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天津

天津

天津

天津有很多欧式建筑,能感受到浓郁的异域风情。风景不错,意大利风情区和五大道都值得走走看看。美食更是独树一帜,很有特色,推荐煎饼果子、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还能吃到海鲜。由于毗邻京城,近代史上天津卫成为各色人物避居或者韬光养晦的地方,也留下一个”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美称,漫步于各个租界,仿佛置身于异国他乡,这样的空间穿梭感会让你驻足。

李吉甫故居

李吉甫故居

位于和平区花园路12号,现为和平区人民政府使用。建于1918年,二层带地下室,砖式结构建筑。其建筑面积为4891平方米,是一座采用古典主义手法建造装饰的近代优秀建筑。外墙有方壁柱凸形窗,檐部有齿饰,造型新颖别致。正门入口为三个带方钢透孔花饰的拱券门廊,顺台阶入内是方形回廊,天井中央原有喷水池,四角设大花坛。在回廊的东、西、北三面各有一组建筑,建筑中央设有两层高的十字交叉拱大厅,四角分别立两根带座基的爱奥尼克柱子,卧室、客厅、餐厅、书房等环布四周。大厅地面为美术图案水磨石,四角设地下室采光窗。二层回廊四角各有两根塔司干柱子支撑檐部及十字叉拱顶。内部装饰豪华。

了解更多>>

李纯祠堂

李纯祠堂

位于南开区南丰路,现辟作南开人民文化宫。该建筑建于1913~1923年,占地2.56万平方米,是天津市规模最大的仿古建筑。祠堂坐北朝南,前建三进庭院,后辟花园,由砖砌照壁、石牌坊、石拱桥、大门、前殿、戏台、中殿、后殿、配殿及回廊组成,气势宏伟,布局严谨,装修考究。该建筑原为北京西直门外明朝宦官刘瑾的府邸。江苏省督军李纯买下拆卸后,运到天津重新组装而成。李本欲建私人园邸,但因工程浩大,袁世凯曾派人调查,用重金行贿后改作家祠。

了解更多>>

梨木台风景区

梨木台风景区

梨木台风景区 梨木台自然风景区地处天津最北端,被称为“天津北极”。这里地质景观奇特,是蓟县国家地质公园典型的石英岩峰林峡谷地貌,自然形成岩画岭、登天缝、五指山、万卷天书等景观。 景区内峰林峡谷雄、险;森林景观秀、幽;潭、瀑溪水长流;藤萝攀援缠绕,形成了奇特的自然风光,被专家学者誉为“天津的神农架”。 画岭-登天缝-五指山-万卷天书

了解更多>>

老天津卫之炮台

老天津卫之炮台

由于天津的地理位置致关重要,清代在津城周围要地曾建有炮台七处,分布于海光寺西、马家口、三叉河北、邵公庄东和城西双忠庙等地。可三宝之一的炮台是这七处之外的大沽口炮台。 大沽炮台兴建于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零年),有炮台四座,安设大炮三十尊,驻军八、九千人。一八五八年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俄四国公使率领联合舰队二十余艘,向大沽口炮台进攻,守炮台的士兵奋勇反击,打沉了联军军舰四艘。但由于总督谭建襄畏敌先逃,炮台终于被攻陷,联军长驱直入,迫使清廷签订了《天津条约》。 战后,清廷重新修建大沽口炮台,在海河口南岸东沽村修建炮台三座,在北岸宁河县于家堡设炮台两座,在后墙营门设小炮台二十五座,共拥有大炮六十四尊,防务比以前更为加固。 一九零零年,八国联军之役,大沽口外的军舰三十余艘,向大沽炮台猛功,守军伤亡惨重,大沽终被攻占。 辛丑条约后,八国联军先拆除了天津城墙,次年,即将大沽炮台连同其他沿海炮台、兵营尽皆拆除。从此大沽炮台只剩下土基垒垒,成为历史陈迹了。

了解更多>>

老天津卫之铃铛阁

老天津卫之铃铛阁

铃铛阁位于天津县城外西北角,初名稽古寺,建自唐代,寺内存有《大藏经》全卷。明万历七年,(公元一五七九年)建藏经阁,重檐四出,甚为壮观。阁角装有风铃,铃声可远闻数里,乡人因呼为铃铛阁。康熙三十八年,住持含光和尚又重修一次,清代文学大师朱彝尊曾为文以记其事,并描述其登临时的感怀:"夕阳在衣,风铃铮然;翔鸟上下,为之目旷神仪。" 光绪十八年,不慎于火,延烧及藏经阁,房子及所储存的大藏经都化为灰烬。 公元一九零一年,严范孙、高凌文、王世兰等倡议以稽古书院旧址改办新式中学,名为天津普通中学,但由于习惯大家叫它为"铃铛阁中学"。在其校旗校徽上,铃铛作为其主要标志

