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湖南

湖南

湖南

湖南的名胜古迹很多,有岳阳楼、洞庭湖、岳麓书院、马王堆汉墓、炎帝陵、天心阁、凤凰古城、桔子洲、韶山毛泽东故居、新民学会旧址、清水塘革命纪念馆、自修大学旧址、浏阳文家市会师旧址、刘少奇同志故居、杨开慧同志故居、雷锋纪念馆等,另有衡山、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等。6月-10月是去湖南自驾游的最佳时间。唐代诗人谭用之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句,湖南故又有“芙蓉国”之称。

衡山浯溪碑林

衡山浯溪碑林

浯溪,是发源于双牌县阳明山的一条小溪,流经祁阳盆地看在县城南郊2公里处的古渡口流入湘江,这里溪水两侧和湘江的南岸五峰陡峭,古树茂盛,不管是唐朝的梓树,还是宋朝的柏树和元、明、清朝的松树、檀树,都是郁郁葱葱。
  
  在浯溪的山上,布满了奇形怪状的岩石,有的像怒吼的雄狮,有的似飞跃的猛虎,有的如卧伏的老牛,有的如同搔首弄姿的小猴,景观十分奇特。
  
  浯溪碑林,位于祁阳县城南2.5公里处,依傍湘江,北临湘桂铁路,东靠湘粤国道。公元763年,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元结出任道州刺史时,乘舟逆湘江而上,路过此地,爱其胜异,将溪命名浯溪,再创"峿"、" ?"二字,将峿山命名"?台",修的亭命名"?亭",合称"三吾"。有"浯溪胜境,雄冠三湘"之称。   
  
  浯溪不仅山奇水秀,在文学史和书法史上更为后世称道。公元764年,元结写下了《大唐中兴颂》,记述安史之乱。嗣后,由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刻于9.6平方米的摩崖之上。元文、颜字,加之天公造就的峭岩,文奇、字奇、石奇,世称"摩崖三绝",被尊为国宝。历代文人学士到此游览,呤诗作赋,铭刻石上。自唐、宋、元、明、清以来,留下的诗、词、赋、文等摩崖石刻505方之多,形成了驰明中外的诗海碑林,对史学、文学、文字、书法的研究保存了珍贵的资料。浯溪碑林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祁阳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的故乡。现今浯溪园内建有陶铸铜像及纪念馆。

了解更多>>

衡山芙蓉峰

衡山芙蓉峰

位于邵阳县,它座落在塘田老街背后,与塘田战时讲学院旧址隔江相望。芙蓉峰因其形而得名。在峰脚下有宋代的摩岩刻石“芙蓉峰”三个大字。芙蓉峰相对高度约六百米,峰顶有石凳、石桌、相传是仙人坐过的地方,又称仙凳、仙桌.
特 色: 芙蓉峰拔地而起,高耸入云,一峰独秀。
游玩线路: 有石凳、石桌、等组成

了解更多>>

衡山邺侯书院

衡山邺侯书院

由半山亭北上,过竹林道院景点即至邺侯书院,此处距半山亭约有1公里。
邺侯书院名气很大,是为纪念唐朝宰相李泌(公元722-789年)而在其隐居读书处所建,李泌后来被子封为邺侯,故名。
书院为青石墙黄琉璃瓦覆顶建筑,门前柱刻“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云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霞”楹联。

了解更多>>

衡山祝圣寺

衡山祝圣寺

祝圣寺坐落在湖南衡阳市南岳区的南岳山脚下,是南岳最大的佛教丛林,该寺是国务院确定的汉地佛教重点寺院。
  该寺历史悠久。据《南岳总胜集》记载,夏朝的君王大禹在这里修建了清宫,唐代高僧承远(712-802)在这里创建寺庙,名叫弥陀台寺。由于承远法师信奉净土宗,以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和追求西方极乐净土为宗旨,这里也是净土宗的道场之一。弥陀台寺自建立之后即成为天下名寺。宋徽宗赐名"神霄宫",后又改名胜业寺。清朝康熙帝南巡,大兴土木,把它扩建成行宫,规模宏伟,后因康熙没有来此而改名祝圣寺。
  祝圣寺周围古树参天,奇花异草众多。殿堂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金碧辉煌,曲径通幽。从牌坊高耸的山门入寺,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大雄宝殿、说法堂(楼上为藏经阁)、方丈室四进大殿。东边厢房有客房、斋堂、香积厨、药师堂、库房、祖堂。西边厢房有禅堂、万古不磨(今接待室)、罗汉堂等。此外还有不少僧舍库房及招待所等建筑。
  祝圣寺最有特色的艺术品是罗汉堂的罗汉像。这是清朝光绪年间,祝圣寺僧人心月和沿根据常州天宁寺的五百罗汉拓本,经过三年的艰苦的艺术再创造,在青石上雕刻而成。所刻罗汉神态、动作因人而异,有的执禅杖,有的挥禅帚,有的闭目养神,有的笑容可掬,有的怒气冲冲……形象生动传神,造型千姿百态,雕刻精致细腻,是祝圣寺的一座艺术宫殿。可惜十年动乱中遭到严重毁损,保存下来100多尊。近年来,祝圣寺精心加以修复。

