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四川

四川

四川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千年古都,人杰地灵;多元文化,民族走廊;巴山蜀水,巍峨壮丽;中国国宝,熊猫故乡;天府美食,誉享天下;无法拒绝的热辣美食,让人惊艳的自然风光,古蜀文化的发源之地,在四川。

西圣寺

西圣寺

西圣寺位于达城之西2千米外凤凰山之麓,明万历年间建,明、清时极为兴盛,是达城8景之一, 民国后于其地兴办军事学校,1958年改建为达二中。1996年在原址后侧荒坡上重建,整体规划按十方丛林建设。现已建成大雄宝殿,高3层23米,长30米,宽20米。殿内供缅甸汉白玉释迦像高约4米,重12吨,为全国最大的整体玉石像。18罗汉、24诸天、华阳3圣,各俱神态,栩栩如生。汉白玉观音像高近3米,重达6吨,吸引着无数的礼佛敬香之客。西圣寺因地势高,达城之外几十里之遥,都可见其雄伟壮观。

了解更多>>

西宁生态旅游区

西宁生态旅游区

214林区(位于雷波县北部罗山溪乡境内,以森林景观为主);三仙潭(位于雷波县北部罗山溪乡境内);213林区(位于雷波县北部桂花乡境内,以森林景观为主);211林区(位于雷波县东北部西宁镇境内,以人造林景观为主);212瀑布景观景点(位于雷波县北部烂坝子乡境内,以水流瀑布景观为主);西宁茶园等。

了解更多>>

西南学院博物馆

西南学院博物馆

西南民族学院所属专业博物馆,在成都市一环路南四段西南民族学院内。初名民族文物组,1951年始建,后改名为民族文物馆,1992年改为现名。 馆藏反映四川,云南,贵州,西藏,湖南,黑龙江等省区30多个少数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产,生活,艺术,宗教,文字,服饰的民族文物共1万余件,还有近,现代时期少数民族的革命文物。主要为本校教学服务,并向社会开放,弘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西南少数民族文物陈列》,《藏族宗教文化艺术陈列》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的基本情况,介绍了党和国家民族政策,反映了四川藏族,云南傣族,凉山彝族以及羌族的不同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曾多次推出专题展览在成都,重庆,北京展出。累计接待观众超过40万人次。

