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四川

四川

四川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千年古都,人杰地灵;多元文化,民族走廊;巴山蜀水,巍峨壮丽;中国国宝,熊猫故乡;天府美食,誉享天下;无法拒绝的热辣美食,让人惊艳的自然风光,古蜀文化的发源之地,在四川。

安丙家族墓

安丙家族墓

安丙家族墓地建成于1223年,位于四川华蓥市双河镇昭勋村。墓地坐东朝西,由北至南排列,前为九层护坎,后枕山坡。主墓为安丙及夫人李氏和郑氏之墓。有一墓墓主不详,另一墓与主墓相似,但小于主墓,为安丙孙女安宝孙之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安丙墓内主要雕刻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花卉、持笏官吏及驯兽图,后龛中央有安丙坐像,墓室左右壁各有两幅壁画,墓室周围有边饰,顶部饰有仿木斗拱及大量装饰图案。安丙夫人墓内雕刻与安丙墓基本相同,只是改持笏官吏为伎乐图,后龛为装饰图案。其它三墓室侧重于小型伎乐、花卉等雕刻。地面建筑遗址紧连各墓道,与墓群连成一个整体,由外至内为阶梯状,呈牌坊建筑风格。遗址内有排水沟、柱础、护坎、祭台、翁仲、石象及大量的板瓦、筒瓦、瓦当。安丙家族墓地对研究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安丙(公元1148年-1221年),四川广安华蓥人,生前为南宋重臣。他为了社稷安全,舍弃“丞相”之职,率军诛杀叛贼吴曦,其后又与南侵金兵作战,屡建战功,被南宋朝廷封为少师、“鲁国公”。 安丙墓位于双河镇东2公里处,是南宋资政大学士、少师。鲁国公安丙夫妇及族属墓群。墓地及地面局附属物规模宏大。墓内结构反映了宋代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尤其是浮雕、动植物、器乐等图案情态自然,形象逼真。工艺十分考究,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研和参观价值。该址的发现被列为 “96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 。1996年2月,安丙墓被当地村民挖墓坑时发现,后经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出墓葬5座及地面附属建筑遗址4000余平方米。安丙及其家族墓座东朝西,由北至东南方向排列。前为九层护坎,后枕山坡。墓葬均为顶券式石构建筑,由墓室及墓道两部分组成,并设有排水系统。主墓(m2、m1)为安丙及福国夫人之墓,风格、大小相同。m3、m4墓墓主不详,风格、大小一样。m5墓与主墓相似,但小于主墓,据考证为安丙孙女安宝孙之墓。 安丙墓规模宏大,墓室雕刻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对研究南宋时期四川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南宋安丙家族墓地为199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它位于华蓥市双河镇东2公里处的昭勋村,墓地背南向北,依山而建,已发掘的墓葬共5座,占地3亩多,墓长6.5米,宽3.5米,高4.5米。电话:0826-4821535地址: 四川省华蓥市双河镇昭勋村

了解更多>>

隘口石坊

隘口石坊

隘口石坊位于珙县玉和苗族乡,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节孝坊。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占地八十平方米,高十七米,宽八米。米粉石构造,具有明代访木建筑风格,四柱三门,层重式,三重檐,殿式顶,十二鳖角翘首凌空,访上匾额楹联众多,字迹遒劲,酣畅淋漓;人物造像形神毕俏,古朴凝重;七绝诗词流畅潇洒,飘逸豪放;还有动人的建坊传说,频添了神奇的色彩。   隘口石坊经历了150个春秋,仍巍然屹立,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风格与结构,精湛的书法与绘画,被誉为“川南第一坊”令人叹为观止。

了解更多>>

阿须草原

阿须草原

阿须草原位于德格县东北部,距离德格县城206公里,距离马尼干戈120公里,海拔4000米左右,连接竹庆、浪多、阿须等地,总面积达八万五千多公顷。整个阿须草原山青水秀,地表坦荡,远处山峦环绕,著名的雅砻江穿流而过。 阿须草原是岭?格萨尔王出生成长并征战一生的主要地区,是岭?格萨尔王的诞生地。岭?格萨尔王出生于公元1038年,逝于1119年,享年81岁。格萨尔自幼家贫,与母亲相依为命,以放牧为生,16岁赛马称王。他雄才大略,智勇双全,一生除暴安良,扶贫济弱,统一了大小150多个部落,进驻位于阿须草原西北部俄支乡境内的故都“森周达则宗”,巩固并壮大了岭国。 在阿须草原乃至整个德格,随处都有格萨尔王的印迹,并流传着许多格萨尔王脍炙人口的传奇故事。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就诞生在阿须草原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并广为传唱。《格萨尔王传》是迄今世界上最长的史诗,约有七百多部,两千多万诗行,为《荷马史诗》的722倍,为印度史诗(包括《摩柯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97倍。 地址:甘孜州德格县