了解更多>>

老天津卫之利华大楼

老天津卫之利华大楼

利华大楼座落在和平区解放北路114号。建于1936至1938年。框架结构,主楼十层高43米,建筑面积6193平方米,是一幢办公兼高级公寓式大楼,也是天津最早具有现代化功能和技术的高层建筑之一。
主楼平面东西长向,呈凸字形。与东、西配楼围成方形庭院。整个建筑立面虚实对比,方圆结合,挺拔明快。八层开始逐层向里收缩,使立面造型有所变化,是天津近代高层建筑的杰出范例。
现为中国农业银行天津市分行所在地。

了解更多>>

老天津卫之开滦矿务局大楼

老天津卫之开滦矿务局大楼

开滦矿务局大楼座落在和平区泰安道5号,现为中共天津市委,建于1919年-1921年,由英商同和工程司美籍工程师爱迪克生和达拉斯设计。
大楼总建筑面积918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希腊古典复兴式,三层混合构。大楼坐南朝北,东西为长向,平面呈矩形。外形庄严肃穆,门前设有坡道,高石台阶两侧筑有水磨石古典式花盆四座。外檐立面一、二层,为高10米14根爱奥尼克巨柱式空廊,空廊两端略突出,墙面转角作壁柱装饰。三层为带阁楼层的檐部,檐口饰齿状。楼内中部是贯通三层的大厅。以爱奥尼克大理石立柱支撑,柱头均以紫铜板制成,做工精细。厅顶作半圆形,井字分格镶彩色玻璃。顶拱上有精美雕饰。厅内地面饰彩色马赛克,周围作大理石墙群。办公用房沿周边设置。主房间内设有木制古典壁柱,并装有古典式壁炉。室内外装修雍容华丽,其造型是欧洲古典建筑形式的代表作。

了解更多>>

老天津卫之鼓楼

老天津卫之鼓楼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明朝永乐二年(公元一四零四年),天津设卫筑城,当时,这座"卫城"只不过是土围子。经历了大约九十年,到弘治六、七年(一四九三--一四九四),才砌成砖城。修建了东、西、南、北四个城门的城楼和四处城角的角楼。位于城中心的鼓楼,也是在这个时候修建起来。即距今四八八--四八九年之间。名为鼓楼,实为钟楼。 这座鼓楼高三层,楼底的一层,是用砖砌成的一座方台,下宽上窄,辟有四个拱形门洞,通行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在这座台子上,修建了两层楼。第一层供奉观音大士,天后圣母,和关羽岳飞等。楼的第二层,悬有重三百斤的铁钟一口。楼前有清代天津诗人梅小树撰写的木板对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清末的另一位天津诗人周楚良在一首竹枝词里写鼓楼撞钟的景况说:"本是钟楼号鼓楼,晨昏两度代更筹。声敲一百单零八,迟速"锅腰"有准头。"原来守鼓楼的是一位驼背的老人(俗称驼背为"锅腰"),他每日早晚两次敲钟,每次各敲五十四响,作为城门晨昏启闭的信号。 光绪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入天津,城墙被拆除,独独留下了鼓楼幸存。不久,楼为消防队占用,作为了望台。民国十年,直隶省长曹锐,天津警察厅长杨以德,照原样重建,楼顶大梁上改复绿瓦,较前更为美观。 重建后,把鼓楼四个城门的名称"镇东","定南","安西","拱北",请名书法家华世奎书写,并重书了梅小树的对联。这座鼓楼,碧瓦丹楹,焕然一新重新成为津门一景。 解放后。由于天津城市的发展,旧城中的交通量大增,鼓楼遂被拆除。

了解更多>>

老天津卫之法国公议大楼

老天津卫之法国公议大楼

法国公议大楼位于和平区承德道22号。建于1929-1931年,是一座古典复兴式、三层混合结构的建筑。大楼建筑面积8700平方米,立面设计采用古典三段式,即建筑主体突出,左右两翼呈对称。外墙面花岗岩砌筑,以宽而深的凹槽分格饰面。正门为三个半圆拱券的铁花大门,两侧为单扇铁花小门。正门大厅内,筑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宽大台阶,汉白玉扶手,双瓶式栏杆,彩色大理石地面。用井字梁花饰顶棚,配以做工精细的八角形吊灯、半圆形铜壁灯,华贵高雅。二层中央采用六根爱奥尼克柱式空廊,柱面下部以宝瓶式栏杆连接,其腰线、窗眉、檐口多花饰,檐部左右两端各有三角形断山花,山花内有花饰盾徽。二楼大厅墙上有六根圆形壁柱,地面铺人字地板。顶棚中间为彩色轧花玻璃窗,四周墙壁上半部亦以轧花图案装饰。整个建筑造型稳重壮观。
法国公议大楼现为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

了解更多>>

老城博物馆

老城博物馆

老城博物馆筹备小组接收的捐赠物品涉及老城的民居生活、商业习俗、名人使用物品等方面,其中,包括佐证天津漕运发展繁荣景象的清代\"官砝\"、清朝中期有地方特点的红木\"灯盒子\"、记述津门民俗的线装书以及珍藏百年的老铜床、座钟、手摇唱片机、收音机等,还有反映鼓楼、南门、东西南北四条马路及城隍庙等景观的2000余张旧图片、照片等。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