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的每一寸土壤都饱负历史的厚重内涵,以文明见证者的姿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去陕西自驾游的最佳季节是每年的春季到秋季。有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西安城墙,大唐芙蓉园,华清池,翠华山,黄帝陵,骊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巢堡国家森林公园,秦始皇陵等陕西景点。
骊山西绣岭到第三峰 (老君殿)的断层北麓处为一转折,由此向西南呈阶梯状延伸渐成缓坡。每当夕阳西下,回光返照,复经折射,楼殿亭台,崖壁幽谷,苍松翠柏,仿佛金光笼罩,各呈异彩。清代诗人曾经赞美道:“丹枫掩映夕阳残,千壑万万崖画亦难。此时骊山真面目,人生能得几回看!”尤其深秋时节,满山红叶,更令人沉浸于“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的诗情画意之中,“骊山晚照”因而名列“关中八景”之一。
了解更多>>
◆ 兵谏亭(原捉蒋亭) 这座高4米宽2.5米的石亭就是1936年12月l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发动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蒋抗日的地方。 此亭建于1946年3月由胡宗南发起黄埔军校七分校全体士官募捐而成名曰正气亭。解放后该亭更名为捉蒋亭。L986年为缓和两岸关系再次易名为兵谏亭。 ◆ 烽火台 是古代战时传递战报、调兵遣将的设施。相传西周末年周幽王娶了一位貌若天仙的褒姒女子可其女自进宫后从未开颜一笑于是幽王无故点燃狼烟戏弄诸侯。当犬戎入侵周王再次点燃烽火时却无人来救致西周灭亡从而留下一个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 ◆ 老母殿 是为了纪念中华民族的创始人女娲氏而修建的相传女娲创造了人类又在骊山炼石补天劳苦而功高后世人尊她为骊山老母并在骊山上修女娲祠纪念。 ◆ 晚照亭 位于西绣岭老君殿东取骊山晚照之意建于1981年是一座重檐攒顶方亭。站在晚照亭北侧可鸟瞰华清池、东花园、临潼全景和渭水。 ◆ 三元洞 是一处自然奇观。这里有几孔宁静幽雅的窑洞洞内奉祀着道教所尊的天宫、地宫、水宫(玉皇大帝、土地爷、大禹)三元。最奇特之处是窑洞内有五个茶杯口粗细的天然通风圆洞深不知底昼夜生风春夏风向外吹秋冬风向里吹故称为三元洞。 ◆ 明圣宫 始建于1992年是台湾道教徒、著名爱国人士颜武雄等人为报答谢映登仙祖保佑之恩捐款在此修建的一座大型道教观表达了台胞认祖归宗、渴望回归的爱国之情。宫内有三清殿、仙祖殿、灵观殿等景观。整个建筑风格为明清建筑古香古色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骊山上。 ◆ 石瓮寺
临潼骊山风景名胜区中国著名风景名胜区之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25公里的临潼县境内。西起西安市霸桥区界,东至浠河,北自渭河,南至蓝田县界。面积316平方公里。骊山林木苍郁,远望似骊马,最高峰海拔1302米。周、秦汉、隋、唐等王朝均在骊山建离宫。利用山麓温泉沐浴。今华清池即在唐华清宫遗址上修建。1936年“西安事变”即发生于此。1959年已扩建成宫殿式园林,风景秀丽,以温泉著称,为全国闻名的沐浴游览胜地。骊山东有秦始皇陵,高47米,占地约25万平方米,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宏伟的帝王陵,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陵园及其从葬区范围很大,东西、南北各为7.5公里,面积近2平方公里,其形制分内、外两城。在陵四周有寝殿、鹿槽、坛庙、望城台遗址等40余处,是规模巨大的地下宫殿。1974年在陵的东侧发现了 3个规模巨大的兵马俑坑,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已挖掘出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马7000多件,还有铜剑、吴钩、铜戟等大量青铜器,形成一个丰富多彩、神态各异的模拟军阵排列,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卓越的雕塑艺术,现已在一号坑建起规模宏大的兵马俑博物馆。1982年在陵的西面又发现铜车马,制作精细,亦为艺术珍品。
