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陕西

陕西

陕西

三秦大地的每一寸土壤都饱负历史的厚重内涵,以文明见证者的姿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去陕西自驾游的最佳季节是每年的春季到秋季。有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西安城墙,大唐芙蓉园,华清池,翠华山,黄帝陵,骊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巢堡国家森林公园,秦始皇陵等陕西景点。

华山仙掌首一景

华山仙掌首一景

仙掌是华山奇景之一。掌迹在东北处的仙掌崖上,在华山车站附近才会看得真切,它五指具备,宛如左掌。关于“仙掌”的来历,还有一段奇妙的传说;相传,山西首阳山和华山相连,黄河水流到此,被山阻挡。于是华山下的华阴、潼关、朝邑等县,便成了一个湖泊。是巨灵神右手推首阳山,左手推华山,才将两山推开一条狭谷,黄河水便向东奔腾而去。巨灵神的左手印留在华山上。所以称为 “仙掌”。当然,仙掌乃是一种自然现象,并非带有仙气。但它作为关中八景之首,的确是可任人观赏的一处美景。
华山
——传奇的现实
从玉泉院向南攀登,
进入华山峡谷之中,
这里路回坡陡,曲折盘旋,
或许你早已汗水涔涔;
那么,就请销憩一会儿吧,
纵目看看这里的风景:
那狮子滚绣球的奇观,
那水帘洞飞瀑的水声……
但是请你千万记住,
一定要让“毛女峰”讲一个故事,
它会慨然向你倾诉,
关于那个神奇的“毛女洞”。
在那个遥远的年代,
在那秦始皇享乐的阿房官中。
有一个官女名叫王姜,
只有十四岁的年龄;
她的家乡在千山隔阻的楚国,
是秦灭六国掳来的“战利品”。
她聪慧而秀美,
长袖善舞,尤擅鼓琴;
她日日笑脸为君舞。
夜夜抚琴为君听,
年轻的楚国姑娘呵,
内心有无言的苦闷!
暴虐的始皇赢政,
把百姓当富牲使用;
从登基那天开始,
驱使七十万人为他修建坟莹。
终有一天秦始皇快要死了,
死了还不放过活人;
他听信佞臣赵高的谗言,
挑选官女和太监殉葬墓坑;
这消息不胫而走,
名单中就有玉姜的姓名。
宫女太监惶惶不可终日,
眼看死期就要来临;
玉姜更是心中无计,
望着高大的宫墙泪湿衣裙。
阿房宫有个老太监名叫张夫,
对自己将被殉葬的消息早有所闻;
他悲愤得浑身打颤,
又镇定地思谋着眼下的处境;
自己已经年近六旬人老珠黄,
只可惜那般稚嫩的少女男童。
他终于萌发了一个决心,
事不宜迟,立即行动!
这一天深夜鼓打三更,
一辆轿车驶向阿房宫门;
轿内坐着七个官女,
年轻的玉姜就在其中。
为什么轿车深夜出官?
禁卫军拦车盘问。
张夫掀起轿帘回答,
话语镇定而庄重:
去骊山为皇上采药,
天晚前还要赶回宫中。
老太监在官中多年德高望重,
禁卫军为老公公打开了官门。
张先驱车向东趱行,
老公公望着夜空心急如焚;
快快飞奔吧,轿车,
这不是赏花观月,游山玩景;
轿车,快快飞奔吧,
趁夜色飞出牢笼,死里逃生!
轿车驰至一个三岔路口,
张夫抛车让人们各自逃生;
姐妹们抱头相注而别,
有的向南,有的向北,有的向东。
只剩下玉姜和张夫两人,
一老一小相依为命;
他们风餐露宿,晓宿夜行,
是为了躲过官府怀疑的眼睛;
他们艰难跋涉,忍饥挨饿,
过了华阴来到大山脚跟。
忽然后面远处旌旗飘摇马嘶人喊,
疑是赶来捉拿他们的官兵;
他俩急忙中慌不择路,
躲进山谷丛林中、藏身。
这荒山野岭就是华山,
危岩怪石,少有人行;
他们攀藤附葛爬上山腰,
找到一个石洞借此安身。
老太监张夫怎经得起这场劫难,
不久便病倒洞内闭上了眼睛,
玉姜姑娘悲痛欲绝,
难舍这位老人冒死拯救别人;
她把老太监遗体安放洞内,
就是如今毛女峰上的“张夫洞”。
现在只剩下玉姜姑娘一人,
谁与她能走完孤独的人生旅程?
在这亘古蛮荒的崇山峻岭,
她又怎样生活怎样生存?
腹中饥饿了,
摘山上野果,树上松子;
口里干渴了,
夏饮山溪,冬嚼冰凌;
哪里还有衣服蔽体呢?
冬裹兽皮,夏天只好全身赤精。
想念故乡和亲人吗?
抚琴铮铮寄托万般衷情;
那琴声凄切幽怨,-一如泣如诉,
群山也屏气哀伤地俯首静听。
天长日久,玉姜身上长了绿毛。
如同梦幻中的一个幽灵。
打柴的樵夫见了,
说是修练成仙的山精;
过往行人见了,
说是华山的山神显圣。
只是到了改朝换代之后,
人们才知道了事情的真情;
便把玉姜住过的地方,
叫作“毛女洞”……
听了官女玉姜悲惨的遭遇,
不禁想起了《白毛女》的剧情,
她们生活在不同时代,
命运却是那样的相同;
两千多年前的事情,
竟可以在现代发生;
喜儿被逼上玉姜的山洞,
玉姜哪能知道有人步她的后尘?
中国的封建统治太漫长了,
中国的封建压迫何等沉重!’

