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四川

四川

四川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千年古都,人杰地灵;多元文化,民族走廊;巴山蜀水,巍峨壮丽;中国国宝,熊猫故乡;天府美食,誉享天下;无法拒绝的热辣美食,让人惊艳的自然风光,古蜀文化的发源之地,在四川。

禹王宫

禹王宫

禹王宫别称禹王庙、涂山祠。在安徽怀远县东南涂山之顶。史载:“禹会诸侯于涂山”,一般即指此。后人为纪 念大禹治水功绩,在此立庙祀。庙始建于唐之前,具体年代不详,元大德年间”学正吴文魁《重修禹王庙记》 云:“涂山严严气象,禹以神功灵德,庙食此山,其来久矣,唐大臣狄梁公(仁杰),天下正人也,毁诸淫 祀二千七百余所,而禹庙巍然独存。”该庙始建于唐代之前,具体年代不详,宋末曾名天庆观,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莺修之后改称元妙观,明代正德九年(1514)与万历二十四年(1596)均有修缮,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曾两次大修,原有三进,后部分建筑被废,现存二进,院内有千年银杏两株,大可数围,拔地而 起。西北有了望台,登临其上,涡、淮波涌,荆、涂翠峰,尽收眼底,西南有启母石(又名望夫石),正襟 危坐如妇人远望,传为禹妻涂山氏望夫所化。西有“圣泉”“灵泉”,清澈澄碧,四季不竭。历代文人名宦 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苏轼 《濠州七绝?涂山》诗碑刻,今珍藏庙壁;邓石如“旷览平城”摩岩题字,仍清晰可见。
雄伟壮观禹王宫

禹王宫位于猫儿寨东门下虎城老街的背后,背靠鸡公梁,坐西南而向东北。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建成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是虎城街上第一大庙。
根据许多古书记载,大禹治水,分天下为九州,今虎城地属上古的梁州之域。相传大禹曾来到这——地带,并娶妻生子。大禹忙于治水,在结婚四天后便匆匆离家而去了。以后他因治水曾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口,甚至听见自己的儿子启在屋里哇哇啼哭也没有进去。以后,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建了许多纪念大禹的庙宇。
虎城禹王宫共分三层,第一层戏楼,第二层抱厅,第三层正殿。布局十分合理.设计精巧,结构严谨,保持了我国明清时期寺庙建筑风格。
走进山门,就来到了戏楼前面。戏楼高十丈,共三层,最底层是通道;第二层是戏台,重檐叠角,金碧辉煌;第三层为重瓣八角形喇叭花状柱形结构,檐下有斗拱支撑。木柱穿过屋脊,顶着一个宝顶,上悬“仓颉”的匾额。
穿过戏楼,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宽敞的长方形四合院,两劁有厢房寮舍数十间,长廊相连。内坝长20米,宽10米,青石铺地。有龙井两口,井水清澈明亮,传说是龙的两眼。从内坝往里走,上几步台阶,便到了抱厅。抱厅的前后台基边缘,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杆。抱厅是过去达官显贵看戏、品茶的地方,宽敞雅致,明亮舒适。
从抱厅进去是一方天井,正中立一块蟠龙石碑,有一人高,宽一米多,重1阒。多斤,茶盘状,四周雕刻有龙风流云的图案,正中雕的是两条蟠龙的头。据说是两条兴风作浪、引发洪水为害人间的孽龙,被禹王锁镇在这里。传说这块蟠龙石是一个忠州背佬儿从二层岩背来的,当时他的老婆手里拿两块砖头,兜里揣着些饭粑儿,走几步拿一个饭粑儿喂他,遇到—上梯子就拿砖垫一下,好不容易背到了庙里,还朝禹王神像拜了三拜,他把碑石缓缓放下,十两银便拿到手了,心中高兴,打了一个呵欠,一口鲜血喷出,便倒地死了。
最高大宏伟的是正殿。正殿由十根立在雕花石墩上的石柱支撑,每根直径o.6米,需要两人合抱,有三层楼高。高大的石柱气宇轩昂,放射出一种威严气势。在生产力落后的古代,这些石柱如何采制,如何运输,如何稳立,都是一个谜。石柱的上面是木架结构,雕梁画栋,镂刻精细,风格各异,充分显示了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正殿大门上有匾额“无简然矣”。走进正殿,非常宽敞,宽约15米,进深10米,地铺水磨砖。殿内设有神龛,龛前的匾额上是“地乎天成”几个大字,正中供奉着禹王神像,高大威严,栩栩如生。大厅两侧有供香客憩息用膳的厢房数间,每间房的门上方都有匾额,写的是“无简然”、“均田赋”、“洒澹成灾”等。
走出正殿大门,向左拐,穿过一条通道,又是一个庭院,名观音阁。院中有石拱桥和小花园,假山怪石,藤萝翠竹,点缀其间。观音阁门匾“慈航苷渡”,内奉观音菩萨,善男信女不绝,香火很旺。
解放后,禹王宫曾辟为木器市场。1964年,虎城小学从猫儿寨上天池寺迁来禹王宫建校,正殿尚完好,用作礼堂,其它部分逐渐改建成教学楼,拆除戏楼改为校门。1993年此地为虎城镇中校址,虽经大规模改建,但正殿仍高高耸立,默视沧桑。

