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安徽

安徽

安徽

安徽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名山胜水遍布境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安徽的资源丰富,茶竹林特产丰富,全国十大名茶中,安徽占4个: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此外广泛分布于皖浙赣接合地区的气味清香的屯溪绿茶也很有名。左边是黄山的雄奇壮丽,右边是徽村的水墨淡雅。去安徽自驾游最佳季节:每年4—11月。

楼顶山岩画群

楼顶山岩画群

位于杜集区北山乡楼顶山的山顶上,最初的发现者是一个经常到山上读书的青年。岩画群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0米,有独立岩画12处。雕刻技法有两种,一种是阴刻法,即在岩面上直接深凿,雕出某种物体的形象;第二种是浅刻。目前形成的原因、年代还无法考证。

了解更多>>

龙兴古刹

龙兴古刹

龙兴古刹,又称大龙兴寺,俗称龙兴寺,位于凤阳县城北面“第一山”下。它的前身是於皇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出家礼佛于此,为朱元璋的发祥地。    龙兴古刹建于明兴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朱元璋亲自写了《龙兴寺碑》碑文,御书“第一山”碑,制定了一部《大龙兴寺律僧法》。明初的龙兴古刹,规模宏壮,拥有佛殿、法堂、僧舍共三百八十一间,为我国名刹之一。明清二代,古刹多次遭兵、火之灾,规模逐渐缩小。到清末,古刹面积仅有明初时的二十分之一。文革初期,又遭人为破坏。    一九九二年,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复龙兴古刹,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一九九三年,县政府聘请大九华百岁宫住持慧庆法师主持修复古刹。几年来,先后新建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藏经楼、念佛堂,改建了大悲亭、太祖殿,共有佛殿、僧舍二百余间,占地六十作亩,规模仅次于明初时期,成为皖北地区的佛教中心和重要的旅游景点。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自为龙兴古刹、大雄宝殿题字。龙兴寺,在凤阳城北凤凰山日精峰下,建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是明朝皇家寺庙建筑。它的前身是朱元璋出家礼佛的於皇寺,因该寺为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发祥之地,与整个朱明王朝有着渊源关系,数百年来一直为国内名刹之一。1981年被列为安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初建之时,规模宏大,占地1282.5亩,向有“僧童骑马关山门”之说。《太祖洪武实录》载:(龙兴寺)佛殿、法堂、僧侣之属凡三百八十一间。加之朱元璋御制龙兴寺碑文,御书“第一山”碑,更加增加了龙兴寺威严。当时有人描写这里是“梵刹西连万岁山”,“梵王宫殿屹浮寰”。  龙兴寺经过600余年的风雨沧桑,大部分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察其遗址、布局仍森然壮观,尚存的部分文物和建筑构件足可以证实其当年的气势、规格和规模。殿外四口硕大的铜锅,传为寺僧做饭所用,不难想象当年寺僧之众;殿前东西两侧各有古槐,枝桠纵横,为古寺增辉;殿内陈列有明代铜鼓和铜铸幽鸣钟,为皇家寺院的见证。  自92年以来,在九华山佛教界的支持下,凤阳县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修建了弥勒殿、大雄宝殿、朱元璋殿、地藏殿、藏经楼和两侧禅房、法堂等各种建筑200余间,已初步形成规模,恢复了往日香火。龙兴寺已成为江淮一带重要的佛教寺庙。

了解更多>>

龙脊山

龙脊山

龙脊山又称“老龙脊”,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新蔡镇,距淮北市中心二十五千米,面积约十平方千米,东与宿州市接壤,北与萧县相连,最高峰海拔三百六十三米,为...

