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四川

四川

四川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千年古都,人杰地灵;多元文化,民族走廊;巴山蜀水,巍峨壮丽;中国国宝,熊猫故乡;天府美食,誉享天下;无法拒绝的热辣美食,让人惊艳的自然风光,古蜀文化的发源之地,在四川。

兴埃寺

兴埃寺

据《得荣县志》记载,兴埃寺位于县城以南的古学乡境内,公路已通,交通便利,风景宜人。大编印在公元13世纪,这一带的家教教派都是噶玛举派(白教)。例如:冉村、得则两村的扎巴在两村之间的“旧巴顶”修了一座寺庙;古学村的扎巴在“康撒顶”修了一座寺庙;必拥村的扎巴在“日九嘎卡”修了一座寺庙;下拥村的扎巴在“毕路归巴顶”修了一座寺庙。传说,每个寺庙不超过9人,如超过,需另修寺庙。后来,在甲子年(公元1384年,明洪或十七年)从西藏来了一个打龙噶法的活佛,名叫江求加措,他先后在云南和四川结合部一带建立了云南中甸(今香格里拉)境内的哈批索,四川得荣境内的得炯寺,兴埃寺,稻城境内的咱归寺,东义嘎拉寺、拉木次旦寺。当时,江求加揭幕和当地头人次翁加措商量,决定把原来的4处噶玛噶举寺庙改为打龙噶举,合并为一个寺庙--兴埃寺。“兴埃”是藏语语译音,其来意是:江求加措把自己用了多年的拐棍留给了寺庙人纪念。因此,使命名是“兴埃江求岭”。寺庙遂之而得名“兴埃寺”。 打龙噶举派是佛教五大教派中的白教,白教本身又分为四大、八小12种派别。打龙噶举为四大派之一。 兴埃寺是公元十三世纪西藏噶举派活佛江秋加措所建,四壁经架上藏有许多经籍,每诵读一遍都可减轻人类的罪孽,为人类的安宁祥和集一份功德。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兴埃寺鼎盛时期香火十分旺盛,这和它众多的法会节日有着很大的关系,其中尤其以“社处”、“崩竹”、“各都”盛名。 “社处”法会在藏历4月14日至24日举行,主要由喇嘛们唱颂多种经文,吹长号和螺号,法会现场庄严肃穆。 “崩竹”法会在每年藏历7月10日至25日举行,喇嘛们要念十天的经,并进行灌顶、跳神等佛事活动,祈祷人类和平安详。 “各都”法会在每年藏历12月25日至次年1月14日举行,在此期间寺院喇嘛手捧经卷,昼夜诵经,当地信徒群众身着盛装前往寺院,他们或烧香点灯叩头,或手持念珠转经轮,虔诚祈祷。 兴埃寺不仅建筑美观,寺内还保存着不少古老的壁画,壁画内容丰富、画工精细,题材多样,在右坛城殿里墙壁上绘的各种坛城图,是康藏早期画派的艺风,前殿中央绘的蒙人驭虎吉祥图等壁画,是元代艺术风格的再现。大殿内精致的佛像和各种关于佛事的壁画,都是藏传佛教艺术的结晶。 乳泉治哑洞的水据说是修行喇嘛喂养的白圣山的乳汁,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以及日月之珍宝,如果经常在乳泉下面祈祷,能治百病,特别是对治哑很灵验。不少西藏、青海的教徒不远千里,从此洞的泉水下面经过,以求能洗去所有尘世的罪孽和身心的污垢,消除烦恼和苦闷,得证悟而解脱。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因为此水是经山上含有白沙的矿物质中流过,因此色彩纯白,形成的瀑布犹如银河天泻、玉落珠盘。 景区咨询电话:0836-5921058

了解更多>>

新繁东湖

新繁东湖

新繁东湖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新繁镇,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为新繁县令时开凿,是我国有遗迹可考的两处唐代古典人文园林之一。占地1.8万平方米,水面约三分之一。玲珑别致,布局谨严,韵味高雅。具备了我国古典园林中几乎所有的建筑形式和表现手法。园内有楼台亭阁等清代建筑20余处,掩映于古木名花之间,山水佳绝,风光秀丽,自古有“古蜀名园”之称。 新繁东湖主体建筑怀李堂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清同治年间,平房青瓦,回廊拥挟,外朴内秀,深寓蜀人缅怀唐贤德裕公在川“镇危疆,保境安民”,维护国家统一,“会昌之政几致中兴”的历史功绩之美好情愫。园内还有纪念明末清初一门四世六乡贤的“四费祠”和纪念唐李德裕、宋王益(王安石之父)、宋邑人梅挚的“三贤堂”遗址,更显示出东湖文化名园的特色。 千余年来,东湖盛名不衰,历代均为川西名人学士雅集之处,给后人留下了大量诗文、匾联、书画作品。东湖碑林中珍藏大量名家书画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