了解更多>>

衡山祝融峰

衡山祝融峰

祝融峰
祝融峰离上封寺不到一里,是南岳最高峰,海拔1290米。
祝融峰的名字与上古的神话有关,相传祝融是黄帝身边的大臣,是火神,他曾以衡山为栖息之所,死后葬在衡山的最高峰,后人便以它的名字命名该峰。
祝融峰上有祝融殿,因山高风大,所以建筑是用坚固的花岗岩砌墙,以铁瓦盖的顶,殿宇凌风傲雪,巍然屹立在绝顶巨石之上。殿后有望月台,是一块高耸的巉岩,上有石刻,字迹清晰可辨.
祝融峰挺拔突起,高出芙蓉、紫盖、天柱、祥光、烟霞、轸宿诸峰之上,据新编《南岳志》载:祝融峰,海拔1289.8米,位于北纬27度18分6,东经112度41分05,是南岳七十二峰的最高峰和主峰。它是根据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相传祝融氏是上古轩辕黄帝的大臣,人类发明钻木取火后却不会保存火种和不会用火,祝融氏由于跟火亲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黄帝就任命他为管火的火正官。因为他熟悉南方的情况,黄帝又封他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后又葬在衡山。为了纪念他对人们的重大贡献,将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语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让他永远光明。
祝融峰顶有祝融殿,原名老圣帝殿,明万历年间(1573—1620)始建为祠。现在的建筑是后来重新修建的,殿后岩石上装有石栏杆,北山风光尽收眼底。
在祝融殿的西边,有望月台,月明之夜,皓月临空,银光四射,景色格外明丽。游人站在台上,欣赏月色,较在平地上别有一番景象。即使月亮西沉,这里也留有它的余辉。正如明代孙应鳌的诗所描绘的:“人间朗魄已落尽,此地清光犹未低。”幽妙的情景,可以想见了。
祝融峰附近寺庙林立,其南面有上封寺,隋代以前叫光天观,是道教活动的地方。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下令改为上封寺。上封寺的正前方是南天门。上封寺后的山上有观日台,现设有气象台。在观日台旁边,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观日出处”四个大字,在秋高气爽,特别是雨后初晴的日子里,游人可以看到“一轮红日滚金球”的奇景。

了解更多>>

衡山朱陵洞

衡山朱陵洞

“洞里春光无限,星灿烂,都应是云中剑舞光按。”“仙户启,石乳侧垂银蒜。”这是明末清初大思想家、文学家王夫之《咏朱陵仙洞》的词句,此番描绘,风光奇异,有琼宫玉宇般景色。这个“神仙洞府”,就是衡阳八景之一----朱陵洞。
朱陵洞在石鼓山东侧的悬崖下,是道家的所谓“洞天福地”。传说唐朝天宝年间,有个叫董奉先的道士曾在洞内炼丹,因而得了仙洞之名。又传此处有洞通衡岳,这是是后洞,前洞在南岳山底下,首尾相通。还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人从南岳到衡州来卖豆腐,由这个洞出入,来回一百多里的路程,只一个早晨就可以往返。但实际上这个洞不过几平方米宽、两米多高,并没有什么深奥的地下通道。人们赞美朱陵洞,不因虚无缥缈的仙迹,而只因蔚然大观的诗词。“朱陵洞内诗千首”,它以诗词名冠三湘。唐宋以来,许多诗人墨客,在此乘兴作赋吟诗,常常把诗词刻在岩洞石壁的内外,被衡阳山水所陶醉的杜甫、韩愈、张籍、吕温、杜荀鹤、范成大、文天祥等文坛名士,都用诗抒发了他们的情怀。“洞里瑶光应不夜,步虚人入水晶宫。”(王在晋:《朱陵洞》)这是多么绮丽的风光啊!
这个洞可能是几千年以前经过湘水冲击而形成的溶洞,内壁上留下历代诗人们的作品,年久月深也残缺不全了,尤其是日寇的狂轰烂炸,里面的碑文、镌刻都被破坏了。解放后,只剩下小洞的残边及洞口上“朱陵后洞”和“东崖”几个镌刻大字。近几年,又设法恢复了洞的原形,在我国传统优秀诗歌的熏陶下,朱陵洞将会激发出新的诗人们写出更多更好的诗。

了解更多>>

衡山忠烈祠

衡山忠烈祠

南岳忠烈祠位于湖南衡阳市距南岳古镇4公里处,这里峰峦错峙,松柏掩映,溪水环抱,公路盘纤,既山重水复,亦爽垲向阳,是理想的建祠之所。 整座祠宇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按前低后高地形布局,依次为牌坊、七·七纪念碑、纪念堂、纪念亭和享堂,除纪念碑、纪念亭为纯石结构外,其余皆为石墙碧瓦,单檐翘角。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中国的开端“七.七”事件爆发,一声蓄谋已久,旨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从此全面开始。到1938年底,中国军队虽然顽强抵抗,无奈装备欠佳,训练不力,被日军侵占了半壁江山,无数爱国将士鲜血染红了中华大地。

