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四川

四川

四川

四川,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千年古都,人杰地灵;多元文化,民族走廊;巴山蜀水,巍峨壮丽;中国国宝,熊猫故乡;天府美食,誉享天下;无法拒绝的热辣美食,让人惊艳的自然风光,古蜀文化的发源之地,在四川。

火龙沟自然生态区

火龙沟自然生态区

白玉火龙沟人文生态旅游区距县城70公里,连接巴塘,是金沙江上游原始生态保护较为完好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景区内山川雄伟,江河纵横,动植物资源丰富,还有温泉、瀑布、急流、险滩、高山湖泊、溶洞,自然景观绚丽奇特,是香格里拉旅游大环线的主要景区,同时景区内格萨尔文化积淀极为丰富,有至今中国保存完整的原始部落群----山岩父系文化、特别罕见的树葬、萨玛王朝古遗址、金沙江叶巴滩大峡谷等景观。现已成为康巴地区南北旅游环线上生态文化走廊,交通极为方便。

了解更多>>

火井古镇

火井古镇

火井古镇地处邛崃西路31公里,东与油榨乡相连,南与天台山镇、道佐乡接壤,西与高何镇相连,北与南宝乡毗邻,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台山必经之路,属四川省革命老区镇之一,成都市十大文化古镇之一。 主要景点: 陈氏旧居 位于火井镇河南街41号(现火井镇政府),始建于清代,大门局部为民国初年增、改建,座南向北。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占地面积1632平方米。平面为三进复合式院落,有前厅、中厅、前院、后院、别院、厨房、仓房组成,布局错落有致,天井四周设廊,木门窗、吊柱、石础及檐脊雕饰精美。 古街 古镇现存有清末民初的一条古街河北街,长约1500米,街上一半以上古屋保存完好,重要老建筑有邱宅“海屋”、陈氏旧居、女子学校遗址(建于1913年,是邛崃乡间第一所女子学校)、金台山、九龙桥、腾龙桥、回龙桥、文武桥遗址、老县衙遗址、清乾隆戏台遗址、火神庙遗址等和见证火井古镇的古榕树。 海屋 位于河北街10号(现为镇卫生院),建于1934年4月,座北向南。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平面呈二进“日”字行四合院,整体采用悬山式砖木结构。门楼为民国初年典型牌坊式建筑,中堂与前厅对称,一进均为一楼一底,后院(二进)单层小青瓦木结构,前后院皆有天井。建筑供型西式花窗,枕头、窗楣泥作装饰均仿西式,是典型的中西式结合民居。 川西竹海长廊 川西竹海长廊位于火井镇东南,长约30里,有竹林面积3.5万亩,有楠竹、慈竹、斑竹、金竹、人面竹、苦竹、白家竹等20多种优质竹品种,年产竹3万多吨。竹海长廊林幽竹秀,农家乐隐身其间,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也是发展竹制品,投资竹产业的最佳选择地。 兴福寺 兴福寺位于火井镇西南,距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台山仅5公里,是川西地区建筑文化艺术的代表,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福寺建于嘉庆三十年,占地14674平方米,寺内古木参天,建造雄伟,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寺内一株千年古银杏树,堪称西南稀世珍宝。 崇嘏山 因五代王蜀女状元黄崇嘏隐居其山而得名。山上秀木争荣,万树成荫,风景迷人。山上有黄崇嘏纪念馆、崇嘏墓、崇嘏塔、狐仙洞、漏米洞等众多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黄崇嘏(公元883年-925年)家境清贫,幼年丧母,她聪明伶俐,女扮男装,白天帮着操持家务,下地劳作,晚上挑灯夜读。由于才华出众,志向坚定,一举考中头名状元,在周庠相府中任官,深得周赏识,欲招为女婿,黄崇嘏处变不惊,她向丞相周庠表明自己的女儿身,附诗一首“一辞拾翠碧江湄,贫守蓬茅但赋诗。自服蓝衫居郡掾,永抛鸾镜画蛾眉。立自卓尔青松操,挺志铿然白壁姿。幕府若容为袒腹,愿天速变作男儿。”后辞官归隐于崇嘏山。明代巨作家徐渭的代表作《四声猿》,其中之一《女状元》就是以她为原型。黄梅戏“女驸马”也是以此为本。温江剧作家冯晚榆先生还将黄崇嘏的故事写成了电视剧本。 世界第一井 汉代古火井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气之地。东汉时期,火井人就发现地下冒火,呼之曰“神火”,并利用“神火”煮盐,“火井”因之得名。后因蜀汉丞相诸葛亮曾亲临此处视察盐业生产情况,故又称之为“诸葛井”。因其利用天然气居世界第一,比英国早1600多年,引火井煮盐领先天下之先,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井”,现遗址在火井镇郑家坝。500亩桃李梨园区围绕其间,桃园山庄等农家乐分布其中,是旅游、休闲、仿古的好去处。还有挖出的古砖、饰物等。

