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大地的每一寸土壤都饱负历史的厚重内涵,以文明见证者的姿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去陕西自驾游的最佳季节是每年的春季到秋季。有秦始皇兵马俑,大雁塔,西安城墙,大唐芙蓉园,华清池,翠华山,黄帝陵,骊山国家森林公园,黄巢堡国家森林公园,秦始皇陵等陕西景点。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位于陕西省华县柳枝镇泉护村、安堡村,为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遗址。 遗址中发现有仰韶文化的典型墓地和居址。墓地在元君庙,属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发现墓葬共57座,其中45座分属于东西两个同时并存的墓区,每区墓葬可分三期,依早晚次序分列成3个纵行。除一部分单人墓外,28座是同时葬入的多人合葬墓,每墓少者2人,多者25人,均仰身直肢,头向西。居址位于泉护村,属于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房址有半地穴、地穴式两种。半地穴式为方形圆角,地穴式口部椭圆形。陶窑为横穴式,2、3座为一组。 元君庙-泉护村遗址面积大,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已成为研究仰韶文化、探讨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结构的代表性范例。
了解更多>>
距大坝5公里。位于汉江之滨,原来是一座与湖岸相连的半岛,远观这卓约多姿的半岛,象一条在湖中遨游的大鱼,故名鱼心岛。岛上轻烟杆影,绿树荫浓;河滩沙软光闪,鸥鹭徜徉;湖水静影沉碧,鱼跃鸟飞。山光水色与蓝天浑然一体,是静心垂钓的理想区域。现更名为“玉兴岛”。
玉井在华山西峰下镇岳宫院内。井深丈余,水清澈甘冽,〈〈雍胜略〉〉记述其“深可十丈,圆 半之。”并记述金大定乙亥年(1179)井旁曾建有玉井楼。楼周巨松乔林立。传说夜间登楼,可以见到五粒松下的琥珀闪闪发光。 民间传说玉井内生有千叶白莲,吃了白莲可以使人升仙。唐韩愈的〈〈古意〉〉诗中说:“太华峰头玉井莲,花开十丈 如船。冷 比雪霜甘比蜜,一片入口沉疴痊。”因而玉井也被称为白莲池。 又传唐 宗妹金 仙公主在华山隐居时,对井梳妆,不慎将金簪掉入井内。后来发现金簪自山麓的玉泉水处流出,于是人们便得出了玉井与泉潜通的结论,华山峪中的泉游泳池也就有了玉泉这一富有诗意的名字。后来道士贾得升在峪口为师傅陈抟建造 祠院,因玉泉流经院内,祠院也因此得名。 由于各种神话传说,玉井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因而登华山的人都想亲口品尝一下玉井水的甘甜,玉井便遂之而成为华山的有名景观。名人争相 诗题字颂咏。井畔原树有碑石一通,上刻“真源”二字,是明万历十年(1582)陕西监察御史龚懋龙所题。明书画家王履因登山时没有找到玉井,非常生气,还写了一首诗,说玉井及白莲的传闻全是假的。诗这样写道:“玉井十丈花,欺我亦已久。巅池千叶莲,寻池复何有。果是莲峰望或开,记者之辞又为谬。传闻不足信,托意不足.凭。洼隆偶尔如花形,便谓此山缘此名。我来觅胜胜已盈,谁真谁 何需证。世间图谋多耳听,未如吾眼真搜冥。”玉井中生长千叶白莲的事确属传说,也查无实据,但玉井却千真万确的存在,王履没有找见就大发议论,看来实在是有些失态了。
玉华宫景区位于陕西省中部,铜川市西北部的玉华山中,属陕甘交界的子午岭南端的乔山山系,北距人文初祖黄帝陵55公里,南离古城西安120公里,西(安)延(安)高速公路和210国道临区而过,陇海铁路梅七支线直抵景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景区规划面积230平方公里,一期规划面积32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95.6%,以天然油松林为主,是西北三大油松林之一,海拔高度为1240—1671米,年平均气温8.4℃,比古城西安底10 度左右,是天然的避暑胜地。玉华宫自然景观旖旎秀美,夏有寒泉,地无大暑,历史文化富集厚重,它曾是唐初三代帝王的避暑行宫,唐高僧玄奘法师译经、弘法、创宗、圆寂之地。公元624年,唐高祖李渊在玉华胜地敕建仁智宫,做为防御突厥入侵的军事指挥中心和避暑行宫。公元647年,太宗李世民敕诏扩建仁智宫,改仁智宫为玉华宫。玉华宫五门十殿,气势恢宏,百官云集,曾一度名重长安。公元651年,唐高宗李治改玉华宫为玉华寺。公元659年,唐高僧玄奘法师奉诏携门徒高足在玉华寺设立皇家译场,译经弘法,创立了法相宗。公元664年2月5日,玄奘法师功德圆满,圆寂玉华寺。玉华宫旅游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玉华宫景区先后被评为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近年来的开发建设,景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林海为背景,以绿色为基调,以佛教为核心文化、以四季不同风光和旅游活动项目为特色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此奇观在日月崖时遇。于五云峰、苍龙岭上端观赏为最佳位置。时间在夏秋时阴雨天清晨。此时,日月崖周围乱云飞渡,忽然,几楼弧光自日月崖畔迅速划过,其亮度若电焊之光,格外刺目,使雨幕中模糊不清的日月岩每一条石纹都清晰可辨。游人曾推测其为雷鸣前闪电,但弧光过后并不闻雷声。传说白帝在日月崖下的金天洞中,见因阴雨天昏地暗,岭陡路滑,令日月放光,为游人照明。故此奇观被列为华山十大谜之一。今日月崖壁“双扶灵曜”、“弧光”题刻即由此起。
