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安徽

安徽

安徽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安徽的资源丰富,茶竹林特产丰富,全国十大名茶中,安徽占4个: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此外广泛分布于皖浙赣接合地区的气味清香的屯溪绿茶也很有名。左边是黄山的雄奇壮丽,右边是徽村的水墨淡雅。去安徽自驾游最佳季节:每年4—11月。

铜陵市

铜陵市

铜陵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经117°42′00″—118°10′6″、北纬30°45′12″—31°07′56″之间。1956年依矿建市,是一座新兴的工贸港口城市。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80平方公里。现辖一县三区,代管一个国营普济圩农场,2003年末总人口70.9万人,其中市区人口39万人。

市花:牡丹,桂花。市树:泡桐,广玉兰

铜陵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尤其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铜陵物化地阜,自然资源丰富,素有“八宝之地”的美称。境内已探明的矿种30多种,其中,铜的储量占全省70%以上,硫铁矿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石灰石、黄金和白银的储量均居全省之首;铜陵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种类丰富,有88科600余种,凤丹是南方牡丹的代表,丹皮还是珍贵的药材,生姜产品畅销国内外市场,生姜与凤丹都是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稀有水生动物有白鱀豚、江豚、扬子鳄等。

铜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铜陵是中国的“古铜都”。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唐宋,绵延3000余年而未曾中断,这在长江流域目前已知的古铜矿遗址中非常少见。现存数十处采冶铜遗址和大量的青铜文物:有古西周的铜炼渣、汉代的古铜井,唐宋期间的青铜文物更为鼎盛且史料记载甚详。铜陵的历史,就是中国冶铜史的缩影。大文学家李白、王安石、苏东坡等曾来此游历并留下诗迹,李白的“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以及描写冶铜场面的“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郝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更是千古名句。铜文化已经融进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起舞》等铜雕塑在全国各类评比中获奖,市内设有全国性的青铜文化研究会。

区位条件比较优越,投资软硬环境良好。铜陵地处上海与武汉、南京与九江的正中心(距南京与上海的距离分别是200公里和450公里),也是我国著名的黄山——九华山旅游风景区的北大门(距九华山和黄山分别为80和120公里),同时还是安徽省实施“两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的交叉点。长江黄金水道流经铜陵59.9公里,水运条件得天独厚,铜陵港是对外籍轮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拥有5000吨级件杂货码头;铁路连通浙赣线、淮南线,连接上海——武汉的铜九铁路即将新建;公路网络四通八达,铜陵长江公路大桥贯通大江南北,沿长江走向的快速通道使铜陵与东至上海、西至武汉的广阔区域紧密相联,南北向的合(肥)铜(陵)黄(山)高速公路和东西向的沿江高速公路正在积极建设,是皖中南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之一。城市依山襟江含湖,自然环境优美。前国务院总理朱鎔基2002年来铜陵视察时曾称赞:“铜陵虽小,但很美丽。”铜陵具有良好的政策环境,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优化资本结构、国有资本运营改革等试点城市,享有一系列鼓励外资投入的优惠政策。各类经济园区是吸引外资的主要载体,其中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到2003年底,已有188家企业进入区内,完成投资总额达68亿元,一期已经建成,二期正在建设。

改革开放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我市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不断优化所有制结构和国有经济布局,努力提升经济活力。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集体类由1997年的73%下降到2003年的23%,全市私营企业发展到1700家,区级工业经济基本实现民营化。全市拥有5家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数和融资数量分别占全省的13.2%和10%以上。对外经贸技术合作与友好交往不断扩大,200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4695万美元,经济外向度为43.9%,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与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技术协作关系,并与国内外12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利用外资数量连年成倍增长(截至2003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16家,合同利用外资3327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506万美元),有力促进了铜陵经济社会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GDP和财政收入分别为103亿元和10.7亿元。全市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居全省前列,人均GDP14591元,居全省第2位;人均财政收入、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1535元和4247元,分别列全省第4和第2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109元和2791元,列全省第5和第3;城镇化水平52.3%。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和安徽省首批省级园林城市。

了解更多>>

太湖县

太湖县

太湖县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大别山南麓,是安庆市下辖的县,东邻安庆市潜山县、怀宁县,南连安庆市望江县,西南接安庆市宿松县,西界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英山县,北毗安庆市岳西县。境内自然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多样,森林覆盖率高。山川秀美,名胜古迹众多,以“龙山夜雨、马路西风、法华方竹、玄妙古松”而闻名,境内有五千年文博园,赵河汤湾温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花亭湖,中国佛法禅宗的发祥地狮子山二祖禅堂等景点。