了解更多>>

火井

火井

火井一名的由来是由于其所在地盛产天然气。早在北周时代人们就已经利用这一能源,这里便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产火的井”,便为之取名——火井。历史的记录表明,西方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英国,但是比火井晚了1000多年。火井镇上除了众多的古迹外,还有一座甚为著名,也最有气势的建筑——海屋。只是不知道这个奇怪的名字是怎么被身处内陆大山之中的人想出来的。海屋为两层,砖木结构,样式为中西合璧,整个建筑看上去有一种盛气凌人,坚不可摧之感。比这高大的海屋更为牵引人的视线的是那些隐藏在泥土墙角的古老的天然气管道,在天罡祠、孔夫庙一带,就分布着许多火井遗址。火井镇除了产火,还盛产茶叶。旧时有“十八堡茶场之所,四十八家店”之说,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务院特产司还曾授予邛崃“万担茶乡”的称号。

了解更多>>

火峰山

火峰山

火峰山位于南部县城郊,濒临嘉陵江。火峰山原是佛教胜地,清乾隆年间“火峰峰僧惠满,古貌古心,清规极严,工诗雅,常与文人唱合,邑中名士深器之”。火峰山上的魁星楼、,是仿宋元枯六年南部县南隆镇人马涓的魁星楼建造。   火峰山公园是省级森林公园,山势雄浑壮丽,山峦起伏,蜿蜒曲折,腹地开阔,绿树成荫,四周八景怀抱,秀丽河山掩映其间。