了解更多>>

协兴古镇

协兴古镇

距邓小平同志故居约1.5公里。协兴之名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协兴古为望溪乡,原来仅在靠北方设有场镇,称为“旧市”,约有一百余家店户。随着经济的发展,“旧市”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赶场交易的需要,清同治(公元1862年~1874年)后在南面增设“新市”,增开了店户80余家,它与“旧市”相距仅数十步,取“同心协力,发达兴旺”之意,故名协兴。历史上沿袭俗称协兴场。协兴场自古都是交通要道,从广安城出发,古时官道的北干路必经协兴。如今的川鄂公路也从中穿越而过。协兴古镇保留了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长300米,宽7米,石板砌成,青瓦木板房,穿斗梁架,单檐歇山式屋顶,具有川东古老民居特色,古风犹存,令人流连忘返。那狭窄的街道古为官道,逢场天虽显拥挤但却打扫得十分洁净,一间店铺紧挨着另一间店铺。在协兴老街那古老的青石板上,深深地印下了小平童年的足迹。当年,小平每天来到协兴老街的北山小学读书,逢二、五、八(旧历)场期,小平还常常背着一只小竹篓,穿梭于拥挤的人群之中,为母亲买回盐巴、针线,也为自己买回学习用的桐油、蜡烛之物。如今,协兴古镇已全面恢复,成为广安一大旅游亮点。协兴镇政府办公室:0826-2412012

了解更多>>

孝泉古镇

孝泉古镇

孝泉是川西平原的一大古镇,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记载,这座以“德孝”闻名的古镇几经沧桑,如今依旧散发着它那独特的气息 她是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东汉大孝子姜诗的故里,汉代叫汛乡,后因“一门三孝”、“孝感天下、清泉满地”而得名,1996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历史著名典籍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左平御览》、《华阳国志》等记载了东汉末年古代孝子姜诗、姜妻庞氏和儿子姜安安姜家一门三位孝子。"一门三孝"自古以来,影响深远,姜诗去逝后,汉明帝下昭在孝泉修建姜公柯,以表彰姜诗一门三孝的孝道,从此至今,已近两千年,这里人来人往,络绎不绝,顶礼膜拜。“一门三孝”。被列入《古代二十四孝图》,作为古代儿童教育的启蒙教材,姜诗被宋代崇宁宗赐为“东双至孝广文王”,孝敬父母、忠于园家的品德被历代统治者和儒家学派列为评判一个人好坏的标准。汉明帝、宋崇宁宗、明成祖、清乾隆等帝王下昭赞评,韩愈、李调元、黄云鹊、谢无量等文人墨客写诗题字,部份墨迹保存完好。元代砖塔、清代藏经楼等部份历史遗迹保留至今。 三孝园,位于今孝泉镇东北,龙护舍利宝塔下,1988年新修。大门形制基本上仿照以前的姜孝祠,横额书“三孝园”三个隶字,两旁有两副咏姜家孝事和孝泉风土的楹联,门楣上头有小型彩色泥塑,四周红墙绿柳,风景清幽。  进了大门,迎头便是姜公殿,殿内是“一门三孝”的塑像,安安在正中,两旁是姜诗和庞氏夫妇。右廊里是以三孝故事为主题的八组彩色泥塑。以后在廊前,还将立一“二十四孝”的大型石刻浮雕。 左首是“涌泉跃鲤”池,池边是藏龙井亭(1991年新建),亭内有一仿古大钟。亭侧是“鸿夷宫”茶园,供游人歇足休憩,也是老年人文化娱乐的好地方。池周翠柳依依,有假山,有盆景,十分雅致(1990年修茶园时出土一块小石碑,上镌“鸿夷宫”三字,茶园遂以此名,石碑今镶在井亭上。)。  姜公殿后是藏经楼,经楼始建于明朝,属延祚寺。屡经后世缮修,最近一次修缮是民国乙亥(1935年),由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释能海、汉藏法师,前四川省佛协主席释昌圆,宝光寺退院释常乐,文殊院方丈释法光等人出面维修,今经楼顶部梁脊上还有能海等人的题记。经楼为二,一左一右,经楼之间原来还有经堂,经堂内有八道扁额。原来的经楼左右侧还有回廊通宝塔。十年浩劫,经楼毁坏很大,木板壁上原镌有的字画木刻,几有半数为人剜去,今残存的21块,内容全为佛家褐语,中有大书家谢无量的书刻,弥足珍贵。经楼台现正在维修。  孝泉舍利塔位于孝泉镇三孝园内,始建于汉代,隋大业初仅存塔基,元顺帝 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安西府人赵文德发愿修塔, 修至七层终止, 其第赵文礼续修六层,于至正十三年告竣。明正德十三年(公元 1481年)僧宝印改置琉璃宝顶,故又称“龙护舍利琉璃宝塔”, 该 塔建于两层台座之上,为密檐式四方砖塔,外形十三层,高37 米,塔檐四角挂有铜铃,塔内有盘旋阶梯可登至十一层,清乾隆、嘉庆、民国年间均作过大型维修,塔前存有清代建成的藏经楼一幢。孝泉舍利塔是四川省现存唯一的一座元代砖塔,它是研究四川砖塔演变过程的重要实物佐证。1991年, 四川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德孝城电 话: 0838-3633918 德孝城传 真: 0838-3633918 德孝城地址: 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

