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四川

四川

四川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千年古都,人杰地灵;多元文化,民族走廊;巴山蜀水,巍峨壮丽;中国国宝,熊猫故乡;天府美食,誉享天下;无法拒绝的热辣美食,让人惊艳的自然风光,古蜀文化的发源之地,在四川。

甘堡藏寨

甘堡藏寨

甘堡藏寨是四川省阿坝州理县甘堡羌乡的一个藏族村舍。从成都出发经闻名国内外的都江堰往九寨沟方向行驶,约185公里便到达藏寨。甘堡是藏语山坡上的村落的意思。整个藏区自古将甘堡称为甘堡甲穹,意为百户大寨。甘堡历史悠久,至今约有2500年历史。据当地藏族老人介绍,春秋战国至晋朝属维州属地。阿坝是羌人游牧区之一;南北朝时属吐谷浑国。唐太宗贞观年间,松赞干布派大兵压境,在松州(即今松潘)一带发生激战,占领了该地区,当时甘堡一带是两兵激烈争夺的地方。尔后,西藏内部发生四分五裂,大部分藏人没有回西藏而留住下来,与羌人融合,世代繁衍,成为嘉绒藏族至今。明代推行土司制,甘堡属杂谷脑土司领地。清朝乾隆17年(公元1752年)废除土司制实行改土归流,将杂谷土司属地设五国守备,甘堡设苟桑二员守备,其中桑式守备衙门主提至今保留。甘堡藏寨是五县保留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嘉绒藏寨,以其独特、古朴、自然的建筑风格,让世人惊叹。整个村寨依崖而建、幢幢相连,户户相通,无不体现嘉绒人精湛的技艺,寨内特有的锅庄、民歌、服饰、习俗等嘉绒藏族文化也会让游人一饱眼福。 甘堡藏寨像一群群石雕坐落在半山腰中。杂谷脑河从寨前奔腾而过。进到寨子,首先映入眼底的是一幢幢石头垒砌而成的碉楼般的屋楼。石屋不用砖、水泥、河沙、石灰。它是就地取材于河水中顺水冲下的似花岗石般的麻子石切割加工成大小不一的块状,用当地的粘土垒砌而成。石屋冬暖夏凉、不易风化,又防震、防火、防水。石屋一般两三层楼,下宽上窄:一层养牲畜,堆杂物;二层是客厅、厨房、寝室、客房;三层屋顶平整可作晾晒,扬打粮食。有的藏居甚至还有类似现代楼房中内、外阳台式的建筑。石屋毗邻相连,高低错落有致。自然排列成村落;屋与屋间留有狭窄的巷道,宽则三米左右,窄的仅能并肩过两人。巷道路面全由麻子石砌成,全寨大小巷道有多少,当地老人们也说不清。 甘堡嘉绒藏民千年以来以农牧为主,牛耕、刀耕火种,产量不高、文化落后。解放后,藏民逐渐汉化,主食改为大米为主,肉类为猪、牛、羊肉。现在,全寨有160余户800多人,仅一家有男性汉族,是上门女婿,其余全是藏族,这里种植的水果、白菜无化肥、农药,无污染、无公害,成为城里人喜爱的绿色食品。目前,已成为成都市的第二蔬菜基地。甘堡嘉绒藏族以藏汉文化为语言文字,信仰佛教。过去,家中凡有两个儿子,就必须有一人去西藏拉萨考喇嘛。他们的服饰与西藏人和羌族人不一样。平时一般穿汉服,逢喜庆日子则穿藏服。女性头上头巾配有珊瑚、白银饰品,以示避邪;男性衣服以动物皮镶边,身佩腰刀、藏刀,以示英勇彪悍。甘堡藏人能歌善舞,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民间锅庄,男女老少都会跳锅庄。每逢藏年节和盛大喜庆日子,全寨人都要集中在一起跳,以示喜庆。 甘堡藏族人襟怀坦荡,热情好客,团结协作精神强。如今全寨修路都不付任何报酬,大家都积极参加。如遇谁家修房造屋,他们都自愿相帮,采用换工制,不付分文。他们的经济收入主要靠种植蔬菜和发展副业,采卖药材,加工彩色头巾、腰带,制做剪纸画。

