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的每一寸土壤都饱负历史的厚重内涵,以文明见证者的姿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去陕西自驾游的最佳季节是每年的春季到秋季。有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西安城墙,大唐芙蓉园,华清池,翠华山,黄帝陵,骊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巢堡国家森林公园,秦始皇陵等陕西景点。
州西四十里,由麻涧镇脐扳南上十里许,有飞石嵌空,大可覆数百人,中位观音像,因名“大悲岩”,岩后水自石出,曰白龙泉,祷雨辄应;亦名“灵岩”,槛外即临绝望,壑南峰峦突起,名香炉山,右侧建毗卢高阁,上出重霄,下凭远岫,周围白松以千计。 [注释]毗卢高阁:指佛寺。此景在今商州市麻街镇境内。
了解更多>>
略阳县灵崖寺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风景旅游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堪称蜀道明珠。灵岩寺素有“陕南小碑林”之称,寺内藏有汉代至今的近二百余通碑碣,著名的汉代书法名碑《郙阁颂》也在寺内。 《郙阁颂》,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当时,是为纪念汉武者太守李翕修剑阁栈道而书刻的。故全称《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 《郙阁颂》摩崖是我国珍贵的汉代刻石。它的书法,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汉隶八分──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浓郁,体态赫奕,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确为我国的艺术精品,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名就遍及海内外,为历代文学家、书法家所推崇,各种金石学专著和杂记,各种书法专论或专著,多有著录,仅《隶辨》就录有128处之多,其价值极高。近年来,日本书法界,多次远渡重洋,长途跋涉,前来目睹这块东汉摩崖刻石瑰宝,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汉《石门颂》,《西狭颂》,并称我国的“汉三颂”。 灵崖寺景观 石刻原在略阳徐家坪jie[穴且]口村郭家地,(古名,析里;又名白崖)1979年12月,农民修乡间公路,《郙阁颂》受损,后被迁至灵崖寺,粘接复原,嵌在前洞石崖边,摩,崖高170公分,宽125公分,全文十九行,第六、十二行为十一字,第十五行为十八字,其余每行二十七字,共计四百七十二字,现存二百二十字,右上额有古代拉船纤绳磨损的印痕七道,最长约20公分。因摩崖刻石地处拐弯,古代纤夫借此勒绳以省力所致,今可见其勒痕。 到南宋理宗绍定三年(1230年),沔州(今略阳)太守田克仁幼时就很爱书法,曾临摹过《郙阁颂》,当他任沔州太守后,得知《郙阁颂》就在沔州,喜之不尽。当他见原刻露处江边,受风雨浸蚀,剥落日甚,恐久而绝迹,便仿原刻形制大小,重刻于灵崖寺,即今灵崖寺奈何桥的右崖上。至明万历时,刻石右上角剥落尤甚,斜痕长102公分,知县申如埙补刻,并在石尾加上“知县申如埙重刻”七字。晚明以来,申如埙补刻而冒“重刻”的《郙颂》摩崖,因字迹清显,拓印流传,造成混乱,有的妄断为申如埙重刻。 因《郙阁颂》摩崖的书法价值极高,长期以来传为书法家蔡邕撰书的。到元末,又因高则诚编《琵琶记》戏曲时,将蔡邕演绎为“状元”,流行广泛。因此,群众就讹传“蔡邕撰并书”的《郙阁颂》摩崖称为“状元碑”。讹误相传,一直至今,故旧的省、府、县志以讹而载。 但历代碑石研究者,如:南宋·洪适《隶释》,明·赵[山函]《石墨镌华》,清·翁方纲《西汉金石记》,清·王昶《金石萃编》,清·陈奕禧《金石遗文录》以及朱剑心《金石学》等确认:析里桥郙阁颂为仇靖文,仇绋书。二仇因当时地位低下,其生平不详。
凌云洞位于陕西省蓝田县,唐代大诗画家王维隐居的辋川照壁山腰,是蓝田溶洞群的姣姣者。洞内钟乳石琳琅满目,在霓虹灯光衬映下,绚丽多姿,蔚为壮观。
亦名文笔塔。位于城西300米处东山岗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塔底层周长33.9米,通高30.8米,共13层。通体砖砌结构,呈八角柱体形。塔层层砖雕斗拱脚檐,木椽挑檐角,并挂有风铃,迎风叮当,如同奏乐。塔顶为圆形砖拱,上覆琉璃碧瓦。塔内有砖阶和木梯,游人可拾级而上顶层俯视古城景色。凌霄塔旧为榆林八景之一:“南塔凌霄”。