了解更多>>

华山西岳庙

华山西岳庙

位于华阴市区东二公里处,距西岳华山玉泉院八公里,有柏油路通达,有“天下第一庙”之称。西岳庙自汉武帝始,即被定为历朝历代祭拜西岳神的场所。由于其建筑形式与北京故宫相似,更有“陕西故宫”之称。西岳庙历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庙里的碑碣素有“小碑林”之称。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把庙址选在华山以东的黄埔峪口,建成集灵宫,到了东汉桓帝时将集灵宫迁于今西岳庙址,并将集灵宫改名为西岳庙。唐、宋、金、元几朝代又把西岳庙称为金天王庙,明清以后又改为西岳庙,人们俗称华岳庙。
  西岳庙自东汉以来,历代均有所修缮和扩建。比如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北魏兴光二年(公元455年)、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等都曾修建过西岳庙。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8年)关中大地震,庙宇倾尽。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3年)重修。到清代修葺扩建更为频繁。现在所存的西岳庙建筑,基本都是明清建筑。
  由于西岳庙是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的神庙,而非一般的宗教寺观,所以其建筑规制是极高的。它形似北京故宫,宏伟壮丽,庄严肃穆。其整个布局为重城式建筑,城为长方形,南北长525米,东西宽225米,总面积为186.59亩。座北朝南,城墙高10米,厚7米,内外均以双层砖包砌,四角曾有歇山十字顶三滴水的角楼。
  西岳庙之建筑,按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最南端为灏灵门,它有三个门洞,所以又称连三门。门上有青石匾额一方,上书:“敕修西岳庙”。连三门左右有精雕细刻的石狮和镌有满汉两种文字“官员人等在此下马”的下马石各一对。灏灵门前有一座长30米、高6米的琉璃饰物的影壁,周围有石栏杆环绕。琉璃影壁距灏灵门14米,东西为出口处,在城东西墙对应处各有一南北向木牌楼和铁旗杆一根。进了灏灵门便是一个小院,这个小院即西岳庙主城的瓮城,为一附加建筑。北边是五凤楼,又称午门,是西岳庙的大门。此系砖石城门建筑,其形雄伟,为明代遗物。下边是五个连卷的门洞,门洞宽4米,高5米,门道正中有七间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的高大楼阁。楼阁东西两端还有侧楼,有穿廊相通。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回汉两民族争纷,规模宏 伟的“五凤楼”毁于大火。五凤楼两侧有马道可以登上城墙,在此可以俯视西岳庙全景。
