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春分,杭州人对于龙井新茶的期盼,便如这开水泡茶一般,一芽一芽地醒了
今年杭州冷得时间长,茶农说虽然会影响茶叶产量,但低温有助于鲜叶营养成分的积累,倒是提升了春茶的品质
明前茶已经上市,雨前茶正在采摘中
阳光正好,不如出发去龙井,龙井泉,龙井寺,龙井村,走走问茶古道,看看那些听着鸟语泉声长大的茶树们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自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三月到过龙井之后便欲罢不能,来杭州必到龙井打卡
御题龙井八景:风篁岭、过溪亭、方圆庵、神运石、涤心沼、一片云、龙泓涧、翠峰阁,兴之所至分别赋诗,称为《龙井八咏》
八咏不是八首诗,而是来一次写八首,来4次作诗4次,四八三十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帝陛下为一个城市的一个景点作诗32首,足见用情至深,可算是绝无仅有吧
那就,跟着乾导走起
龙井,在西湖西南,南高峰与天马山之间,风篁岭上,旧名龙泓、龙湫或龙泉
一口泉井,大旱不枯,据说古时每逢干旱人们到此求雨,有求必应,古人便以为泉井与海相通,其中有龙,称之为"龙井"
有没有龙不知道,求雨倒是有证可考: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在龙井发现一枚"投龙简",上面刻着东吴赤乌年间向"水府龙神"祈雨的告文
赤乌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的第四个年号,238年-251年,可见三国时龙井就已经有名了
走问茶古道,去往龙井
清晨的山谷有些迷朦,随性的藤蔓攀援着自由生长的老树,初生的新叶在微风中好奇地颤动
圆墩墩的茶树蜂拥在小径旁,让人忍不住想摸摸它们的圆脑袋,阳光下似乎有茶香氤氲
龙泓涧在山道旁,忽左忽右,一路相随
八景之一的龙泓涧似乎有点对不起它的名头,亦或是我路过的这一段经过山石的挫折后失了初生的气势?
涧水源自龙井,沿崖壁而下,经涤心沼、过溪亭,汇入西湖,乾隆诗咏《龙泓涧》:刻峭崇山涧有泉,几番坐石得吟篇;外人不识临眼底,却道湍流落半天
路过龙井草堂,园林风格的餐厅,据说一天只做八桌菜,菜品极精致
独自在山林间游荡,城市在不远处喧嚣,自然与人间近在咫尺,也许这是杭州的魅力
路上人很少,空气清凉,有点甜
前面有了人烟,疫情前这里应该是宾客盈门的茶室或农家乐吧
不知道他们做不做民宿,选一个雪天住到这里,雪夜簌簌扑落的雪花,雪后枝叶间闪闪烁烁的阳光,冰凉清澈的空气,可以记一生的美好
农家对面,是收录龙井八咏诗的碑廊,100多米长的木制碑廊分为4段,有乾隆皇帝四到龙井的记述和刻在青灰京砖上的八咏诗
乾隆第一次巡游龙井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三月、第三次南下到杭州时,“花港遵迤西,跋马数里许”,清晨从行宫出发,策马经花港,至过溪亭下马
御题龙井寺额“不着一相”、前堂额“篁岭卷阿”、后堂额“清虚静泰”,题龙泓涧旁八角亭“振鹭”,听泉亭“听泉”,摩崖“湖山第一佳”,最出名的是八景八额八首诗,世称《龙井八咏》
行至龙井寺,依井而座,品着龙井泉冲泡的龙井茶,文思如涌,又作《坐龙井上烹茶偶成》、《龙井上作》两诗,至日午方去
第二次巡游龙井在乾隆三十年(1765)二月,第四次南巡到杭州,住在西湖圣因寺行宫