了解更多>>

宿州市

宿州市

安徽的北大门宿州市,位于黄淮平原南端,与苏、鲁、豫3省11县接壤,北邻江苏徐州市和山东菏泽市,西接河南商丘市,东连江苏淮阴市。1999年春,撤地建市,设立省辖宿州市,辖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和埇桥区,110个乡镇和8个街道办事处,2916个行政村,总人口593万人,总面积9787平方公里。

历史·文化宿州市历史悠久,人文景观荟萃。秦汉时,已成为“舟车会聚,九州通衢之地”,隋开“通济渠”遂成为“扼汴控淮,当南北冲要”的军事重镇。公元809年,唐始置宿州,秦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楚汉相争,垓下决战均发生于此。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淮河战役的主战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彭雪枫、张爱萍、张震、粟裕都曾在此战斗过。

沧桑历史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宿州市南有陈胜、吴广盟誓诛暴所筑的涉故台;北有刘邦避秦兵之地,已被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皇藏峪;东有垓下古战场、虞姬墓;西有李白饮酒赋诗的宴嬉台;中有白居易寓居多年的东林草堂。孔子弟子闵子骞,“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刘伶和后梁皇帝朱温等均是宿州人。李白、韩愈、白居易、苏轼等饱学之士都曾游历或流寓于此,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文和遗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佳句就是青年白居易在宿州古符离吟成。

当代宿州英才辈出,声名卓著者有雕塑大师刘开渠、书画家王子云、萧龙士、卓然、李百忍、尉天池、梅纯一,哲学家孙叔平,社会学家邓伟志,表演艺术家李炳淑、杨在葆、刘世龙等。萧县是著名“国画之乡”,埇桥区被誉为“书法之乡”、“杂技之乡”。

交通·通讯

宿州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讯发达。宿州地近沿海,北倚中原,是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为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交汇点,具有比较优越的区位条件。宿州市目前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多种方式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铁路有京沪、陇海两大干线纵横全境,符夹线在市内腹地迂回,沟通京沪、陇海、京九铁路,并拥有数条煤炭铁路专用线;新汴河水道入洪泽湖抵长江入海;国道104、206、310、311线以及合徐高速公路、连霍高速公路纵横贯穿我市;规划中的京流高速铁路也将从我市穿越;徐州观音机场距市区仅70公里。全市电话用户数63.9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34.44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5.0万户。

自然·资源

宿州市自然资源丰富,名特产品众多。境内平原广袤、沃野千里,气候适宜,生物繁茂。平原面积88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91%,耕地997.79万亩,占地总面积的67.97%。区内盛产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棉花、花生、蔬菜以及苹果、梨、桃、葡萄、湖桑等。粮食总产量306万吨,棉花总产量8万吨,油料产量40.5万吨,水果产量86.5万吨。境内拥有120万亩全国最大的连片水果产区,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70%以上。拥有80万亩的花生种植基地和沿国道、省道纵向分布的40万亩大棚蔬菜种植带。地下矿产资源丰富,煤储量约为60亿吨,是两淮煤田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口油田石油预测储量达20亿吨以上;宿南煤层气已探明储量达3000亿立方米;大理石储量4000万立方,居全省之首,花色品种达20个以上。灵璧奇石为中国“四大奇石”之一。砀山酥梨为果中精品,为海内外顾客所青睐。符离集烧鸡,色佳味美,为《中国名菜谱》中的一品名肴。夹沟香稻米,清香浓郁,“一家煮饭十家香,十家煮饭香满庄”,清嘉庆年间曾作为贡米。

经济·环境

改革开放以后,宿州市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03年,全市GDP实现219.19亿元,财政收入11.7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因灾减收,达到1707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6196元。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业结构初步形成畜牧、水果、蔬菜、种子四大主导产业;工业经济稳步发展,全市已基本形成食品、纺织、建材、能源、医药等五大支柱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6.2亿元。上市公司科苑集团与鸿鹏集团、百通集团、皖北药业公司、安特酒厂等骨干企业成为带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航空母舰”。安桥牌车桥、百通牌塑胶管材、皖北牌洁霉素、安特牌伏特加酒、双喜牌葡萄酒、冠隆牌梨汁等数十种产品成为全国、全省名牌产品。科教文卫体等多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萧县、砀山县和埇桥区是全国科教先进县,砀山县为首批国家生态示范县,全市高考上线人数连续多年名列全省前茅。