了解更多>>

小相岭

小相岭

从凉山州喜德县境内,经古南方丝绸之路著名的登相云古驿站登山北上,有一处藏在深山人未识的观光胜景----俄尔则俄(小相岭)自然风光。 小相岭主峰初夏秋末尚有积雪,初晴远眺,如银剑出鞘直指苍穹。登高俯撖,群峦叠嶂,山势雄奇。在古冰川的作用下,危岩峭石如斧削刀琢,似禽似兽,有动有静,栩栩如生。 主景区中,有九个终年不枯的冰蚀湖或冰碛湖分布在不到两平方公里范围内。各个海子受基岩色泽和植被环境的影响而呈现不同颜色,或苍兰或红碣,气势磅礴;或阴现石隙,低呤浅唱、巧雅玲珑。 山间气候多变、景象万千。一时可逢四季,忽晴忽雾,忽雨忽雪,一日可观三景:朝赏晨曦,云路奔涌,红日喷薄;午观山色,阴晴变幻,如洗似染;暮眺群山,峰岭苍茫、烟菲云霭。所到之处,古木成荫,绿苔如毡,野花争妍。仅索玛(杜鹃花)就达近30种,漫山遍野,根枝蟠结,千姿百态。其花期三至八月渐次开放,俪白参黄、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盛花时节,繁花满树、铺天盖地、目不暇接。 美丽、神奇的小相岭,已寂寞了千百年。今天,她大方地掀起了自己的面纱。欢迎你来走近她,认识她。