了解更多>>

干因戈地热沙浴场

干因戈地热沙浴场

干因戈硫磺蒸气沙坑浴,位于甘孜县拖坝乡境内南侧,海拔3400米,距县城约有12公里。 提起干因戈硫磺蒸气沙坑浴,还有一个浪漫的神话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甘孜原为一片大海,众神从大海里捞到一葫芦甘露,神主梵天王、遍入天、大自在天等领头定量定期分给众神享受。分至一半,很多神等急了,又怕得不到本份,抢越位置,扰乱秩序,引起了内讧,直至造成对阵大战。在作战中葫芦坠落回原海之中,停战后,梵天王为得到甘露,从须弥山之巅的仙境到人间,在空中围绕大海盘旋数次,用神斧劈开悬崖峭壁引出海水,形成了现在的“石门砍”,海水引出后,梵天王抢走了葫芦,但其盖子却忘了带走,成了现在的扎日拥康神山。海水干涸后的地方,成了美丽富饶的地方,放眼望去,周围群山环抱,巍峨的卓达山,气势非凡,恰似一顶闪着银光的皇冠宝鼎。山下雅砻江奔泻南下,沿江两岸,土地宽广肥沃,金色田野,麦浪滚滚。英俊的小伙子和美丽善良的姑娘们唱着高亢优美的丰收之歌。这些情景引起了魔王的嫉妒,一心想把这片美丽富饶的热地淹没在水中,于是用马驮了两座山,企图堵塞住石门砍,他的这一举动早被观世音菩萨发现,于是菩萨用俄朵打去,击中了马鞍上的驮绳,倾刻间两座山落地,成了现在的布绒日山和打绒日山。菩萨射出的石弹穿入干因戈的沙滩里,因菩萨积德之功,使沙滩成了硫磺等多种矿素的蒸气沙坑,温度可以通过掏坑的办法任意调节,坑掏得越深,温度越高,温度较高时可在几分钟内蒸熟鸡蛋。据说采用蒸气沙坑浴对医治各种关节炎和皮肤病等疾病有极佳效果,到这里治病的人很多。 景区咨询电话:0836-7521950、7521749(甘孜县旅游局)

