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的每一寸土壤都饱负历史的厚重内涵,以文明见证者的姿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去陕西自驾游的最佳季节是每年的春季到秋季。有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西安城墙,大唐芙蓉园,华清池,翠华山,黄帝陵,骊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巢堡国家森林公园,秦始皇陵等陕西景点。
州西仙娥溪之南岸,绕西山一湾,南北约五、七里,旷土平畴,桃林栉比。 [注释]栉比:像梳齿一样密密排列。此景在今商州市二龙山水库区内。
了解更多>>
希夷祠为玉泉院的主要建筑,希夷祠在院之最高处,是贾得升为祭祀陈传所建的祠堂。陈传,字图南,号希夷。因其隐居华山,不仕朝廷,所以宋太宗赐号希夷,取意陈传的追求高妙深远,无从感知。传说陈抟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立遗嘱给徒弟贾得升,要贾得升在自己仙逝后把太宗皇帝当年所恩赐的仙鹤、鞍马等原物归还朝廷。宋端拱二年(989)陈传化形于华山峪石室,贾得升便遵照师傅遗愿,云朝廷 见宋太宗。太宗睹物思人,感慨万千,又把这些遗物回赐贾得升,还赐钱五百万,要贾得升在云台观营造北极殿,以实现陈抟生前的心愿。所余之资,贾得升便为师傅建造了这座祠堂,并塑造金身,虔心供奉。明万历三十六年,知县朱官谒祠,观“堂宇隘而窗扉羲”便重新修葺扩为今置。祠堂两边各有配殿三间,今为华山道教协会办公处。祠堂前 有五楹厅堂,祭祀者须穿堂而过。今堂上奉全真教华山 创始人郝大通塑像。祠堂前还有古树两棵,一株为紫微,俗名 树,游人轻抚树干,枝叶便晃动如抖;另一株曰蜡梅, 每至寒冬腊月,梅花含苞怒放,星星点点如同蜡塑,奇香扑鼻。祠堂后原有二臣塔,为埋葬宋王朝使臣尸骨之处。人传二使臣来劝陈抟 应诏辅佐朝廷,被陈抟谢绝,遂亦看破红尘,束发作了道士,后便仙化于此。 地点:陕西、华山 图片可上:http://www.88trip.com/Photos/452/202_1.htm
丰镐遗址,丰、镐两京,也称宗周,位于长安区西北部的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是西周王朝近300年间的政治、经济中心。 丰镐遗址中心区域面积约15平方公里,已发现大型夯土基址约30米处。沣东的五号建筑基址呈“工”字形,中部主体部分南北长59米,东西宽23米。这些建筑群屋顶施瓦,有较完善的排水设施,可能是王室或重要贵族的宫殿和宗庙遗址。沣西张家坡格沣东普渡村一带,是两京内规模最大的公共墓地,至今已发现墓葬上万座。王室贵族和内候伯的带墓道大墓,平面分为“甲”字形和“中”字形两种。一般有车马坑、马坑陪葬,多出有成组的青铜礼器,陶器,还有铜兵器,工具、车马器及玉石装饰品、漆器等。 遗址出土的大量铜器中,不少为铸铭重器。其中的盂记载周王内宫遴选宫人,宫婢之事;多友鼎有铭278字,记载历王时期反击猃狁的事件,都是研究西周史的重要资料。
位于城南60公里镇川镇石崖底村悬空寺山崖之石山峁。据《续资治通鉴》载,该城由西夏国相梁乙埋始建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由于地处险要,一直是宋与西夏反复争夺的军事要冲。宋神宗元车四年(1081),罗兀城终为宋军占据,后改名同武城。此城遗址北、东、南三面临崖,西面为山坡,城垣呈三角弧状,尚清晰可见。周长约2公里,残存城墙高3米,宽4米,夯土层厚为12~14厘米。东侧、北侧各有城门遗址1处,宽3.5米。遗址内里东低西高状,城内遍布砖、石、瓦、瓷、铁等残片。1987年,经陕西省文物普查队鉴定,这些残瓷片大多为宋代瓷碗、碟、瓶的圈足、瓶足和口沿、颜色有胎灰白,青白和白底黑花等;釉有青绿、褐、墨绿和牙黄等,纹饰有耀州窑青绿印花、褐色蔓草绘及开片青瓷等多种。出土文物有兽面滴水、覆莲柱础和宋代简板等,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学院简介 办学理念: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一切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校 训:诚、健、博、能 西京学院是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一所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高校,以实施本科教育为主,同时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院以来,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立了“三个一切”的办学宗旨;树立了“诚、健、博、能” 的校训;培育了“奉献、无畏、创新、高效”的西京精神。学院坚持“立足陕西、面向西部,辐射全国”的服务方向,为西部大开发培养了一批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学院现占地1624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43.1%,三季花香、四季常青,被评为西安市“绿色大学”;教学仪器设备值6183.25万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92.61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各种期刊729种;校园各类体育设施完备;建有设备先进的校电视台、广播电台和闭路电视系统;教学楼和学生公寓、食堂条件优越,各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院2000年3月成立党委,党、政、工、团组织健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重视在青年学生、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中发展新党员,近年来共发展党员1735人。精神文明和党建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2003年10月,党委书记任万钧作为全国民办高校惟一代表,出席了全国第十二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并介绍了经验。