了解更多>>

阿西高山公园

阿西高山公园

阿西离贡岭区6.2公里,通公路,阿西村寨保护其古朴、淳厚的民风民情,可参观阿西手工土陶制作过程和著名的&"阿西战役遗址&"。在高山公园广袤的草原上,芳草萋萋,花团锦簇;成片的高山柏林,苍翠如屏,相间着火红的&"三棵树&";片片杜鹃花,灿烂如茵,景色宜人,清澈的河水缓缓流过,眺望三怙主雪山,近在咫尺。这里一切都是自然所赐,嘛呢堆、五彩的经幡、蜿蜓的溪流、芬芳的草地和树木……还有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美得恍若仙境。

了解更多>>

阿尼巴宫殿遗址

阿尼巴宫殿遗址

阿尼巴宫殿遗址位于白玉县河坡乡格学村境内,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遗址为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40米,屋顶是用长约40厘米、宽约18厘米的红青二色的筒瓦盖顶,墙身为厚度1.2米的夯土墙。

了解更多>>

阿拉沟硫磺温泉

阿拉沟硫磺温泉

阿拉沟硫磺温泉,交通方便,绿树成林,生机勃勃,气度非凡,远望似山间绿州,近看如莲花吐玉。水温高达30℃以上。融休闲娱乐与健康理疗为一体,置身其中,泌人心脾、令人心醉,可以尽享人间天伦之乐。从炉霍县城出发向东大约60公里。

了解更多>>

阿都措湖

阿都措湖

阿都措是一个美丽而幽静的高山湖泊,远远看去湖水一半绿一半蓝,那是因为它的一边倒映着青山,而另一边倒映着蓝天,湖的四周环绕着草滩、沼泽和无数的小海子。每到春夏繁殖季节,能看到成群的黑颈鹤在水边起舞,在草丛中安家,最多时大概有上百只。颈鹤是唯一的高原鹤类,目前世界上仅存500只左右,濒临灭绝。除黑颈鹤以外,白唇鹿也是仅存于青藏高原的珍稀野生动物之一。   据中外专家考察认定,石渠境内金沙江流域的高山生态区是白唇鹿分布最多、种群最大的区域。在白唇鹿最多的真达乡,有一座与神鹿为邻的尼姑庵嘎悟寺,这里依山傍水林木葱茏,出家人又乐善好施爱惜生灵,因此成了白唇鹿常常光顾的地方。驻足寺中,眼前是满目青山,耳畔有呦呦鹿鸣,使这深山古寺里晨钟暮鼓的幽居生活,倒像神仙日子一般令人羡慕。

了解更多>>

阿坝草原

阿坝草原

中国川西北大草原地处四川、甘肃、青海三省结合部的中国川西北大草原,是由若尔盖、阿坝、红原、壤塘四县组成,为中国五大草原之一,面积35600多平方公里,主要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系以游牧为主的藏族聚居地。海拔从3500米至4000米左右,属典型的丘状高原。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春秋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7摄氏度、七月最热,月平均气温约10摄氏度一12.7摄氏度。这里水草丰茂,原始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形成了山水秀丽、景色迷人的湿地草原风光。每年6月到8月的夏季,各色野花此起彼伏竞相开放。草地上,散落着大片大片成群的牛羊和牧民的营帐。   阿坝草原位于川西北大草原的西部,与壤塘草原相连。这片草原即有如麦尔玛、贾洛一带水草丰美的肥沃之地,也有如曼则唐湿地保护区内面临退化、沙化的贫瘠之地。但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这是一片广袤而又风光秀丽、景色迷人的心灵纯净之地。