了解更多>>

嘎拖寺

嘎拖寺

白玉嘎拖寺位于县境内河坡区白龙沟的多尼山山腰,距县城以北51公里,毗邻德格,是我国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六大寺院之一。在这六大寺院中,以敏竹林寺与嘎拖寺最著名。它由藏历第三胜生宁玛派高僧嘎-当巴德西于1159年创建,全称“嘎拖多吉顶寺”。“嘎拖”为藏语译音,意为“嘎上面”;“多吉顶”意为“金刚座”。传说寺址上有一巨石,石上天然造就一藏文“嘎”字,故名嘎拖;又因传说该地受莲花生大师3次开光,八尊莲师在这儿修行,其加持力与印度金刚座同,故名金刚座。因是康区的第一座寺庙,又被誉为康区佛教的发祥中心。 该寺已历84代主寺。其中元代花教五代祖师八思巴赴京,路过该寺,尊阿俄益西布巴为师,赞曰:“红教无上密法之精华所集东方嘎拖寺主阿俄益西布巴,如亿万阳光将大地普照。”所以名扬四方。该寺建有高大殿楼,供着朝廷赐予的诸宝饰“嘎当”镏金铜塔。到1360年左右,翁修巴瓦大师主寺时,云南木天王特别敬重该寺,故赠给许多珍贵佛器并扩建寺内大殿。1435年,波布瓦向秋生格主寺时,嘎拖寺名声复振,云南、阿坝、巴塘、康定一带来寺朝拜者近万人。于是该寺出现了上、中、下三层宏大建筑,新制了许多珍贵的三室佛器。到十二胜生(约1686至1746年间)时,直美行雄公布-巴切机多吉被清朝康熙皇帝召到北京,亲赐皇冠,四窗轿,以及全套仪仗和宫中乐器。嘎拖寺于莲花生节组织僧侣跳汉地舞蹈,同时建立三师塔院,整修庙宇,建立印经院。到第十三胜生铁龙年(1760年)格则牛麦泽翁曲珠主寺时,在西藏各学派辩论中获“班智达”(博士)尊号,其弟子章加被雍正皇帝敬为国师。他对嘎拖寺旧有之经、律、论及红教续部著作进行详细校注,刻版并评论,建“威镇三界殿、度母殿及镏金佛殿,塑金辉四溢之直美行雄灵骨塔雪山一饰”。第三世格奔名五金切及甲磋,是达赖的经师。他主寺时期建印经院,使院内藏书达7000余部,成为康藏间存书最多、最宏伟的印经院之一。同时主持藏汉工艺师在寺庙内设计并建造吉祥铜色山佛殿。至此,嘎拖寺成为康藏间具有宏伟建筑群,并有丰富文物和独特风格的寺庙。至今,该寺有大殿三座,其中德大金殿位居全寺之首,面积约600平方米,飞檐四出,建筑雄伟,柱、廊、檐、阁全为藏式彩画及木雕,采用“三层云头披肩”、“莲花瓣”、“法层彩带”分段处理,饰以六寿、八祥物、无晨十三、吉祥八宝、飞天、龙女及各种飞禽走兽图案,墙壁四周绘有佛本身传及佛教生活故事。大金殿内供着塑、铸、绘、堆绣而成的佛像及塔子,金光四射,灿烂辉煌。寺内还有大经堂一座,可容一百多人常年居住修持。另有雄伟高大的吉祥铜色山佛殿及二百余座僧房。 其文物主要有格萨尔时期的箭镞、弓、单耳青铜罐、兽形壶、头盔、剑等,元朝封赐品有莲花生刺绣像残部、八思巴封赠该寺的4枚印章、明朝的文殊佛像2尊、清朝赠予的瓷碗、经书《格奔全集》10部等。属寺遍及西藏、青海、云南等地及蒙古、印度、不丹诸国。 每年该寺按惯列都要举行各种法会,每四年一次大型晒佛仪式,堪称康巴一绝。 景点咨询电话:0836-8321266(白玉县旅游局)

了解更多>>

嘎绒寺

嘎绒寺

嘎绒寺,寺庙四周林郁葱葱,气势宏伟的大殿和排列有序的僧人住房在白色墙体的衬托下,在林中格外夺目。嘎绒寺修建于绕迥铁猴年(公元1860年),距今已有142年历史。创建者是汪修朗扎佳勒巴.白马邓登。 ?? 寺内文物众多,有各类纯金、镀金打造、珠宝装饰的灵塔13座,有300多尊伏藏和铜制的佛像,其中4尊佛像达到一层楼高。无论灵塔、佛像皆工艺精美,堪称精品。寺内藏有各类佛教经典6000余部,实属藏文化的艺术宝库,寺内有金银镶嵌、纯银、红黄铜合金、纯黄铜等制作的供器七套;由红铜、黄铜制成佛事器具500套。有质地优良、工艺精美的铙、鼓、锣、号筒、唢呐、海螺号、笛子、莽号、大小碰玲、法号等乐器。有各类唐卡200余幅,其他跳神面具、跳神服装、日用器物无不俱全。 特别告示: 尊重当地的民族和宗教习俗。

了解更多>>

嘎金雪山

嘎金雪山

嘎金雪山位于得荣县城西北方40km处,海拔4,921m,是得荣县的主要林区。站在嘎金雪山的山巅,东可朝拜翁甲神山,西南可眺望闻名遐迩的云南白茫雪山数十km的山脊,如巨龙自天际腾空出世的壮观景象。嘎金雪山山与山相连,树和树相依。去嘎金雪山道路两边是连绵不断的冷杉、云杉、落叶松、马尾松。沿途有长期在半高山生活的人民,他们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创造出了独特的康巴文化风情,这里有流传悠久的“荣谐”,“荣谐”是弦子歌舞中最古老中的一种。在喜庆的日子里,这些在半高山中生活的村民,穿上古老而朴实的“下涛”(得荣县最古老的藏装之一),跳起欢快的荣谐,他们在歌舞中诉说劳作、生活、爱情,也在祈愿神灵的庇护。

