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古乐
纳西古乐这一被国外称为\"在中国各地已失传了的音乐\",是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两部分组成的。 《白沙细乐》纳西语叫\"伯石细里\",又叫\"别时谢礼\"。相传为\"元人遗音\",说是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革囊渡江\"到丽江,收到纳西族首领阿良的欢迎和帮助。为此,忽必烈在离开丽江时留下随军的一半乐师和乐谱给阿良作为谢礼,故名\"别时谢礼\"。另一种说法为创自纳西族民间凭吊战争亡灵的\"安魂曲\"。说法虽异,但\"白沙细乐\"所表现出的生死离别、怀念缱绻的感情却是一致的。相传\"白沙细乐\"原有12个调,现能演奏的只有8个调,分别是\"笃\"、\"一封书\"、\"三思及\"、\"美丽的白云\"、\"公主哭\"、\"跺磋\"、\"南曲\"、\"北曲\"等八章,其余均已失传。乐曲有笛、芦管、束古杜、筝、二簧、胡琴等。演奏时乐队人数不固定,以合奏为主,同时也有歌和舞,是纳西族的一种民间音乐。因曲调幽远深沉、凄凉伤感,故多用于丧事活动。 《丽江洞经音乐》是自元明以来从中原逐渐引入并植根于丽江的道教\"经腔\"音乐。它的珍贵在于奇迹般保存了一些早已失传的唐宋以来词、曲音乐。丽江洞经音乐保留有《山坡羊》、《浪涛沙》、《柳摇金》、《水龙吟》、《步步娇》、《万年欢》、《漫五言》、《到春来》、《一江风》、《到夏来》、《到秋来》、《到东来》等22歌曲牌。乐器有笛子、芦管、琵琶、三弦、二簧、胡琴、云罗、小钹、小铃、摇铃等,可是乐队人数多或少,同种乐器可增减。旋律古朴典雅、节奏平稳匀称,多用于婚、丧、祝寿等仪式。 纳西古乐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汉族和纳西族音乐相融合的独特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色彩。丽江县境内现有古乐演奏。近年来,纳西古乐演奏又成为丽江旅游的一个保留节目,深受旅客的喜爱。宣科先生领导大研古乐队还先后到昆明、广州、北京演出,并应邀到香港、中央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厅演出,获得极大成功。纳西古乐还走出国门,1995年应邀到英国访问演出获得成功。1998年5月应挪威国王邀请到挪威参加卑尔根国际艺术节,引起了轰动,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关注,被称为\"东方音乐活化石\"。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