  在瓮城的西南侧有唐玄宗开元十二年“华山铭”残碑。据《开元传信录》载:“十二年冬十一月庚午,幸东都至华阴,上见岳神敬谒,问左右莫见,遂召诸巫问之,有阿马婆者,奏如上所见。上加敬礼,诏先诸岳封为金天王,自书御碑文,命华州刺史徐知仁与信安王林石于华岳祠南之通衢。十三年七月七日碑成,张于应天门以示百僚……其高五十余尺,阔丈余,厚四五尺,天下碑莫大也”。真可惜此碑在唐僖宗广明元年(公元880年)11月为黄巢起义军所焚毁。现碑身残存,东西长3.1米,南北宽1.6米,高2.l米,碑身为线雕走兽图案围绕,碑侧尚残存线雕的飞天,裙带飘扬,栩栩如生。碑上残存“驾如阳孕”四字为唐玄宗御书。碑座为两块巨石组成,中间用生铁铸成的线条相连。碑座四周为身高1.6米,金甲力士浮雕,虽剥蚀已甚,但残迹仍可辨识。碑座残长5米,宽3.4米,高1.17米,碑座下有阶梯状三层基石,最下层基座东西长7.9米,南北宽6米,三层共高0.9米。在基石外围0.8米处,又有石条围绕,东西长9米,南北宽7.8米,是唐代碑楼的基石。因其规模宏大,也称“天下第一碑”。
  五凤楼北是棂星门,为进人西岳庙主城第二院的大门。它是一座颇有气魄的三间琉璃瓦建筑,单檐歇山顶门楼,系明清砖木建筑。从外观看,是座瑰丽巍峨的七楼八柱形的牌楼。斗拱上雕刻有九个龙头,称之为“九龙口”,七条正出,两条斜出,以显示庙宇等级之高。三间主建筑房屋夹在四座砖砌硬山夹屋之间,显得十分稳固。彩绘全是宫殿式样,红柱、黄琉璃瓦,兰-绿色的梁枋、斗拱等。
  庙内有石牌坊四座都是明代建筑,棂星门北的那座最大。该牌坊建于明万历年间,用元雕、透雕、浮雕、线雕等技法精雕而成。牌楼共三层,顶部为雄狮抱宝瓶的雕刻,房脊雕以旋花蔓草,四周垂脊为元雕行龙,坊角有仙人团座,每层屋檐的正面均以斗拱托衬。最上层的屋檐下,双龙环抱,上书“敕建”的石额一方,背面有三皇像一方。中间横额有“尊严峻极”、“天威飓尺”八个大字,笔法苍劲。在枋、柱上分别有“八仙庆寿”、“加官进禄”和手捧仙桃的仙童图案等。背部与枋柱之间用阴阳铆样相 连,更显得人物生动。此外还有“二龙戏珠”、“双凤朝阳”、“鲤鱼跳龙门”和“帝王宫廷行乐图”等图案。在抱鼓石的石柱上,有太狮少狮上下嬉戏,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整个牌坊十分精致。院的东西方各有三座碑楼,碑楼东西有配殿,东曰“冥王殿”,西曰“灵宫殿”。过去里边有“五殿阎罗”、“七十二司”、“托塔天王”、“赤发灵官”诸神像。
  石牌坊北便是一座琉璃瓦单檐歇山顶的“金城门”,是进西岳庙主城内院第三院的大门。阔五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建筑,平面形式为身内分心槽,内外用柱,中柱随举势直通到顶。中柱前后分用三相袱,双步,半步梁承托屋面。梁与梁之间用檩、垫、枋系列承托椽子,此系清代早期建筑。金城门前有石狮一对,用砖石等物敲打可发出金属声响,所以参观游人到此都要找石击上几下。另外还有石碑数通。门后是金水桥,桥上雕栏如画。