了解更多>>

惠远寺

惠远寺

在通往道孚县协德乡的路口,这里就是被称作“莲花宝地”的协德坝子,这里也是过去“泰宁县”的旧址,这个坝子以前曾经是一个高山湖泊,由于它的出水口日趋降低,加上人为的因素,这个海子逐渐枯竭,现在只留下最后一块沼泽地。 相传远古时代,协德坝子和青藏高原其它地方一样,是一片汪洋大海,亚拉雪山就矗立在这汪洋大海东边。一日,亚拉山神闲来无事,就把一朵小小的金莲花掷入海中,只见海面金光四射,一朵巨大的金莲花缓缓升出海面,化作协德坝子周边的莲花山。莲花山下牧草丰茂,于是藏民就到这里放牧,牛羊异常肥壮。金莲花升出海面时,花瓣里遗留了几滴海水,于是就作了莲花山间的一个大湖。大湖的水味又苦又涩,由此化名恶湖。有一天,七世达赖噶桑嘉措从拉萨来到了惠远寺。亚拉山神就托梦给七世达赖噶桑嘉措,让他放掉湖水,围湖造地,让老百姓稼穑生息。后来恶湖逐渐变成沼泽,现在下村一带有一片沼泽地,就是恶湖留下的痕迹。现在,恶湖成了庄稼地,年年五谷丰登,美酒飘香,整个协德坝子呈现出一派详和的景象。这里以前汉名叫泰宁,藏名叫噶达。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设乾宁县制,县政府驻泰宁城。因西康省主席刘文辉儿子字子乾,故将县名取作乾宁。街村之西,就是闻名遐迩的惠远寺。惠远寺方方正正,占地500亩,与大脚印形状的街村相映成趣。有人说,大脚印是藏民族的大英雄格萨尔王的脚印,永远护佑着当地人;而方方正正的惠远寺则象征皇帝的官印。 惠远寺在风水宝地之上,盆周的山形浑圆,多有柔和的皱纹,就象盛开的莲花花瓣,惠远寺就是莲花中金黄色的花蕊,祥瑞吉利。盆地内溪水叮咚,远有森林牧场,近有村舍农田,地势平坦,风景秀丽。解放前,惠远寺是藏区唯一由国家拨专款建造、维修、供奉香火的黄教寺庙,它曾作为七世达赖格桑嘉措的行宫,佛教界享有“九龙九狮”的崇高尊号而名扬康藏,享誉中外。九,阳数之极;龙,象征皇帝;狮,象征藏传佛教领袖;可见惠远寺在藏区地位之高。 惠远寺的正门属汉式大框架造型,局部则采用藏族的雕刻和彩绘,充分体现了藏汉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惠远寺占地500亩,山门两侧建在小佛塔有75座,从S303线公路上眺望,十分壮观。 惠远寺始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当时,蒙古准噶尔部入侵西藏,藏区兵荒马乱,为了保障七世达赖的安全,增强西藏上层人士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清政府特选定泰宁这块远有森林牧场,近有溪水农田,气候与七世达赖出生地理塘、居住地拉萨相近的地方,拨出库银四十万两,动员了大量工匠和民工,仿照汉族佛寺,营造了这座规模宏伟、建造独特、飞檐头拱、金碧辉煌的寺庙。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朝廷降旨修建此寺,建宫殿千余间,平房400间,钦定寺名为“惠远寺”,藏语为“噶达强巴林”意为“解脱”。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朝廷迎请七世达赖噶桑嘉措取道青海塔尔寺至噶达住锡。1730-1735年,清朝廷派驻兵于泰宁城楼守护寺庙,赐与该寺巨匾和石刻碑记,并御赐惠远寺“九龙九狮”的佛教最高荣誉。惠远寺建成后,雍正皇钦定寺名,亲书匾额,并派专人迎请七世达赖来这里居住。惠远寺系当时“噶登章波”(西藏王室)直辖寺庙。同时,移化林兵营于泰宁城,分设泰宁(驻泰宁)宁安(驻道坞)德靖(驻中渡)三营,派兵1800人驻守,担任护卫。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准噶尔部向清廷请和,藏区威胁解除,七世达赖拟返回西藏。雍正帝即委派时任理藩院主事的果亲王允礼,蒙古高僧呼图克图等一行,到惠远寺经办其返藏事宜。雍正十三年(1735年)元旦,果亲王宴请达赖喇嘛及其弟子和康区土司,赏赐金帛,盛宴庆会。在宴会上,果亲王一时兴起,遂作一诗:“曙色欢欣动列屯,西南蜀国共朝暾。滴酥熬芋充供佛,宣德还称乐自樽。”是年二月初二,雅州知府张桂敬刊石并立碑于惠远寺。次年四月,七世达赖留下堪布一人,喇嘛、扎巴七十余人留寺守佛诵经。清政府每年支付白银七百七十两,作为该寺的香火供奉费,雍正帝还从明正宣慰司属下拨给了五十一户差民(后增至一百三十户),供寺庙役使。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十一世达赖凯珠嘉措又在惠远寺附近诞生,并从惠远寺起程,护送去拉萨,这样一来,进一步提高了该寺的声誉,显示出它在康藏地区的特殊地位。初建成的惠远寺,占地500库,殿堂威严,宝鼎生辉,寺内多有古白杨,增添了古刹气氛。大殿宫殿式的四层楼房,内藏大小金佛像132尊。最大的高达五米以上,个个金镶玉裹,玲珑剔透,形态逼真。殿顶镶金镀银,在阳光辉映下,光彩夺目。