了解更多>>

西南石油大学

西南石油大学

·学校概况 学校成立于1958年11月1日,是新中国创建的第二所石油高等院校,原名四川石油学院,1970年更名为西南石油学院, 2005年12月22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南石油大学。 先后隶属于石油工业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2000年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划转到四川省,成为中央与四川省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高校。 经过近50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学校已成为一所以石油和天然气及其配套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社会通用专业设置广泛,以工为主,理、工、管、经、文、法、教协调发展的省属多科性重点大学。是全国较早拥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现任党委书记为朱世宏教授,校长为杜志敏教授。 学校现有教职工2140人,其中专任教师1066人。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61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95人。教师队伍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教育专家24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3人,带头人后备人选11人,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级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6人,省部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5人,省部级中青年骨干教师47人(次),霍英东青年教师奖获得者4人(次),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奖获得者1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54人,有4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担任国务院、四川省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学位委员会委员或学科评议组成员,30人担任全国或省级学会理事以上职务。 学校设有17个教学院系(部),开设43个本科专业。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具有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9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个,其中有联合国援建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油井完井技术中心”,加拿大政府援建的“中国-加拿大天然气勘探开发技术培训中心”和教育部“石油天然气装备重点实验室”。 学校现有21个教学实验室,下设90个分室。现有各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23459台(套),总价值2.32亿元;图书文献180.2万册。 学校一贯重视科研工作,始终坚持把科研与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已经在地质、石油、机械、化工、计算机、工业自动化、经济、管理、应用物理、应用数学、应用化学、社会科学等学科形成了80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2001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643项,其中纵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科技攻关、教育部重点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基金等)879项,横向协作项目1764项;科研到款经费45880万元;获奖45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省部级43项;出版著作66部,发表论文3424篇,被国际三大文献检索系统收录论文756篇;申请专利179项,授权专利131项。 学校充分重视教学改革。“九五”以来,教改立项259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部级77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4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2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7项。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与美、俄、英、德、日、法、加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或科研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有4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兼任学校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校多年来以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为核心,以富有特色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根本保证,以不断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为动力,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四川省高校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文明单位等。学校主要业务处室(如学生处、教务处、科研处、研究生院等)均为全国先进单位。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重大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2001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对全国25所高校进行的“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评估结果不仅充分肯定了学校本科教学的办学水平,而且为学校指明了前进方向,使学校的“二次创业”能在更好的基础和更高的水平上进行建设,对学校下一步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2005年由教育部发布的2002-2004全国学科评估排行榜上,我校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一、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全国排名第九;同年,学校“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再次以“良好”成绩通过国家科技部评估;10月,学校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又被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全国所有一般普通高校以及石油院校中独享殊荣。 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目前年招生能力为全日制本科生5000余人,研究生600人(其中博士生100人,硕士生500人)以上。目前有各类在校生24000余人(其中全日制本科生18500余人,研究生2232人)。 建校以来,共为国家培养了本专科以上各类毕业生60000余人(其中成教类毕业生10000余人)。毕业生不仅能在石油系统就业,而且绝大多数在社会企事业单位就业。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学校的毕业生以全面的综合素质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青睐,连续多年供不应求,毕业生一次性签约率连续10年高达95%以上,2005年仍高达94%。 学校总占地面积1600余亩,总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其中,南充校区700余亩,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教学、生活设施齐备,校园内湖水荡漾,绿树成荫,被誉为“园林式学校”;成都新校区已于2002年秋季正式投入使用,一期工程占地850余亩,已建成各类教学、科研、生活设施40余万平方米,入住学生13000余人;2006年,成都校区新增土地1200亩,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即将展开。 学校在峨眉建有学生实习基地,在成都市一环路内设有科技交流中心,在南充市建有占地百余亩的高新技术产业转化和本专科生及研究生实习基地,生产学校具有原创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其技术和产品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已成为学校“产?学?研”的一个重要基地。 划转以来,学校进一步发挥与产业密切结合的传统和优势,除继续巩固、发展与石油界的密切联系外,还与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泸天化集团公司建立了密切联系,联合申请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与印度NIIT信息技术学院联合培养人才,与日本广岛吴株式会社、四凯计算机公司联办“软件学院”等,办学实力不断增强,为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和育人质量创造了良好条件。 学校在新时期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奋斗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为主,以石油天然气及其配套学科为特色和优势,理、工、管、经、文、法、教等学科协调发展,层次齐全、学科配套、省内一流、国内知名,部分优势学科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大学