了解更多>>

禹迹山大佛

禹迹山大佛

禹迹山大佛,位于南部县碑院镇,因而又名碑院大佛,距南部县城15公里,是四川十大名佛之一。
  
   佛高17.5米,腰宽6.13米,下摆宽5. 2米,肢掌长、宽均为1.3米。面颇丰满,两耳及肩,双目微启平视,鼻尖粗壮,鼻尾直贯 额心,嘴角微微上翘,容态肃穆安详。头有肉髻,袒胸束腰,裸肘赤足,左手平举与胸齐,掌心向上,托舍利一枚,右手高举,掌心向左,拇指与中指、无名指相扣,作施“说法印”状。身着僧衣,外为镶花袈裟罩体,刻工精细,造像严谨。面南而稍向西,负岩而立,除背上部与山崖相连外,全身不与岩石相属。下肢离崖2米,可环腿游览。臀后石隙有水流出,脚后洼地常年积有清泉。
  
   大佛刻造年代,已无证可考,但就其身形其衣着其风格等,应为南宋以前所为,明嘉靖八年重修。大佛两侧有石如龙虎,右侧有石刻观音像一尊。清嘉靖初年,地方政府为抵御白莲教起义而开凿了一巨型石洞,主洞口距大佛右三十米。石洞长100多米,遗存有石床、石灶、粮仓、厕所等。1985年,南部县政府对大佛进行了培修并兴建禹迹山大佛风景区,使之焕发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了解更多>>

渔门小镇

渔门小镇

渔门本是盐边深处的偏远小镇,交通不便,但一切都因为二滩而改变。当二滩库区蓄水后,原来阻挡人们出山的深沟,如今竟成水上通途;原来雄峻的大山由于雅砻江水轻轻环抱,也显得温柔起来;原来长途跋涉才能见到的箐河美景,而今可以经由渔门轻松往返。
二滩的建成,形成的不光是二滩库区的国家森林公园,而且由于二滩的回水使渔门周边的鱤鱼河、箐河、永兴河、新坪河等雅砻江的支流水位升高,与二滩库区、米易的白坡山原始森林景区、雅砻江干流景区形成连绵一体的完整风景体系,这就是日后二滩国家森林公园的雏形。
渔门由于地处这个景区的中心部位,现在虽然渔门的旅游的设施还不太完备,但是现在前往,你还能看到纯朴的笑容、真实的民族风情、发自内心的热情好客,倘若你有探险旅行的宿愿,源流而上,你会发现这深山中隐藏了多少秀美的风光!

了解更多>>

渔父村森林公园

渔父村森林公园

渔父村位于市区东北部沈家坝东端富乐山麓涪江岸边。涪江水平如镜,岸上竹木繁茂,春日桃花盛开,仿佛桃源仙境。涪江岸边有一长约7米宽约3米颜色微黄的巨石名“黄斑石”,相传为涪翁垂钓处。石上刻有杜甫《东津观打鱼歌》二首和明代绵州籍进士高简撰写的《大石醉歌》,后记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季冬刻。崖壁间有摩崖石刻造像。
渔父村森林公园亦是正在规划建设中的一处公园,位于市区北郊约5公里游仙镇境芙蓉溪南岸,占地0.35平方公里。此处东、南、西三面环山,北面临水。因系由林场规划改建,树木多达120余种,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富有浓郁的山林野趣。渔父村故址在富乐山前涪江岸边,故址建筑解放后已改作民居,不宜在原址重建。1988年规划改林场建公园时,依“渔樵相伴”的意思定名为渔父村森林公园以纪念涪翁。并在公园内规划为渔父故村、水月清和、苍林野踪、天地同春、丹峰西霞、远人别业等6个景区,逐步进行各具特色的规划建设。
芙蓉溪指富乐山西麓芙蓉溪下游约2公里长的河段。这里溪水水深波平,清澈似镜,古代两岸遍植芙蓉,芙蓉溪因此得名。溪东岸边唐代建有治平院(即杜甫诗中之“左绵公馆”),宋、明两代均在其遗址上建春酣亭,清末又在遗址上建李杜祠。自唐代开始,芙蓉溪即为绵州城外的风景游乐区。

