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登彭德林寺是照耀巴塘民间的另一个太阳。它的光芒像是无数条慈祥的手臂,把所有巴塘人揽在它温暖的怀里。寺院坐落在巴久河、巴曲河交汇之处,在丽江木氏土司统治巴塘时期,这里曾是木氏土司的官寨,近百棵古柏围绕的偌大一块地盘,似乎还显示着当年木氏土司的强大和威严。如今的噶登彭德林寺大约只占去了木氏官寨的五分之一,却仍显得壮观、雄伟。六百年前,巴塘的苯教徒在下可俯瞰众生上可出入天境的虎头山上,建造了一座寺庙,取名“丹戈寺”。现在虎头山上的寺庙遗址已成了巴塘人熏烟祈天的场所。丹戈寺后因受到藏传佛教噶举派的排挤,迁至县城东北的扎金顶,又更名为“扎塔寺”,到后来,就干脆从了噶举派。公元十五世纪格鲁派传入巴塘,固始汗派兵进入巴塘,又强迫该寺改为格鲁派(黄教)寺庙。清顺治九年,五世达赖受清廷册封后,派遣格鲁派德莫活佛昂旺格勒来巴塘,仿照拉萨哲蚌寺洛色林规模,在木氏土司官寨原址上扩建了“扎塔寺”,并亲自为该寺命名为“噶登彭德林”。由于一直受清政府的扶持,又被赐汉名“康宁寺”。噶登彭德林寺在中甸、昌都、理塘等,都有其支寺。噶登彭德林寺的主体是一座有150根柱头的大殿,另外还有一个规模特别庞大的厨伙房,可供上千人就餐,其余就是僧舍,把寺院中央的空地围成了一个四合院。每年藏历三月十五念皇经、十二月二十五日的元根燃灯会、各多节跳神、晒佛等宗教佛事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大殿里面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和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佛像,万余尊的泥塑小佛像,在殿内沿着墙壁陈列开去,使噶登彭德林寺的大殿成了名副其实的万佛殿。一幅幅描画着佛像的唐卡画在大殿的顶梁上高悬下来,接受着朝拜者的敬仰。幽暗中,闪烁的酥油灯虽然是星星点点,但却把巴塘人的心灵照耀得格外亮堂。此时的噶登彭德林寺是宁静的,静得让人能够听见酥油灯静悄悄燃烧的声音。从大殿出来上到二层一间小殿内,里面供奉着释迦牟尼的七岁等身像,巴塘人将这尊用檀香木雕成的佛像叫作“松觉扎玛”。寺庙特地在佛像的旁边置放了一架小梯,供信徒上前嗅闻它的檀香气息,接受佛光的洗浴。关于这尊“松觉扎玛”,巴塘的民间传说最初是由噶举派创始人玛尔巴从印度带来,送给当年的木氏土司,后来安放在虎头山上的丹戈寺里,在寺庙频繁的迁移中,“松觉扎玛”曾经神秘地消失。后来一个巴塘农妇到丹戈寺的遗址上去挖红泥修建房屋,从土里传出“哎哟”的呻吟声,后来又听到了“向左挖”、“向右挖”的恳求声。农妇此时朝四周看了又看,山上并没有旁人,于是她急忙下山向人们告知了这件事。于是,噶登彭德林寺和当时的土司一起派人前去挖掘,就挖出了这尊“松觉扎玛”。但此后土司和噶登彭德林寺又为佛像的归属发生了争执,最终双方达成协议,既然“松觉扎玛”能开口讲话,那就由它自己来选择何去何从。他们将佛像临时供奉在一顶帐篷里,双方都派人监护,并言定第二天佛像要是面向土司的官寨,佛像就归土司所有,如佛像面向噶登彭德林寺,此后就由噶登彭德林寺供奉。经过寺庙喇嘛们一夜的颂经祈祷,第二天,这尊“松觉扎玛”果真面向的是噶登彭德林寺的方向,于是,佛像就被迎送到了噶登彭德林寺的大殿内供奉。从小殿出来,平日能容纳几千僧俗颂经的院落显得格外空旷。或许是因为僧人们的虔诚吧,自从有了“松觉扎玛”的佑护,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中,噶登彭德林寺始终保持着它的那份宁静。但噶登彭德林寺不是寂寞的,因为除去佛的声音之外,它还拥有着一个个巴塘人笃定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