了解更多>>

嘎金山自然保护区

嘎金山自然保护区

得荣嘎金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得荣县斯闸乡西面。景区内松萝、杜鹃交错,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间杂,景色奇特。下绒村依山而建,斜坡上的青稞栏、牛羊围栏和民居构成奇特的异域风情画卷。 嘎金雪山海拔4926米,是得荣的主要林区之一。山上灌木林、阔叶林、针叶林交错生长,冷杉、云杉、栎树、落叶松、马尾松、大杜鹃成林成片,还有景色如画的林间草场镶嵌其间。这里冬至白雪皑皑,夏季绿草茵茵,春临繁花似锦,秋天万木争辉。登高望远,还能清晰地看到延绵数十公里的白茫雪山山脉,犹如横空出世的巨龙遨游在天边,那磅礴的气势、壮观的场面,足以撼人心魄,令人叹为观止。 嘎金雪山位于县城西北42公里处,是“嘎金藏岗”山脉的主峰,海拔4921米,是太阳谷境内的第二高峰,嘎金是藏语“洁白而高大”的意思。它无论是在白雪皑皑的冬天,还是积雪溶尽,青石裸露的盛夏,都犹如擎天玉柱,巍峨壮观而又清纯脱谷,云雾横绕山腰,似一条洁白的哈达,笼罩着整个山头。 行进在盘山公路上,主峰下有一片似锅底状的山坳,相传为“格萨尔王”经过此处时留下的马蹄印(格萨尔是藏族人尊敬而崇拜的英雄,相传曾经征服古代各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岭国。因他的英雄传奇故事诞生了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至今仍活在民间的世界上最长的英雄史诗《岭?格萨尔王传》,格学也成为世界性的热门研究课题)。还有一说是“珠牡”炒青稞用的平锅,因而取名叫“岗麦拉安”(意为“雪山下的平锅”),这山坳下是林草相间的绿色世界,动植物的东园,有雪莲花和贝母等许多种药材奇花异草;有参天的冷杉、云杉、落叶松、阔叶柳、古柏、桦木、嘎金杜鹃,数量大、品种多,生长茂、花期长,在春夏之交,花开嘎金雪山,把整个山林覆盖,那是花的海洋。盘羊成群从山岩上奔走、羚牛、黑熊、獐子在林间出没,猴群觅食嬉戏,小松鼠拖着蓬松的尾巴在欢快地奔跑,有雪鸡、画眉等各种飞禽走兽在林是筑巢,繁衍后代,悠扬的啼鸣声此起彼伏。 嘎金雪山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被当地群众尊为神的守护者,据说福缘厚的人会不期而遇。 一条山路像一条哈达穿过林间,跨过山坳,斜搭嘎金雪山的肩,这是夏季通往“鱼波”村的一条捷径,也是人们去朝拜神山背后“洛达湖”求雨必经之路,顺路登上山头,碰见“拉则”和“经幡”,在祈祷生命的永恒。 山山有动人的故事,峰峰有优美的传说,岭岭有奇妙的神话。站在嘎金雪山山顶上;向东可眺望神奇的“翁甲神山”;向西南可朝拜闻名遐迩的云南“白茫雪山”;向北是坦荡的“嘎藏岗”草场,山背后的“洛达措”是嘎金雪山的又一个重要景点,藏语意为“龙虎湖”。相传此湖深不见底,直通海底龙宫,是龙宫与人间和天堂的通道。从前每逢干旱时,山周围的人们请村里的苯教高僧带着牛奶和田里的白石头到湖边求雨。现在这种习惯也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如果在干旱特别严重时,龙绒喇嘛寺的活佛和高僧组织浩浩荡荡的求雨队伍到湖边求雨,煨桑的青烟袅袅升向天空,深沉的法号阵阵吹响,不知是诚心感动天地,还是精通天文历算的高僧观天气而选了好日子,这种求雨祭祀活动往往能求得阵阵甘露。

