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陕西

陕西

陕西

三秦大地的每一寸土壤都饱负历史的厚重内涵,以文明见证者的姿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去陕西自驾游的最佳季节是每年的春季到秋季。有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西安城墙,大唐芙蓉园,华清池,翠华山,黄帝陵,骊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巢堡国家森林公园,秦始皇陵等陕西景点。

韩城文庙

韩城文庙

韩城文庙是全国第三大孔庙。其规模仅次于山东曲阜和北京国子监街的孔庙。韩城文庙集宋元明清建筑于一身,布局规范,体态恢宏。庙宇坐北朝南,明洪武四年(1371),做过大规模重修扩建,其占地总面积8400平方米,中轴线长180余米,现有主体和配列建筑共22座,计78间。是14世纪以来,中国西部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古建筑群。 文庙由棂星门、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5个主体建筑和4个紧密相连的院落组成。文庙外有木结构牌坊两座。东坊上书有“德配天地”,西坊上书“道贯古今”。由“贤关”、 “圣域”两门入庙,门口竖有“文武百官军民等至此下马”的下马石,南边的“万仞官墙”雕有体态生动、凌空欲飞、琉璃放彩的5条龙,其形象之逼真,工艺之精美,让人流连忘返,叹为观止。两边有鲤鱼嬉浪砖雕,风急浪高,鲤鱼腾跃,这飞龙跃鱼,寓有英才辈出之意,同时也暗示着封建社会的“儒童”,一旦金榜题名, 便如这跃过龙门的鲤鱼,可飞黄腾达,前程无量。 “棂星门”为文庙正门,其门为悬山式,由3座木牌坊组成,五昂重拱,补间辅作分七、五、三朵,饰以龙凤、仙人、狮马、花卉等。立柱直通屋外,俗称通天柱。顶饰琉璃盘龙,花卉套筒和宝葫芦攒头。过此门,进入第一大院,院内古柏参天,树木成荫,鲜花盛开,清新雅致的环境使人赏心悦目。门前有“泮水”,水上有“泮桥”。院东西两侧有对称的“更衣亭”、“致斋所”,这是祭孔前净心浴面、理衣整冠的地方。两边对称的6座牌楼,分别记载着历代重修该庙的概况。 院北三间为“戟门”,过“戟门”,进入第二院,正北面为文庙主体建筑“大成殿”,这是列放孔子牌位的地方。文庙院内有古柏33棵,叶茂枝繁,馨香四溢。第二院建筑呈凹形,布局紧凑, 结构严谨,身临其境,似有悠悠箫声萦绕于耳,当年祭孔场面如历眼前,使人顿生威严肃穆之感。 出角门,进入第三院,明伦堂宽敞明亮,堂正上方高悬着“师道尊严”的大字匾,字体苍劲深厚,这是当年“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院两侧各有7间廊屋,分别为掌酒司、典库司,当中两边置有东西碑林。穿过明伦堂,来到第四院,拾级而蹬即为“尊经阁”。台高3.65米,阁为重檐歇山顶,周有四廊,明楹十八,补间辅以华拱,琉璃雕花脊,鸱吻而尾卷,结构恢宏,颇具气势。绕台而望,古城风貌一览无余,尽收眼底。 韩城文庙现今还是韩城市博物馆的所在地,馆内陈列了历代珍奇,无有断代。展馆面积2000余平方米,共分文物精品、古代工艺、历代名人、石雕、石刻和临时性5个展室。其中珍贵文物500余件,官藏文物多达万余件,位居全省县级博物馆之首。

