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崇明县城东五里金鳌山南端,为宝岛四大古刹之一。始建于宋朝淳佑年间(约于1241至125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崇明岛内历史最悠久、历经朝代最多、遭受建、拆、扩和变迁最多的古刹。最初由四川僧人来崇建造,先定名为“富安寺”,后元朝延佑五年赐寺额“永福寿安寺”,后经宋、元、明、清四个封建朝代的不断修缮和扩建,寺内的大雄宝殿、选佛堂、千佛阁、忏堂、沧海阁、天王殿、玉莲池、紫竹林、清远堂、丰乐亭、月圃诸胜等建筑琉璃金瓯、浮光溢彩、画栋彩柱、雕门透窗、金碧辉煌、相互辉映,两株五百年树龄的银杏树,直径盈尺绿荫覆地,构成一处庞大的寺庙建筑群,与金鳌山相依,既有深山古刹之神韵,又有平川名寺之风华的寺庙风光。鼎盛之时,寺内房屋数百、僧人上千,终日香火不断,朝拜者络绎不绝,曾形成三大宗教学派,讲经诵经梵音袅袅。寺内三尊铁铸三世如来佛像,均重达数吨,宝殿门前屹立一只雕龙描凤大香炉,高达二米,三米余高一只宝鼎重达两千余斤,钟鼓楼内一只重达两千余斤的大钟和全皮大鼓,每日暮鼓晨钟余音袅袅,一派梵音诵吟、群僧跪拜,木鱼声声、经颂不绝的盛况。
三中全会之后,在广愿法师四处斡旋、广为化缘、奔走呼号之下,于一九八三年重建三圣殿、天王殿,重塑香樟木释加牟尼佛像和诸神彩塑金像。之后寺内建大雄宝殿九栋十三架,气势宏伟雄伟,塑造有三世如来、文殊、普贤、海岛观音等十六尊佛像,并拟在原有遗址上重建方丈寮、藏经阁、钟楼、鼓楼、功德楼、弥勒宝塔、放生池等建筑,与原有的金鳌八景连为一体辉映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