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千年古都,人杰地灵;多元文化,民族走廊;巴山蜀水,巍峨壮丽;中国国宝,熊猫故乡;天府美食,誉享天下;无法拒绝的热辣美食,让人惊艳的自然风光,古蜀文化的发源之地,在四川。
第一禅林第一僧,东来西去任飞腾。 个中消息凭衣钵,代代于兹著上乘。 上面这首诗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翰林学士李调元游览绵竹祥符寺所题。李调元的题诗使绵竹祥符寺“第一禅林”的名声远播四方。 祥符寺占地面积30余亩,是一座殿宇巍峨,遐迩闻名的千年古刹。该寺始建于唐代,得名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寺侧的绵竹公园内尚存一座建于唐代会昌元年(841年)的圭峰宗密禅师墓。据文献载,唐宪宗元和五年(811年)圭峰禅师曾经入蜀,在今绵竹祥符寺开坛讲法。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年)圭峰在陕西兴福禅院圆寂后,绵竹寺僧为了纪念他,遂在今祥符寺侧造墓,葬有圭峰禅师当年在绵竹卓锡期间所留下的经像法器、衣钵之类,俗称衣冠墓。至今祥符寺尚有圭峰堂的纪念建筑。门匾为原国民党元老于右任亲笔所题,楹联称“寺经炎宋题名在,僧有圭峰卓锡来。”此联对祥符寺的历史沿革表述十分确切。元代名士张三丰游览祥符寺后于寺壁挥写了六个大字“重修翔符寺妙”。落款“鹅山张偶题”。此题字第三字不知何故被张三丰写为“翔”,据传说可能暗寓祥符寺将会毁,重修之庙将更加妙也的含意。就在张三丰题字以后,约270年左右,张献忠的部队攻入绵竹,整个祥符寺的建筑包括张三丰的题字便烟飞灰灭毁于战火之中了。张三丰在祥符寺题壁的六个大字虽毁,幸尚保存其中的一个“妙”字拓片,字径约2米之巨,书法体所势狂放有如龙蛇狂舞。
了解更多>>
翔龙山摩崖造像及石刻位于内江市中区翔龙路3号,距市中心仅800米,为内江市政府所在地。在沿翔龙山西面长206米、宽约9米高的崖壁上,现存造像61龛,计有大小造像368尊,高者达8米,小者仅数厘米,保存摩崖题刻9处。此山由明代进士、盐运史王三锡书刻“翔龙山”而得名。 翔龙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唐代,盛于宋,延至明清。宋代在山前傍崖接楼,兴建资圣寺,至本世纪60年代被拆除。唐代造像中较著名的有阿弥陀佛为坐佛,高4米,其右手施说法印,赤足踏莲,刀法简练,衣纹线条流畅明快,刻技精湛。千手观音造像高8米,造型端庄,气势恢宏,在造像右侧崖壁上刻有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题记。佛教故事图:有大小造像150尊,像高5—30厘米不等,凿造人物形态各异,造型精致,栩栩如生,俨然一处世俗化的袖珍石刻画廊。 翔龙山造像体现出各个历史时期雕刻造型艺术风格,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该处造像中如阿弥陀佛、天王等造像,上身与石壁分离,下体与壁相连近似圆雕的手法,是研究沱江中游唐宋石刻造型艺术的重要资料。 翔龙山现留存有清代至民国时期的摩崖题刻9幅,其时代虽然不长,但集篆、隶、揩、草于一壁,字体多样,风格迥异,书法、诗文俱佳,最为著名的是张大千先生早年重书的明代赵贞吉诗碑:一声何处牧歌来,万户千门此处开。识得此中真实义,不知哪地有安排? 这块诗碑高154厘米,宽82厘米,凿于崖壁之上。书法风格沿于魏体,结构不求严整,而呈参差有数,笔势稳健善变,书体飘逸潇洒,是大千先生1921年从日本回故乡,年仅23岁应资圣寺住持果真之请所书。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张大千先生最早的书法碑刻作品,与晚年作品照应,是研究张大千先生书法演变之珍品。 此外,翔龙山崖壁上还保存了清未民初邑人曾庆昌、陈鸣鸾、邱特澄等书画家书刻题诗石刻多处,是市区游人体闲揽胜的风景名胜区。