这年春天杭州多雨,上山不易,惦记着龙井的乾隆在《小有天园》中写道:兴心尚龙井,诗就便鸣鞭
返京前一天天随人愿,终于雨止天晴,乾隆兴冲冲重游龙井,临井而坐,“汲水烹茶正雨前”,又作龙井八咏,感谢老天爷“斯诚佳矣予无梦”,终于没有留下遗憾
乾隆四十五年(1780)三月,年已七旬的乾隆第五次南巡杭州,与前次下江南相隔了十五年
故地重游,难忘龙井,沿着第一次来龙井的路,由花港迤西而来,“十五年重此迹踪”,“依旧青山绿水里”,再次为“龙井八景”题诗
回程至嘉兴,还惦记着“龙井昨才述桥事”
三年后,乾隆四十九年(1784)三月,乾隆皇帝第六次南巡,在杭州驻跸七日,不顾年迈,又一次爬山涉水来到龙井,再续八咏,“八咏逮兹四度酬,翠峰廿载阅春秋”
会心三过这边的龙井八咏是从首都博物馆找齐复制的乾隆亲笔,泛黄宣纸上龙飞凤舞的手书,御题御印齐全
不远处是龙井八景中的两景:过溪亭、涤心沼
《过溪亭》:溪云不过忽成过,一笑名因二老留;有意无心设相较,过赢不过两三筹
乾隆皇帝诗中的二老是北宋高僧辩才和曾任杭州市长的苏东坡
那年辩才自天竺退居龙井寺,寺前有道虎溪,溪上小桥名“归隐”,辩才退隐时立下清规,张贴寺内:山僧老矣,精神衰惫……殿上闲话,最久不过三炷香;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桥
那一日,苏东坡来访,辩才与他一见如故,秉烛夜谈
次日辩才送客下山,两人边走边聊,不知不觉送过了虎溪,一旁跟随的小僧惊叫:送客已过虎溪桥!
辩才笑笑:杜甫说过,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
自此改桥名“归隐”为“过溪”,后人建亭桥上,称“过溪亭”,也叫“二老亭”
《涤心沼》:辨才归老开精舍,沼水曾临苏与秦;却是清波无芥蒂,涤乎抑否听伊人
涤心沼在龙泓涧上游,龙井泉水流经此处,汇聚成潭,旁有涤心亭,意为“用此处清澈涧水,可洗尽尘世烦恼”
如今这里开了一间私厨会所,素袄长裙的服务员在山石曲廊间轻盈穿行
潭水不再有昔日的清澈,莫非是涤心太多的缘故?
一只鸟儿一动不动地停在枯荷上,不肯戴眼镜的近视眼以为是个盆景装饰,刚想用相机拉近了看,它啾的一声飞走了
涤心沼旁边有间乾隆与茶文化陈列室,存着1∶1复制的《乾隆南巡图》杭州部分和一些御用陶瓷仿品、御墨御批奏折的复制品
经过溪亭,溯溪而上,便是《风篁岭》:横岭中分南北云,筼筜夹道翠氤氲。经过不觉衣裳湿,清籁犹从天半闻
篁,意为竹田、竹林,当年退隐的辩才和尚在寺前山岭上开辟山道、广植青竹,修篁夹道的盘纤小径上,常有苏轼、秦观等人拾级而上,来与辩才谈禅、品茶、赋诗,风吹竹叶休还动,风篁岭因此得名
风篁岭上风篁亭,鸟语清脆,竹叶奚索
乾隆皇帝可算是称职的开发龙井旅游的产品经理,问茶古道串起龙井八景,有风景有人文,有典故有诗词
沿着古道一路上行,一路鸟语不绝,山间鸟语不似家养小雀,婉转中自有一种空灵
龙井八景之五,《方圆庵》:述古何须称辩材,笠庵聊尔与俳徊; 天圆为覆地方载,试问谁能出此哉
方圆庵原址在老龙井,辩才礼佛会客之所,圆盖方址,蕴涵“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和“智欲圆而行欲方”的处世观
北宋元丰六年(1083)四月九日,僧人释守一往方圆庵拜会辩才,围绕“方圆”二字相谈甚欢,释守一写下《杭州龙井方圆庵记》以纪念此行,并请好友大书法家米芾手书勒碑
这字,如这景致,赏心悦目
明代龙井寺迁址重建,原来的方圆庵早已不再,此处为2006年复建,如今辟作私厨,山野中的矮墙院落,品茗浅酌之所
路过浣花池,几近干涸,“飞英蘸水,漫天起舞”已成往事?