了解更多>>

韩城市

韩城市

韩城市位于关中平原东北隅,距省会西安240余公里,北依宜川,西邻黄龙,南接合阳, 东隔黄河与山西省河津、乡宁、万荣等县市相望。全市国土面积1621平方公里,耕地42万亩 ,地形地貌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下辖7乡7镇、2个街道办事处、276个行政村,总人口38.5万, 城镇人口15万。1983年10月撤县设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986年12月被命名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韩城历史悠久,旧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历史人物众多,文物 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和“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世界文化名人司马迁、春秋时期赵武、乾隆年间名相王杰、现代 著名作家杜鹏程等都诞生在这里。全市现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82处,馆藏文物万余件,其 中国家级重点文物7处(司马迁祠墓、大禹庙、魏长城遗址、文庙、党家村古民居、普照寺、城 隍庙)。元、明、清古建筑遍布城乡,其中元代建筑堪称陕西之最,位于昝村镇的普照寺被誉 为陕西元代建筑博物院。韩城享有“小北京”之称,明清四合院民居建筑保存完整,尤以党家 村最为典型,被国内外专家赞誉为“世界民居之瑰宝”、“人类文明的活化石”。韩城的文化 遗产极为丰富,最具代表性质的有门楣题字、百面锣鼓、耍神楼、秧歌等。近年来,韩城市依 托丰富的文物资源,旅游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南司马迁祠墓、中古城和党家村、北 龙门的旅游格局,并融入了全省旅游东环线。 矿产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境内有煤炭、石灰石、铁矿石、 煤层气、铝矾土、高岭土等矿产资源,其中煤炭储量达103亿吨,已探明27亿吨,占渭北煤田的 35.5%。煤层气资源总量为2080亿立方米,达到开采品位的资源量为1907.6亿立方米,是渭北最 大的气田。水资源得天独厚,境内黄河流程74公里,水资源总量为3.6亿立方米,可利用量为2.5 亿立方米。 农业生产条件良好,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等,粮食播种面积 42万亩,总产量1.66亿斤。经过多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形成了椒、果、菜、畜四大农业主导 产业,其中“大红袍”花椒以粒大、皮厚、色鲜、味浓而驰名中外,已形成百里三千万株生产规 模,总产达1600万公斤,产量占全国的1/6,年产值近3亿元,占到农民收入的40%,成为全国最大 的花椒生产基地。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名优经济林花椒之乡”,2001年成功注册“ 韩城大红袍花椒”证明商标。建成西塬、芝阳两大花椒集散市场和重庆菜园坝直销市场。苹果面 积稳定在10.2万亩,总产达6.7万吨,产值7770万元,以韩城中鲁果汁公司为龙头的农副产品加工 业迅速发展,所产果汁2万余吨。蔬菜面积3.5万亩,其中标准化日光大棚2350座,蔬菜总产9. 5万吨,产值2635万元;畜牧业发展较快,全市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7540吨、3530吨、610吨, 畜牧业产值达到5540万元。2004年四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6%。 工业发展起步较早,形成了煤炭、电力、焦化、冶金、建材等为支 撑的工业生产体系。原煤年产量550万吨,发电量27亿度,焦炭400万吨、水泥50万吨,钢铁100万 吨。境内有年产原煤400万吨的韩城矿务局、总装机容量38万千瓦的韩城发电厂等大中型企业,以 及中国500强企业、陕西第一、生产能力300万吨的龙门钢铁集团,单台机组发电量居西北第一、总 投资130亿元、总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韩城二电厂正在建设之中。民有经济发展迅猛,形成了黄河 矿业开发公司、海燕焦化公司等一大批民有企业。对外开放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取得了突破性进 展,中鲁果汁、黑猫炭黑等项目的顺利投产,加快推进了农业工业化、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炭黑年 生产能力达7.5万吨,居西北第一、全省最大的焦炭企业——黑猫焦化120万吨焦炭项目已开工建设, 必将为韩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煤——电”,“煤——焦炭——铁—— 钢”、“煤——煤焦油——炭黑”等三条产业链,200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80亿元,同比增长35%。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按照“金城要古,新城要新”的建设思路,撤县 设市近20年来,在保护古朴典雅的金城风貌的同时,投资10多亿元开发建设了10余平方公里的新城区。 目前,市区面积达59.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4.99平方公里。近年来围绕“新韩城、新观念、新形 象”的“三新”教育,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县市和省级 卫生城市为重点的“四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市容环境进一步整洁,城市绿化、亮化、美化进一步加 强,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交通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境内有108国道、304省道、沿黄公路和正 在建设的阎禹高速公路。西(安)太(原)铁路穿境而过,开通了全国唯一的县级市直通北京的列车, 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等网络健全,通讯事业发展迅猛,固定电话用户达9万余户,百户拥有92部,移 动用户达到8万余户。 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较快,2004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实现42.6亿元,同比增长22.5%,地方财政收 入完成1.6亿元,金融机构存款余款达46.1亿元,农民人均收入204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1元 。近年来,先后荣获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市、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县市、国家级双拥模范城市、 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广播电视先进(县)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等称号。2003年,综合经济实力 位居全省第二,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进入西部百强行列。 韩城投资环境宽松优越,尤其致力于营造切实保障投资者利益的法律环境 和社会秩序,先后出台了一系列 鼓励外商投资和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对新建项目和重点企业实施封闭式管理,政府特派员制度和挂牌保 护制度,严格控制入企检查次数,规范入企检查行为。行政审批效率较高,实行“一厅式”办公和全程服 务,设立了企业投拆中心,严厉打击破坏投资和经济发展的行为。 热忱欢迎国内外客商来韩投资煤化产品深加工、冶炼铸造等循环工业项目和科技含量较高的资源产品深 加工、精加工项目;鼓励外商投资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冷藏保鲜,畜牧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党家村旅游 景点开发、高档次商贸、休闲设施,韩城环城东路建设、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城市供热等城市基础设 施建设。韩城人民和睦共处、热情开放的特性,加之韩城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必将为来 韩投资置业的客商提供一个致富的平台。