仙寓硐洞位于长宁、江宁两县交界的擦耳岩,是蜀南竹海中一处比较重要的景点。这一带山势回环,丹崖如削。去仙寓洞要从构筑在悬崖边的小径上去,上行百余米即达洞口,洞高15米,进深约10米,内有石刻佛像和道教神像40余尊。仙寓洞原是一个天然岩腔,长300余米,宽和高2至15米,洞上莽莽的竹林,洞下是竹海大峡谷。隔竹海大峡谷与挂膀岩洞穴群相望,时或烟波浩渺,时或云飞雾聚,仙寓洞也就时隐时现于烟霭云雾之中,从洞中往外观,周围青绿翠蔓,碧浪无垠,若是天气晴朗,云消雾散,可鸟瞰数十里田园景色。东山门石柱上有对联曰:“天际出悬岩,石窍玲珑,问混沌何年凿破;云中寻古洞,淡烟缥渺,看神仙海外飞来”。清代诗人沈毓新有诗赞曰:“仙寓之山高插天,上有石洞悬其巅,一径盘空绝人迹,只许猿鹤时蹁跹”。仙寓洞又是一个依山靠岩建造的石窟寺庙,这里最早是一个道观,后来佛教兴盛,宋朝以后,相继建了观音殿,老君殿等活动场所。仙寓洞实际上是一个佛教和道教共同存在的守教活动场所。仙寓洞临岩而建的的木建筑已毁损,石洞的旧貌犹存,昔日旺盛的香火,依然可辩。一九九四年,香港作家、国际佛教学会研究中心研究员何洁居士捐资修建了释迦牟尼卧佛和紫竹观音。一九九七年长宁县文物管理所又重建了大雄宝殿和小雄宝殿,逐渐恢复了昔日古貌。从竹海山上下山进洞为仙寓洞的东山门,东山门至和尚殿为佛教活动区,从竹海大峡谷中上山进洞为南山门,南山门至老君殿为道教活动区。
自贡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镇,是釜溪河当年重要码头之一,建筑保留着原有风貌,寺庙祠堂众多。仙市镇依偎在釜溪河畔,这千年古镇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仍然风韵犹存。曾是自贡井盐出川的必经之地,被誉为古盐道上的明珠,又因“四街、四栈、五庙三码头、一鲤三牌坊、九碑、十土地”,以及精美的古典建筑群和佛教文化的兴盛而闻名遐迩。因此,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并相继确定为省级小城镇试点镇。改革开放以来,古镇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古代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连古镇之名都来源于美丽的传说:“玉帝之女被人间美景陶醉,下凡侧卧在釜溪河岸边逍遥酣睡而名——仙滩。”因此,古代建筑艺术和佛教文化的韵味充满了这个古镇,明末清初的古建筑群:南华宫(建于公元1962年)、天上宫(建于1850年)红墙黛瓦、众鳌高翘、雕梁画栋、木雕飞禽走兽、花草虫鱼,造型各异、栩栩如生。这里的佛教文化也很兴盛,佛像雕塑林立,长年香火缭绕,古刹钟声回荡古镇,还有那“仙女峪”,曾有“瑶池”之称,内有摩崖石刻,石窟观音、月亮井等名胜古迹。书法家赵朴初先生题名的“金桥寺”,现为川南旅游线上的佛教文化景点,仙市这无数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政府已规划、保护、开发、建设,促使古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这将为历史文化名镇谱写新的篇章。
仙乃日雪山是亚丁景区三大高峰之首,是四川第五大山峰,海拔6032米,巍峨伟丽,雄剑如削,直插云霄,峰名意为“观世音菩萨”,周围是冰蚀峰林地貌,冰川和冰川遗迹及高山湖泊,峰向北偏10度,西对北斗星,佛道两家都把北斗星为吉祥之星。其次整个雪山是个环型冰斗下斜造型,所以我们从两侧观看时,山峰始终面朝着我们。 仙乃日:藏语意为“观世音菩萨”,他是《三怙主》雪山的北峰,佛位排在第二位。 “仙乃日”如一尊慈善安祥的大佛,端座在莲花台上,在她前面的那座山是金刚亥母,她左边金字塔般的山峰是白渡母,右边飘 着无数经幡的绿渡母,绿渡母旁边林立的冰蚀角峰是众多降香母和妙音仙女,传说:“她们弹奏着天籁之音,传到了仙乃日背后的地狱谷中,让地狱中的罪人听到仙律,减轻痛基,循循善诱,能幡然悔悟,早日脱离苦海。
仙鹤洞风景区位于溪口镇,全国八大佛教圣地之一的宝鼎山脚,占地10000余亩,集山高,岩危、水急、峡险、林深、洞奇于一体属省级森林自然保护区。该景区自然景观独特,主要景点有一山五洞二峡谷,即双狮山,仙鹤洞、曹家洞,双狮洞、观音洞、尤家洞、五岔沟峡谷、逍遥峡谷。其中仙鹤洞长约20余公里,有大小支洞40多个洞口面积200O多平方米;五岔沟峡谷长4000余米,有大小瀑布10余处,竹林1000k亩,蔚为壮观,令人神往。
