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安徽

安徽

安徽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安徽的资源丰富,茶竹林特产丰富,全国十大名茶中,安徽占4个: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此外广泛分布于皖浙赣接合地区的气味清香的屯溪绿茶也很有名。左边是黄山的雄奇壮丽,右边是徽村的水墨淡雅。去安徽自驾游最佳季节:每年4—11月。

寿县清真寺

寿县清真寺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寺院,回民做礼拜的场所,故又称礼拜寺。不少地方都有这一建筑,但象寿县城内这座清真寺的结构、造型及其宏伟堂皇是不多见的。
清真寺座落在西大街清真寺巷内,相传这座清真寺始建于唐,经考证为明代建筑。1981年维修寺院时,发现两块藏于殿顶内的志年望砖,铭文一为“明天启年建,道光年重修”,
一为“光绪年重修”。清真寺坐西向东,总面积5600多平方米。寺内有三进重院,前院正门为大中门,正中是主建筑物无相宝殿,即礼拜殿,殿前有石台,两厢为阿文教学用房。后院是由环绕无相宝殿围墙形成。院内有4棵绿荫蔽日的参天银杏树,寺院肃穆、庄重。
无相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七间,殿四周均有走廊,立有石廊柱。殿南、北两侧各开券门五道。结构、雕饰均具有明代建筑的特点。殿内原悬二十块清康熙年间至宣统年问赐匾,今已不存,现尚有乾隆至光绪年问碑刻六方。

了解更多>>

寿县孔庙

寿县孔庙

位于城内西大街,元代建。自元泰定元年(1324年)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先后维修、扩建42次,形成一规模宏大、体系完备的建筑群体。庙宇坐北朝南,占地约2万平方米,前有大照壁、文明坊、文笔亭,东有文昌宫,西有忠义词、节孝词、节孝坊。中轴线上为五进重院:第一进院落前有“浮宫”、“快睹”、“仰高”三坊,后为“根星”、“金声”、“玉振”三门,左右“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两坊相向;二进院落中心为“伴池”、东礼门、西义路。池北中轴线上为“前门”,其耳房为名宦词。西为乡贤饲;三进院落主体为大成殿,两侧为东西点。大成殿后由“救救“坊”与左右“升堂”、“入室”二门组成第四重院落;明伦堂居后,其东侧为崇圣饲,左右接垣墙而形成第五进院落。近年因市政建设,部分建筑相继拆除,现存有“浮宫”、“快睹”、“仰高”三坊,以及伴池、前门、名宦词、乡贤词、大成殿、明伦堂、奎光阁等。1957年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更多>>

寿县古城

寿县古城

寿县,古称寿春,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迁都于此,曾10次为郡,并屡为州郡治所。古城基坚墙固,气势雄伟,迄今保存完好。今城墙为南宋宁宗十二年(1206年)建康都统许俊重筑,墙砖面亦常见“建康许都统造”字样。城之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周长7141米,高8.3米,底宽18-22米,顶宽4-10米,墙体以土夯筑,外侧贴砖,外壁下部有2米高条石砌基,通体向内欹斜,层层收分。城外东南为濠,宽约60米,北环淝水,西接寿西湖,外壁墙脚筑有宽约8米的护城石堤。城有四门,东为宾阳,南曰通淝,西称定湖,北名靖淮。四门皆有护门瓮城,其中西门的外门朝北,北门的外门朝西,东门内外两门平行错置,具有军事防御和防汛抗洪双重功能。与城墙有密切关联的“留犊情深”、“刘仁赡死节守城”、“当面锣对面鼓”、“门里人”、“人心不足蛇吞象”等美好传说,伴随各城流传至今。1958年,寿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更多>>

寿县

寿县

战国古都,西汉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寿县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战国末期,楚考烈王迁都于此。寿县古称寿春、寿阳、寿州,1986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县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是楚文化的积淀地,豆腐的发祥地,以少胜多的淝水之战的古战场。
寿县文化底蕴丰富,人才荟萃,楚国名相孙叔敖、清末状元孙家鼐、爱国名将方振武及其孙女陈方安生(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务司司长)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均祖籍于此,当今寿县海内外的专家学者达500余人。
西汉时,淮南王刘安又在此立都。悠久的历史给寿县留下了许多胜迹。被誉为“天下第一塘”的安丰塘、宋代古城墙、淮南王刘安墓、珍珠泉、报恩寺、奎光阁……星罗棋布的古迹使寿县城成为访古揽胜的理想之地。
刘安墓位于八公山下。刘安是西汉思想家、文学家,传说是豆腐的发明者。寿县宋代古城墙高十米,厚四米,周长七千多米,位置险要,气势雄伟,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寿县自然资源丰富,属亚热带、温暖半湿润气候,境内河渠湖泊及库塘沟堰纵横交错,物产丰富。传统名品八公山豆腐、八公山酥梨、大救驾、银鱼、瓦虾、淮王鱼等享誉海内外,矿产资源已探明的有石灰石、钾长石、大理石、矿泉水等。