“西津寺”古称“宝峰寺”,座落在神木县马镇镇南沿黄河之滨七里处的石山上、占地五亩,始建年代不详,据府谷县志和碑记载,曾于元代中统三年(公元1263年)、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多次扩建维修。清末此寺庙达到鼎盛时期,有数位僧人主持佛事,钟声悠扬,香烟缭绕,与佳县“白云山”遥相呼应,成为完整的佛教寺院。 本世纪三十年代该寺庙遭兵火焚烧,甚为严重,使一座依山傍水,有占地150亩约十三万多株古柏环绕中的古刹毁于一旦。仅留寺庙残痕、古柏林带和雕刻精制、造形美观、栩栩如生的石狮一对。还有(公元1496年)重修该寺时立龙头龟座碑石一块,碑阴、碑阳两面刻有文字,正笔楷书,字迹清晰,记载寺院历年来修缮情况。 令人不得其解的该寺庙周围柏树林带,长势不同于其它柏树,树纹全部向左扭转,当地百姓流传着多种说法。现该林带受到国家林业部门的管护。
以猴山自然风景区为主,包括西北部山区的原始森林,薛峰水库及赵廉坟.登上猴山,面对世外桃园般的秀丽景色,使人顿生返朴归真之感。
华山西峰,海拔2082米,又因石叶如莲瓣覆盖峰巅,古时又名莲花峰。它是由一块巨石浑然天成,西北临空,绝壁悬崖如刀削锯截。东南陡坡下松柏苍翠,清泉如琴。峰南有一通道,长300余米,一面为绝壁,一边是斜坡,也是华山险道之一。西峰景观很多,可以看到翠云宫、斧劈石、摘星辰、舍身崖、巨灵足、杨公塔等。 峰顶有翠云宫,前有巨石,石中有一大裂缝,犹如斧劈俗称“斧劈石”,传说是沉香劈山救母处。故事说民间有位书生刘彦昌进京赴考经华山,与华山娘娘相爱,生一子名沉香。娘娘乃是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娘娘之兄二郎神杨戬认为妹妹私配凡人有失仙体,把她压在西峰 大石下。沉香成人后,刻苦学艺,终于战胜恶神杨戬,用宝斧劈开华山救出母亲。 斧劈石的北边有一巨石名“摘星石”,在此处你可以举手摘下星星。所以这里石刻有“青天在握”、“高可留云”、“独立振衣”等。明清时期,王来宾游山至此,留下了《摘星石》诗,诗曰:“我来共上摘星石,奇石凌峰应上台。举手欲摇星斗近,云堆石下即蓬莱。”北边为“守身崖”,又名“舍身崖”,“守身崖”三字是米万钟书写,李人龙雕刻的。最北边是杨虎城1931年来华山时建的杨公塔,塔身六面,分别书有“一览众山小”、“造化钟神秀”、“俊拔在寥廓”、“西镇何崇穷”、“如此方为岳”。
·西北政法学院简介 西北政法学院坐落于闻名中外的古都西安,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的高等政法院校,是国家培养高等法学和其他社科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是西北地区高等法学教育与法学科研中心;学院具有60多年建校历史,其前身是1937年9月成立的陕北公学。后经历了延安大学、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干部学校、中央政法干部学校西北分校,1958年经中央批准,正式成立西北政法学院。建院以来,已培养法律及各类专门人才近5万人,同时,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院正在迈向以法为主、经、管、文、哲、工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型大学。 学院主要培养德才兼备,懂法律、懂经济、懂管理,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能够适应新世纪从事司法、管理、经贸、新闻、外语等实际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院面向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招生。具有留学生招收权。 学院设有七系二院,有22个本科专业:法学、治安学、侦查学、边防管理、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哲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市场营销、英语(法律英语)、新闻学(法制新闻)、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和刑事科学技术。法学专业第二学位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在校本科学生9854人。近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80%以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由教育部与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共建。现为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也是全国设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我国西北地区现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源地。在“建设西北”、“开发西北”的时代呼声中,著名爱国人士于右任先生、杨虎城将军选址中国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杨陵,于1934年创办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七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校71年来,始终坚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以推进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为我国农业及农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一代又一代师生秉承“诚,朴,勇,毅”的校训,心怀社稷,情系苍生,承远古农神后稷之志,行当代“教民稼穑”之为。在“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优良传统感召和传承下,多名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农业科学家在校执教和从事科学研究,在各自的教学和研究领域为我国的农业科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