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大同 大同场原名“大洞场”,命名、设场始于清代,因附近多激流飞瀑且古汉语称激流为“洞”而得名;因位于川黔接壤区域、商贸活跃而设场市。大同场前的大同河水域可通机动船只,后有可出黔入川的赤叙公路,东西有牛鼻山、洞坝山为屏。场内规模较大的建筑主要是建于清代的天后宫、禹王宫、万寿宫、王爷庙等庙宇;列入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名胜古迹有“清代议大夫陈贡珊碑”等。大同场的历史,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说有千年之久,依据是距大同场不远有马鞍山汉代古岩墓群,而大同场适宜先民聚居、生产和生活,推断形成于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时代)前后,至少有近1900余年的历史。一说是据历史记载赤水始设县治于公元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大同场极可能出现,大约有千年历史。一说是史书没有记载大同场命名、设场的确切日期,故可能是1658年(清顺治十五年)清军攻陷遵义府后随州县属清而设场命名,少说也有近400年的历史。还有一说似乎也有道理,称180年前,一个姓曾的人游说300户川民迁移至此定居,也就出现了大同场,时间在1820年间(清道光年间)。无论哪一种推断,大同场已申报省级重点保护历史文化古镇之一,却是大家不争的事实。 大同场虽然并不宽大,居民在一步之遥串房结庐相对安居,一家炒菜四邻得其味,一户谈笑邻里皆闻其声,但当你一踏上这里的街面,就会为场东场西的几珠百年老龙树历尽风雨沧桑而遐思无限,更会为雕粱琢石的精湛工艺和谦和淳朴的民俗民风而油然生敬。 老宅墙上留有很多文革时期的毛主席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