了解更多>>

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概况 西南民族大学是一所包括哲、经、法、教、文、史、理、工、农、管等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坐落于天府之国,芙蓉之都的锦绣成都,与闻名中外的武侯祠毗邻。学校创建于1950年7月,于1951年6月1日正式成立,是在周恩来、邓小平、王维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自关怀下,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管。 学校建立50多年来,培养出各类人才90000余人。在他们中间,涌现出新中国第一个藏族博士、羌族博士,涌现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第一批藏族将军,涌现出不少国内外著名的专家学者和大批各级领导干部,更多的毕业生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为民族地区的解放、政权建设、边疆巩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校占地面积1800余亩,分老校区、新校区、太平园校区三个校区;校舍建筑面积57万余平方米。下设19个学院、1系1部;有学科门类10个,本科专业57个,硕士点41个,专业学位2个,博士点2个;现有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硕士层次),5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目前,学校在校学生总数达到2万余人,教职员工1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000余人,副高以上职称400余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70余人。有43人先后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6人为国家民委或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 25人为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聘请国内外客座教授60余人。学校馆藏图书资料220万册,教学科研实验设备总值上亿元;建立了较完善的校园计算机网络系统;教学用房、学生生活设施、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室、实践基地及仪器设备等办学基础设施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指标A级标准。 学校始终遵循“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提高能力、办出特色”的原则,坚持不懈地推进以学分制改革为龙头的各项教学改革,切实加强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近年来,学校在教学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以及远程教育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已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及现代高等教育教学运行机制。 学校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拥有西南民族研究院、西部大开发研究所等32家研究机构,拥有在海内外有较大影响的藏学文献中心和国内最大规模的彝学文献中心。“十五”以来,完成科研项目86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40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及教材300余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00余项次。特别是在新材料研制、畜牧兽医理论与技术、古典文学、民族文化研究(藏、彝、羌、苗)和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处理(彝、藏、傣)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有着较大的影响。出版的学术刊物主要有向国内外发行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和内刊《彝学研究》、《藏学研究》等。 学校是四川省对外开放的重点单位,迄今已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或参观访问。学校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等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与交流关系。 学校是多民族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缩影。56个民族的师生员工平等团结,互相尊重,共同进步,各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得到充分尊重。 近年来,学校各项事业突飞猛进,取得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4月,更名为“西南民族大学”;9月,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同年,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优秀;2003年6月新校区建成,并获得建设部“2004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成为国家民委与成都市人民政府的共建院校。西南民族大学的办学实践为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坚持“二为”办学宗旨,弘扬“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民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深化改革,铸造品牌,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教学科研并重的办学之路,促进学校和谐发展,推动学校从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到2010年及以后一段时间,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环境优美、人民满意的现代化民族大学。

了解更多>>

西南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学校概况 西南科技大学是一所全日制多科性普通本科高校。学校具有50余年办学历史。学校实行中央、四川省和绵阳市共建,由四川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学校是教育部确定的国家重点建设的西部地区14所高校之一,是全国67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资格和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具有开展留学生教育及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科技部和教育部正式批准建设的全国36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之一。 学校位于中国科技城--四川省绵阳市,占地4086亩。校址原为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学校校舍建筑面积90多万平方米。校园绿树成荫,碧水环绕,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 学校现有在校研究生和普通本科学生2.4万余人。设有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文学与艺术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长虹信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和体育学科部。与合肥万博社会事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独立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在工学、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农学、管理学、教育学等8个学科,设有60个本科专业、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3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有3个专业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开展联合招生、培养博士研究生。学校所有专业面向全国招生和就业。学校有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9个,有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犯罪防控研究中心和四川循环经济研究中心2个,科研机构20个。学校现有教职工2000余人,其中教师1400余人,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600余人,从董事单位等聘任院士22人,有一批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和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 学校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校园精神,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科学理性、开放包容、彰显卓越”的办学理念和“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思路,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努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办学。学校成立了有省、市政府和与学校同处一地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四川长虹电子集团公司、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四川九洲集团公司、西南自动化研究所、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等参加的校董事会。学校从董事单位聘任了一批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学校教授、副教授,建立了一支高水平、比较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4个,总资产超过2亿元。学校充分利用董事单位丰富且优质的人才、实验设备和科研课题资源进行合作办学,并得到中国科技大学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促进了学校快速发展和办学水平的迅速提升。学校重视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开展学术活动,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2001年以来,来校指导工作和进行学术活动的两院院士100余人次。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10余个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与加拿大劳伦丁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国西部远距离教育中心”。 目前学校承担了国家“十五”攻关、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部、省级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300余项。已获国家级、省部级等奖励210余项。 学校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我校机器人小组在2004年7月参加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荣获冠军和“最佳技术”奖,同时在2004年9月代表中国参加亚太地区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夺得亚军和“最佳技术”奖。我校学生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省级比赛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校是四川省艺术教育先进单位和四川省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中央、省、市各级政府和领导对学校非常关心和支持。2001年10月26日、2002年10月26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同志先后两次率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来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李岚清同志还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5年5月31日,李岚清同志再次亲临我校,与广大师生畅谈“音乐?艺术?人生”。2003年12月12日,国务委员陈至立率教育部部长周济等国务院有关部委领导来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2001年以来,来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的副部长、副省长以上的领导干部40余批次,100余人次。 目前,学校正抓住西部大开发和绵阳科技城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提高质量为中心,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中央、省市共建体制,践行“厚德、博学、笃行、创新”校训,立足四川、面向西部、服务全国,为把西南科技大学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努力奋斗

