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7项世界遗产,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最多的城市,是一座有着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六十余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北京著名的景点:八达岭长城,故宫、天安门、奥运场馆鸟巢、圆明园....北京也是中国高校云集的城市共有普通高等院校91所。

太庙古树

太庙古树

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家太庙,这里古树参天,拥有全国最大的园林古树群。        为了保护好这些“国宝”,日前,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和北京城建四公司对570余棵“生病”的古树进行了治疗保护。        劳动人民文化宫内570余棵古树部分枝体已出现裂缝,个别由于雨水浸泡出现腐烂现象,部分古树因缺肥缺养影响健康生长,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发现问题后,立即采取行动予以保护。现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园内一棵棵古树健康生长,枝繁叶茂。

了解更多>>

太庙

太庙

太庙在东城区天安门东侧。面积13.96万平方米,平面成南北向长方形,正门在南,四周有围墙三重。主要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前面有琉璃砖门及戟门各一座,两门之间有7座石桥。明清两代为皇家祖庙。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嘉靖、万历和清顺治年间曾多次重修,乾隆元年(1736年)大加修缮,历时4年,乾隆退位前又将三进大殿及配殿全部扩建。

了解更多>>

太极殿

太极殿

太极殿原名未央宫,明嘉靖时改称启祥宫,清后期改为今名。该殿在明、清两,均为妃嫔的住处。

了解更多>>

太和门

太和门

太和门是外朝三大殿的正门,为宫中等级最高的门。明清两朝均有“御门听政”之制,即文武官员早朝,皇帝接受臣下朝拜和处理政事制度。清康熙帝(1661~1722年在位)以前的皇帝均在此听政。
太和门前左右两侧各设铜狮一尊,左雄右雌,威武凶悍。雄狮右足踏绣球,象征权力和天下;雌狮左足抚幼狮,象征子嗣昌盛。故宫共有六对铜狮,唯太和门前这对最大。

了解更多>>

太和殿

太和殿

北京故宫太和殿是“东方三大殿”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俗称金銮殿。位于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了解更多>>

太安山自然保护区

太安山自然保护区

太安山自然保护区 位于延庆县旧县镇北部山区。西接龙庆峡东与白河堡交界,北与河北赤城县接壤,总面积3470公顷。县级自然保护区。该区地貌呈北高南低的向阳山地。植被类型为旱生山杏、栎、荆条、酸枣疏林灌丛,沟谷两侧有人工油松片林。从鸡寇山、半块豆腐山一带地势平坦,植被茂盛,生长有多种中草药和花卉。野生动物种类很多,市一类保护动物有斑羚、金钱豹,鹰类有金雕及多种鹰隼类猛禽。其它动物有狼、野猪等上百种。

了解更多>>

孙中山行馆

孙中山行馆

孙中山行宫(孙中山逝世所在地)位于张自忠路23号。原是明朝末年崇祯皇帝的田妃娘家,叫天春园,清末改为增归园。民国初年是当时外交总长顾维钧的住宅。1924年孙中山北上讨论国事住在此处。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院内西屋卧室内病逝,三天后移灵香山碧云寺。此处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更多>>

肃亲王府

肃亲王府

肃亲王府位于东城区正义路东侧。顺治年间建,历代袭王俱以此为邸,光绪二十七年(1901)沦为日本使馆,只存垣墙。其地现为北京市政府。
肃亲王名豪格,清太宗皇太极的长子,太宗崇德元年(1636)以功晋封肃亲王,是清初开国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因太宗死后,曾和多尔衮争皇位,当多尔衮得势后,倍受迫害,顺治五年(1648)将豪格削爵囚禁,害死于狱中,顺治皇帝亲政后,复肃王爵,追谥“武”。此后,豪格子孙均以显亲王袭封,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恢复肃亲王封号世袭。

了解更多>>

宿云檐

宿云檐

宿云檐在颐和园西北部。原为一座城关,又称贝阙。
宿云檐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城楼内宿云檐原曾供奉关帝,乾隆时期,昆明湖三面设有围墙,这座城关就是从西部入园的门户。 咸丰十年(1860年)为英法联军掠去。城外有古松一株,枝干扶疏,为乾隆时旧物。

了解更多>>

宿根园

宿根园

宿根园是收集栽培宿根花卉的专类园。面积为1.44公顷。
宿根园,园小环境优越,配置有香柏、红枫、杂交马褂木、柳杉和竹类等植物,形成了丰富的植物景观,并与花台、木化石、水面等有机融合,浑然一体,形成一处别具特色的园中园。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