殿字两侧,有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诗碑》一座,《果亲王谕惠远寺诗碑》一座,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四川候补道使致康《泰宁惠远寺碑记》一座等,参遵排列,记述了该寺的修建历史。同时,寺庙建有山门三道,僧房400余间,供寺僧住宿、休憩。现有扎巴180多人,活佛两名,1999年被州政府批准为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并以其独特的自然、历史风貌,迎接着远近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建寺之初,仅大殿就有4500余平方米,镀金大小菩萨132尊,最大的高5米以上。建筑独特,特别是雕刻图案更为新颖,古代藏汉风土人情、建寺情景等壁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泰宁惠远寺文碑、王谕惠远庙奉、泰宁惠远寺碑记、世宗宪皇帝御制惠远庙碑文(蒙、汉文各一)等石刻古碑,雕刻工整,是十分珍贵的文物。不幸寺庙几经地震,加上“文革”时期的严重破坏,失去了昔日的辉煌,1982年定为甘孜州重点开放寺庙,已修复大殿2100平方米,新塑菩萨13尊。藏历1月6日--16日的传召大法会,藏历6月3日-6日的亚却大法会,规模宏大,文化内涵丰富。 惠远寺、街村之间,是缓缓流淌的拉地曼河。拉地曼河东岸,有大片的白杨树林,夏日郁郁葱葱,秋日五彩斑斓。这里景色更为宜人:小桥、流水、人家、古树、相得益彰、别有情趣。 惠远寺、街村的周边,就是大片的庄稼地。协德产小麦、青稞、豌豆、洋芋、大白菜、圆根、莲花白、葱子、大蒜等。夏天,庄稼绿油油的,油菜花儿盛开,在蓝天白云之下,格外醒目;秋天,麦子黄了,白杨树显示秋色,而豌豆却还是绿绿的,煞是好看。惠远寺东南,是下村。下村更能体现高原农业风光,而且,下村还是十一世达赖凯珠嘉措的诞生地,格外吸引人。协德坝子丰饶、详和,的确是一方风水宝地。协德坝子四周的莲花山永远盛开,协德人就世世代代生活在这朵莲花里,尽享大自然的恩惠,可谓福惠久远。 这个小村庄虽然不大,却大有来头。清政府于1730年,移化林兵营于泰宁城,分设泰宁(驻泰宁)、宁安(驻道坞)、德靖(驻中渡)三营,派兵1800人住于泰宁城守护惠远寺。同时,动员民工数万人,修筑泰宁城城楼和城墙。城楼高耸,极显皇家气派,是纯粹的汉式风格。城墙由黄土筑成,高9米,宽可容8匹骏马并行。城墙绕泰宁城一圈,形成一巨大的脚印状。据说,这个奉天意而建的脚印,一共是一双,一只在这里,一只却在北京。1735年,清政府撤兵,换藏兵把守。1730年时,泰宁城已具规模,繁华十分,商贾、工匠等三教九流云集,俨然一座高原新城。当时,茶马道经康定,越亚拉雪山垭口至泰宁城,泰宁城成了茶马道上地位仅次于打箭炉(今康定)的商品集散地。清嘉庆、光绪年间,泰宁城因地震而元气大伤,从此开始衰败。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奉旨实行“改土归流”,设道孚县制,泰宁城所在即为道孚县泰宁区。辛亥革命后为道孚县泰宁区国民政府驻地。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泰宁区改组为西康省泰宁区署,区政府驻地为泰宁城。1950年元月乾宁县国民政府致电刘文辉拥护起义,后乾宁县人民政府成立,县城仍然是街村。1958年县城移至今八美镇。 十一世达赖凯珠嘉措的降生之地的确是个详瑞的地方。这个地方古称漫却村,现在是协德乡的下村,当地人称之为“甲洼绒群”。“甲洼绒群”,意为“达赖的小宫殿”。甲洼绒群有一株参天古柏,胸径约60厘米,郁郁葱葱,蔚为壮观。古柏下有一口古井,古井内井水甘冽,被当地人奉为神水。有一块天生而有六字真言的石头,被称作“麻理绒兄”,甚为奇特,这个石头是怎样形成的,是个难解之谜。甲洼绒群内还供有宗喀巴等佛像。 十一世达赖凯珠嘉措生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尊父才丹团柱,慈母永仲赤布,凯珠嘉措被选定为十一世达赖之后,其父才丹团柱被清政府封为公爵,随达赖到西藏,噶夏按惯例发给田庄百姓,遂成为西藏大贵族之一,即今拉萨的彭措康萨家。 关于十一世达赖凯珠嘉措降生的传说,在民间流传深远。据说,凯珠嘉措的母亲家境贫寒,怀上凯珠嘉措后,也要上山砍柴。一日又累又饿,在一泉水边歇息,竟然睡着。醒来后,泉水变成了香喷喷的酥油汤,她敞怀饱饮。回家后,观音菩萨飘然莅临,一瞬间又消失,背回家的水也变成了奶乳。她临分娩的头一天,一位骑白牦牛的白胡子老人送来酥油、糌粑、奶饼,瞬间又隐向亚拉雪山。之后,儿子平安降生。那天正好是七世达赖离开惠远寺的第103个年头。 景区门票:10元 景区咨询电话:0836-7123149、8815157、13508294179