了解更多>>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坐落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平原,毗邻杜甫草堂。学校校区由光华校区、柳林校区和电子商务学院(绵阳涪江)组成,总占地面积2800余亩。校园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是著名的“园林式院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原名四川财经学院,于1952-1953年两次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由西南地区17所财经院校、综合大学的部分系科合并组成,荟萃了西南地区的财经教育专家和教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彭迪先、陈豹隐、李孝同、梅远谋、刘洪康、杨佑之、汤象龙等在校任教。学校校址所在地为原成华大学,其前身为上海光华大学(1925年成立),1938年内迁成都兴办的光华大学成都分部,故校址所在地得名“光华村”。1952年后学校由高教部和四川省主管,1980年,由中国人民银行主管,1985年更名为西南财经大学。1995年,学校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2000年,学校以独立建制划转教育部直接管理。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几代师生员工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培育和弘扬“经世济民、孜孜以求”的西财精神,秉承“严谨、勤俭、求实、开拓”的校训,坚定“励精图强、团结拼搏、朝气蓬勃、争创一流”的大学信念,积极探索社会主义高等财经大学的办学规律,繁荣和发展财经科学,培养高素质经济、金融人才,努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已建成为国家经济学、工商管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基地,国家和西部地区金融、经济、管理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地及西部财经学科国际交流的中心。有42项教学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5门课程列为获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经过全校师生几年的创新与实干,2004年,教育部对西南财大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全方位严格评估检查,专家组一致评价为“优秀”,标志着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达到国内高校先进行列。 学校已形成以经济学和管理学学科为主体,金融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经、管、法、文、理、工相结合的学科特色。金融学、政治经济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中金融学科在教育部组织的评审中列全国之首,政治经济学是全国财经类院校该学科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也是西部地区理论经济学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金融学(含保险)、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会计学、财政学、企业管理、统计学、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数量经济学、经济法学、人口学等12个学科为省(部)级重点学科。现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设有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和工商管理3个博士后流动站。 学校建有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及金融学、工商管理、会计学、财政学、统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英语等9个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拥有34个博士学位授权点,6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9个本科专业,设有19个院(系)、部;拥有西南地区首家工商管理硕士(MBA、EMBA)教育基地及全国首批注册会计师(CPA)培养基地,是会计硕士(MPAcc)、法律硕士(J.M)和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试办单位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单位。设有“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和“全国金融系统出国备选人员外语考试(BFT)培训中心”、“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西南财经大学出国培训中心”。国家“211工程”专项建设有“金融科研实验中心”、“会计电算化”、“统计分析”等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 学校坚持“学术兴校、科研强校”,充分发挥金融研究和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优势,着力研究国家金融、西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形成了繁荣经济科学、服务金融事业、发展地方经济的研究特色。学校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要研究基地“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及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经济研究所等一批科研机构。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取得科研成果14000余项,完成了40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重要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30余项。“九五”期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济类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前列。教师及研究人员出版的成果两度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学校出版社连续6年3届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授予的“良好出版社”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国“先进高校出版社”。《经济学家》杂志是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期刊,跻身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期刊方阵”和“双效(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期刊”,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栏建设”。《财经科学》为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两刊连续三届均入选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截至2005年9月,有教职工14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846人,其中,教授136人、副教授240人,博士生导师85人。教师中有刘诗白、曾康霖、何泽荣、赵国良、袁文平、蒋明新等全国著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导师,还聘请了300余位国内外经济学家、银行家、企业家为我校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8693人,其中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3768人。有硕士研究生3612人,博士研究生761人。此外,还有一批国外留学生及港澳学生,以及成人教育学生万余人。建校以来,为国家输送各类毕业生11万余名,其中金融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规模以及到金融部门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居全国高校前茅。各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金融、保险、证券、工商企业、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及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许多毕业生已锻炼成长为我国金融、经济部门和各行业的领导和业务骨干。一些学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美林证券等国外著名机构任职和国外大学任教。 长期以来,学校把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重要手段和目的,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研究机构、金融部门及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举办了“中国金融论坛”、“企业管理与创新国际研讨会”、“中国劳动力市场及再就业政策国际研讨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在全国及海外产生了广泛影响。设有与英国商联保险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会计师培训中心”、与澳大利亚安盛?国卫集团公司合作的“中国保险中介人培训中心”、与日本精算师协会合作的“西南财经大学日本精算师资格考试中心”、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作的“西门子—SAP工商管理信息中心”和与美国纽约人寿国际公司合作的“纽约人寿国际公司-西南财经大学寿险管理(LOMA)考试中心”等多个专门教育机构。与华晨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建立了“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台湾光华教育基金会在我校设立了“太平洋—光华保险教育基金”。 学校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1996年学校党委荣获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的“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1998年获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党组授予的“1993-1998年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荣誉称号。2003年,在防范非典侵袭的战斗中,校党委荣获“全省防治非典工作先进基层党组织”光荣称号。有3个班级获教育部、团中央授予的“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2个团总支获团中央“红旗团支部”称号。 学校拥有现代化的教学、科研、体育运动和后勤生活服务设施,教学场地充足、设施齐全,学生住宿条件好;学生食堂为四川省高校示范食堂。图书馆馆藏文献195万册(含电子图书),拥有各类型及自建数据库42个,生均图书馆面积在部属院校中排名第一,文献资源中心是西南最大的财经文献中心。中国金融数据中心采用美国甲骨文公司提供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密歇根大学提供的数据应用软件,收集了近20年的国家金融数据,创建了金融学科门户网站——“中国金融信息港”,成为服务于我国金融研究与教学的综合金融信息系统和国际金融数据共享平台。学校构建了先进的网络教学环境、教学资源库和集成化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校园网光纤到户,网上教学科研资源丰富,整体信息化居于全国财经类院校先进水平。体育设施完备,建有体育馆,4个标准田径运动场,73个球类运动场及2个标准游泳池。 在新时期,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内涵式发展为主题,以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体制建设为抓手,以转换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学科建设、构建社会服务体系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进科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构建和谐校园为保障,到2010年初步建成为财经学科实力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大学,为建设成为国内一流、部分学科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财经大学奠定坚实基