  金水桥向北,便是西岳庙的主体建筑——灏灵殿。这是一座六十八大柱、九大梁、十三大檩、面阔七间,进深五间的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建筑。灏灵殿有“凸”形月台,周有迴廊环绕,飞檐仰翘,真算得“廊腰曼迴,檐牙高啄”了。大殿正面有“二龙戏珠”御路,御路两旁有“华山全图”和“西岳庙全图”石碑。大殿两侧,有两对相对称的歇山顶重檐御碑楼和攒尖顶八角亭,其后有御书房。西侧御碑楼内有乾隆四十二年“重修西岳庙碑”。殿内原有高大的石碑一座,上书“西岳华山之神”六个大字,为清兵部尚书左宗棠所书。还挂有慈禧太后御书“仙掌凌云”,同治御书“瑞凝仙掌”、光绪御书“金天昭瑞”三块匾额。
  据大殿内七架梁上檩记所载:大殿系清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复修。从结构上看,加上廊步,共是九间十二椽,单檐歇山顶造廊柱,金柱和内槽柱,均随举势升高。廊步一椽,外槽各二椽,内槽六椽。七架梁下有平棋天花,上绘天鹤图案。因为用了平棋,而以上部梁架的均草架形势,少有砍齿。七架梁是直径近一米的原木,其上三架五架都是原木,只是相应缩小了尺寸。各架梁间均用驼峰相支,而每层驼峰式样又皆不同。平梁上除用驼峰外,还用爪柱,其上再置大斗承托头抹华拱,两边更用义手。为了观赏,平棋以下之双步木梁为直梁,画有彩绘。
  第 三院后有一个小院,即寝宫。是封建皇帝祭祀华山时的休息之处。在寝宫院墙之北便是御花园了。御花园占地辽阔,园中有吕祖堂、望华亭、石牌坊、御书房等建筑。
  西岳庙的最北端是万寿阁。万寿阁是两岳庙城墙中线上的高台楼阁建筑。台呈十字形,台高8.9米,东西长68米,南北宽47米,台阶自下而上六十级,高台十字中心为一琉璃瓦重檐三滴水歇山式楼阁。面宽五间,周有迴廊,阁起三层,最上层的房檐下有匾额一方,上书“万寿阁”三个大字。在万寿阁两侧,又有琉璃瓦重檐歇山顶藏经楼各一座。楼为两层,在上层楼上有飞廊与万寿阁相通。万寿阁前后各有一石牌坊,在高台十字最北端还建有游岳坊。这一组建筑惜于1932年毁于兵火,但现在柱基仍在,位置未移,排列整齐,历历在目。此组建筑亦为明朝建筑。
  西岳庙内曾有数千株古柏,因是西晋太康九年弘农太守魏君实所植,所以人称“晋柏”。这些挺拔、苍劲、沉静浓郁的古柏更增强了西岳庙的肃穆、静谧。由于庙内基建砍伐,目前所剩古柏已不多了。庙内还有一些有艺术和研究价值极高的碑石,如北周“西岳华山神庙之碑”,为北周天和二年赵文渊书。碑侧并有唐乾元元年颜真卿题字,碑阴为唐开元八年所刻,“华岳精享昭应之碑”。明嘉靖四十年重刻唐玄宗御制华山碑铭。宋庆历丁亥程琳谒祠题名石刻和明李攀龙撰、郭宗昌隶书太华山记和石幢两座。还有“敕建西岳庙图碑”。清康熙“华山图碑”,乾隆四十二年“邮修西岳庙碑”。乾隆御书“岳莲灵淘”横碑以及东汉延烹四年郭香察书“西岳华山庙碑”残石等。此外,尚保存清慈禧太后御笔“仙掌凌云”,同治御笔“瑞凝仙掌”,光绪御笔“金天昭瑞”等匾额。
  华山是我国五岳之一,誉驰中外,而西岳庙亦名传遐迩。历史上西岳庙曾相当宏伟,但长期以来,屡遭破坏,使庙容减色不少。解放后,人民政府多次拔款,维修保护,并设立了“西岳庙文物管理所”,一九八八年,西岳庙被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配备了专职讲解员。