了解更多>>

慧剑寺

慧剑寺

“慧剑”,取自“以智慧剑,破烦恼贼”,意为用智慧的宝剑,斩断烦恼和痛苦。本是佛家的一句偈语,却作了一个寺庙的名字。这座寺庙就在离什邡市东五公里的回澜镇境内。   关于慧剑,还有一个解释。说唐玄宗时(公元713年),广汉有农妇生一小孩,下地时双拳紧握不开,有游方僧人见而开示,小儿才张开双手,掌心各有一字,左“波”右“仑”,遂以波仑为名。后来他出家为僧,道行高深,人称波仑禅师。此事被唐玄宗李隆基闻知,召见于长安,赐以金剑宝钵。波仑禅师显示神通,顺手将金剑抛入空中。那剑在长安城盘旋一周,竟先他而飞回什邡,插入寺庙内第二重殿井口。  慧剑乃佛家偈语,皇帝又真的赠了一把宝剑,受得波仑又如此神通,寺以慧剑为名,是再好不过的了。由此,慧剑寺名声鹊起,遐尔闻名,烧香拜佛,游者如云。  寺庙占地76亩。坐北向南。呈长方型。采用古代传统建筑的庭院组群布局,运用均衡对称方式。寺庙建筑,全是木、石、土混全,工世精巧。殿宇楼阁的门、窗梁柱、卷檐枋楣,斗拱藻井、天棚壁面,均施彩绘,凌空的房檐屋背上,皆置从龙蛇虬兽,花鸟鱼虫,再衬以参天的栅楠,可谓辉煌。  分细了,你再年看古朴深阔的天王殿,翅檐凌空的觉皇殿,三十三身变化的观音殿,法像庄严的大佛殿,琉璃光玉的祖师殿,还有藏有五百余册经卷的知名人字画的藏经楼,还有重殿两侧,享有艺术长廊美称的罗汉堂,那518尊罗汉,造型生动,神态逼真,完全可以与罗汉寺媲美的。  还有一个吸引人的区别于其他寺庙的精彩部分,那就是慧剑寺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和人间烟水味,你看下面景致:  寺前幽租掩映,照壁当门,正门书刻“慧剑寺”三个金字。入寺有林荫覆盖的石板通道,至赏花亭,亭下有金鸭池,亭之四壁多有名人题咏,亭前横溪,巨石为桥,名为虎溪桥,桥上建有应梦楼。  应梦楼还有一个故事,说“宋淳熙十六年(1156年)十一月 ,邑人淳于震,放梦紫衣比丘,来此募化,交日随父入寺,见僧真常,公所披之衣,所出之簿,所化之端(缘),所颂之偈,悉与梦符,你子惊然,以为异事。遂施稻田若干亩,助僧建楼于桥,并亲记其事”。这便是应梦楼的来历。还说,不数年,僧真常圆寂,而淳于震官登 显位,任转运使,全应了梦。此事被传得神乎其神。致使数百百以外跋涉至此求神应梦,有人干脆就在这应梦楼住下了,那雕花木炕,果然又让人做了不少好梦。甚至有人觉及楼上舒 坦,不走了,把朋友邀来吟诗作画。清代洛人陈鸿来应梦楼住了一夜就写出一首诗来:苍松翠竹倚云边,古寺萧疏别一天。井底虚含三尺影,楼间谁卜五更眠?闲游佛地心多静,醉坐禅龛语不颠。才听钟声声又歇,真谛何处自悠然。  显然,他是先放下行李,悠哉游哉地看完寺中各个殿堂的景点,在赏花亭喝了三杯酒,飘飘然过虎溪桥,再上到应梦楼的。也许是世间的事把他惹烦了才到这慧剑寺的,也话他喝完酒还真去拜了一回菩萨,或者去方丈室去诘问了一下方丈:慧剑本是佛家之物,为可每位县令莅任,还要去求一张紫花大印来加封加固呢。也许那方丈的解释他一句也没听清,他就飘回楼上写诗了。慧剑寺因入了诗、入了画、入了史册而更加有名了,而后人们却只是把它作为一个景观,新春秋节,能登楼一望,升平世界,人们大享祥和,还需要有什么梦要应呢?