了解更多>>

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

抗美援朝烈士陵园位于北陵公园东侧五里的上岗子。始建于1951年初,同年8月落成,占地面积20余万平方米。 陵园坐北朝南,通过宽阔的广场,拾级而上,便是陵园正门。在高大的门柱上镶有一块刻有郭沫若同志手书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的方形汉白玉匾额。陵园中心,竖立着一座抗美援朝烈士纪念碑。该碑是1962年10月23日建成,高6.7米,基座宽14.8米。碑体是用巨型花岗岩条石精雕而成。碑身正面刻有董必武同志题词:“抗美援朝烈士英灵永垂不朽”。碑身背面刻有郭沫若同志1962年夏题诗的手迹:“煌煌烈士尽功臣,不灭光辉不朽身。鸭绿江南花胜锦,北陵园畔草成茵。英雄气魄垂千古,国际精神召万民。峻极高山齐仰止,誓将纸虎化为尘。”碑座是用银灰色花岗岩砌成,南面正中镶着一块大型汉白玉,上面浮雕“抗美援朝纪念章”图案。碑座背面也镶有一块长方形汉白玉,上面阴刻抗美援朝战争概况的碑文。纪念碑北侧,是排列整齐的烈士墓地。这里安葬着黄继光、杨根思、邱少云、孙占元、杨连弟等122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其中有军职干部3名,师职干部9名,团科职干部82名,战斗英雄、功臣28名。陵园东侧,建有抗美援朝烈士遗物陈列室和画廊,陈列展出部分志愿军烈士的光辉事迹和珍贵遗物。每年清明时节和10月25日(志愿军赴朝参战纪念日),辽宁省、沈阳市的党、政、军负责同志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以缅怀烈士,祭奠英灵。1963年9月,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更多>>

李家屿庄园

李家屿庄园

全国四大地主庄园之一,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房屋430间,原分东西两圩,相距只有1千米,东圩毁于战火,西圩俗称老圩、北圩,是由土地所有主李图南在清咸丰年间建立的。庄园四面环山,有双道护圩河,河上双吊桥是向外部的通道;高高筑起的石墙上还有三排枪眼用于望;东西北三面墙上有六个炮楼,整个格局俨然是一个城堡。庄园内部更为复杂,采取了一寨分三宅、一宅分四宅的布局,所有宅院全部采用一线式,从头道大门直到后堂楼;错落有致的院落间有廊路相通。每个院落等级分明,各有其主。最有特色的是屋脊上振翅欲飞的铁铸雄鹰,当初庄主锻造它的用意是镇守家园。园内还有大量雕刻、彩绘,可以让你细细地把玩半天。

了解更多>>

郎溪县

郎溪县

郎溪县位于安徽省东南边陲,长江三角洲西缘,皖、苏、浙三省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区位优势凸显,交通十分便捷。318国道、214省道、宣杭铁路穿境而过。县城距南京禄口机场80公里。邻近苏州、无锡、常州、南京、合肥、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 郎溪,风光秀丽,景色秀美,丘陵此起彼伏,河湖星罗棋布,青山绿水交相辉映,石佛山、龙须湖、高井庙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异彩纷呈,历史文化底蕴丰厚。 郎溪,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富足,素有“鱼米之乡”、“天然植物园”之美誉,是安徽省粮油、蚕茧的重要产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和农业部确定的“绿色食品基地”。境内8万亩茶园连绵起伏,堆绿叠翠,30余种国家、部级名茶馨香四溢,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绿茶之乡”和“全国茶树作物无公害用药示范基地县”。主要特产有历史名茶“瑞草魁”、“古南丰”黄酒、金丝蜜枣、姚村闷酱、雁鹅、银鱼、青虾、蟹、鳖等。主要矿产有萤石、黄砂、石灰石、花岗岩、高岭土、叶腊石等,萤石储量200万吨,居华东之冠。 郎溪,投资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完善。已建成程控电话机容量40800门,拥有固定电话用户3万多户和移动电话用户1万多户,并开通了光纤宽带互联网,可与世界各地进行通讯联系。建有110千伏变电所1座、35千伏变电所7座和大型自来水厂1座,县城和集镇用电、用水供应充足。 郎溪,积极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工业经济发展迅猛,金城、金桥、梅渚三大工业园区日新月异,港商、台商、苏浙沪客商纷至沓来,一大批成长型工业企业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蓬勃兴起,形成了粮油加工、酒业、药业、建材、化工、采矿、食品、冶金等多元化的工业经济格局。

