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楼公园景区介绍 望江楼公园是纪念薛涛的古迹名胜之地。在成都,望江楼公园与武侯祠、杜甫草堂齐名。望江楼(即崇丽阁)以其“既丽且崇”的建筑特色,被视为成都的标志性建筑。园内所存的一组明清建筑群,1981年被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望江楼公园,登楼俯瞰锦江美景,在幽静的竹之中留连忘返,其中许多人是专程前来凭吊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因为这里的楼台亭阁和一竹一木,无不与薛涛有关。从明清时代起,就不断有人到今望江楼一带凭吊这位享誉千载的女诗人,或谒墓,或登楼,或访井、或赏竹,留下无数诗篇楹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女诗人薛涛,就不会有今天的望江楼公园,而没有望江楼公园,人们今天也就无地凭着吊女诗人薛涛了。 薛涛有《酬人雨后玩竹》诗托物言志,以竹喻已,诗与翠人融为一体,后人将此诗看成是她的自我写照。薛涛与竹既密不可分,公园因而遍栽佳竹,处处皆是薛涛诗魂化身。 望江楼公园也是薛涛研究的学术中心。1990年,薛涛研究会在此成立,是世界上目前唯一的研究薛涛的学术团体,定期举行学术交流会。园内所藏薛涛资料之丰富,为全国之最,并专设薛涛资料陈列室,供游人参观。 有的游客以为这里就是薛涛故居,其实,她从来就没有在此地定居过。可是数千百年来, 人们偏偏来此悼念她,其中的原因,说来话长。如果只用一句话来说明其渊源,那就是:先有薛涛井,后有纪念薛涛的亭台楼阁和竹林,发展成为今天的望江楼公园。据古籍记载,薛涛曾久居成都西郊浣花溪,在该处制薛涛笺,晚年迁居城内西北隅之碧鸡坊,建吟诗楼,大和六年(832年)去世,唐末郑谷有一首诗描述薛涛墓,但墓葬在何处,尚待确考。明清两代均记薛涛墓在城东数里,即今望江楼一带;明代不知何人何时在薛涛墓前立一墓碑,上书“西川女校书薛洪度之墓”,后亦不存。 薛涛井之说,始于明代。此地原名玉女津,明代蜀王命人在此汲水仿制薛涛笺,故名薛涛井,后人便认为薛涛当年在此造笺。自明代起,不少文人在此题咏薛涛井。清初康熙三年(1664年),冀应熊书“薛涛井”三字,刻为石碑立于井畔,至今犹存。清代嘉庆十九年(1814年),薛涛井旁建吟诗楼、浣筏亭、濯锦楼,皆因薛涛故事取名,咸丰初年惜遭兵毁。光绪十五年(1889年),崇丽阁建成。光绪二十五年(1889年),新建五云仙馆、枇杷门巷等。至此,纪念薛涛的井、楼、亭、馆已初具规模,既有明代古迹,以是游览胜地。 民国十七年(1928年),此地成立“郊外第一公园”,由邓锡侯书写公园匾牌。占地20.6亩,即今古建筑群范围。到了成都解放前夕,园内建筑已年久失修,凋零败落。1952年,人民政府接收郊外第一公园,拨专款修葺一新。1953年,改名“望江楼公园”,占地78亩,当年11月8日正式对游客开放。1960年,公园面积增至176.5亩,形成了今天的公园规模。1984年,立薛涛雕像。1994年,政府又拨巨资修葺崇丽阁;同年补建薛涛墓于翠竹深处,供游人凭吊。 以上已叙望江缕公园的历史渊源,可见此地并非薛涛故居。清人李尧栋说得好:“登览者勿泥其地焉。”数千百年来,薛涛井等这一组咸建筑群的出现和废而又兴,万千游客来访,早已用事实证明了这一点。与薛涛有关的建筑将在后文分节详述。 公园大门为仿古建筑。一入大门,便有修篁夹道,绿荫蔽日,竹园特色,迎面而来。行至尽端,豁然开朗。绕过水池假山就是古建筑区,为望江楼公园的精华所在,布局巧妙,构思奇特,是四川古典园林代表作之一。左有崇丽阁、濯锦楼与呤诗楼临江而立;右有薛涛井及浣笺亭。亭后有流杯池、枇杷门巷、泉香榭、清婉室、五云仙馆,构成一独立景区。 望江楼公园栽竹约120亩,精选国内外优良竹种,是全国竹种面积最大、良种最多的竹子专类公园,有别于其他园林,故“竹的公园”和“天下第一竹园”的别称。薛涛像位于公园中部的竹林深处。薛涛墓位于公园东南一隅。 公园的东北部有通往锦江对岸的玉津桥、与飞云瀑、望月台等构成一个过渡性景观。每当月升起,在望月台可赏波中月影,故台下河堤刻有“锦波丽瞩”四字。桥东有一座庙宇式建筑名“锦江春色”由原武圣宫拆而来,属清代建筑,取名得自杜甫的名名锦江春色来天地。 沿江一带有娱乐服务区,包括茶馆、碧鸡园钓鱼区、餐厅、儿童乐园等。茗椀楼是园内主要茶馆,得名于清人何绍基的名句“花筏茗椀香千载”,用薛涛井水泡茶,甘洌无比。薛涛晚年居城内西北隅之碧鸡坊,今碧鸡园得名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