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浙江

浙江

浙江

浙江是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旅游景点众多,类型丰富,有重要地貌景观800余处,水域景观200余处,生物景观100余处,人文景观100余处。全省现有西湖、两江一湖(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雁荡山、楠溪江、普陀山、嵊泗列岛、天台山、莫干山、雪窦山等14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居中国首位。长江三角洲南翼,典型的江南水乡;拥有众多名山名湖,堪称为人间天堂。去浙江自驾游最佳季节是每年3-5月和9-11月。

南浔史馆

南浔史馆

位于南浔西街79号,原为南浔商会旧址,始建于1926年,为三进中西合壁建筑风格的建筑物。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左右,现为市级文保单位。前进为五开间门厅、二进为会议大厅,柱高屋陡,气势恢宏。三进为中式木结构二层楼房、车木廊柱、木质花窗、古朴典雅。在会议大厅前的庭院中,栽有百年广玉兰四枝、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镇史馆全景馆综合概括了南浔从南宋淳季年(1252年)建镇以来的七百多年来的历史变迁。从历史角度来叙述南浔地理位置、区域划分的变化,名人、文人的荟萃并代有辈出,以及清朝末年辑里湖丝行销世界时的盛极一时,到抗日战争时遭受的重创。一直到解放后,南浔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为重振江南名镇雄风而作出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南浔所产生的巨大变化,全方位、多层次地向人们展示了江南名镇南浔在漫长历史中的地位,以及政治、经济的发展轨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是南浔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之一,是人们了解南浔的窗口。

了解更多>>

南浔古镇

南浔古镇

水乡古镇南浔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北濒太湖,东与江苏吴江升交界。水陆交通便捷,318国道、长湖申航道横贯东西,距上海、苏州.杭州均在百公里上下,镇区面铝34平方公里。1991年,南浔名列浙江省15个历史文化名镇之首。南浔镇巳被我国向联合国推荐为世界文化遗产
初唐诗人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来赞颂洪都,如果借用此语概述南浔镇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也相当贴切。她地处苏杭嘉湖的中心点上,南宋以来已是“水陆冲要之地”; “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原因浔溪河而名浔溪。后来由于浔溪之南商贾云集,屋宇林立,而名南林。至淳佑季年(1252)建镇,南林、浔溪两名各取首字,改称南浔。明万历至清中叶为南浔经济繁荣鼎盛时期,民间有“湖州一个城,不及南得半个镇”之说。南得之所以一跃成为江浙雄镇,主要是因为蚕丝业的兴起和商品经济的发展。“附近遍地皆桑,家家养蚕,户户缫丝织绸”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南浔是中国近代史上罕见的一个巨富之镇,孙中山就职临时大总统的第二天,就曾正式宣布南浔镇升级为市。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古镇上,有着号称“四象”的江南四大首富。又有类如《红楼梦》中宁国府、荣国府那样八家公爵似的,号称“八牯牛”的大富之户,以及拥有充满了民间嘲讽意味的,号称“七十二只金黄狗”的豪门、财主。

了解更多>>

南浔碑刻

南浔碑刻

文徵明书碑刻。碑刻《辞金记》与《两桥记》均系明嘉靖年间进士、长兴知县杨上林撰文,记工部尚书刘麟隐居长兴知南坦时事,为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徵明(1470—1559)于嘉靖十九年(1540)71岁高龄时的作品。
两碑现藏南海镇嘉业藏书楼,均高112厘米,宽55厘米。《辞金记》篆刻三字额, 正文连款20行,满行34字,共621字,楷书直写。《两桥记》篆书三字额,正文连款17行,满行29字,共456字,行书直写。两碑字迹清晰,苍润秀雅,现保存完好,是史料与书法价值兼具的艺术珍品。《梅花仙馆藏真》石刻、《紫藤花馆藏帖》现存南浔镇小莲庄长廊壁间,石刻共45方,皆名家翰墨。其中《紫藤花馆藏帖》4卷,系清翰林待诏徐达源(江苏黎里人)与20多位文人雅士往来互赠的诗文、信函,其中有袁枚和日本诗人熊坂的手迹。《藏帖》以手札居多,文采清丽,清嘉庆十六年(1811)勒石,石刻真、草、隶、篆各体皆备,共31方。同治十一年(1872)南浔丝商周昌富从黎里重价购得,置于鹏鸽溪南之恰园内。昌富晚年,恰园及此石刻由刘锦藻购得。光绪二十一年(1895),此石刻嵌置于小莲庄长廊壁间。其嘉庆拓本曾流传至日本,被珍藏于肥州孔圣庙中。日本书道家熊阪秀称之谓:“满纸龙蛇,行霏烟雾,中华文物之盛,大可见乎!”
《梅花仙馆藏真》石刻共14方,系摹秦琅琊台篆书之刻石。秦琅琊石刻世无完本,嘉庆十三(1808)八月,严可均按《史记》全文,仿家藏琅琊台旧拓本式样摹写,字形大小悉依真迹。同治十一(1872)秋,周昌富聘人将此文勾勒上石。艺苑真赏社曾出影印本。