了解更多>>

华山西峰

华山西峰

西峰是华山最秀丽险峻的山峰。峰顶翠云宫前有巨石状如莲花,故又名莲花峰。华山西峰就是《宝莲灯》中沉香劈山救出三圣母的地方。现在翠云宫边上有一巨石中间裂开,如被斧劈,名“斧劈石”,旁边还树立一柄长把大斧。峰的西北面,直立如刀削,空绝万丈,人称舍身崖。
西峰海拔2082米,华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巅 有巨石形状好似莲花瓣,古代文人多称其为莲花峰、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华山永》中记述:“石叶上覆而横裂”;徐霞客《游太华山日记》中也记述:“峰上石耸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诗中有“石作莲花云作台”句,也当指此石。
  西峰为一块完整巨石,浑然天成。西北绝崖千丈,似刀削锯截,其陡峭巍峨、阳刚挺拔之势是华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华山叫莲花山。
  登西峰极目远眺,四周群山起伏,云霞四披,周野屏开,黄渭曲流,置身其中若入仙乡神府,万种俗念,一扫而空。宋名隐士陈抟在他的《西峰》诗中就有"寄言嘉遁客,此处是仙乡"的名句。
  西峰南崖有山脊与南峰相连,脊长300余米,石色苍黛,形态好象一条屈缩的巨龙,人称为屈岭,也称小苍龙岭,是华山著名的险道之一。
  西峰上景观比比皆是,有翠云宫、莲花洞、巨灵足、斧劈石、舍身崖等,并伴有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其中尤为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流传最广。峰上崖壁题刻遍布,工草隶篆,琳琅满目。峰北绝顶叫西石楼峰,峰上杨公塔为杨虎城将军所建,塔上有杨虎场将军亲笔题辞。塔下岩石上有"枕破鸿蒙"题刻,是书法家王铎手迹。

  古今文人吟咏西峰的诗文很多,唐代乔师对有《西峰秦皇观基浮图铭》,明代书画家王履有《始入华山至西峰记》,甚至唐代国子监殿试也以莲花峰为题。唐刘得仁的一首《监试莲花峰》诗写道:
太华万余重,岧峣只此峰。
当秋倚寥泬,入望似芙蓉。
翠拔千寻直,青危一朵秾。
气分毛女秀,灵有羽人踪。
倒影便关路,流香激庙松。
尘埃终不及,车马自幢幢。

了解更多>>

华山三清殿

华山三清殿

  三清殿在玉泉院西全真观旧址,为一九九七年动工重建。殿坐东向西,三开间,为十二根朱红大柱撑起的前廊式飞檐斗拱庙宇。庙整体建筑宏伟气派,镂花门窗、雕梁画栋及殿前檐墙上彩绘的三清画像和四周的祥花蔓草图案更增添了庙的庄严华丽。
  殿堂上供奉道教尊崇的三清塑像。元始天尊居中,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着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时的“无极”;左边为灵宝天尊,双手捧着一个黑白相间的圆形阴阳镜,象征着刚从无极状态中衍生出来的太极;右边是道德天尊,手拿一把画有阴阳镜的扇子,象征由太级分化出的阴阳“两仪”,这些结合起来,正是一幅道教的宇宙图。
  殿侧有石碑一通,碑阳记述全真观的历史变迁及今殿重建的情况,碑阴记述捐资建殿人的名讳及善举。

了解更多>>

华山三大险

华山三大险

出千尺幢不远是百尺峡,这里是登山第二道险关。两壁高耸,中间夹有一块从天而降的巨石,上刻"惊心石"三个大字,游人要从石下小路穿过,确实惊心动魄。此后还有仙人桥、俯渭崖、黑虎岭等小险处,就到了登山第三道险关老君犁沟,这是夹在陡峭石壁之间的一条沟状险道,深不可测,有石阶570有余。传说太上老君见此处无路可通,就牵来青牛一夜间犁成这条山沟。在沟的尽头是被称为"猢狲愁"的陡壁再向前进,就到了华山北峰。