了解更多>>

小西天尕米寺

小西天尕米寺

小西天尕米寺院始建于公元1355年,其创始人是由西藏琼波地方来的云游高僧仁青坚赞喇嘛。小西天圣山雄踞于岷江源头弓杠岭山脉,海拔4050米,以她独特的风景和迷人的传说而闻名遐迩。尕米寺就座落在小西天圣山脚下。 据《夏豆嘎恰》记载,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仁青坚赞喇嘛路过此处,见地势开阔,呈凹形,南面缓坡,牧草丰美,西临岷江,并且看见在圣山四周的茂密森林中有许许多多令人惊异的奇石异洞和历代许多著名苯教高僧留在修行洞、神泉旁、悬崖上、巨树上等处的神迹。尤其是圣山前的雍仲坡上下的岩石上,天然显现的大小不一,造型有异有同的天然本教教徽“”(雍仲符号)和藏文字母“阿”字,大师惊叹不止,道:“如此仙界别无二处,‘三宝’伟业将在此地大兴也”,于是欣然在此建寺,取名尕米寺。“尕”意为欢欣,“米”意为安静的处所。又因此地称为小西天,连起来故称“小西天尕米寺”。传说在修建寺院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奇异的自然现象,如:昼长夜短;建寺的僧俗民众不觉劳累;常有一曲优美的音乐徐徐飘然而至;良辰吉日,鲜艳的彩虹呈“”字形,挂在建寺的山坡上,颇为有趣。当地人民称小西天圣山为“雍仲本几尼日钦波雄夏豆”。“雄”方位词,意为北方,即指圣山在古城松潘的北方。“夏豆”指鸟坟。雄夏豆意为北方鸟的坟地。自元朝本教大师降帕钦波开启圣山灵光后,四面八方的飞禽到了它们垂暮之年,都会不远万里的飞到小西天圣山来归息。又传说每逢12年轮回世界的轴心转至鸟年,整个藏域的神山神灵,本教3百年60位的神抵以及世界禽鸟之王,都汇聚于此。在这年朝拜神山,就会增加12倍的慈善功德,洗清这世轮回中所造的罪孽。这一年,所有来自人世间各地的菩萨和神灵都会在此居住。 据《夏豆嘎恰》记载:“鸟坟归西之地,其势惊叹。正视如一座祭天的宝塔,侧看似一只待飞的鹏鸟,背后象一尊汇集七政宝物的神龛”。这座享誉海内外的大圣山,雄伟姿势令人景仰,被世世代代松潘草地(旧称,包括青海省的果洛,甘肃省的甘南,阿坝州的大部分地区)藏族人民尊为朝拜的圣地。又载“:圣山内外汇集了人间的奇珍异宝”。新中国成立以后,经科学工作者勘测,圣山周围蕴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铁,锂等许多矿物资源。 几百年来,尕米寺经过历史的风风雨雨见证了本教的兴衰,尤其在佛教斗争中,一度被毁,力量有所削弱。1947年,根据漳腊地区的藏民百姓的要求,把林坡寺、山巴寺、郎依寺(也称:对河寺)、元坝寺、尕米寺五座小寺集中起来在今日的尕米寺址上建立一座五寺共有的主寺,全年重要的宗教活动统一由五寺一起在圣山下举行。经寺院代表及各个部落首领的共同商议,将原建在雍仲崖与圣山主峰间的尕米寺迁至今日我们所看见的寺址上方,为“德巴扎仓”。广场中央为五寺共有的小西天尕米寺,其余各寺分别形成学制学科且有各自特点的郎依扎仓(扎仓为学院,相当于专业系),姜仓扎仓(山巴寺),日普扎仓(林坡寺),佐仓各(元坝寺),并规定从日普扎仓开始,轮流主持每年的佛事活动,为期一年。此规定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末年。 解放前夕,小西天尕米寺共有僧人1520人,其中喇嘛4人。新中国成立后,小西天尕米寺作为松洲地区规模大,影响远,寺僧最多的寺庙,被列为县人民政府允许保留开展佛事活动场所的全县五座寺庙之一。到“文化大革命”时期,寺院惨遭覆亡命运。一夜之间,经堂阁楼被毁,金银佛器,珍贵经典文物散失殆尽。时值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小西天尕米寺成为松潘县人民政府发文首先开放,进行佛事活动的寺院之一。尕米寺再度开放后,新修一座经堂,漳腊一带的僧俗民众在此活动,后来经各地僧众的广泛要求,其他各扎仓相继开放并各自善修经堂。 尕米寺虽然是安多藏区著名的本教寺院,地位崇高,但是较之藏传佛教其他教派的著名大寺,其规模就显得较小。它的建筑面积达6万余平方米,由前、后两座经堂,禅房,转经廊及100多个僧舍组成。其中经堂建筑面积为889平方米,皆位于寺院中心位置。二者前后相距约30米。位前的经堂俗称“大殿”,是新建的漳腊地区五座本教小寺共同举行最高活动的场所;位后的经堂俗称“后殿”,通常是德巴扎仓举行佛事活动的场所。大小经堂琉璃金顶,光彩豪华。经堂之外不远处错落有致的分布着大大小小的僧舍。整个寺院气势非凡,庄严肃穆。据统计,尕米寺总共有房屋92幢,金顶13个,铜制菩萨1200多尊,银制菩萨37尊,木雕菩萨20尊,唐卡75幅,喇嘛灵塔5座,酥油灯3000盏,手推式传经筒1530多个,藏有各种经书2650余卷。宗教用品齐全。

了解更多>>

小西湖景区

小西湖景区

五通桥小西湖景区位于乐山市南24公里,是一座颇有特色的水乡古镇。涌斯河和芒溪河把五通桥分为四望关,青龙嘴、竹根滩三部分。五通桥依山傍水,青山照映,绿水环绕,玲珑秀丽,民俗独特。清代诗人李嗣源称赞“烟火万家人上下,风光应不让西湖”,故有“小西湖”之称。   五通桥融山、水、树、镇为一体,水多桥也多,镇内各种风格的桥把3片陆地连结起来,荡舟河上,穿行桥下,可领略小镇风光。五通桥的另一景观是这里的黄木角树,几百株苍劲雄伟,枝繁叶茂,童童如盖,树沿着河,街沿着树,形成了五通桥独特的风光。这里还是全国七大“游泳之乡”之一,芒溪河是天然的游泳训练场,多年来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游泳运动员。   五通桥还是青年英雄丁佑君烈士的故乡。菩提山上建有“丁佑君烈士纪念馆”,馆名匾额为胡耀邦所书,馆内还陈列有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这里绿树环绕,清新优美,还可鸟瞰整个市容。   五通桥每年五月端午节,都要举行传统的龙舟竞赛,规模宏大,场面壮观。