了解更多>>

魁星阁

魁星阁

位于安义县解放大街南侧,在梦娘娘庙的不远处。为两层四方塔形楼阁。建于明代正德年间,古朴端庄。原来是一幢佛堂与僧房,后来成了私塾学馆。传说清乾隆时大学士胡中藻(梦山附近人)曾在这里读书,但他“读了三年书,读不清‘人之初’”(注:指过去的启蒙读本《三字经》)。一天,他突然昏倒在地,口吐鲜血,后苏醒过来,从此学业猛进,得中进士,成为有名的大学士,由此人们就把这个房子称为“魁星阁”。该阁早毁,现于原基上建了招待所,名为“游仙居”,游人似“游仙”,宿此如临“仙居”,另有一番幽静舒适之感

了解更多>>

开元塔

开元塔

开元塔,位于中国广东省江门市楼冈马山,为江门市开平市的一个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类型为古建筑,公布时间为1983年。开元塔的历史年代为清乾隆十六年。

了解更多>>

教弩台

教弩台

教弩台原在老城之外,宋朝时候,合肥城扩建,台址才被圈入城内。此后,合肥城虽经历了无数风雨,但教弩台始终屹立,并成了合肥兴衰沉浮的历史见证。 教弩台,亦名点将台,在合肥市内淮河路东段北侧。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的明教寺即耸立在高5米,面积4260平方米的“古教弩台”上。 史载,三国鼎立时期,魏主曹操四次到达合肥,临阵指挥,筑此高台教练强弩兵将,以御东吴水军,点将台,台基陡峭,边缘勒以砖石,东汉末年曹操在此“教强弩以御吴舟师”,故名“教弩台”,1981年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弩台高4.3米,面积38OO平方米。台上有屋上井、听松阁两处古迹。屋上井以超过民房屋脊得名,为当时曹军将士饮水之源。听松阁是曹操“望敌情、运筹帷幄、纳凉休息”之所.周围松拍挺拔,浓荫蔽日。后被誉为庐阳八景之一的“教弩松荫”即此。梁武帝时又在台上建有铁佛寺。唐大历年间(公元776年前后)又重修扩建,定名明教院,至明代改为明教寺。后毁于战火。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6年)太平天国遗老袁宏谟(法名通元上人)云游募化,按原样重建,至今。 明教寺已列为全国重点寺庙。由佛殿、藏经阁、西厢园三部分组成。殿分正殿和后殿,有佛像三十多尊。大雄宝殿飞檐翘角,风铃叮铛,殿脊高耸一巨大锡葫芦,银光闪耀,直刺云天,显示了我国佛教寺宇威严庄重的建筑特色。寺内钟鼓齐鸣,梵音缭绕,更充满了神奇的宗教色彩。 明教寺原名“铁佛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502~549),不久荒废。唐大历年间(766~779),于废墟中挖得丈八高铁佛一尊,庐州刺史裴绢奏闻朝廷;代宗皇帝李豫诏令重建寺庙,定名“明教院”。明代以后,称“明教寺”,沿用至今。现尚存“大雄宝殿”、“屋上井”和“听松阁”等名胜古迹。相传“古教弩台”上,昔日松树成荫,松涛有声,寺僧建阁,取名“听松”,于是“教弩松荫”之誉,被称为庐阳八景之一。阁上撰有楹联:“教弩耸高台不为炎刘消劫难,听松来远客谁从古佛识真如”。“屋上井”,以井口高于“教弩台”下民房屋脊而得名,井口石井栏上刻有“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隶书12字,为公元268年遗迹。井栏口遗下汲水绳磨成的23条深沟,堪为千年历史之见证。   