了解更多>>

华山日出

华山日出

由于华山海拔2160公尺,东峰朝阳台又居高临险,神野开阔,故为观日出之最佳位置。旅游季节,每日黎明时分,朝阳台上,游人济济,翘首以待这最辉煌、最壮观的一刻。
是时,但见夜幕自东方悄然隐退,晨曦初露,渐渐霞光瑰丽,云源奔涌。瞬间,一轮火球喷薄而出,继而光芒四射,气象万千,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游人身心为之一振。待云雾散尽,苍松翠柏,则更加清丽悦目,美妙神奇。故而,游名山者必登华山,登华山者必观日。华山日出亦被列为华山自然风光中的重要景观之一。

了解更多>>

华山南天门

华山南天门

南天门在南峰东侧。自东峰南坡下经二仙龛、紫气台,沿崎岖小径攀援即达。为登临朝元洞、长空栈道、贺老石室、全真崖的必由之道。
  《说铃》记述:“南峰下有峡曰天门,西出当南峰之背。”可见了清初时南天门仅指升表台处通往长空栈道的石峡通道而已。通道门上方凿有“南天门”三字。
  今南天门上下两栋庙宇皆为清初所建。上庙称文昌阁,原在西峰,久圮,清乾隆年间渭南蒋公出资移建于南天门。下庙中有通道,为登临聚仙台、长空栈道的必由之径,当地人惊慌称之为南天门,两栋建筑各在一九八О处时经省政府拨款修葺一新。门楣“南天门”三字为 1978 年时陕西省委副书记李尔重所题。
  石峡通道东有坪,一丈见方,三面悬绝,上有围栏遮护,称升表台,亦称聚仙台,传因轩辕皇帝曾在此完好会群仙而名。每当春夏交接之际,道徒们常在此焚香表祭天,此时便有群燕飞来争衔其表,颇富情趣,故又有燕子叨表台之称。
  升表台东北有巨石倾斜如瓦,石下空间大小如三间房屋,故称三间房子一页瓦,为华山奇石胜景之一。

了解更多>>

华山南峰

华山南峰

南峰是华山最高峰。山间松林迤俪数里,杂以桧柏,浓荫匝地。南峰顶上有老君洞,相传道家始祖老子隐居于此。南峰顶最高处的岩石上有“真源”两个大字,此外南峰上还有老子峰、炼丹炉、八卦池,这些景点都与老子的传说有关。老君洞北有太上泉,东流涧下,今称“仰天池”,泉水终年碧绿。在其东面崖下有“南天门”石坊。南峰上还有明代建造的金天宫,又名白帝祠,供奉的是华山神少昊。在从南峰到东峰的山路上还有两处景点:一是“避诏崖”,著名道士陈抟,为躲避皇帝征召曾避居此处的山洞中;另一处是长空栈道,栈道依悬崖开凿,游人需手扶铁索木栏而过,是华山上又一险处。

