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公园位于原英租界,东面为维多利亚道,又称中街(今解放北路),南面为咪哆士道(今泰安道),西面为海大道(今大沽北路)。1886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臭水坑,英租界工部局将水坑填平后建成公园,于1887年6月21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皇诞辰50周年之日正式开放,故称“维多利亚公园”,又称“英国公园”。该公园占地18.5亩,呈方形。在造园的设计上,以英国传统风格为基础,吸收了中国园林自由式布局的手法,形成了半规则半自然式的中西合璧园林。1890年5月,英租界当局在花园北侧建成了一座欧洲古典风格的城堡建筑,为英租界内最高行政机构工部局,名“戈登堂”。1900年又将从海光寺抢来的大钟置于公园的东南角,作为消防报警使用。1919年,为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英国士兵,又将消防大钟移走,在原址建起了一座约5米高的欧战胜利纪念碑。1942年,公园南侧的咪哆士道改名为“南楼街”,故公园也改名为“南楼公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名为“中正公园”。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解放北园”,人民惯称之“市府公园”。如今,处于天津政治中心的解放北园,基本上保留了原维多利亚公园的总体格局,虽原有建筑不存,但公园里的设施更加齐备,环境更加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