位于南门外榆阳河上,是榆林南大道交通要道,创建于明成化年间。明嘉靖初修城南渠时又在此桥东出增设渡槽,后历代屡加修葺。现桥砖砌3孔拱洞,长42米,桥面宽8.4米,高8.3米,东西两侧砌砖墙栏。桥南在北魏旧设石狮2对,有清康熙十四年(1675)御题“两守孤城,千秋忠勇”石碑一通,今均不存。1983年,桥东新修一水泥大桥。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榆阳桥,现被辟为古迹供过往游客观赏。
榆林钟楼------钟楼,位于榆林城内大街中心。民国10年(1921)榆林绅士白伯英、郭维藩等在为井岳秀祝寿时倡议建“井公祠”,即在榆林大街原被火焚牌楼的旧址动工,次年落成,取名“长春楼”,后改为榆林钟楼。 榆林钟楼包括基台共有3层,总高24米,南北长20米,东西宽14,8米。基台有4个砖拱洞,为通街洞道。榆林钟楼二、三层内为大梁框架,外用水磨青砖包砌,东面有桥可上二层,二层有门洞进入三层,三层顶端中央建木重檐八角亭,旧时悬大钟报时。三层门、宙额石刻着由民国时榆林著名书法家李堂、白介微等书写的“蜚英腾茂”、“北临雁塞”、“芹水流芳”、“驼峰拥翠”横匾。 绥德千狮桥------坐落在绥德县城内无定河上的千狮桥始建于1987年,桥长300余米,因桥上两边护栏柱上及桥两端凉亭周围共有1008个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石刻狮子而得名。这里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石刻狮群,因而千狮桥成了绥德县一处标志性建筑。 然而,近年来千狮桥遭到严重破坏,千狮桥上40余石狮被毁坏,其中30个完全被毁,护栏和凉亭也不同程度受损,周边环境堪忧。绥德县有关部门不仅按照原来尺寸重新雕刻了石狮安放到原处,还对桥上的护栏、路灯和两端的凉亭也作了维修,使千狮桥重现昔日风采。
青云寺位于榆阳区东南6公里的青云乡青云山上,是合道、佛教于一体的寺观 。寺依山傍水,绿树环绕,楼台殿阁,此起彼伏,朱柱彩棚,泥塑砖雕,堪称“ 榆溪胜境”。 寺始建于明代,三迁而至今址。民国17年(公元1919年)重修扩建,总占地面 积40余亩,是陕北最大的仿古建筑群。寺内大小殿院十四处,牌楼二座,楼台殿 阁,此起彼伏布局谨严,铺排得宜。东部道观有祖师、三清、三宫、圣母殿和玉 皇阁、真人洞、龙王庙等,西部佛寺建有大雄、菩萨。弥勒、金刚、东西罗汉殿 及讲经堂、禅堂等。全寺庙所建筑约300间,均为砖砌拱窑。真武殿居于正中,高 大雄伟,立柱重檐,彩凤金龙,飞阁流丹,对面纯木结构牌楼:四柱三楼,层斗迭 拱,玲陇剔透,巧夺天工。真武闪身崖泥塑,造型奇特逼真,四壁饰以木雕、壁画。人物如生,鸟兽欲飞。 “文革”中青云寺遭到破坏,殿内工艺精湛的石雕、泥塑、壁画以及堪称工艺 佳品的 木牌楼私碑喝等荡然无存,其它砖雕、亭阁不同程度亦遭破坏,从1981年起当地群众自筹资金陆续对青云寺各殿宇进行修复,复塑褚神佛像,彩绘壁画, 重建木牌楼、亭、阁等,大量培植花草树木花卉,始至今其规模逐年扩大。青云寺庙群以它的精湛泥塑艺术称誉蒙汉之间。1984年榆林县人民政府公布 青云寺庙群为榆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划定了保护范围,后又成立青云 寺文管所。 几经修复扩建,青云寺建筑工艺精特,风景状观,已成为榆林重要的旅游景 点一。
发现于1987年,共两处。一处南起巴拉素镇转水庙村,北至补浪河乡向阳村附近,全长25公里,间断延续,最宽处30米,高均1米左右,有多处夯土层,但夯印不明显。另一处东起巴拉素乔家峁南,西至红石桥乡井界村,全长14公里,残墙间断绵延,夯土层厚15—20厘米,尚有残存墩宽9米,高5米。沿此两段古长城遗址,发现有大量的白灰陶、夹砂灰陶、黑陶和少量红陶残片,其上纹饰多为蓝纹、粗细绳波、方格纹和堆积纹等。同时,还发现战国时常用的陶鬲单足及其残片、石器残件和四棱形铁箭头等物。经考定,这里为战国至秦汉时长城遗址。据《汉书·匈奴传》上载:“十有余年而蒙恬死,诸侯叛秦,中国扰乱,诸秦所徙谪边者皆复去。于是匈奴得宽,复稍渡河南与中国界放故塞。”所谓“故塞”,即秦昭襄王时所筑、今榆林市境内发现的秦长城。
盘龙寺,在横山县响水镇盘龙山上。响水堡旧城东北隔无定河有盘龙山,山之西北为沙漠,向南延伸部分酷似盘龙,“龙头"为岩石,直插无定河中。从上下川遥望,无定河好像被拦腰截断。《怀远县志》载:“盘龙山横江怪石,盘绕无定河边,远望若踞河中,石如盘龙,故名“盘龙寺”。 盘龙寺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清乾隆年间重修,迄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现有正殿两间,内为窑洞,南北配殿各残有窑洞3孔,下有石佛洞。1958年在石佛洞旁无定河上筑拦河坝,引水发电,洞被破坏,坝边寺院基本无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