为早日把宿州市建成新兴工业城、现代农业市、皖东北商贸中心,致力于营造一流的投资发展环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正在吸引国内外广大客商投资兴业。

function openwin(wname){ window.open('' , wname , width=799,height=500,top=100,left=50,location=no,menubar=yes,scrollbars=yes,resizable=yes,status=no,toolbar=yes )}

了解更多>>

马鞍山

马鞍山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安徽省东部,东临石臼湖与江苏溧水县和高淳县交界;西濒长江与和县相望;南与芜湖市郊、芜湖县、宣城县接壤。北与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毗连,具有临江近海,紧靠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的优越地理位置。

马鞍山历史上襟吴带楚,史载周文王长子太伯在此创始吴国,是古都南京的天然屏障和战略重镇,历史上为兵家必争之地,城市市名的由来就与项羽有关而充满传奇色彩。发现于此的三国东吴大将朱然墓被称为20世纪80年代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揭开了考古史上的诸多悬念。昭明太子读书阁、南朝的宋国开国皇帝刘裕所建黄山塔,以及采石矶、太白楼都展示了这里的文化魅力。这里是唐代杰出大诗人李白的第二故乡,“诗仙”一生多次来这里咏诗作赋,并终老于斯,长眠于当涂大青山。

马鞍山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崛起的新兴钢铁工业城市,马鞍山不仅城市生态环境优美,而且地理位置独特,形成了 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 独特的城中有园,园中有城的城市风光。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先后受到国家有关部委的多次表彰,继获得 国家卫生城市 、 国家园林城市 、 全国十佳绿化城市 、 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 、 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市 称号后,2001年又荣获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称号。

了解更多>>

淮南市

淮南市

淮南市位于淮河中游,安徽省中部偏北,东与滁州市属凤阳、定远县毗邻,南依舜耕山与合肥市属长丰县接壤,西南与六安市属寿县、霍邱县相连,西及西北与阜阳市属颍上县,亳州市属利辛、蒙城县交界,东北与蚌埠市属怀远县相交。

淮南全市总面积2121平方公里,市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五区和凤台县以及毛集综合实验区,总人口210万人。

淮南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山川秀美。殷周时为淮夷所居,战国时为楚国地域,因位于淮河南岸且为古淮南国属地而得名。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八公下招贤纳士,编纂了千古名篇《淮南子》,发明了大众美食豆腐,为中华民族的思想进步和人类饮食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淮南处在中国承东启西、南北相接的过渡带上,区位优越,交通便捷。东连京沪线,西接京九线,淮南线和206国道穿境而过,淮河水运通江达海,京福高速、合阜高速纵贯于城市东南两翼。

淮南是中国五大煤田之一。煤炭远景储量444亿吨,已探明储量163亿吨。淮南目前已发展成为以煤炭、电力、化工医药为主体,兼有纺织、电子、机械、造纸、食品、建材、轻工等门类较为齐全的新型工业城市。

了解更多>>

淮北市

淮北市

淮北位于安徽省的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东与江苏的徐州、连云港、盐城、淮安、宿迁相连,北与山东的泰安、荷泽、济宁、临沂接邻,西与河南的周口、商丘、开封为亲,居于二十多个城市的大淮海经济区的最中心位置。

淮北市总面积2725平方公里,下辖相山区、杜集区、烈山区、濉溪县,总人口201万人。

淮北市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市政府所在地相山曾作为宋国都城长达300年之久。春秋时期政治家蹇叔,汉代哲学家桓谭,三国时期“竹林七贤”嵇康和刘伶,现代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等,皆生于此或长于此。临涣古城墙、汉画像石、隋唐古运河柳孜码头遗址等,传递着古代的文明;抗日战争的熊熊烽火、淮海战役刘邓的运筹帷幄,展示着现代革命的辉煌。

淮北矿产颇丰、品种繁多,主要有煤、粘土、石灰岩、铁、铜等,其中以煤为最,总储量270亿吨,工业储量80亿吨。淮北是国家和安徽省重要的粮、棉、畜禽、蚕桑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并基本形成了煤炭、电力、纺织、酿酒、建材、冶金、化工等协调发展的工业体系。

淮北继1995年成为全省文明城市后,先后步入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行列,现在又正在向国家园林城市和百万人口大城市迈进。