龙井八景之六,一片云在龙井东北侧,是一块青润玲珑,形似片云的岩石,高约丈许
石边有亭,亭上匾额为乾隆御题
乾导赋诗《一片云》:片石玲珑依碧峰,英英常带岫云浓,山庄别室斯津逮,对此依然仰圣踪
再往前,便是涤心沼、龙泓涧、浣花池的源头龙井泉了
龙井泉与虎跑泉、玉泉并列西湖三大名泉
井旁湖石嶙峋,井边守护的一棵老樟树已是320岁高龄,树干直径超过2米8
泉水清冽,听泉亭的尖角与老树新叶倒映水中
龙井泉是一个裸露型岩溶泉,大片出露的石灰岩层向着龙井倾斜,西面高耸的棋盘山拦蓄大气降水向地下渗透,沿着石灰岩层面裂隙源源不断地向龙井泉汇集
龙井泉有一个奇特的“分水线”的说法,可能是水流形成的表面张力,也可能是地下水和地面水的比重差异,说搅动时水面会形成蠕动的分水线,似把泉水"分"成两半
旁边放了根竹竿,估计是给游人做试验用的,拿来搅了半天,也没看见分水线,是方法不对?下次你去时可以试试
龙井八景讲到几了?第七景《神运石》就在龙井泉边:移来不及五丁穿,峭茜亭亭一朵莲;闻说铁牌同出井,依稀辨得赤乌年
乾隆皇帝的诗挺大白话的,说出了这块石头的来历:
明正统十三年 (1448年),大旱,一位名叫李德的官员,主持龙井淘浚工程
淘得铁牌、玉佛、金银锭等物,金银锭上还凿有大宋元丰 (1078-1085)年号
随后在井中发现一块巨石,令80位力士全力起出,石上题有“神运”二字及各种题刻,依稀可辨草书“截臬神运石,下有玉泓池”,其他漫灭不可读
神运石出井后,又在井底淘得铁牌十五面、银二条,上面凿有三国东吴赤乌 (238-251)年号,应该是三国时祈雨所用
就在此时,四周突然乌云密布,龙井泉水汹涌而出,李德惧怕再淘会惊扰神灵,即告完工,神运石自此立于井边,只是现在的“神运石”,已非当年原物
龙井泉边龙井寺,那边围起来在施工,说是一个新茶馆正在装修
坐在井边石凳上,听一会儿泉水之声,倒是可以涤心
忽闻人声,是两位本地老阿姨坐在听泉亭里闲话家常
再往上走,是最后一景《翠峰阁》:层甍自据最高峰,十五年重此迹踪;依旧青山绿水里,去来今者觅何从
当年乾隆皇帝登阁远眺,尽览龙井胜景,欣然题名“湖山第一佳”
御书楼是乾隆题诗咏赋、撰写《龙井八景》之处,旧楼已毁,2005年重建后改作茶楼
还记得这一路八景或以八景之名有多少作了茶楼私厨么?
御书楼,龙井寺,方圆庵,涤心沼,龙井草堂,还有许多叫不出名目的农家茶楼,不愧龙井问茶之名
一路走来,总觉得哪里不对,小时候随父母来过龙井,那井似乎不是现在这井,依稀记得井上应该有个口吐泉水的龙头,还有,怎么不见那18棵龙井御茶呢?
翻查资料,关于龙井的远不如西湖多,拼拼凑凑终于搞明白,记忆中有龙头的龙井是老龙井,在离这里不到1公里的狮峰山下
龙井寺原来在老龙井旁500米的落晖坞,始建于五代后汉乾佑二年(949年),初名报国看经院
北宋时(960~1127)改名寿圣院,高僧辩才归老于此
明正统三年(1438年),龙井寺迁移至现龙井旁
那,李德淘出神运石的龙井应该是这个老龙井?
问当地人老龙井寺在哪里,说早已不存,原址改建后成了龙井茶室,是近几十年老杭州人邀约喝茶的首选
心中有佛,人间即寺,是否?
十八棵御茶龙井也在老龙井御茶园,看来我得再去一次龙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