了解更多>>

嘎登彭德林寺

嘎登彭德林寺

噶登彭德林寺是照耀巴塘民间的另一个太阳。它的光芒像是无数条慈祥的手臂,把所有巴塘人揽在它温暖的怀里。寺院坐落在巴久河、巴曲河交汇之处,在丽江木氏土司统治巴塘时期,这里曾是木氏土司的官寨,近百棵古柏围绕的偌大一块地盘,似乎还显示着当年木氏土司的强大和威严。如今的噶登彭德林寺大约只占去了木氏官寨的五分之一,却仍显得壮观、雄伟。六百年前,巴塘的苯教徒在下可俯瞰众生上可出入天境的虎头山上,建造了一座寺庙,取名“丹戈寺”。现在虎头山上的寺庙遗址已成了巴塘人熏烟祈天的场所。丹戈寺后因受到藏传佛教噶举派的排挤,迁至县城东北的扎金顶,又更名为“扎塔寺”,到后来,就干脆从了噶举派。公元十五世纪格鲁派传入巴塘,固始汗派兵进入巴塘,又强迫该寺改为格鲁派(黄教)寺庙。清顺治九年,五世达赖受清廷册封后,派遣格鲁派德莫活佛昂旺格勒来巴塘,仿照拉萨哲蚌寺洛色林规模,在木氏土司官寨原址上扩建了“扎塔寺”,并亲自为该寺命名为“噶登彭德林”。由于一直受清政府的扶持,又被赐汉名“康宁寺”。噶登彭德林寺在中甸、昌都、理塘等,都有其支寺。噶登彭德林寺的主体是一座有150根柱头的大殿,另外还有一个规模特别庞大的厨伙房,可供上千人就餐,其余就是僧舍,把寺院中央的空地围成了一个四合院。每年藏历三月十五念皇经、十二月二十五日的元根燃灯会、各多节跳神、晒佛等宗教佛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大殿里面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和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佛像,万余尊的泥塑小佛像,在殿内沿着墙壁陈列开去,使噶登彭德林寺的大殿成了名副其实的万佛殿。一幅幅描画着佛像的唐卡画在大殿的顶梁上高悬下来,接受着朝拜者的敬仰。幽暗中,闪烁的酥油灯虽然是星星点点,但却把巴塘人的心灵照耀得格外亮堂。此时的噶登彭德林寺是宁静的,静得让人能够听见酥油灯静悄悄燃烧的声音。从大殿出来上到二层一间小殿内,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的七岁等身像,巴塘人将这尊用檀香木雕成的佛像叫作“松觉扎玛”。寺庙特地在佛像的旁边置放了一架小梯,供信徒上前嗅闻它的檀香气息,接受佛光的洗浴。关于这尊“松觉扎玛”,巴塘的民间传说最初是由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从印度带来,送给当年的木氏土司,后来安放在虎头山上的丹戈寺里,在寺庙频繁的迁移中,“松觉扎玛”曾经神秘地消失。后来一个巴塘农妇到丹戈寺的遗址上去挖红泥修建房屋,从土里传出“哎哟”的呻吟声,后来又听到了“向左挖”、“向右挖”的恳求声。农妇此时朝四周看了又看,山上并没有旁人,于是她急忙下山向人们告知了这件事。于是,噶登彭德林寺和当时的土司一起派人前去挖掘,就挖出了这尊“松觉扎玛”。但此后土司和噶登彭德林寺又为佛像的归属发生了争执,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既然“松觉扎玛”能开口讲话,那就由它自己来选择何去何从。他们将佛像临时供奉在一顶帐篷里,双方都派人监护,并言定第二天佛像要是面向土司的官寨,佛像就归土司所有,如佛像面向噶登彭德林寺,此后就由噶登彭德林寺供奉。经过寺庙喇嘛们一夜的颂经祈祷,第二天,这尊“松觉扎玛”果真面向的是噶登彭德林寺的方向,于是,佛像就被迎送到了噶登彭德林寺的大殿内供奉。从小殿出来,平日能容纳几千僧俗颂经的院落显得格外空旷。或许是因为僧人们的虔诚吧,自从有了“松觉扎玛”的佑护,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噶登彭德林寺始终保持着它的那份宁静。但噶登彭德林寺不是寂寞的,因为除去佛的声音之外,它还拥有着一个个巴塘人笃定的灵魂。