了解更多>>

关山牧场

关山牧场

关山草原位于陕西省陇县境内,享有“小天山”之美誉。这里,地貌与中欧阿尔卑斯山相似,幽涧水泽兼具,草原森林 相间,地势广阔,水肥草美,牧马成群,景色秀丽。气候受垂直地带性地理条件的影响,冬春无界,夏秋相连,有“关山六月寒凝霜” 的写照。自古以秦非子养马而闻名于世,为陕西最大的林牧区,我国内陆中东部地区最大和唯一的天然草原,1995年被陕西省确定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了解更多>>

高陵县

高陵县

高陵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泾、渭河两岸,西安市辖域北部。东西长20.55公里, 南北宽20.1公里,总面积294平方公里。禹夏时期,大禹治水,导泾入渭,绕于县南,成为雍州名地。周时筑有高陵邑。以南部有奉正塬,状若土山,坡度较缓,高四五丈而得名高陵。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置县。新莽天凤二年(公元15)改名千春,更始元年(公元23)复命高陵。三国魏黄初元年(公元220)更名高陆。隋大业二年(公元606)又复名高陵,相沿至今。是全国建县最早的县份之一。 境内地势平坦,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海拔357-414米。泾、渭二水自西向东流经县境南部,于马家湾乡泾渭堡村东北交汇,将全境切割为泾渭河北、渭河南和泾渭夹角3个自然区。咸铜铁路、西三一级公路、西禹公路南北穿境。高三、高永、高茹、高交公路贯通东西。27条县乡干路纵横交错,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挺拔秀丽的唐昭慧院塔耸立于县城东南;唐大学士裴度撰文,大书法家柳公权书丹的唐西平郡王李晟碑突兀在渭河北岸公路旁;1978年,又在渭河南3公里处发掘出唐东渭桥遗址,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米家崖、灰堆坡、马南村等处新石器时代遗址。“泾渭分明”的自然景观文明遐迩。1995年,辖3镇7乡、87个村民委员会、1个居民委员会。有54446户、224872人。其中农业人口205542人,占总人口的91.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65人。人均耕地1.24亩,以汉族为主,还有满、蒙、回、维、布衣、土家等少数民族80多人。 本县面积虽小,但地平土肥、物华天宝,水利化程度高,机械化实力强,古有“黄壤陆海”之称,今誉为八百里秦川的“白菜心”  从1958年实施机耕至1995年,耕播、植保、收获、拉运、碾打、加工、排灌全面实现机械化。机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9.14%;机播面积占总播面积的79.8%;机收面积占种植面积的33%;机械植保面积占23%,荣膺全省农业机械化十强县称号。   本县经济,亘古至今,以农业为主,而农业又以种植业为主。秦、汉时,由于郑国渠和白渠的修建,农业经济已相当发达。班固在《西都赋》 中称:“沟塍刻镂,原隰龙鳞。决渠为雨,荷锸成云。五谷垂颖,桑麻铺?。” 西汉高祖功臣傅宽、王虞人、武帝宰相赵周、成帝宰相翟方进、三国魏武帝功臣曹纯、陈矫等曾封候于本县。唐代由于改建扩建了郑、白渠,农业经济成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特别是县令刘仁师,修“五渠”、严水政,使县无荒区,民有良岁。盛唐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衰败,水利事业时兴时废,加之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束缚,农业科技发展缓慢,制约了生产水平的提高。