灞桥位于西安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古桥。春秋时期,秦穆公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王莽地皇三年(22年),灞桥水灾,王莽认为不是吉兆,便将桥名改为长存桥。以后在宋、明、清期间曾先后几次废毁,到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安城东灞河上。建于隋开皇三年(583),为一座规模宏伟的多孔石拱桥。是京城通往中原和江南的交通要道。长安人送客东行多在此折柳赠别,故又名消魂桥。李白有"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的名句。每逢春季团团柳絮随风飞舞,如风卷雪花,"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1994年在灞河取沙发现。长约400米,已清理三孔桥洞,桥墩长9.25~9.52米,宽2.4~2.53米,残高2.68米。墩距5.14~5.76米。墩下以石条铺成长方形底座。灞桥石桥的发现为研究桥梁史、科技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位于陕西东部渭河下游、旧潼关县港口镇东南的黄河边上,与崤函古道东口的函谷关遥遥相对,守卫着这条古道要津的西口。历史上因其守望着崤函古道中百余公里的桃林而又称为桃林塞。潼关设于东汉末,当时关城建在黄土塬上,隋代南移数里,唐武则天时北迁塬下,形成今日潼关城旧址。唐置潼津县,明设潼关卫,清为潼关县,民国时袭之。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 潼关八景,是潼关地区能够欣赏的八处胜景。八景是雄关虎踞、禁沟龙湫、秦岭云屏、中条雪案、风陵晓渡、黄河春张、谯楼晚照、道观神钟。
位于延安市南约20公里处的湫沿山沟,现210国道旁。1937年4月25日,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周恩来乘车从延安出发,前往西安准备同蒋介石会晤,并继续同国民党谈判,同行的有红军前敌总指挥闻副参谋长张云逸、调任红军驻西安办事处工作的军委一局参谋孔石泉、机要译电员曾洪才、记者吴涛等,担任护送任务的是延安卫戍司令部兼周恩来随从副官陈友才、中央保卫局特务队副排长陈国桥和一个班的警卫战士。在途经湫沿山时,遭到土匪李清伍等一百多人的袭击。陈友才、陈国桥一面组织战士进行抵抗,一面掩护周恩来、张云逸迅速撤离。战斗中,陈友才、陈国桥等十余人壮烈牺牲,周恩来、张云逸、孔石泉等脱险返回延安。后来,红军歼灭了这股土匪,匪首李清伍被镇压。后在,在周恩来遇险地由甘泉县人民政府立有纪念石碑一座,石碑正面刻文记载有周恩来遇险经过,背面刻有烈士题词。
泾渭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西安市区以北20公里处,渭河、灞河、泾河在此地汇流,以水禽及其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建设范围包括灞桥、未央和高陵两区一县的灞桥、泾河、渭河交汇区域,总面积63.527平方千米,是典型的温暖半湿润区河流湿地景观。这里植物种类多样,是水禽重要的栖息场所,有鸟类140余种,也是我国候鸟迁徙的中转、越冬和繁殖地。 五十年代以前,西安北郊张家堡至渭河边,曾经有广阔的沼泽森林分布,河汊纵横,芦苇万顷,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经过连续30年毁林开荒,仅在如今的泾渭湿地还保留着较为天然的景象。
沣西车马坑是西周初年成康王时代奴隶主墓葬的车马殉葬坑。位于长安马王镇张家坡村附近。因在沣河西岸,故得其名。1959年以来,考古学家在这里先后发现为数共达18处的西周殉葬车马坑群,发掘后保存最完好的一处,经修整复原,供游人参观。 西周时期奴隶主死后,有将生前乘坐马车和车夫殉葬的风俗。该车马坑内的驾马排列整齐规则,显然是用某种方法处死后由人摆置而成的殉葬物。车马坑内有驾四马作战用的戎车和驾二马乘坐用的轺车各一辆,车轮并列向东,车为木质,车厢长方形,各有车辕一根,马驾在车辕的两侧。马均对面卧在车前,6匹马头排成整齐的弧形。戎车驾马全部以青铜为饰,轺车驾马大部缀用海贝作饰。 沣西车马坑的发现,证明这一带是周文王创建的丰京遗址,然而令考古学家们困惑的是,虽然史载与沣西车马坑的发现无可置疑,但丰京的具体建筑、规模、结构、范围等至今仍是一个谜。
猢狲愁在犁沟门上卧牛台北,因其邓险异常连猴子攀援时都要发愁而得名。《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中记述:“其峭甚仰,攀折全无石穴。”道旁原有铁猿四只,皱额愁眉,生动形象。传说古时每月的初三、初八日,有千只猴子从大上方出发,结队登主峰,但只有少数能从这里通过,可见昔日路之陡峭。明袁宏道有《猢狲愁》诗: 仄馆东移半尺苔, 如何横度碧崖巍。 上头若有朝三叟, 料得胡孙也喜来。 1984年,华阴县人民政府对老君犁沟和猢狲愁险道进行了凿拓,从横翠崖到聚仙台的奇路段有了明显的改观,路面拓宽,台级增加,并以铁索为拦,游人可安全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