了解更多>>

嘎达山

嘎达山

嘎达山风景区位于金川西北部安宁地区一带,距县城42公里,景区面积近100平方公里,是古东女国和青藏高原上最古老的原始宗教--苯波教圣地。在状如圈椅的苍茫环山中,莽莽林海之上翻腾着万态云霞;流彩山岗之中,飞瀑与奇峰怪石相映相衬,刚柔济溶;凌空绝壁之间,古庙遗文光影神色杂陈期间。嘎达山风景区由中国碉王--关碉、龙龟飞瀑、自然天成高达240米的东巴-石菩萨、巨型岩洞、悬空古庙群、原始森林等景观组成。   中国碉王--关碉,此碉威然矗立,高达49.5米,是目前已知保存较好的最高古碉,被誉为“中国碉王”,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本世纪40年代,著名学者马长寿先生在考察井冈山五次反围剿的碉堡时指出:“中国之碉源出四川,四川之碉源出金川”,这是嘉绒藏族对丰富战争艺术的杰出贡献,著名美国记者索尔兹伯看到金川的石碉惊叹,这是世界建筑史上的明珠。 龙龟飞瀑 在峡谷尽头,一挂瀑布自天而降,悬在200多米高的绿色岩壁上,被飞瀑一分为二的岩壁左边形如一条正在飞舞的金黄色巨龙,右边则似一翘首张望的巨龟,飞瀑四周相依着大小近十个瀑布,每个瀑布均一瀑几叠,水雾缭绕。   东巴-石菩萨,穿行在嘎达山茫茫林海中,一巨石愕然矗立,高达240余米,如擎天之柱,立地穿宇,让人的心灵震憾,惊叹世间竟有如此高大的孤立巨石。从不同的方位看,巨石都是一尊佛像在你眼前。五官面部轮廓、袈裟皱纹以及出袖右手的肌肉线条都象模象样,惟妙惟肖,据说它就是本教祖师东巴-辛绕沃且。原来,这一带是妖魔的老巢,百姓不安宁,本教祖师收伏了这些妖魔后,为了永远降伏这一带的妖魔,把自己的形象幻化成石菩萨,并在上面作了许多镇压妖魔的咒语。   巨型岩洞,“石菩萨”基座背后有一天然巨型岩洞,目前还没有任何人知道它究竟有多深。时而岩洞高达近百米,时而低到不足一米,时而向下深达20余米,时而岩洞可坐卧百人,站在洞中抬头仰望,洞顶、洞壁怪石磷峋。有时洞里伸手不见五指,有时一束束阳光透过洞顶石缝射进来,不知从哪儿吹来的风让人不寒而粟,呼吸和心跳的声音都能听到清晰的回音,岩洞真是神秘莫测。   悬空古庙群,古庙群修建在密林中的绝壁之上,海拔3200米,每当朝霞满天,或者是夕阳西下的时候,悬空古寺云雾缭绕,霞光辉映,千奇秀丽,充满神秘。古寺全都建在石菩萨周围群山中的绝壁上。据有关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这里是苯波教起源地。嘎达山在鼎盛时期,密林间大小寺庙林立,钟鼓声声,香火兴旺,曾建有108座寺庙。最为难得的是这些古庙内一幅幅古壁画,历经千百年风雨,色彩艳丽,技法精堪,形象逼真。古壁画记载了几十位神灵歼灭鬼魔的故事和苯波教古老的宗教仪式。在庙内的墙壁上,还有一些奇奇怪怪,至今仍无人解读的文字和图案。等待人们进一步发掘和研究。   情人峰,嘎达山中最令人叫绝的莫过于这座情人峰。山巅的岩石好似精工雕塑,一对情人相拥而立,正含情脉脉的注视着对方。那坚实的躯体,细致的动作,柔和的目光,充分展现了一个充满艰辛、曲折的爱情故事。   嘎达山与众不同,慑人心魄的魁力,并非全出自流泉飞瀑和奇异的石头。她所拥有的历史文化才是风景的“精神所在”。据唐人记载,公元600年左右形成的“东女国”首都,就在今天的金川县,东女国王朝消失后,这个地区曾经繁荣一时的文明沉入了岁月的冰河之中。