建国后,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摆脱了小农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桎梏,1957年实现水利化,农业制度改为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1958年,被国务院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称号。此后虽有失误和挫折,但农业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1978年,农业产值达到3122万元,按同比价,比1949年增长3.4倍,占农业总产值的83.1%。由于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和县办全民、集体工业快速发展,使工农业总产值达6106万元,比1949年增长3.6倍;国内生产总值达3310万元,比1949年增长6.2倍;社会总产值达7721万元,比1949年增长6.1倍。农、工、建、运、服务业总产值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61.6%、22.6%、8.2%、2.5%、5.1%、。农、林、牧、副、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分别为86.6%、1.18%、12.1%、0.1%、0.02%。   丰厚的文化积淀,养育了高陵人民崇文尚礼、勤朴厚重和献身社会的传统美德。驰骋疆场,战功卓著;学有专长,著书立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醒事济民,献身社会;钻研科技,富国利民的人物世代不断。西汉有以司马击项羽有功而封安丘侯的高祖功臣张说、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的史家冯商;东汉有著《汉书音义》112册的学者如淳;三国时有“能容民畜众,使群羌归土”的国之良臣张既;唐有参与修订唐初律令、礼典、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的元老重臣于志宁和郭子仪等,平定安史之乱的将领李嗣业;元有参与修订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的高隐杨恭懿;明有著作宏富的理学名儒吕楠,时人推崇为家之孝子、乡之善人、国之忠臣,天下之先觉先民;民国时期,有陕西第一个宣传马列主义的留日学生席时生,1920年在《鼓昕日报》上发表《布尔什维克主义论》,堪称为一枝早开的报春花。以优异成绩考取公费赴美留学,获陕西第一个农业经济学博士的王德崇,在农业经济学研究方面颇有造诣。还有一批早年投身社会,从事革命的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矢志不渝、愈挫愈坚,以公开或隐蔽的形式,对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斗争。有的为革命披肝沥胆,英勇献身、慷慨就义。1927年大革命时期,白文范出生入死,创建中国共产党高陵县底下支部,领导人民群众,掀起革命高潮。在历次革命战争、抗美援朝和建国后保卫祖国的战斗中,107名热血男儿,马革裹尸,效命疆场。建国后培养的大批青壮年劳动者,大多具有高中文化程度,文化科技素质较高,在发挥优势、挖掘潜力、振兴高陵,特别是在改变传统农业,实现农工商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城郊型经济和“吨粮县”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在历代县令、县丞、县尉、主薄中,有后为西汉光禄大夫的王尊、东汉太尉段颖、西晋中书令潘尼、武周中书令崔元晖、中唐诗人韦应物、北宋名将种师道等一批志士仁人,修举政教,役志养民,为本县社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了解更多>>