此时,广州和武汉相继失守,处于大后方的湖南省战略地位异常重要起来,成为武汉之后的又一处搞战大本营。南岳衡山素有五岳独秀之誉,公路铁路水路交通异常便利。由国民政府军事委员长蒋介石亲自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南岳军事会议”,当时还邀请了中共中央副主席周恩来和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重,携手抗日。

在这个会议上,许多将领提到阵亡官兵多“暴尸战场”,不能掩埋,言者伤心,听者敛容。蒋介石听后对此非常痛心,会后把陈诚、薜岳两位将军叫来,郑重安排了修公墓的事。

后陈诚调任四川,而薜岳兼任湖南省政府主席,所以建公墓的事基本上由薜岳在主持。

由于此期间一直在与日军交战,加上勘察、征地、筹款等前期准备工作,一直到1940年9月10日,南岳忠烈祠第一期工程正式破土动工。第二期于次年11月5日兴工,至1943年6月全部竣工。7月7日,南岳忠烈祠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大典,主持者薜岳在忠烈神位前恭读祭文,郑重宣布“抗战以来,各忠烈将士,即日入祠,岁时奉祀”,第一批入祠的将领有张自忠、郝梦麟、佟麟阁、赵登禹等三十八名。

忠烈祠建成后,1944年,南岳沦陷,遭日军破坏,后又在文革中被红卫兵毁坏得厉害。

1984年,胡耀邦到此瞻仰,87年全国政协提出修复意见。直到1992年,由当地政府全面修复。96年被中央政府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更多>>

衡山县

衡山县

巾紫峰,观湘洲,康王庙,是县内主要旅游地。巾紫峰有毛泽建烈士墓;观湘洲自然风光奇秀;康王庙是大革命时期中共衡山地方工作委员会旧址。均已向游人开放。

了解更多>>

衡山水帘洞

衡山水帘洞

自南岳镇向东北行约4公里,入曲折小径,过石桥,沿溪行百步许,便是水帘洞。它坐落在紫盖峰下,人称“紫盖仙洞”。洞夹在吐雾、香炉两峰之间,山光水色,相映生辉。水帘洞的水,由紫盖峰分支而来,经山涧汇入石洞,洞宽二、三丈,深不可测,水满溢出,形成二十余丈飞瀑奇观,银光夺目,寒气逼人,它与石壁间隔尺余,是一道燕飞不进、风吹不散的水帘。水帘洞左岸有龙神祠,祠畔有雪浪亭,以水帘瀑色如雪,声如激浪得名,颇有诗意。
门票:10元。

了解更多>>

衡山石鼓江山

衡山石鼓江山

“石鼓江山锦绣华”,这是诗人对石鼓江山的赞美,倘若你能亲临其境,必定会使你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觉得这诗句还远没有体现石鼓江山的风貌。
石鼓位于衡阳市北,海拔69米,面积约四千平方米,虽不象匡庐“跃上葱茏四百旋”那样高大,却有“一山飞峙大江边”那样奇崛突兀;也不象七星岩“削玉辰峰窗外列”那样磅礴,却有“仙洞危楼半出林”那样深邃,其山势之险,水色之秀,实为天下名山胜水中不可多得之景观。
蒸水环其右,从邵阳缓缓而来,湘水挹其左,从零陵滔滔而来,耒水横其前,从郴州滚滚而来,三水汇合 ,浩浩荡荡,直下洞庭。而石鼓正当其冲,不惧冯夷之威,力敌阳侯之怒,横截江流,泰然若素,此乃石鼓千古之奇观。
春冬四季,其景观则各有异趣:春则日穿柳岸,浪舞潮歌;夏则雾锁板桥,绿影浮红;秋则水天一色,阳鸟高翔;冬则银装素裹,寒江独钓。来雁珠晖,双塔列其前,岳屏回雁,两峰挹其后,衡岳峙其西北,五岭横其东南,钟三湘之秀气,极四时之奇观,正如宋范成大在《石鼓山记》中所写:“石鼓大踞要会,大约如春秋霸王会诸侯勤王,蒸湘如兄弟国奔命来会,禀命载书,事同轨以朝宗。盖其形势如此。”唐柳宗元赞为“水碧无尘埃。”宋朱熹誉为“江流环带,最为一郡佳处。”元黄青老,则称为“回廊亭渊、远嶂森列,楼阁如在虚空中,盖湖南之第一胜地也。”明徐霞客在周游天下后,登上石鼓,感到分外新奇,他认为石鼓兼具“滕王阁、黄鹤楼”诸名胜之优越,“非吉安白鹭之可比。”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