了解更多>>

小乐山摩崖造像

小乐山摩崖造像

蓬安县城南9.25公里原河舒区镜内,有小锣山和大锣山。其山林壑优美,蔚然深秀,峭壁危峰,方圆十里。状如鲲鹏展翅,巍然挺立于河舒、柳滩、碧溪三乡镇之间。春日山烂漫,芳菲远溢;夏日瀑布飞流,雷鸣山谷;秋日野菊盛开,满山黄遍;冬日白雪皑皑,玉树银花。朝日初出,林雾飘拂,暮云归来,岩穴暗黑,忽暗忽明,变化无穷。海拔500余米的小锣山就在河舒镇境内。山上有高大的摩崖笑佛头像,人言可与乐山大佛媲美,故将小锣山称为小乐山。   小乐山高险独秀,四壁峻峭,危路可通。人们从前山直上数百级崎岖石梯,才能到达山顶,好似上青天一般,便将山顶的寨门称为“南天门”。南天门上,山顶原有古庙,庙前有池,传说曾有金鸡戏水池中,名“金鸡池”。今庙毁池存。山崖上现有摩崖造像四处。  千佛岩  在南天门左侧,造像龛长5.60米,高1.84米,龛度距地面0.80米,内镌0.10米至0.70米的小佛千余尊。此龛共分三部分:左连十四排,每排镌刻29?31尊,共533尊;右边刻十殿图像、千手观音、望乡台、峨眉山全景等;中刻送子观音、十八仙人、道观等。此处人们习称“千佛岩”,是佛道合一的造像龛。此龛被庙宇遮盖,20世纪80年代,活了120岁才逝世的老道士吕宗林就住在庙内,故造像未被风雨剥蚀和损坏,至今保存完好。造像大部分线条流畅,形象丰满,面容清秀,神态各异。虽无史专文字和碑刻记载,但从造像风格看,应为明末清初镌刻。   大佛殿  在八仙洞左10米处,殿内镌刻佛像群,大者高4米,小者仅高1米,佛像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有的“双目失明”,有的耳垂脱落,有的下颚不具,有的缺手残足,没有一尊具备完整的形象。佛殿亦被拆毁。1983年及其以后,陆续修复了大佛殿,恢复了大佛群像。  大佛头像  在佛殿左侧的秃兀岩石上凿成高6米,宽8.70米的大佛头像。佛像耳长1.30米,宽0.80米,鼻长1.20米,嘴宽1.20米,厚0.80米,眼长3.80米,宽1.30米,圆脸高鼻,大眼弯眉,两耳垂肩,张口微笑,面容慈祥,神情娴静,远眺远山,俗称弥勒笑佛。奇特的是,头下山体即大佛的身体,两边山梁犹如大佛两臂,在酷似膝盖的山梁上,分别镌铸大佛的两手。如足的山脊随山势走向延伸于数千米之外,好似百余乐山大佛合体端坐于崇山峻岭之中。山中的竹木花草,恰好装点笑佛的袈裟,随着春夏秋冬四时季节的变化,呈现出红黄蓝白种种颜色,委实壮观,因此,人们又将此山称为“大佛山”。大佛山对面的山峰叫冯家梁,近年来在上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可以眺望大佛全貌,游览的人们将此亭呼为“望佛亭”。至今,大佛头像保存完好。可惜手掌石早年被附近农民打成石条建修房屋用了,今已荡然无存。关于大佛的凿造年代,老百姓说是清代建造的,但无资料记载,只有在佛佛头像侧见到一块清乾隆十三年(1749)整修寺庙的残碑(功德碑),根据造像的风格看,可能是清代乾隆年间凿造的。  1983年7月23日,蓬安县人民政府公布小乐山摩崖造像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15日,南充市人民政府公布小乐山摩崖造像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在观音岩恢复了观音像,在八仙洞恢复了八仙像并新凿坐狮一对,在大佛殿恢复了大佛群像并重新修建了大佛殿,在观音岩东面(右侧)新刻了吼天巨狮头像。小乐山现已成为蓬安县境内主要的参观游览胜地。