了解更多>>

西眉湖风景旅游区

西眉湖风景旅游区

为了开发中江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1992年中江县委、县府决定,在距县城28公里的人民渠双河口水库库区建设西眉湖风暴旅游区。西眉湖位于兴隆镇西眉山东麓,有王家沟、郭家沟、肖家沟、谢家沟四条沟的溪流汇入,是与人民渠配套的小型水库。湖形似金鱼尾,主湖割匕长4000米,东西宽500米,溉册长9000米,湖水面积约2万平方米。   西眉湖风景区规划面积10.58平方公里。由入口环湖路区。坝前区,度假疗养区、游憩观景区、湖区和西岸游览区等部分组成:建成后将成为集文化娱乐,体育活动,游览观光、度假疗养,商贸服务于一体的风景旅游胜地。

了解更多>>

西来古镇

西来古镇

西来镇位于成都市蒲江县境北部,地跨临溪河与大小五面山浅丘,东临国道108线,14km,西连国道318线,12km,川西旅游环线(省道106线)与寿卧路(国道108、318线连接线)交叉穿镇而过,南靠蒲江县城,13km,北壤邛崃市,11km。全镇幅员面积45.78平方公里。 西来历史悠久。西魏恭帝时属临溪县,境内残城址为临溪县治地,出土有宋代瓷器等文物,场内集镇中心街上有清代建造的文峰塔与惜字宫;有至今保持完好的大量明清时期的川西民居古建筑一条街;有数百年长成如今枝繁叶茂、根枝交错的十二株大榕树,形状分别犹如“夫妻树”、“恐龙树”、“观音树”、“莲花树”等,极其观赏价值,被游人誉为“千年古树、价值连城”。 文风塔 文风塔位于西来古镇的下场口,高约20米,分着3层,外加宝顶。塔身成六棱状,每一层都是飞檐走角。文风塔上的报功堂,有一官神端坐其间,凡是你做了好事,有了功德,只需去给他报一声,他就给你记下来了。而后,神灵们便根据你功绩大小,决定增减寿缘,或施福降灾。 相传,临溪河畔住着一位青年,他从小就喜欢书法,也练就了一手好字。但他习惯极差,写的字片到处乱扔,后来,他的双眼也慢慢地失明了。在一个睡梦中,一个白胡子老头来到他床前,指着他说道:“年轻人,这是你的报应啊!你想重见光明吗?就得爱惜文字。”第二天,他就柱着拐杖,到处去捡字片。每捡一篼,就倒进文风塔里烧掉,天黑时他就给报功堂的官神报个数。从这开始,无论是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寒风凛冽的严冬,他从没间断过,西来场的字片被他捡得干干净净。他的举动感动了神灵,眼睛比以前好多了,一晃十年过去了,这位青年的双眼完全复明了。 千年古榕树 古镇不仅完整地保持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川西民居,还有12棵声名远播的千年古榕。 12棵古榕分布在穿镇而过的临溪河畔约500米长的一段河堤上,枝叶遮天蔽日,棵棵都需5人才能合抱。它们有的酷似观音坐莲,有的形如恐龙爬行,有的则像莲花怒放…… 这里最奇特的当数“夫妻树”,它枝叶茂密,树干似人。