了解更多>>

“同乐会”遗址

“同乐会”遗址

位于美兴镇政府街东部的天主教堂,是法国传教士佘廉霭于民国8年(1919年)组织兴建。整座建筑用砖、石、木作材料,中式结构,西式造型,坐西向东,四合院落布局,由经堂、东侧厅堂、北侧厢房三部分组成。经堂占地973平方米(现拆除),正面为青砖砌筑,“金字塔”造型,有六根砖砌凸柱,正面通高12.58米,两侧高7.58米,墙壁上砖砌有基督、十字架及各种几何图型装饰,有三道卷拱门。左右两墙均开有五扇西洋式卷拱窗,北侧过道尾部有一小门,南侧过道尾部有一假门。经堂室内宽阔,当心间为穹隆式望板,两侧之间为平面望板,面阔五间13.7米,进深五间26.1米,尽头设有讲经台,每逢教民聚会,传教士布道讲经。室内有大木柱十根,柱基为八棱鼓形石柱,柱顶上有叶形浮雕装饰。   天主教堂是著名的革命纪念地。1935年6月14日,红一、四方面军在达维胜利会师稍作休整后,沿沃日河顺流而下进驻县城美兴镇,中共中央于16日在天主教堂组织团以上干部举行联欢会,亦称“同乐会”。到会人员千余人,还吸引了不少群众参与庆贺,会场高呼:“庆祝胜利翻越夹金山!”、“庆祝一、四方面军两大主力胜利会师!”等口号,气氛胜似欢快、热烈。红军在县城短暂休整的日子里,毛泽东、周恩来等领袖一直都住宿在教堂门前的厢房里。196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此宣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省人民政府又将此确定为“四川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迄今,这处具有光荣革命历史的遗址保存非常完整,正吸引着省内外游客热情和关注的目光,也是以长征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可少有的尊贵的外景场地。

了解更多>>

徳昌钟鼓楼

徳昌钟鼓楼

德昌钟鼓楼座落在德昌县城上翔街与下翔街交界处,为凉山州目前保存较好的古建筑。 据《德昌县志》记载:“中魁阁,俗称钟鼓楼,位于县城老街,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同治初毁于火灾。光绪十三年重建,三十一年又毁。”现存钟鼓楼是1910----1912年间第二次重建的,为三重檐六角攒尖式穿逗木结构。古朴庄重,坚固壮观。揣先人初衷,建此楼意在祈求魁神降笔相助,以利培植当地文风。楼以条石为基,青砖筑敦。东西长13.73米,南北宽10.4米,占地142.79平方米。拱高近8米,楼高21.31米。贯通南北正街。拱顶建木楼三层,内有木梯相通。木楼六柱六角,上有宝顶。檐角飞翅,风铃高挂,风动时其声悠扬悦耳。钟鼓楼梅花洞凭栏上,一楼假门上和三楼窗基粉墙上,有清末德昌名书法家何永清(彦章)先生手迹。南书“北达京畿”、“会际风云”和“歌风”;北书“南通蒙诏”、“光昭星斗”和“吟月”。登楼四望,城郊尽收眼底。置身楼前,令人遐想联翩、神思悠悠,思古之情,油然而生。 令人称奇的是,钟鼓楼通道顶部光滑的弧形拱壁上,竟有十余平方米的燕群悬巢。千孔百门,布局精巧;凌空粘砌,巧夺天工。往来之人,无不叫绝。更为奇特的是,这成百近千的燕子一反冬去春来之常规,长年栖息于此,世代繁衍,乐不思去,好象硬是要和淳朴善良的德昌人民朝夕相处、相依为命。当地老百姓也十分珍爱这些燕子和燕窝,无论老少,从来没人加害于它们。人鸟和好的现象也不知延续了好几代人。也许因为年代久远、地震、修缮等原因,燕窝在几年前开始成块掉落,大量燕子也就分别栖息在县城西宁街、祥和街、清泉街一带去了。现在的燕子已经比原来少得多了。 钟鼓楼经历了多次战火、地震的洗礼,在风雨飘摇、世事变迁中默默矗立了半个多世纪,终因年久失修而千疮百斑,岌芨可危。上世纪末,在地方有关人士和部门的积极建议、斡旋下,1998年由四川省文化厅和德昌县人民政府拨款,本地135个单位、14900余名个人捐款,共投入资金25万元,对钟鼓楼进行了修缮。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加固、粉饰,使之重现昔日的辉煌丰采。该工程1998年9月12日动工,当年12月31日竣工。 2004年11月,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德昌钟鼓楼成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冬天也不归去的燕子又开始回来了。 今年,德昌县人民政府又决定对钟鼓楼所在的上翔街进行旧城改造,以钟鼓楼为中心修建仿古一条街,现已开工。工程结束后,德昌钟鼓楼附近将出现一个内环广场和几百米保留“老德昌”风格的房屋。那时,钟鼓楼将更加突出、更加醒目,成为城区一个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和对青少年进行乡土教育的好教材。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