南峰海拔2160.5米,是华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岳最高峰,古人尊称它是“华山元首”。登上南峰绝顶,顿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举目环视,但见群山起伏,苍苍莽莽,黄河渭水如丝如缕,漠漠平原如帛如如绵,尽收眼底,使人真正领略华山高峻雄伟的博大气势,享受如临天界,如履浮云的神奇情趣。
  峰南侧是千丈绝壁,直立如削,下临一断层深壑,同三公山、三凤山隔绝。南峰由一峰二顶组成,东侧一顶叫松桧峰,西侧一顶叫落雁峰,也有说南峰由三顶组成,把落雁峰之西的孝子峰也算在其内。这样一来,落雁峰最高居中,松桧峰居东,孝子峰居西,整体形象一把圈椅,三个峰顶恰似一尊面北而坐的巨人。明朝人袁宏道在他的《华山记》一书中记述南峰形象说:“如人危坐而引双膝。”
  落雁峰名称的来由,传说是因为回归大雁常在这里落下歇息。峰顶最高处就是华山极顶,登山人都以能攀上绝顶而引以为豪。历代的文人们往往这里豪情大发,赋诗挥毫,不一而足,因此留给后世诗文记述颇多。峰顶摩崖题刻更是琳琅满目,俯拾皆是。冯贽在他的《云仙杂记》中记述唐诗人李白登上南峰感叹说:“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携谢眺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宋代名相寇准写下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的脍炙人口的诗句。落雁峰周围还有许多景观,最高处有仰天池、黑龙潭,西南悬崖上有安育真人龛、迎客松等。
  松桧峰稍低于落雁峰,而面积大一地落雁峰。峰顶乔松巨桧参天蔽日,因而叫松桧峰。华阴名儒王宏撰称松桧峰是南峰之主。峰上建有白帝祠,又名金天宫,是华山神金天少昊的主庙。因庙内主殿屋顶覆以铁瓦,也有称其铁瓦殿的。松桧峰周围许多景观,主要有八卦池、南天门、朝元洞、长空栈道、全真岩、避诏岩、鹰翅石、杨公亭等。
  历代状写华山南峰的诗文很多,明书画家王履有《南峰顶》诗:
搔闻问青天,曾离李谪仙。
顿归贪静客,飞上最高巅。
气吐鸿蒙外,神超太极先。
茅龙如何借,直到五城边。

了解更多>>

华山灵官殿

华山灵官殿

灵官殿在华山西门上一公里处,旧称三里龛,后龛毁于水患,道教协会便筹资造殿。殿虽面积不大,但建筑精巧,雕梁画栋,殿堂上有道家护法神王灵官站像一座。
  王灵官传说名叫王善,是萨真人萨守坚的弟了,在湘阴城隍庙当需隍时,因提罪了萨真人,被萨真人一恼之下轰雷致电,焚毁了城隍庙,这才四处云游,被道家请为护法神,象佛家供奉韦驮一样,进了道家经典。又传王灵官为唐太宗时人王恶,“有臂力,性刚暴质直。”曾因为民除害焚烧一江怪古庙,致怪风大作,幸值萨真人赶到,作法反风灭妖。玉帝欣赏王恶疾恶如仇,敢作敢当,便封他为豁洛元帅,赐金印掌监察之职,后被道家尊为护法神。

  今殿内王灵官的形象高约七尺,威武凶猛,红脸膛,额上还有一只眼,三目圆睁,锯齿镣牙,虬须怒张,披甲执鞭,确有震妖降魔气魄。殿两边有楹联曰:三眼分明遍观大地;一鞭威武永护南天。

  王灵官在华山可说是恪尽职守的。传说华山原有猴子,很顽皮,常偷食庙观供果,又经常搔扰众道不得安宁。众道但请求王灵官挥鞭将猴子赶到峨眉山去了。此举虽让道士们得了暂时的安宁,却让华山绝了猴子嬉戏的热闹景致,这不能不说是华山人的一大遗憾。

了解更多>>

华山金锁关

华山金锁关

金锁关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楼般石拱门,是经五云峰通往东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锁关后则无路可通。杜甫《望岳》诗中“箭栝通天有一门”就是指的这里。道家认为,华岳为仙乡神府,只有过了通天门,才算进入仙境。所以有“过了金锁关,另是一重天的”的民谣。

  关门城楼始建于唐,明末道士胡真海进行了大的改建和修葺。康熙十八年道士阳隐重修。民国三十四年道士袁高善重修。1955年道士韩法升重修。由于天灾人祸,原建筑毁废仅存残迹。1985年人民政府重筑关门,形制规模皆佳于前。

  金锁关北接五云峰,南控华山主峰,东西两侧壑深千丈,关前仅有一米完的台阶石径。环周古松苍翠,奇石林立,常有祥云环绕,风光非常迤丽。站关前,北可观锦鸡守玉函奇石,西能望老虎口景观。关内关外登山路两侧铁索上情侣锁、平安锁,重重叠叠,红绳彩线迎风摇曳,不失为关前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