了解更多>>

皇甫坦故里

皇甫坦故里

遗址在夹江县甘江镇陶渡村,青衣江北岸,为宋代名医皇甫坦故里。该镇地处水陆交通要道。相传有九街十八巷。为宋时县属一大集镇。在遗址约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残存的房基柱石、瓦砾极多,尚存一盘龙石磴直径1米,高0.5米,镌刻飞龙张牙舞爪,工艺精湛。据此可见当时市镇规模宏大。

了解更多>>

皇柏林景区

皇柏林景区

在革命老区四川省巴中市的南江县城西南方约18公里处,有一片占地约93.3公顷的古柏树群,它就是闻名遐迩的南江皇柏林。 南江皇柏林最初在沿南江河西岸小道至元潭交巴州区境约90公里处,今主要集中在东榆铺至沙河子,林带近30公里长。其胸径30厘米以上的古柏有2300余株,最大的一株胸径为108厘米,高达40余米,当地群众称之为“皇柏王”。省道成汉公路(四川成都至陕西汉中)S101线横穿其腹地,沿途古柏森森,浓荫蔽日,车行其间如入隧洞。登高远眺,树势千姿百态,宛若青龙戏水,蔚为壮观。 南江皇柏林又是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林木。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入川,曾于皇柏林内屯驻操练,历兵秣马乘敌不备在八庙垭??黄花扁一战中歼敌3个团,自此解放南江,有力地拓展了川陕苏区。林内行人小路系川陕古米仓驿道,是红军长征时的主要通道之一。林道上的石矿坝为当年红四军的兵站,徐向前、李先念、王树声等同志曾多次辗转林内。红四军还在沿途石壁上留有大量的石刻标语,是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献。 皇柏林源于何代,现已无文字碑记可考。民间传说,皇柏林为三国时蜀汉名将张飞镇守阆中(现阆中市)期间所植,故其又称“张飞柏”或“张飞林”。另外,关于皇柏林还有唐代章怀太子李贤被贬巴州府,曾经在林中避难之说。据清道光七年的《南江县志》载:“明邑令杨某植树以护山径,不使大水噬堤,以保民地,亦甘棠之遗爱耶,惜无碑记可考。”南江皇柏林基本上沿南江河西岸古米仓驿道旧路分布,有些地段道旁古柏株行间距近似相等,人工栽植痕迹相当明显,从现在柏木的生长差异悬殊和姿态多样性来看,起始由来不完全一致。由此可见,南江皇柏林既有人工栽种,又有天然萌生,是经长期护育而成的历史文化古迹的风景林。

了解更多>>

黄茅埂

黄茅埂

黄茅埂是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的一部分,而大风顶自然保护区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与马边县交界处,海拔4035米,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黄茅埂由北向南延伸,北起大风顶南至龙头山,全长98公里。黄茅埂是珍稀植物的大观园,又是保存完好的巨大原始自然景区,区内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成片的原始森林和珙桐、水青、银杏等珍稀树种,区内的珙桐是目前我国惟一的大面积生长区,与马边大风顶保护区连达万亩以上,被专家称为“世界之最”。珙桐属珍稀孑遗树种,树杆高而挺拔,树枝优美婆娑,花朵似白鸽,故称“中国鸽子村”。大风顶奇峰如林,百花争妍,有神奇美丽的角湖,富有传奇色彩的孔明寨,同时又是大熊猫、牛羚、云豹等30多种珍稀动物的乐园。

