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宁6月22日电 题:中马“两国双园”比翼双飞

中新社记者 冯抒敏 杨强 翟李强

在马来西亚东部沙巴州热带雨林里,逾230栋天然木材建造的独立燕屋,为世居于此的金丝燕族群打造了一个乐园。

图为位于广西钦州的中马钦州产业园燕窝加工贸易基地。 中新社发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 供图

“繁殖期的金丝燕吐出唾液结成小窝,每次产下二枚蛋。”乐园创始人、华裔企业家、广西自贸区沙巴燕窝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育华向中新社记者介绍说,只有完成孵育任务后的燕窝才被燕农摘下,送往沙巴州山打根的毛燕处理中心预处理后,搭乘航班前往中国首个毛燕首发进入地——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简称“中马钦州产业园”)。

2012年4月1日,中马钦州产业园启动建设;一年后,其“姊妹园”马来西亚—中国关丹产业园(简称“马中关丹产业园”)开园。十年来,中马钦州产业园形成以棕榈油、燕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为主的产业集聚;马中关丹产业园则打造以钢铁、轮胎、玻璃、铝型材等为主的产业集群。

图为位于广西钦州的中马钦州产业园燕窝加工贸易基地的燕窝生产线。 中新社记者 翟李强 摄

来自马来西亚的毛燕,在中马钦州产业园燕窝加工贸易基地“天下燕都”经过泡发、挑毛、定型、烘干、杀菌、包装、检测等工序后,加工成各种燕窝产品并贴上溯源码标签,销往中国市场。

官方数据显示,目前,中马钦州产业园燕窝加工贸易基地入驻燕窝生产加工企业15家,其中11家获有中国海关总署批准毛燕加工资质,占全国总数(16家)的68.8%。截至2021年底,园区燕窝产品进口额累计实现1.41亿元(人民币,下同),燕窝产业工业产值累计实现1.26亿元。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莫福文告诉记者,园区建成中国—东盟首条燕窝跨境产业链,实现马来西亚毛燕输华常态化;燕窝加工贸易基地、北斗产业园、科技园、马来西亚中小企业集聚区等一批产业社区相继投入使用;在“两国双园”间创新试点开展投融资便利化和跨境资金流动便利化,跨境人民币双向流动便利化业务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大突破。

除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日益提升和扩大外,中马“两国双园”十年来还不断加强设施联通。

图为位于广西钦州的中马钦州产业园燕窝加工贸易基地的燕窝生产线。 中新社记者 翟李强 摄

莫福文介绍,为保障“两国双园”跨境产能合作的物流运输,中马双方探索建立“港口—产业—园区”合作发展模式,广西钦州港和马来西亚彭亨州关丹港缔结为“姊妹港”,中方参股建设的关丹港首个深水泊位建成运营,并开通钦州港至关丹港双向集装箱直航航线,打通“两国双园”海上物流运输通道,共同打造服务“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

中方统计,在新冠疫情背景下,中马两国经贸持续实现逆势增长。2021年,中国与马来西亚贸易总额达1768亿美元,中国连续13年成为马来西亚最大贸易伙伴。

“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生效实施,以及中国—东盟自贸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中马‘两国双园’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来自马来西亚的广西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总裁潘南达向记者表示,作为中马园区主体开发商,他们将进一步推进中马“两国双园”升级版建设,促推中马两国间贸易、国际产能及跨境资本合作。

“我在中国的商店最远开到了内蒙古满洲里。”张育华说,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如同一对金丝燕“夫妇”:比翼双飞,协同发展;同巢共栖,共创共赢。他认为,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双边合作,亦是如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