仙海风景区水质优良,湖面宽广,植被繁茂,地形地貌奇特 。
栈道,又称阁道、栈阁或桥阁,是古代的一种道路,它是在崖壁上凿洞架木而成的一种两层建筑物,外形看去如一连串的楼阁,上面可通行人马车辆。 广元境内,阁道线路很长,据《宋会要辑稿·道路》说,北宋时,“入川大路自凤州到剑门关直入益州,路途遥远,桥阁约九万间。”每间以3米计,共约27万米,折合约540华里,栈道里程占了这段驿道的一半。可见栈道之长应为全国这冠。这些阁道为商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随着科技的进步,交通的发达,今天古石孔,至今依旧。在广元境内的明月峡、清风峡、七盘关、剑门关等处都还留有栈道遗迹。距广元城北30公里的明月峡东崖绝壁上,现存还有400多孔,分布在3公里长的岩壁上。 1989年广元市政府在明月峡南段,利用古栈道的石孔,按古栈道的形状,恢复了140多米栈道。1990年遭洪水冲毁,1991年又再次恢复。广元市市长郝振贤为其题了“先秦栈道”匾额。现恢复的栈道,外形与古栈道完全一样,只是窄了一些,古栈道约6米宽,而现栈道只有1.5米宽。虽然不够宽阔,然而行走其上,也完全能感受到古栈道的风味。许多外国友人来广元,都以一睹古栈道风貌为快事。1992年,日本书法家柳田青蓝带一个摄制组,远渡重洋专程到广元来拍摄古栈道。 广元栈道,始建于战国时期。根据《蜀王本纪》所记的五丁开通蜀道。秦惠五派张仪伐蜀的故事。还有唐诗人李白《蜀道难》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的诗句。都可以证明战国时蜀道才被开通,栈道也随之形成。此报,秦、汉三国时又有所修葺和发展。三国时,蜀汉臣相诸葛亮六邮祁山伐魏,又多次整修广元境内的栈道。这些栈道对当时的战争和南北物资交流都起了巨大的作用。后来,随着铁器工具的发达和火药的发明,碥道逐步开通,取代了栈道,后来又被马路、公路所代替。而今,真正的古栈道虽然不复存在了,但它史册存名,遗迹犹在,仍然昭示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发展交通的历史功绩,也是我们研究古代交通的重要历史资料。
夏洞寺位于自流井至贡井路上自贡工人疗养院旁,始建于南明永历年间(1654年即清顺治十年)。是一所求神拜佛兼以戏曲游乐的民居寺院。夏洞寺座北向南,由前殿、后殿、戏楼构成的四合两天井层叠式庙宇,大小院落都以回廊相联,四通八达,是一穿斗式兼台梁式的古建筑。歇山屋顶,屋脊起翘,壁画雕栏均简括恬淡,其建筑功能分区十分明确,整体建筑至今保存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该寺由于建于战争频繁之期,建筑分期历史跨度较大,建筑构思及工艺均不大统一,为研究明末以来,不可多得的建筑科研材料。
洗身洞距涪源桥1273米,处在黄龙沟的第二级台阶上。从金沙滩下泻的钙华流,在这里突然塌陷,跌落成一堵高1 0米,宽40米的钙华塌陷壁,它是目前世界最长的钙华塌陷壁。奔涌的水流从堤埂上翻越而下,在钙华壁上跌宕成一道金碧辉煌的钙华瀑布,十分壮观。洗身洞就位于钙华瀑布下部。 洗身洞高1米,宽1.5米,进洞1米处,布满了浅黄色、乳白色钟乳石,洞深不详。经科学考证,该洞原为亿万年前古冰川的一个出水口。 洞口水雾弥漫,飞瀑似幕,传说是仙人净身的地方,入洞后方可修行得道。自明代以来,各地道教、藏传佛教的僧人,都要来这里沐浴净身,以感受天地灵气。相传本波教远古高僧达拉门巴曾在洞中面壁参禅,终成大道。所以“洗身洞”还是本波教信徒心中的一大圣迹。 另外,据说不育妇女入洞洗身可喜得贵子。虽无科学道理,但常有妇女羞涩而入,以期生育。曾有一位游览黄龙的法国女郎听此传说后竟脱去衣裤与丈夫一起入洞净身,虔求身孕。他们久久呆在洞中,似乎只有这样虔诚地承受森森的寒气,才会感到冥之中的神明,又或者是在对神奇传说的回味中,慢慢涌出一种期待,一种憧憬和一种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