了解更多>>

寿春城遗址

寿春城遗址

寿春城遗址位于安徽省寿县城关寿春镇、城南九龙乡境内。寿春城作为战国时期楚国的最后一座都城,有着非常丰富的楚文化遗存。遗址布局方整规矩,总面积26.35平方公里,其规模仅次于燕下都。该城东、西、北三面临水,南有西南小城。城内呈矩形分成15个区域,每一区域内系统规划有水道。这种城市布局与同时期列国都城相比可谓别具一格。发掘的重要墓葬有楚幽王墓、蔡侯墓等,其中楚幽王墓是目前中国发掘的楚墓中规模最大、年代与墓主确切、出土文物最多的侯王墓葬,也是可以认定的唯一一座楚王墓,出土文物4000余件,其中青铜器1000余件,楚大鼎重约400公斤。寿春城遗址是楚国终结之都,集中体现了楚文化的晚期特征,为研究探讨楚国在淮河流域的发展衰亡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

了解更多>>

试心桥

试心桥

“渡仙桥”,又名“试心桥”,五尺多长的石桥高悬云天,桥下万丈深渊,远视甚为骇人。胆怯者望而止步。

了解更多>>

史可法衣冠墓

史可法衣冠墓

位于六安县枣树乡史词村鼓路塘。明崇须十年七月至十二年夏(1637一1639),史可法任右金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四府及河南、湖广、江西邻近诸州、县,驻节六安州,与当时世居六安东乡的史姓有交往,追溯先祖原是同根,遂将可法分支归入六安史姓族谱系。史可法壮烈殉国后,史姓将其所遗帽、靴葬此,并在史氏宗词东宅建立“忠烈词”。

了解更多>>

石台

石台

地处皖南山区的安徽石台县,大打生态牌,发展无公害茶叶,取得明显成效。2001年全县茶叶产值达3600万元,比上年增加670万元,人均增收近百元。茶叶是石台传统支柱产业,年产干茶2000吨,人均400元左右。近年国际上对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限制标准的提高,给该县红茶出口增加了难度。为此,该县抓住国家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农业示范县的机遇,积极推动全县茶叶无公害生产,重点推广“三禁、三施”措施,即禁用三高农药、改施生物农药科学防治,禁用除草剂、改施茶园行间铺草,禁用化学肥
料、改施农家有机肥;同时加大名优茶制作技术推广力度。
目前,该县已建成优质高效生态茶园基地3000亩,其中有2135亩获得欧盟国家的认证,发展了经国家权威机构认证的有机茶基地2000亩,拿到了通向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2001年精制红茶出口量达500吨。

了解更多>>

石松迎驾

石松迎驾

位于有“江北黄山”之称的大别山铜锣寨风景区,松石相依,石松相衬,笑迎四海宾朋

了解更多>>

石牌坊群

石牌坊群

在棠樾村头,坐落着7座气势恢弘的古牌坊。这些牌坊按照“忠孝节义”的顺序排列。述说着几百年来这座村庄的兴衰。这些造型精美的石坊和村中的男祠,女祠已是黄山市的一个重要的旅游景点。
在封建社会里,为了表彰在“忠孝节义”等各方面“功勋显赫”的官员,为朝庭兴旺作出的“杰出贡献”,当朝政府常常批准在这些人的故里村头,修建“功德牌坊”,借以号召人们以此为榜样报效朝庭。 歙县棠樾牌坊群一改以往木质结构为主的特点,几乎全部采用石料,且以质地优良的“歙县青”石料为主。这种青石牌坊坚实,高大挺拨、恢宏华丽、气宇轩昂。到了明清两代,牌坊建筑艺术也日臻完善。
棠樾牌坊群就是明清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一连7座,建筑风格混然一体,虽然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但形同一气呵成。据建筑专家们讲:棠樾牌坊对研究明清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和徽商的形成和发展,甚至民居民俗都有极其重要价值。
第一座麻石牌坊:始建于明代嘉清年间,距今已有450余年。牌坊四柱落墩,古朴雄伟,在挑檐下的“龙凤板”上,“圣旨”两字镶在其中,横梁正反各有浮雕雄狮一对,英武异常。据介绍,被皇帝表彰的鲍灿,一生并未做过官,因教育子孙有方,其孙又在捍卫明室江山的战斗中,屡建奇功,被皇帝“荣封三代”,特为其祖立坊。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