了解更多>>

都将堰鱼嘴

都将堰鱼嘴

“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鱼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灌溉,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潦灾害。 在二王庙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经》中说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指鱼嘴这一天然调节分流比例的功能。 我们的祖先十分聪明,在流量小、用水紧张时,为了不让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费,采用杩搓截流的办法,把外江水截入内江,整就使内江灌区春耕用水更加可靠。1974年,在鱼嘴西岸的外江河口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电动制闸,代替过去临时杩搓工程,截流排洪,更加灵活可靠。

了解更多>>

鱼泉山

鱼泉山

鱼泉山风景区位于万源市东北部梨树乡,距市区15千米,襄渝铁路、210国道和省道万城公路贴身而过。景区内峰峦叠翠,葱笼秀美,溪明山净,洞天奇幽。集峡谷、奇峰、飞瀑、鱼泉、溶洞、神龙庙于一体。这里盛行东敬龙庙、西看雄师、南观溶洞、北赏崖画、春悦山花、夏避酷暑、秋观红叶、冬赏雪景的民俗风情。

了解更多>>

永兴寺

永兴寺

在四川泸州江阳区黄舣镇中兴场西12里白云山,蜀汉古刹,乾隆中复修。

了解更多>>

永陵博物馆(王建墓)

永陵博物馆(王建墓)

永陵博物馆(王建墓)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907─967年)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坐落于成都市中区繁华大街抚琴东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正式公布。王建本是河南舞阳县人,早年为唐朝将领,唐末战乱时随唐僖宗逃亡到四川,后任利州(今广元市)刺吏。公元907年唐朝灭亡,王建遂占据成都称帝,国号大蜀,历史上称前蜀。王建墓冢封土为圆形,高15米,直径80余米。当地老百姓一直误传是诸葛亮的抚琴台,并因此而成为当地的地名,直到1942年发掘时才确知是王建的陵墓。王建墓室由14道石券构成,分前、中、后三室,室与室之间有木门间隔。王建的棺木置于中室棺床上。棺床的东、西、南三面石壁上刻有乐伎24人,分别演奏琵琶、筝、鼓、笙、钹、箜篌等乐器,人物造型优美,神态逼真,是目前全国发掘出唯一完整的唐朝宫廷乐队形象,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宫廷乐队的建制、音乐史、乐器史等都有很高价值。后室的御床上安放有一尊石刻王建坐像。造像头戴幞头,身着帝王服,腰系玉带,神态安详。王建墓虽被盗过,但墓室内仍出土有玉带、哀册、谥册、谥宝,各种银器及铁猪、铁牛等。这些文物对研究唐及五代时期的建筑、音乐、舞蹈、服饰、朝廷礼制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永陵博物馆(王建墓)是国家专题性博物馆,园林环境优雅、鸟语花香。陵墓墓室、文物展览每日对中外游人开放。博物馆内设有茶园,是成都最负盛名的品茶胜地。还特设有蜀宫器乐演奏表演,以满足中外游人的需要。

了解更多>>

永陵博物馆

永陵博物馆

永陵(俗称王建墓),位于成都市市中区西北部永陵路。王建(847~917),河南舞阳县人,虽目不识丁,但作战勇猛,被唐昭宗封为蜀王。公元907年唐亡,王建称帝,史称前蜀,死后葬于永陵。1942-1943年考古发掘。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建墓曾被盗,但仅存的无法盗走的陵墓建筑和精湛的石刻艺术,仍可算得上是陵宫艺术之花。墓封土高15米,直径80米,周长225 米。墓内有14道双重石券砌成,券拱采用双心圆结构,具有良好的抗压、防震性能,故历一千余年、大小上百次地震而不坍塌,堪称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例杰作。墓室前、中、后三室,全长23.6 米。中室放置王建棺椁,棺床东、南、西三面刻有图案,图案中的十二力士雕像,他们抬扶着棺座,造型奇特,无一雷同。棺座东、南、西三面的24个舞伎浮雕以不同姿态,翩翩起舞,是少见的唐代艺术珍品。在棺床东西雕刻着由10种打击乐器组成的鼓乐队;在西面雕刻着由10种吹奏乐器组成的管乐队;南面雕刻的是两个乐队领队人,弹弄着琵琶和柏板。 整个石刻乐队,场面壮观,是研究唐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后室放置 御床,正面有双龙戏珠浮雕,左右是狮兽浮雕。床上则是王建的坐像,神态慈祥。整个建筑气魄雄伟,装饰华丽精美。

了解更多>>

迎宾池

迎宾池



个个水池,一平如镜,晨晕夕月,远山近树,尽纳池中。行云静水,遥相呼应,正景倒影,对比成趣。真山假山、真树假树、真云假云,含混难分,眼前一片绚丽,使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