高家大院

高家大院

民居又名高家大院或高岳崧故居,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街144号,始建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建筑坐西向东,分为南北三个跨院,面积约2310平方米,因清同治十年(1871)子嗣高岳崧中得榜眼,故大门悬有“榜眼及第”牌匾。2003年修复后部分对外开放。

了解更多>>

甘泉县

甘泉县

甘泉县地处延安市中部,属黄龙山子午岭腹地,县名因城南神林山麓美水泉而得。东与延安市宝塔区为邻,西与志丹县接壤,北与安塞划界,南与富县毗连。县城距革命圣地延安37公里,距省城西安328 公里。 全县辖 3镇6乡,116个行政村,295自然村,总人口7.46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5.36 万人。县城总面积2284.7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总面积60.9 万亩(川台地9.8 万亩), 农村人均11.8 亩。最高海拨为1570米,最低海拨882米, 年平均气温8.6 ·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478.7 小时, 平均日照6.8 小时,昼夜温差较大,年平均无霜期148天,年降雨量126.3 毫米。  甘泉历史悠久,西周即有史载,秦置雕阴县,北魏初置临真县,唐武德元年置伏陆 县,天宝元年改甘泉县。名胜古迹有秦直道遗址、隋炀帝赐名的“美水泉”、唐代建筑白鹿寺、千年银杏树、宋代古墓群等。革命旧址有毛泽东发表“雪地讲话”和指挥直罗战役所在地、劳山战役、周恩来遇险处等。  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交通十分便利,西安铁路、210国道穿境而过,甘志路(甘泉── 志丹)全线贯通,在1997年实现村村通路的基础上,2001年实现乡乡通油路,有线广播电视光缆传输网覆盖全县,通讯、电力事业发展迅速,城乡面貌日益改善。境内资源比较丰富,有天然次生林188 万亩, 森林覆盖率为50.5 %;已探明石油储藏面积272.1 平方公里,储量 7478 万吨;主要矿藏有天然气、紫砂土、石灰石等开发潜力较大,金、铅、铁、煤等也有发现;矿泉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日流量150 立方米, 境内有15 条大小河流,其中最大河流洛河年过境量4 亿立方米,流经3 镇 6乡,过境流长95 公里,有美水制作的豆腐干在省内外享有盛名,酿造的美水系列白酒畅销西北地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致为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并确立了“以水兴农,以油强县”的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和“石油谋发展,美水上做文章,蔬菜上下功夫,双杏(银杏、仁用杏)上求突破,羊子上增效益”的特色经济发展思路。2001 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2351万元, 实现工农业总产值36392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24124万元;财政收入7158万元,农村人均产粮506 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786万元, 人口自增率为4.2%.   农业:紧紧围绕 “五大工程(以日光温室大棚为主的蔬菜产业建设工程,以银杏、仁用杏为主的经济林果工程,以羊子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工程,以蔬菜、林果、畜牧为主要内容的品种改良工程,以实现人均1亩水浇地、人均2.5 亩基本农田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狠抓蔬菜、林果、畜牧三大产业建设,其中,把蔬菜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首选产业,作为实现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决战产业。截止2001年10月,全县日光温室大棚累计达到5000座,实现千棚镇2个,栽植经济林果累计达到2.4 万亩,羊子存栏达12万只。此外,甘泉红小豆销往国内外,倍受客户青睐。   工业:初步形成了石油、白酒、建材、食品加工四大产业,坚持主攻石油,强化白酒,壮大建材,发展食品加工的特色产业发展战略,今年原油产量将达到15万吨,实现利税积累9000万元以上,生产白酒1700吨,实现利税积累1500万元。完成投资720 万元的延安新宇水泥制造有限责任公司10万吨水泥生产线建设于今年11月正式生产,力争2001年生产水泥10万吨。以生产豆制品为主的延安宏利豆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将于年内试产,努力形成年产豆制品350吨。