了解更多>>

小角楼欢乐谷

小角楼欢乐谷

小角楼欢乐谷乃川东北地区旅游圣地,东距平昌县城五公里,占地千余亩,怀揽通河,背依卧佛山,以佛酒文化相融,因谷深、径幽、水奇、景秀称异于世。连头睡佛,佛山宝地,福缘即来。谷内灵光寺建于明初五神庙遗址,因其灵验数百年来香火不断。溯谷而上,豁然开朗,桃花吐艳,柚林香郁,胜东晋桃源之境界。游廊栈道,雕梁画栋,飞来壁刻,碧潭戏鱼,数百泉眼,禅地钟声,跑马极目,千鸽蔽日,景景相生,景景成趣,实乃休闲娱乐之福地。欢乐者,取众妙同乐之意也。

了解更多>>

象耳山

象耳山

象耳风光迷人。寺周有象鼻山、象耳山、檫耳岩环抱,松柏茂密,斑竹万竿,青翠欲滴。寺前太白湖,主叉道总计长达10华里以上,曲折回环,山水一色,荡舟其间,静得出奇。象耳山题刻甚多,武氏岩上刻有“磨针溪”三字,相传李白读书山中,学未成弃去,适过一溪逢老媪磨铁杵,白问:“何为?”媪曰:“欲作针耳。”白感其言,遂还卒业。媪自言武胜。白后来将溪旁一岩取名“武氏岩”,将磨针处取名“磨针溪”。还有宋代游人题刻十七幅,如歇题孝宗淳熙十六年“蓝兴来自百仓路,喜得幽人陪枚履,想是山林泽旱苗,不关居土随轩雨”就是其中一幅。石刻中,有石窟、壁浮雕、壁刻等。石窟中有讲经图、壁浮雕、主要是千余尊佛像,技艺精湛,姿态各异,栩栩如生。象耳诸山,古为武阳茶叶市场和武阳名茶生产加工基地--硼门茶茶坊所在地。“自古高僧爱饮茶”。茶与佛教有不解之缘,僧人生活讲清虚,离尘脱俗,戒荤戒酒。但坐禅时间长,易疲劳,消除疲劳的饮料,就是茶。喝茶便成为僧人不可缺少的事。茶圣陆羽说:&"茶叶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可见,大圣寺(今象耳寺)的选址条件,与当时规模巨大的硼门茶场和主要交通要道有关。古硼门茶场始建于何时,无资料可考。但可以断定与武阳茶叶市场的形成时间相差不会很大。据中国茶叶专家朱自振著《茶叶史话》说&"唐朝中期以后,我国史笈中才出现了不少有关大型茶园的记载,如《仙传拾遗》记四川彭山有个地主,他的君山茶园在每年采菜季节,单采茶的雇工就有百余人。&"六十年代中国茶叶研究所考证其遗址在今彭祖山一带地区,并命名茶场村。这样规模巨大的茶场,其形成时间当与武阳茶市等同,其位置当靠近水陆交通要道的武阳茶叶茶市等同,其位置当靠近水陆交通要道的武阳茶叶销售中心。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位置,只有象耳寺所在的象耳山等一大片深山峡谷,烟雾迷漫的茂密森林区,这一带东邻锦江(今府河)边,南连江门镇武阳茶市,水上交通运输极便,陆路有象耳彭家桥--关子门--楼子山--江门的成都至江门要道,往返都很便利。天下名山僧占多。象耳山气势灵秀,地灵人杰。八百寿星彭祖家宅于此。象耳寺座落在象耳根上。象为灵物,是佛教的吉祥物。相传世尊释伽牟尼的母亲曾梦六牙白象入怀生释伽牟尼,故佛教又名象教,佛法又名象法,这是大圣寺(今象耳寺)选址于此的主要依据之一。她不但位居川西南岷江水陆要津,而且在一千多年前就成为蜀中有名佛教胜地,吸引历代名人留题吟诗。为了弘扬茶叶文化,展现茶叶与长寿的关系,就在象耳寺不远处的江口古镇茶楼子规划了&"武阳茶肆&"。重现远古时代的风彩,并结合现代文化生活方式,展示出不同国度、民族的茶馆和饮共民俗,有古代武阳茶肆、富士茶道馆、蒙古奶茶、英美红茶、茶文化博物馆等近10种建筑规划。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