了解更多>>

黄龙寺

黄龙寺

黄龙寺位于终年积雪的雪宝顶峰下的玉翠山麓,面向黄龙谷,四周林木茂密,宛若碧海。   黄龙寺建于明代,是一座古朴大方的木结构建筑,亦名雪山寺、白鹿寺。相传黄龙真人修道于此而得名;又传说古代大禹疏导岷江时,治水成功,百姓建庙以纪念其功。寺后有一黄龙洞,内有石佛三尊,洞中的龙、佛、床、灯全由人工雕凿成,洞深不见底,深处有流水声。每年农历六月十六日起为庙会日,方圆数百里的藏、羌、回、汉各族群众都来赶会,还有远自甘肃、青海来的,一时帐篷鳞次栉比,热闹非凡! 黄龙寺风景名胜区位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面积700平方公里。与毗邻而居的九寨沟在自然景观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以湖、溪、潭、泊为主,山水树石并茂的风景区,其中尤以高山彩湖、叠瀑为主的石灰华岩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景区以其奇、绝、秀、幽的自然风光而蜚声中外,被誉为“人间瑶池”。列为世界人类自然遗产。 黄龙寺风景名胜区自沟口的涪源桥起,至黄龙寺的转花玉池,全长3.7公里,面积约1平方公里,景区由黄龙寺、单尼沟、雪山梁、雪宝顶、丹云峡等景点组成,主要景点有:迎宾彩池、飞瀑流辉、洗身洞、盆景池、明镜倒映池、杜鹃映彩池、争艳彩池、龙背流金瀑、玉树漫银瀑、中寺、马蹄海、黄龙洞、黄龙寺、石塔镇海池、五彩池、转花玉池等,其中尤以盆景池、石塔镇海池和转花玉池最为奇妙。 乳黄色的长坡上,薜萝丛生,花木竞秀,碧水清泉,漫台滚泻,形成千百块迂回周折、层层嵌砌的彩池。彩池大小不等,形状各异,深浅不一,澄净无尘,随周围景色变化和阳光反射角度的不同,呈现出各种奇幻的色彩,艳丽奇绝。区内有迎宾池、飞瀑流辉、洗身洞、金沙铺地等景点。 洗身洞是一座位于崖壁中的石灰岩溶洞,它隐身于飞流直下的瀑布之中,以往香客去黄龙寺皆要在此淋浴净身,故名。 盆景池与洗身池相邻,共有10多个彩池,池壁和池底都由乳黄色石灰华凝聚而成,池中分别长有各种小而苍老的古树,花木倒映池中,妩媚动人,形如一盆盆争妍斗艳的盆景。 石塔镇海池位于黄龙沟顶部石塔附近,这里三面环山,谷地开阔,在平坦宽阔的溪谷中分布着上百个玲珑剔透的彩池,高低错落,连环相系。不同水池呈现出不同的水色,池水盈盈,溢滴而出。彩波交织,相映成辉,身临其境,似是神话世界。 转花玉池在黄龙沟顶端,玉翠峰下,是个圆形小池。泉水从地下涌出,形成旋涡,落花于水面,先在水面上旋转几圈,然后顺着水流流去。 除主景区外,还有单尼沟景区。主要景点有二道海、扎嘎瀑布等,以原始森林、飞瀑流泉为特色。雪山梁是去黄龙寺途中的一处重要景点;雪宝顶是全景区的最高峰,海拔5588米,山中有四大海子,是登山滑雪的场所;丹云峡集中表现峡谷风光,植被极好。 黄龙寺背倚玉翠峰,面向黄龙谷,是一座古朴大方的木结构建筑,寺后有一黄龙洞,洞中的龙、佛、床、灯全由石灰华凝聚经人工雕凿而成,洞深不见底,在洞的深处有暗流的流水声。 每年农历6月15日,在黄龙后寺举办庙会,各方民众聚集,热闹非凡,有“帐篷分布如连营,羌歌氐舞杂喧嗔”的描述。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