了解更多>>

富林文化

富林文化

县城富林,在大渡河与流沙河交汇处。1960年,雅安地区地质普查时,采得石器材料100多件。经鉴定为旧石器时代遗物,当即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社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镇旧石器时代遗址》一文,《光明日报》、《文汇报》、《四川日报》亦予报导。1962年和1974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人类研究所和四川省博物馆,专家学者先后来富林进行发掘,在各文化层出土有石核、石匕、石锤等石器五千余件。动物化石、碎骨、臼齿和植物化石板栗、香叶等植物印痕若干件,此外还有木炭、灰烬、烧骨等用火遗迹,文化内涵独特,经鉴定为我国南方发现的第一个公元前10万-1万年前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1977年中国科学院张森水教授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学报上发表论文建议定为“富林文化”,从此富林文化被编入我国南方第一个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图书中,全国各有关大学及国外学者都络绎来此考察,现除部分文物分存中科院和省博物馆之处。县文馆所尚有大量实物可供人们参观、研究。汉源古遗址 新石器时代的狮子山型文化遗址、富林背后山型文化遗址、大树背后山型文化遗址;秦汉时代的大田二半山冶炼遗址;古文化遗址有黎州古城遗址、王建城遗址、清溪古道遗址、大树古堡遗址、清溪关遗址、孟获城遗址、三交城古遗址。古墓葬 背后山商周土坑墓、大瑶石棺葬,桃坪战国、西汉土坑墓群、东汉砖室墓、明瓮棺葬。金石、碑刻 有玉渊铭碑、山横水远石刻、刘延摩崖石刻、文昌宫书法碑、花椒免贡碑、三绝墓碑、红军长征石刻。 县文馆所馆藏文物有新时器时代的玉斧、双耳罐、豆形器;商周时代的单口双联罐、绳纹陶釜、青铜兵器;战国时代三叉格剑、巴蜀短剑、铜?、铜釜、戈;西汉时代的龙首玉带钩、贮钱罐、耳环、陶罐、铜柄铁剑、铜刀、铜镜、博山炉、铜釜、铜鍪、五铢铜币、四铢半两币;唐代的三鲁铜镜、铜佛、铜镜、乾元通宝;明代的瓷瓶、瓷杯、瓷碗、铜镜;清代的瓷瓶;革命文物有水壶、菜刀。

了解更多>>

福音堂

福音堂

阆中,是原基督教川东教区的所在地。基督教从1885年传来阆中,先后有英、美、法、德、奥、瑞典、加拿大等国的男女教士多人前来传道。 素有英国剑桥七雄之称的盖士利先生,字伟良,先任川东主理,次年英国坎伯雷大主教派任盖士利为华西教区会督。 住阆40年间,除督理川东北21县区的教务外,在阆中修建教堂,创办医院,开办各类学校,做过许多公益事业。特别是1908年修建的圣约翰大教堂,占地1500余平方米,可容纳2000余名教徒礼拜,其顶观为十字架型。这是中西合璧之成功的哥特式建筑精品,也是西南三省目前规模最大、历史最长,至今基本保存完好的古老教堂。200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国内专家称为不可多得的哥特式建筑。 1925年盖士利夫妇病逝于阆中,安葬于大教堂花园里。改革开放以来,除盖氏后裔来阆祭祖外,亦有国际友人前来参观悼念。 该教堂历经百年风雨,除屋顶有渗漏现象外,其主体结构,包括各个部位的加固件都保存完好。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