临潼,南依骊山,北俯渭水,因有临河和潼河分别从县城东西两侧穿过而得名,自古以来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临潼县历史悠久,历代曾先后建城十几座,迄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著名的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秦献公的“商鞅变法”、30年代的“西安事变”都发生在这里,历史文物丰富。 临潼博物馆位于临潼区东侧,是一座以陈列出土文物为主的地方性博物馆,紧靠华清池,红柱挺立,回廊曲绕,别具一格。该馆建于1979年,占地6600平方米,陈列面积约600平方米。沿袭中国北方四和院的形式,馆内设有周秦艺术室、唐代佛教艺术室、汉唐艺术室三个陈列室和一个碑廊,收藏自新石器时代至明清时代文物共1万余件,包括大量的珍贵文物,其中有最早的西周青铜器、唯一记载武王伐纣的遗物,有从唐庆山寺遗址出土的金棺银尊、释迦如来舍利宝帐(属于极为珍贵的佛教文物),此已被列为国家级特级文物。
良周遗址位于陕西省澄城县刘家洼乡良周村北,为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的遗址。 遗址中心区为一壕沟环绕成长方形,此范围内遗迹密集,出土遗物较多。其东部偏北有一座建筑基址,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较大。遗址范围内发现有多处柱础石,另见有云纹瓦当、砖及大量瓦砾。在筒瓦、板瓦上有“犬亭”、“大匠”等陶文戳记,在璧纹空心砖、滴水砖和铺地砖上有“宫”、“与天无极”等字。 良周遗址作为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内涵丰富、保存较好的大型宫殿的代表性遗址,对研究秦汉时期关中地区的行宫布局、宫殿结构及其用途有较高历史和学术价值。
炼丹炉在南峰西北孝子峰。相传为太上老君炼制金丹的地方,故峰又称丹峰。旧有庙宇建筑,但规模较小,庙前设有铁制丹炉一座,氢《三才图会》载,“炉径丈余,高可六尺。”《玄怪录》中所载的浪子杜子春丹房奇遇的神话故事即发生于此。 原庙宇建筑毁于文化革命时,铁制丹炉也被推入沟壑。现规模宏伟,风格别致的庙宇建筑为一九八八年重造。今庙前石雕丹炉,径三尺,高丈余,刻工精美,风格古朴。 庙宇四围多五角红枫,每当秋深霜浓时节,片片红叶与丹炉相映成趣,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且此处南望,又是观金龟朝三公的最佳位置,游人常于此留连忘返,驻足不前。明时王来宾有《炼丹炉》诗: 外药原来与内同,仙人炼气此岩中。 千年丹灶依然在,一窍能通造化工。
又名华山灵光,为华山十大谜之一,因自然光气使然。此奇观出现在华山南峰。是时,在一片轻雾上方,突然出现一团彩虹般的光晕,光晕正中有一阴影,恰如佛身,或坐或立,惟妙惟肖。明时,湖广巡府魏光绪在1617年游华山时曾于南峰见过这种现象,并载入他的《华游记》中,记曰:“东壁赤光大作,分成五彩,倏散忽聚,顷遂无有。嘻嘻,原为乎来哉!”他惊叹这种现象之奇异,在崖壁上题了“神明奥区”四字。 据科学测定,这种奇观的出现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是雨后初晴,空气湿润,云雾轻漫,阳光朗照。其次,游人所处位置适当。阳光从游人后方照射,将游人身影投于云雾,然后折射进空中光晕,光晕中佛影即为游人自己。因为此种奇观在会山并不多见,能遇上一观的游人更为稀罕。然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有摄影家将其抢拍下来,印成画册,使无缘一见的游人随时观瞻。
雾淞,俗名树挂,本为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在气温降到0℃以下与空中细枝针叶等线状物体接触所形成的白绒状飞相。由于华山海拔高、昼夜温差较大,峰头又多苍松翠柏,故这种现象每每出现,便成为华山一景。 观赏莲峰雾淞的最佳时间在初冬。至此时,华山峰头,折昼量朗,认晚潮湿,翌日早晨,一张雾网笼罩峰巅,本来青翠欲满的松钱,全挂满了白绒绒的小花。昨日明净的岩石、枯黄的小草也都摇身一变,披上了晶莹闪亮的白纱。整个华山犹如冰雕玉琢,纯净洁白。这突然的、魔术般的变化,常令游人赞叹不绝。 近年来,每至秋末初冬,文人雅士常不惜时间,住宿峰头,等待观赏美丽的莲峰雾淞,于是便产生了许多有关华山雾淞的摄影、绘画、诗歌等艺术作品,且流传甚广。
李自成行宫位于榆林市米脂县县城内、米脂中学校园里。依山傍水,好风光。登上行宫以后,四下里的风景尽收眼底。作为典型的明清古建筑,行宫有着令人赞叹不已的精致之美,许多美术和建筑专业的学生都曾到此处参观学习。 盘龙山原名马鞍山,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自成行宫是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国后,其侄李过奉命回米脂修建的。行宫依山据险,前后2层90级台阶,将秀丽别致的乐楼、梅花亭、捧圣楼、二天门以及凌空而立的玉皇阁联结托起,蜿蜒有序地直上山巅。在山顶一块空阔的平地上建有巍峨、富丽的启祥殿和兆庆宫。其建筑雄奇挺拔,气势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