左边较细的是“妻子”,右边较粗的是“丈夫”,两棵分离的树干在离地约2米处合抱在一起,合抱处长出许多根须,交织缠绕,合抱处下方约10厘米,两棵树干又伸出两只长长的“手”紧紧相握。 据传,关于这“夫妻树”,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2年)夏,临溪河上游在深夜陡降特大暴雨,树木连根拔倒,房屋坍踏,牲畜遍河翻滚,许多百姓在睡梦被淹死。有一男一女同抱着一根木头,顺流而下,到达临溪古渡时,被艄翁刘德柱救起。经询问得知,男名张德久,女的叫李翠芝,因其家人不知冲向何方,葬身何处。渡口群众深表同情,帮助他们绑起了两间草房,随着岁月推移,二人结成了一对夫妻。 李翠芝有一双巧手,善于编织草鞋。她的草鞋,绳粗草紧、跟光、耳软、通风透气,好穿耐久,一传十、十传百,远近闻名。慕名来预购者络绎不绝,生意十分红火,也有人称她为草鞋西施。张德久种地、李翠芝织鞋,两人生活过得虽然清贫,却很恩爱。由于两人没有孩子,随着年事增高,张德久患上了咳嗽病,无法下田劳动,两个人的生活全靠李翠芝卖草鞋。后来李翠芝也渐渐老了,织的草鞋也渐渐不如别人的了。在一个寒冷的冬天,连续数日下雪,地上的积雪达一尺多厚。等雪化之后,古渡旁的人家几天未看见张李夫妇进出。推开柴门一看,两夫妻紧紧抱在一起,早已气绝身亡,邻里们把他俩的遗体深埋在沙滩之下。若干年后,在古渡下边河堤上同时长出两棵黄桷树,年深日久,树龄大了,就自动拥抱交合在一起,成了今天的夫妻树。 老 街 千年岁月不经意地将一段历史凝固在一个小镇沉淀起来,便有了西来老街的故事……能将建筑结构、实用功能和民间工艺巧妙结合在一起者,莫过于这条街了。在这有近百年历史的老街上,纵横交错,就有了簸箕街、烟巷子、水巷子、花龙门子、亭子巷之名,居住着395户人家,总人口达1288人,近三百户人家居住在基本是木结构、川西民宅味十足的楼宇之间,构成了1200米长街和近700米小巷。古朴典雅,泥土芬芳,春风漫卷过后花香四溢。走在老街上,想不陶醉都不行,粗看,已让我们领悟古韵之美;细观,更是赏心悦目。别的不说,单说这里的窗子就有:板式的、大方格的、细花格的、菱形的、椭圆的等等。有的还在上面雕有花、鸟、鱼、虫各种饰物,看上去栩栩如生。 戏台与灯杆 在两百米老街之间钱姓和刘姓分别建有古朴典雅的木结构大戏台各一个,时常二台对唱,各唱各调,各吹各号。街中建有高高的灯杆,灯杆上吊有数十盏以油灯为照明的各式各样红灯笼。 小河风韵 西来古镇被两条清澈透明的小河合抱而过,四季长流,碧水长青。尤其是从古镇墙根穿流而过的临溪河,水流缓缓而下,水质极佳。浅滩可以嬉水,深处可以划船,它与河边古榕交相辉映,与河边古房楼宇相得益彰,好一派“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从整体上来看,西来古街是船,文峰塔是篙,风雨颠簸几千年,巍然屹立,永不沉没。 景区咨询电话:028-88601161