了解更多>>

南嵩岩

南嵩岩

南嵩岩,意思是有苍松奇岩的高山,为了有别于黄岩境内的嵩岩山,所以称为南嵩岩。南嵩岩奇峰突兀,怪石嵯峨,峰峦起伏,溪流曲折,佳木葱茏,素有壁岩碧水之称,景区面积3.2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龙勥门、情人瀑、嵩岩讲寺交通

了解更多>>

南谯楼

南谯楼

在歙县县城内。始建于隋末,为歙州(今徽州)人汪华吴王府外子城的正门门楼。后历代均有维修。楼三重三开间,高约20米,宽约15米,进深约10米。砖木结构,悬山顶,重檐高脊,紫墙青瓦。下为门厥,门厥宽4.5米,左右各有木柱13根。每根柱围1米余,每柱均呈10度左右斜倚墙壁,用以支撑大梁。虽历经风雨,多次修缮,但古制古风依旧,为江甫一座有名的古谯楼。
南谯楼是古代夜间向人们报时的地方,打更的鼓声就是从谯楼传向四面八方的。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古建筑,就是当年徽州府的南谯楼。谯楼:古时建筑在城门上用以了望的楼,夜间在楼上击鼓报更,所以也称鼓楼。南谯楼始建于隋代末年,宋宣和年间重建,明弘治十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中辟方形门阙(宋代风格),底层砖石台基,上木构高台建筑,二层楼阁,副阶周匝,悬山顶,型制奇特。唐代以前,城台均以土夯建筑,所以建筑门楼,必须在门阙靠壁立柱,南谯楼共立柱二十六根,中门阙门扇隐去二根,只显出二十四根,所以当地人。又称它为“二十四根柱”。古时楼上置有铜壶,用以滴漏定时,还有鼓具,以及察看星象推算历法的仪器。据说南谯楼历史上曾几经开关,原因是有位甚信风水的知府说,谯楼正门对着“五魁山”(谐音五鬼山),其兆不祥,会招灾引祸,便下令关了谯楼。继任的知府不信邪,下令打开城门……,关关闭闭,几经反复。我们现在见到的南谯楼,是1997年,由国家文物局拨款重建的,它基本保持了木构清代风格,门阙为宋代风格。

了解更多>>

南雁古井

南雁古井

在南雁镇东南,今南雁酒厂内。1978年发现。井口原有大铜盖。井深约有5米,口径0.6米。长年不涸,清冽味甘。据考证,该古井系王姓人在1102-1106年间(北宋崇宁年间)开凿,至今已有近千年。现酒厂以此古井水酿造白酒,名“南雁宋井酒”。

了解更多>>

南雁荡一线天

南雁荡一线天

从观音洞下来数十步折向东行两百米米处,有两座大悬崖夹峙而成“一线天”,高50米,深16O步,阔只1米,仿佛是仙人用巨斧把悬崖劈成两半。清光绪年间已开发,民国时堵塞,1984年春重新辟为新景点。

了解更多>>

南雁荡仙姑洞

南雁荡仙姑洞

唐时称石室,宋时称仙姑洞,奉把遁居的朱氏仙姑。如今建筑物前殿有1276平方米,后殿336平方米。内殿一半有屋顶,一半以洞顶为屋顶,洞高2—10米,深24米,宽14米。前殿大门外墙有篆刻家方介堪篆书“无量福地天等”。

了解更多>>

南雁荡梅雨瀑

南雁荡梅雨瀑

梅雨瀑又称雾瀑云潭,在杜鹃林西边。与杜鹃林一样,在宋代就已知名。此瀑集施岭之水,瀑高30米,宽2~3米。瀑底有梅雨潭。瀑潭三面环山,朝东,每当清晨七时许,朝阳透进山谷,潭角便出现五彩虹霓。梅雨潭右边陡坡上有倒插花岩。“植物本乎地、胡为花倒开?云根分种异,假手自大栽。”明代陈应人曾作诗咏它。上游施岩,传为唐代诗人施肩吾炼丹处。从梅雨瀑下山,过(石丁)砸,到南端桥边转折处,可见金鸡回头峰。但只能在傍晚夜色苍茫时才能窥见她的倩影。

了解更多>>

南雁荡观音洞

南雁荡观音洞

在会文书院右侧山上悬崖下。开发于五代,宋时已是主要景点。现有慈云古刹是清同治年前建;僧徒显明重修,1982年又大修。是释教所在地。洞高21米,宽41米,寺院殿宇依洞而筑,布属紧凑。主次分明;真是仙山楼阁,巧夺天工。寺中有联珠瀑,由岩顶飞洒人池,终年不断,池底有块“狮舌岩”。洞顶有凌霄峰、普陀峰,卜有净瓶岩、鹦鹉峰,附近犹有罕见的五色杜鹃。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