明教寺建于南北朝的南朝梁天监年间,原名铁佛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兴建百年后,毁于兵乱。唐代大历年间,有人在寺庙遗址掘得一尊一丈八尺高的铁佛,当时的庐州刺史裴绢上奏朝廷,唐代宗李豫诏令重建,定名“明教寺”,并沿用至今。唐人吴资曾写诗形象地概括了明教寺的历史演变:“曹公教弩台,今为比丘寺。东门小河桥,曾飞吴主骑。”   随着朝代的更迭,在多次的战火中,明教寺屡经盛衰,到清代咸丰五年全部毁于战火。现在的明教寺主体建筑为光绪年间所建。    明教寺门前原为南向直上台阶,33级,后为便利街道交通,直阶改为东西双向。在台阶前面,立着两只高达数米的石狮。石狮线条粗犷,面目狰狞,令人望而生畏。   沿台阶进入前殿天王殿,殿东厢建有“三国文物陈列室”,陈列着当年魏、蜀、吴军队旗帜,战场上使用过的刀枪剑戟,以及与教弩台有关的强弓硬弩。墙壁上有诗人刘夜烽手书的绝句:“貔貅百万举刀弓,誓夺江东气似虹。横槊高歌雄一世,骑兵无奈遇东风。”   前殿与大雄宝殿之间是个雅致的院落,古柏婆娑,三只古雅朴拙的大香炉,青烟袅袅。绕过香炉便是大雄宝殿,门上方悬挂的泥金大匾为赵朴初先生题写,而红墙上的“南无阿弥陀佛”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则是弘一大师(李叔同)的珍贵遗墨,非常难得,是明教寺书画中的珍品。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五尊佛像,为明教寺镇寺之宝,全部来自北京。据《江淮文史》专文《北京请佛记》记载,合肥市曾派人三上北京请“佛”。在北京文物部门大力支持下,明教寺请回了这五尊佛像。殿内两侧为十八罗汉塑像,形态各异,神态逼真。大殿左侧的大钟为清道光年间铸造,声音悠扬清远,撞击时其音可传遍老城,是寺里不多的历史文物之一。   宝殿东面是卧佛殿,往后是地藏殿,东南角为寺内花园。花园虽不大,但筑于园内高台上古亭之内的古井和听松阁两处古迹却很有来历。相传古井是当年魏军汲水所凿,因高出地面屋脊被称为“屋上井”。此井在晋代得到整修,井栏周围现尚存“泰始四年殿中司马夏侯胜造”一行字,由此可以推算出这口古井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井沿内周的20多条深沟,是汲水绳索长期拉磨形成,它仿佛在向人诉说着屋上井的历史沧桑。   著名的听松阁在小花园的东南角。听松阁旧址原为一土堆,传说曹操曾站在此处操演水军,后人便在此砌台纪念,取名“听松阁”,阁上题有“教弩松阴”四字,是闻名的古“庐阳八景”之一。原来教弩台上并无松树,因为庐州夏天炎热,士兵难熬酷暑,曹操便令广植松柏。松树长成后,清风袭来,松涛阵阵,从此,“教弩松阴”便成为合肥的一个著名景点,听松阁也由此得名。    位于听松阁西侧的“归西冢”,因葬有颇具神话色彩的一龟一鸡而得名。明教寺现存主体建筑是清光绪年间所重修。传说当时主持通圆上人除了传经布道,最大的业余爱好便是以养龟为乐。他所养的这只龟与其相伴时间较长,也很通人性,听到经声即口角张合,作念诵状。此龟在僧人唱颂时,便作“之”形爬行,四脚疾驰,像在闻歌而舞。通圆上人圆寂后,此龟也抑郁而终,被僧人葬于这个地方。1938年5月合肥被日军占领后,当时明教寺的主持藏印和尚不甘屈辱,饮毒殉节。藏印在世时曾养一只雄鸡,传说凡藏印上殿念佛,此鸡必亦步亦趋跟随。此鸡无疾而终后,藏印将它葬在龟冢附近,后人便统称此处为“龟鸡冢”。由于“龟鸡”与“归西”音近,人们说久了便把它谐音为“归西冢”了。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