了解更多>>

富县

富县

富县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南部,东与宜川、洛川相邻、西与甘肃省合水县、宁县相连,南与黄陵相靠,北与志丹、甘泉、延安相连,东距轩辕黄帝陵92公里,距古城西安280公里。  夏商属西河国地,秦时设雕阴郡。隋炀帝时改为鄜城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改隋上郡为鄜州,历经宋、元、明、清近1300年。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州设县。1964年经国务院批准改鄜县为富县。县城驻地富城镇。全县辖13个乡镇、1个街道办事处,241个行政村,564个村民小组。  全县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居陕西省第五位,延安市第一位。总人口1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6万人。 富县幅员辽阔,物产丰富。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豆类;主要经济作物有苹果、蔬菜、油菜籽等,是陕西省优质苹果甲级基地县。全县林草覆盖率达84%,森林面积387万亩,活立木蓄积总量940万立方米。境内有豹子、水獭等野生动物30余种。已查明中草药有85科261个品种。矿产资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紫砂陶土等。现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2.4亿吨,石油储量3000万吨,天然气储量14.6亿立方米,紫砂陶土储量500万吨,石灰石储量140万吨,水能蕴藏量2.7万千瓦, 轩辕玉石、高岭土、膨润土等储量也十分可观。

了解更多>>

扶风县

扶风县

扶风县位于陕西八百里秦川腹地、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的中点,毗邻杨凌农业示范园。总面积750平方公里,辖9镇3乡189个行政村46万人。是陕西省农业和旅游大县,也是一个教育名县。以“辅助京师、以行风化”而得名,久以“青铜器之乡”著称,佛教圣地法门寺在世界享有盛名。  扶风属黄河流域,处暖温带。年平均气温12.4℃,水量充沛。地域南北长东西窄,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跌落,依次为北部乔山山脉、低山丘陵、中部黄土台塬、南部川道。全县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比较优越,被称为欧亚大陆桥的陇海电气化铁路、西宝公路中线、北线、西(安)——宝(鸡)高速公路、法门寺——汤峪二级旅游公路、法乾二级旅游公路等交通干线穿境而过。乡镇公路和乡村道路全部实现油路化和砂石化。实现了村村通电话,移动电话无盲区。  扶风是炎帝姜氏部落的故里,是中外闻名的周原文化宝库,文明昌盛,历史悠久,可谓地灵人杰之乡。名垂青史的汉史学家班彪、班固两代三人著成《汉书》,外交家班超出使西域,为实现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东汉名将名儒马援、马超、马融和机械发明家马钧等等,都是叱咤风云的天下名士,蔚为周原地域文化的独特霞光。近代以来,扶风更是人才辈出,群星灿烂。仅就近年来活跃在党政军界正厅(师级以上的高级干部34名,突出贡献的专家教授40名,其中大多数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天南地北的扶风知名人士多达2181名。扶风教育事业发达,目前全县共有各类学校248所,经过普六、普九两次教育建设活动,中小学校教学环境和设施明显变化,基本实现了校校无危房。每年为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1600多人。多年来,一直在宝鸡地区遥遥领先。扶风教育久负盛名。扶风人才遍及天下。扶风人力资源优厚,全县共有各类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55人,其中中级职称1892人,中专以上学历4998人。  近年来,我们提出了“确立目标:农民增收日子好过,财政增收保障有力;拓展空间:走出扶风争项目、深入基层抓发展;创设环境:营造投资乐土、共建文明家园”的抓落实工作措施,谋大事、办实事,用发展统一思想,以干事凝聚心志,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1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78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职工人均年工资7890元。  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突出发展“秦川牛、法门寺、冀东水泥”三大重点产业,着力开发“县城新区、法门景区、科技工业园”三大区域板块,以点串线,辐射连接,初步形成“工”字形经济带和“三区一城”的现代化城市新格局,壮大县域经济,努力建设开放、文明、富裕的新扶风。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23亿元,年均增长12%,力争五年内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6000万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力争年均增加100元以上,争取十年左右时间撤县设市。今年的具体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14.5亿元,增长12%;地方财政收入4162万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50元。