了解更多>>

怀宁县

怀宁县

怀宁属长江流域多样型自然生态环境和丘陵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拥有3.57万公顷耕地、3.87万公顷山场、1.42万公顷水面。 八五 以来,先后建立了优质米等十大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其中商品粮、商品猪基地进入 国家级 行列。山场滩涂宜林面积大,长江皖河流域万亩意杨带被联合国列为综合开发试验项目,世界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个树种在这里生根。1992年全县消灭荒山,达到平原绿化标准。境内江河湖泊相通,水域辽阔,水质优良,鱼类有100多种,有鳜、鲥、鲚等名贵鱼种和虾、蟹、鳖、鳝等特种水产品。

怀宁地处郯-庐大断裂和沿江挤压破碎带之间,属长江中下游铜铁沉矿带,矿藏丰富,金属矿有铜、铁、金、银、钼、钴、铅、锌等,非金属矿有水泥石灰岩、白水泥石灰岩、大理石、白云石、硅灰石、玻璃石英岩、电石石灰岩、温石棉、磨石、含钾岩石、石墨、重晶石、玻璃硅质原料等,能源矿产有烟煤、无烟煤、石煤等,化工原料矿有硫铁矿等。矿泉已发现70多处,多为低钠含锶或含可溶性硅酸矿泉水。不少矿种藏量大、品位高,具有很高的开采价值。依托资源兴办的工业有建材、建筑、采矿、化工、机械等。

怀宁名优特产蜚声中外。龙凤牌贡面、顶雪牌贡糕古为朝廷贡品,多次蝉联部优、省优产品称号;稼仙系列大米以其米质色白油润、香软可口、营养丰富闻名遐迩,获 国家免检产品 、省 名牌农产品 称号; 皖山 牌栝楼籽获中国杨陵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 后稷 金像奖; 天工 牌三合板、 独秀 牌板鸭、 独秀 牌皮棉畅销国内外;名贵药材海螺望春花,远销东南亚。

怀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才华出众的文状元刘若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武状元王来聘,被誉为怀宁历史上的 文武双雄 。怀宁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的故乡。清代书法大师邓石如和他的六世孙、 两弹元勋 邓稼先出生于怀宁,邓石如故居 铁砚山房 和墓地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汉古诗《孔雀东南飞》故事发生地怀宁小市镇的小吏港,现保留有主人翁刘兰芝、焦仲卿合葬墓及其纪念建筑孔雀台和兰芝桥。老县城石牌素有戏曲之乡之称,是徽剧和黄梅戏的发祥地。明末清初以来名伶辈出,素有 无石(石牌)不成班 之说,郝天秀、程长庚、郝兰田、杨月楼、王鸿寿等乃石牌一带人氏。出生于高河查湾的海子,原名查海生,被公认为朦胧诗人以后中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影响下创办的车形小学、彻行农职和世则小学,在安徽教育史上有一定地位。现在,全县适龄儿童升学率达99%以上,高考录取人数连续多年名列省市前茅。自77年恢复高考以来,全县共向国家输送高校新生2.8万人。 两基 成果得以巩固,怀宁中学顺利通过省示范高中评估验收。幼儿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协同进步。安庆大学落户大龙山镇,两三年内招生规模可达2万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成果得以巩固,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晋升为全国100 家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之一。科普工作进入全国先进县行列,海口镇被省科协批准为全省科普示范镇。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200多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300多人。

200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开拓奋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全县经济指标增幅创近几年来最好水平,经济运行质量持续提高,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GDP)47.66亿元,增长15%,增幅较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为1998年以来同期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09亿元,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19.16亿元,增长21.0%;第三产业增加值15.41亿元,增长15.1%。三次产业比例为27.5:40.2:32.3。按户籍和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6092元,比上年增加1283元,增长15.6%。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县从业人员54.3万人,比上年增加2.7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5.2万人,减少0.6万人;第二产业6.9万人,第三产业22.2万人。二、三产业共增加3.3万人。年末在岗职工1.85万人,比上年增加74人。

价格总水平上涨。据市城调队调查,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6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取得突破,企业改革改制向纵深推进。积极推进县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进一步规范了财政行为。乡镇区划调查及并村工作顺利实施。

园区经济势头看好,“引凤”效果初步显现。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得到加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

