约12公里的加卡区卡若村。1979年西藏文管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所、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云南省博物馆联合组成卡若遗址考古队进行正式发掘。迄今为止,共揭露遗面积1800平方米左右,发现房屋迹31座,出土文物数万件。卡若遗址已正式列入西藏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中发现的词语基址,叠压关系比较复杂。根据地层关系初步判断,建筑遗址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建筑遗迹有两层叠压关系,为半地穴草拌泥墙建筑。晚期建筑遗址为石壁建筑。通过从地下发现的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作物的标本,说明古代卡若村居民的经济生活中农业是一个重要的部门。在他们遗留的各种生活用品中,除了实用的需要以外,我们还看到了审美观念和艺术的萌芽,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和海贝是卡若居民与各个地区的民族相互交换而来的。说明尽管西藏和其它 地区之间有高山大河的阻隔,但并不能断绝本地居民和其它民族的正常交往。 通过发掘,我们初步认为:卡若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人们居住的原始村落,村落布局有一定规模。卡若遗址位于澜沧江畔,为川、滇、藏三地的枢纽,又是古代南北民族的交通要道之一,对于这一地区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化,南与云南境内的龙川江流域元谋大墩子新石器时代文化有一定的联系。 卡若遗址的发掘,以雄辩的事实证明了早在4000多年以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曾经以简陋的工具,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开发这片富饶的土地而斗争。他们所创造的灿烂的文化,将在我们祖国的史册上永放光辉。 卡若遗址 在西藏昌都县东南12km澜沧江西岸的卡若村。海拔3100M。1977年发现,1978年5月试挖,发现房屋遗迹26座,出土文化丰富,主要有铲类、锄类、切割器类、投掷器类、砍砸器类、敲砸器类、刮削器类、碎磨器、斧类、石钻等石制生产用具;还有环、珠镯等装饰品及土陶制品,此外,还有谷物、兽骨等。经国家考古工作者研究,遗址属新石器时代,距今有4000——5000年历史。当时人们已定居,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有狩猎和家禽饲养。文化方面已与内地有密切联系。遗址的发掘对研究西藏早期历史和汉藏关系史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