了解更多>>

西华师范大学

西华师范大学

学校概况 西华师范大学是四川省重点建设的师范大学,坐落在嘉陵江中游的丝绸之城、川东北经济文化中心??南充市。学校创建于1946年,先后历经川北农工学院、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南充师范专科学校、南充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西华师范大学等几个发展时期,是四川省师范院校中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大学。 六十年来,学校立足四川,面向西部,始终秉承“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校训,遵循“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方针,坚持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以教师教育为主体和优势,以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先导,为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积极发展非师范教育,注重多学科协调发展,现已成为四川省教师教育的重要基地和川东北地区办学规模最大的、学科门类最齐全的高等学府,四川省中学骨干教师培养的重要基地、四川省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心、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六十年来,西华师大人始终坚持和发扬负重自强,铸魂励教的办学特色,促进学校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学校现有校园面积2476亩,建筑面积90.34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30.9万册,报刊7740种。全校在职教职工1721人,专任教师1176人,其中正副高级职称399人,教师专业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47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6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2层面)入选者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6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20人。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和硕士生、外国留学生共20857人。 学校现有20个教学院(系)、28个研究所、3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8个全日制本科专业、4个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门省级重点课程、15门省级精品课程、11个省级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是全国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培养单位。同时获准开展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历申请授予硕士学位和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以及对外招收留学生、进修生的工作。在2002年?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我校林学专业排名全国第五。学校积极加强对外交流,与西南地区高师本科院校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与全国60多所师范院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先后与北美中国教育交流协会及美国、加拿大、日本、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开展了学术交流与合作,进行了互派专家讲学、教师进修和互派留学生的交流活动。 近三年,学校获得省部级以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课题215项;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科研论文3972篇,出版学术专著(译)、教材111部;获省政府奖30余项,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30余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科学研究形成了珍稀动物研究、中国隐翅虫科分类研究、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社会政治发展、丘陵地区特色经济、巴蜀文化、中国古代文学、三国文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外女子教育史、理论物理、物理化学等主要特色科研方向。 六十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10余万名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毕业生以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工作敬业求实而著称,深受用人单位的赞誉和欢迎。除四川省外,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重庆等近30个省市区的不少用人单位纷纷来校遴选毕业生,毕业生一次性在校签约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名列全省高校前茅。《光明日报》曾以“各方争抢四川师范学院毕业生”和“蜀地有才可用远??四川师范学院毕业生缘何持续走俏”,《中国教育报》以“声闻九州,教迄四海??四川师范学院跨越式发展纪实”为题分别对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作了报道。学校被社会誉为“读书的好地方,选才的好去处”。2005年12月,学校顺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育才造士,国之根本”。目前,西华师范大学正弘扬“从严治校、严谨治学、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校园精神,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千方百计促进学校的改革、稳定和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为实现从教学型师范大学向综合性教学研究型师范大学的发展目标而奋斗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