了解更多>>

贵池

贵池

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灿烂的古代文化,为古城亳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目前,全市登记在册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不可移动的文物4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县(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2处。蒙城尉迟寺遗址因揭露出大量红烧土房屋而被考古专家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谯城区钓鱼台遗址出土的碳化小麦,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中国古小麦”。城父后铁营跨遗址出土大量新石器时期玉器、石器,不但引起国内考古界的极大关注,而且吸引了美国专家、教授专程前往调查勘探。涡河南岸的付庄遗址,是典型的大汶口文化类型,清理墓葬13座,多为单人葬、3人葬和5人葬,葬者多被拔牙。

涡河北岸的汤陵,丘阜巍然,茂林修竹,松柏森森,是世代被人们敬仰的商朝建立者成汤王之墓。

城内道德中宫,金壁辉煌,栋宇宏敞,是祭祀春秋时期伟大思想家老子(李耳)的地方,被称为道德瑰宝。道德中宫门前的一条小街,名“问礼巷”,则是儒家鼻祖孔子向老子请教“礼学”停车的地方。

市南郊的曹四孤堆、观音山孤堆、董园石墓、张园汉墓等,既有古老的厚重大气,又有“龙脉结穴”的帝王灵气,是中外考古学家所注目的曹操家族墓群。

建安路北端的古银杏树,是“负郭对廛,侧隍临水”,当年“众宾会广坐,明灯喜炎光,清歌制妙声,万舞在堂中”的魏武故宅之旧址。

建安路中间的八角台是魏武帝曹操少年时代结拜兄弟,封为魏王之后,率军返谯,颁布《军谯令》,大飨六军将士和家乡父老的故址。

东、西观稼台是曹操推行“屯田制”时修筑的,用以观禾稼长势,督促军民屯田耕种的高台,宋代人在台上建有寺院。

纵横亳州城的曹操运兵道,是国内迄今发现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大型地下军事设施,被誉为“地下长城”。

谯令寺、义门寺、北曹寺、拦马墙、饮马池等都是魏武帝留下来的遗迹。

古朴典雅的华祖庵,是神医华佗生活过的地方,后人在此建庙,祭祀华佗,现为华佗纪念馆,已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题馆名。

希夷故里的陈氏家庙,是著名道教代表人物陈抟的出生地。

明王台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小明王韩林儿称帝即位处。

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的亳州大关帝庙,是山西、陕西两地药商集资兴建的“山陕会馆”,现为亳州市博物馆馆址。

建于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的花戏楼,是蜚声中外的砖雕、木雕、石雕艺术宝库。

造型美观,高耸入云的薛阁塔,是因人而名的文峰塔。

宏伟壮观、清幽雅静的北京寺,实为穆斯林开经讲学、做礼拜的清真古寺。

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先生手书匾额的“白衣律院”,建筑巍峨,气宇轩昂,殿堂宽敞,佛境清幽,历史上是附近各地僧侣受戒之所。现为安徽省重点开放寺院。

江宁会馆,是南京商人在亳州兴建的集商贸、住宿、娱乐为一体的明代建筑,现为民俗博物馆馆址。

亳州城区保存基本完好的古街小巷,深藏着名城的历史春秋。

涡阳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曾为“梁宋吴楚之冲,齐鲁汴洛之道”,老子出生于此,尹喜、伍子胥、范蠡、黄石公、张良、嵇康等灿若星辰的历史名人,先后在涡阳活动过,创造了不朽的古代文化,尤以名胜古迹闻名遐迩。位于老子故里的天静宫老君殿,规模宏大,建筑辉煌,庄严肃穆,气势非凡,大殿正中供奉着道家文化的创始人老子、文始真人尹喜和东华帝君三位先哲的巨型铜像。天静宫周围有老子出生地古流星园和九龙井遗址,有被称为圣母亲尹氏的墓冢,还有恳请老子著书立说的函谷关关令尹喜之墓。位于西阳集西侧的范蠡墓,高若土山,古柏翠绿,湖水环绕,是越国大夫范蠡与西施合葬之所。三国时,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墓,位于石弓镇东嵇山南麓。而石弓山附近的遗履桥,则是黄石公为考验张良气量,三次将鞋丢于桥下,均被张良拾起,为其穿上。黄石公将《阴符兵法》授于张良的故址。涡阳县境内还有陈抟老祖的卧迹,捻军首领张乐行故居和捻军会盟旧址、城隍庙、英公祠、马家公馆、嵇康阁等文物古迹。

