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邡城北,沿洛水上溯10余里的高景关,有一座著名的水利工程叫朱李火堰。它是李冰继都 江堰之后,“凿瀑口,导洛水”,造福川西平原的又一丰碑。
朱李火堰,取名于朱家桥,李家碾和火烧岩。它们分别都在西山的高景关。远远望去,高景 关绝壁千仞,与对面的云盖山左右对峙,形如一道雄关铁门,名叫“瀑口”。瀑口的山形 地 貌,酷似都江堰内江的宝瓶口,那滔滔奔流的洛水,进入瀑口飞流直下,分别注入朱堰、李 堰和火堰,流向万顷田畴,流向金堂赵家渡汇入沱江。
在遥遥二000年里,朱李火堰坚如磐石。它经历了大自然的风云雷雨,阅历了人类世代的盛 衰兴亡,而今依然展现共生命的活力,不舍昼夜地潺潺奔流,灌溉着什邡、绵竹十多万亩粮 田,稻麦盈畴,旱涝保收。
据《华阳国志》、《蜀中名胜记》记载:早在春秋战国的时候,从九顶山倾泻而下的洛水( 现名石亭江),给什邡、广汉一带造成了田园冲毁、人畜死亡的惨痛灾难。
李冰时任蜀郡郡守,当他完成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时候,已是银须飘洒的老叟了。但他仍然壮 心不已、自强不息、矢志根治巴蜀水患。他跃马扬鞭,从广汉溯江而上,深入高山峡谷,观 山势、察水脉,暑来寒往,备尝艰辛。在那些跋山涉水的日子里,他常常:渴饮山泉水 , 饥餐农家粥,云横山无路,下马问征夫。前后历时一年,李冰踏遍了平原北部的山山水水 ,一幅治现洛水宏图,渐渐成竹在他的胸怀了。
“凿瀑口,导洛水”。他写下六个大字。
古瀑口。关山险竣,怪石垒垒 ,蹲踞如虎豹。左边为什邡的高景关,对岸是绵竹的云盖山, 两座山峰对峙若门户。九顶山内流出的两股水流,洛水屈曲流左,章水绕山余右。二水于山 内三河口汇乾河、通溪河水,下注于瀑口。而瀑仅一入山孔道,狭窄成了一个总锁钥。瀑水 奔腾,左冲右突,势不可挡。洪水季节,常为水患。
凿瀑口。 只有先凿瀑口,让出口通畅,才能疏导洛水。
于是他大手一挥,治水大军开赴洛水两岸,开山劈石,大战瀑口。
不知经历了多少个寒暑,瀑口终于凿通了。可是万民景仰的李冰却积劳成疾,累死在工地 上。高景关有幸埋下英雄的忠骨。
高景关右壁上,刻有一联:“雄峙高景关,保障西偏半壁;分流古雒(通洛)水,润露南亩千 渠”。
高景关下,有大王庙。庙里塑着人民对李冰的景仰,碑文记载着李冰的功绩。
殿内神幔高悬,香烟缭绕,每年岁修或社日,万民叩拜。
后城山原有后城治庙,相传李冰在这里成仙飞升,后人立庙,全是为了纪念李冰。甚至洛水镇,甚至巴蜀大地许多地方都有供奉李氏父子的川主庙。巴蜀儿女子子孙孙都记 着李冰的名字。
现在的古瀑口,赖李冰积众力凿通后,原在瀑口的沉潭(名白鹤潭),已设平渠,蓄聚江水 。 然后右分上堰为朱堰;中分堰口为李堰;左分堰口为火烧堰,入绵竹界。水量的分流量什邡 为七、绵竹为三。这种三七分水,令现代水利专家叹为观止。
再回到高景关。关上,山谷幽幽;关下,还有“风洞”、“火洞”,你望去看看, 枫叶黄花,绿树如盖,更有山杏垂红,丛竹凝翠,白云出岫,野鸟呼人。它是一个旅游的 佳处,也是去饱览“蓥华秀色”的进山门户,第一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