了解更多>>

凤凰广场

凤凰广场

荆州古城东门护城河外的凤凰广场占地12万平方米,是湖北省目前最大的城市休闲游乐广场。   广场中央有一处醒目的标志性建筑,这就是荆州城城标━金凤腾飞。城标主体为一耀眼的金凤在光焰万丈的朝阳之上欲展翅腾飞的壮美造型。荆州是楚人的故土,楚人崇凤,视凤为至尊、至善、至美的神鸟,惯以凤鸟为图腾。荆州古城以金凤腾飞为城标,既鲜明生动地体现了楚地先民们尊凤崇火的历史渊源,又突出展示了如今古城人民意气风发、拼搏腾飞的精神风貌。   凤凰广场以古城墙、古城楼、古护城河为大背景,以展示楚文化为主题,依势而建,构思独到精妙,绿化小区与硬覆盖错落有致,气势恢宏,特色独具,使古老的荆州城又平添了一处清纯靓丽的新景观。

了解更多>>

二郎山二郎庙

二郎山二郎庙

二郎山,位于神木县城西郊驼峰山(一名叫笔架山)顶,创建于明正统八年(1443),嘉靖年间重修[诸神殿顶梁上有“大明亮靖二十四年(1545)岁次乙卯五月十七日立”字样],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由山脚石窟地藏阁起,至北山顶山神庙止,计有庙群建筑90余间洞。两峰断处架1天桥(俗称“断桥”),依山势起伏逶迤而造建,惟结构布局独具匠心,泥塑木雕、壁画石刻比比皆是,文人墨客,题咏精荟,山林别致,游人留连忘返。1959年神木县政府重新整修,“文革”期间惨遭破坏,1983年再次修整,虽不能复原旧貌,但仍为人们休闲游乐的好地方。   民间关于二郎神传说很多,一说为《西游记》中大战孙悟空的杨二郎(杨戬)。;另一说为秦蜀郡太守李冰的次子,因助父治水有功,被尊为神(二郎神);第三种说法是随李冰治水两位侍郎,合为二郎。第三种说法可信度较高,据1974年3月,在四川港口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一座圆雕,李冰神石人,石人高2.3米,胸前刻有三行铭文:故蜀郡李君府(君府对郡守的尊称)讳冰(中);建宁(东汉灵帝的年号)元年(168)闰月戊申朔甘五日都水椽(右),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珍水(镇水)万世焉(左)。1975年1月出土另一圆雕石人,双手胸前扶舀,无铭文,缺头,高1.85米(加头约2.2米),比李冰矮一截(另一尚待出土)。词牌《二郎神》,又名《十二郎》即为“石二郎”转音。二郎神,是一位擒龙治水的英雄,消灾除病的神灵,能安四方,护边睡,解民苦,助中兴。为此,二郎山庙建在神木县城西峰、窟野河边,同是基于上述原因而建造,经历代修补完善的。   二郎山有上有地藏洞、总兵祠、聚云堂(又称三身佛洞)、浩然亭、朝仙洞、养真洞、古沸洞、观音阁、二郎山庙(又称三圣庙)、龙母庙、诸神殿、韦驮楼、三教殿、观音棠、祖师庙、玉皇阁、西岳殿、碧行宫(又称娘娘庙)、山神土地庙等二十余处庙宇亭、楼、阁,彩塑精美,碑石林立,可谓古代艺术宝库,闻名于晋陕蒙三省(区)。楹联有“海到天边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双峰高声遥对九龙,绝壁干仞下临一水”、“浩充天地形影外,然爱风云变化中”、“镇驼峰灵光浩荡,坐古洞佛法无边”、“青牛留道脉,古今帝王师”、“万世文章祖,紫气传仙经”以及“万世师表”、“恩泽普降”、“瑞绕两峰”、“山环水绕”、“月白风清”等等。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