蒙城县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庄子故里,境内文物十分丰富。被誉为“中国原始第一村”的尉迟寺遗址,引起世人注目。建于宋代的蒙城砖塔,共13层,因塔内外镶嵌三彩釉陶佛8000余尊,被称为万佛塔。元代重修的文庙大成殿,9檩18架,42檐敦,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漆园旧址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庄子的出生地。座落在漆园故址上的庄子祠堂,因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曾为其作记而闻名于世。蒙城境内还有庄子台、庄子钓鱼台、陈仙桥、陈抟店、马公馆等文物古迹。

利辛县的伍奢冢,土阜巍然,高9米余,基宽70米,长100米,是春秋时期楚大夫伍奢的墓冢。位于孙集的七层六面纪家塔,芳名永垂。

亳州境内出土文物极为丰富,仅馆藏文物就三万余件,其中新石器时期的石斧、石锛、玉饰、白陶罐;西周时期的青铜鼎;战国时期的玻璃;西汉王莽时期的“金错刀”币和“大布黄千”币;东汉时期的玉刚卯、玉猪、银缕玉衣、象牙尺、铜套印、釉陶楼、青瓷罐;隋代的白瓷杯、陶乐舞俑;宋代均窑大碗等文物,为国内罕见,堪称国宝。曹操家族墓出土的大批文字砖,更为中外考古界、史学界注目。北齐石刻造像,被誉为安徽的小龙门石刻。历代遗留下来这些众多的名胜古迹,像一幅幅辉煌壮丽的历史画卷;数不清的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凝聚着炎黄子孙卓绝智慧的结晶,展示出古代人民的伟大创造,令人无限毛病和遐想,使名城亳州名扬遐迩。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亳州历代的开拓者们,前仆后继,不畏艰险,茹苦含蓄辛,写下了壮丽的史诗,令人难以忘怀。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作为他们事业的继承者,勤劳智慧的亳州人民,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亳州这片热土上,意气风发,开拓进取,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把亳州建设成“酒乡药都烟桐地,轻工商业旅游城”,市政建设迅猛发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交通方便快捷,京九铁路纵贯南北,北京到珠海的105国道、连云港到武汉的311国道在市内交叉通过,纵贯全境。亳州先后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市、全国体育先进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全国文明卫生先进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今日的亳州,已初步成为一座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科技进步的新兴商贸城市和旅游胜地。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加快,国际国内竞争异常激烈,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的21世纪,刚刚组建的地级亳州市受命于新的世纪,面临着新的形势,肩负着新的任务,及时制定出“加快发展,富民强市”的发展战略,古城亳州这颗祖国锦绣河山中的明珠,正以其绚烂瑰丽的异彩,矗立在安徽省西北边陲。

了解更多>>

繁昌县

繁昌县

繁昌县位于皖南北部,地处长江南岸,素有“皖南门户”之称,总面积880平方公里。早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缪墩文化。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立春谷县。三国东吴周瑜任第一任春谷长。东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襄城郡繁昌之民随司马睿南渡,遂于春谷地侨置繁昌县。现辖6镇1乡1办事处,人口46万人。改革开放以来,繁昌县各项事业呈快速发展态势。1986年在全省22个体改县综合考核中荣登榜首,1992年被列为全国乡镇企业十强县,1993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国人开放县。



200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06亿元,同比增长20.6%;财政总收入完成5.13亿元,增长54.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3亿元,增长52.6%;在岗职工年均工资13000元,增长37.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9亿元,增长8.7%;农民人均纯收入3523元,增长24.9%。2003年,实现本县生产总值29.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1%;财政总收入3.31亿元,增长23.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7亿元,增长2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99亿元,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2820元,增长5.4%;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435元,增长6.1%。2002年,我县财政收入达2.68亿元,增长速度达21.28%。2001年财政收入增幅居全省第1位,收入总量在全省已名列第20位。在财政收入中各项税收占88.5%,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9.3%,位次由2000年的第41位上升到全省第2位。特别是反映工业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工业经济效益指数”,由上年的第63位猛升到全省第3位,两项升幅均居全省第1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上年的第8位上升到第5位,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由上年的第9位上升到第8位。 近年来,我县先后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教育‘两基’达标县”、“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朱熔基、王光英、温家宝等先后来繁视察。

了解更多>>

赭塔

赭塔

赭塔坐落在赭山公园的“九华行宫”后院,始建于北宋治平二年。塔为砖石结构,五层六角,每层外墙均嵌有砖雕佛像,系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说大风曾将塔顶吹...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