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山西

山西

山西

山西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

尊胜寺

尊胜寺

地处五台县城东北方的虎阳岭,距县城二十公里。过去,佛教信徒和游人徒步登五台山,都经过此地。从五台城出发,翻鸽子岭,下茹湖盆地,然后上虎阳岭,又东北方向穿龙湾,就直指南台和中台相交的金阁岭了。因此,这里被称为“五峰咽喉”。
  尊胜寺创建于唐代,当时称善住阁院,北宋天圣四年重修,名为真容禅院,明万历十九年复修后改称为尊胜寺,清同治七年作了部分补修。寺内清康熙二十四年碑记载有该寺的历史。现存寺庙是民国年间再修后的形式。
  相传,唐朝有一个印度高僧佛陀波利“及闻震旦,有文殊住处,远涉流沙,特来礼谒。以仪凤元年,达此土。至台山南,蹑虎阳岭,俯爷之间,林木干云,名花匝地,翘首五峰,生大欣慰。”他五体投地,向空中说,我远地而来,就是想见文殊菩萨的圣容。这时,忽见一位老人,从山谷中走出,用焚语对波利道:“汉地众生,多造罪业,出家之士,多犯戒律,西土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灭众生重恶业垢,汝持来否?”波利答曰:“贫道直来礼谒,不将经来。”老人曰:“既不将经,徒来何益?纵见文殊,岂能识之,汝当速返,取此经来。”波利听罢,十分感激,忙磕头于老人的脚下,及抬头,忽然不见了老人,方知刚才就是见到了文殊菩萨。波利更虔诚了,复还印度,取了《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于弘道元年,到了中国的长安,将前后过程奏于唐高宗。高宗大悦,命日照三藏法师与波利参译。赐给波利绢三千匹,把经留下来。波利泣奏道:“我是受命去取经,不是为了进献经书图个人富贵。”高宗也受到感动,于是留下译本,还给梵文经。波利带上梵文经,再登五台山,后来在五台山坐化。这个传说,是以史实为蓝本而加以神化的,历史上的佛陀波利为中印佛教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尊胜寺现存寺庙建筑,规模较大,以中轴线排列,一连七进殿宇,左右其它建筑对称,占地面积为三万二千多平方米,计有殿楼房洞二百一十余间。寺宇建筑上的砖雕精细,工艺较高,堪称民国年间寺宇建筑的代表。
  寺院坐北向南,寺前东西两侧各建一卒下层砖券洞上层木构建筑的楼洞,西侧的楼洞楣上刻有“五峰咽喉”四字,洞下是上五台山的岭凹通道。两楼洞之间的东侧,立有一座砖建牌楼,三门三楼,中门较大,砖券洞上的楼头建筑,为仿木结构形样,雕有飞檐。碑楼的券口、立面上,有纷繁的砖雕作装饰。过碑楼,岭凹通道南侧有观间殿、藏经楼、毗卢殿、五文殊殿。三大士殿供文殊、普贤、观音,故名。五文殊殿系指殿内供有五座台顶文殊菩萨的五种法像。通道北侧的六座大殿,都是面阔五间,面宽最小的十二米,最大的十五米,进深大都九米左右。藏经楼是一座二层建筑,左右两侧对称建有十二角亭阁。台基也是十二角,上部为重檐攒尖顶,外部围有一圈廊柱,廊柱内起砖壁,砌成殿阁。其建筑样式,外观两层,华丽玲珑,入内却是一室。东面的称为万缘阁,西面的称为三宝楼。在三大士殿西侧,还立有一座殿楼,下层砖券洞,上层为木建,称三星楼,楼上原供有福、禄、寿三星圣像,楼下层是地藏王殿。七进大殿后面,建有一座砖塔,密檐式结构,塔周十二角,上下九层,高三十九米,其下砌砖券洞,围塔一周,好似围裙。这些券洞共三十三间,原供有三十三尊护法神。远望万藏砖塔,耸立山脊,层檐叠压,背衬蓝天,十分清秀。
  尊胜寺七进大殿两旁,有小院落多处,筑僧房,砌围墙,垒石阶,券门洞,立影壁,形成迂回曲折的布局结构。建筑物的券口上、窗墙上、墀头戗檐砖面上,有砖雕花卉树木人物等,漫步、游览有观赏园林景致之感。   

了解更多>>

紫团山

紫团山

壶关有个避暑胜地叫紫团山。在壶关县东南60公里的树掌镇。紫团山又名翠微山,抱犊山。晋代旅游家抱朴子在游历了我国名山丽川后曾写道:“天下佳山者南五夷,北抱犊。”北抱犊山就是指的这里。因山腰有一形成于30万年前的天然溶洞,坐东面西,每天日出,日落时,从洞口喷出团团紫气,所以宋代御旨改名为紫团山。

了解更多>>

资寿寺

资寿寺

俗称苏溪寺,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0公里处的苏溪村西侧。寺院座北朝南,东临绵山,西傍汾河山环水绕,水秀山青,古树交荫,风景秀丽,为三晋古刹群中不可多得的一处胜景。
据现存的碑文记载,寺院创建于唐代咸通l1年(870),重修于宋,以祈求圣佛赐福保佑庶民长寿而得名:“资寿寺”。所谓“资”者,供给、赐予也。据说宋代寺中香火较为兴盛,每日朝钟暮鼓过堂上殿的僧徒,多达20余人。金代末年,寺院因周围林木失火而致毁。随之,众僧各奔东西,香火断绝。相传,元泰定元年,一个名叫法海的远道僧人,往绵山抱佛寺访友路过此地,目击寺院坍塌,很是惋惜,遂留脚有日,在邻近几十个村舍,持钵沿门讲念经佛,意在激发当地村民复建寺院的志向。如此一举,甚为奏效。不日周围的乡绅、商号、村民等,纷纷捐助银两、财物,于泰定三年(132年)动工重建寺宇。至明正德十六年(1521)又兴工进行了大规模的补茸完善,只是香火不及于前。好在后来的朝代里,虽屡有战乱,但寺院和佛像的损坏程度不大。现存的建筑,均为明代重修。资寿寺规模颇大,院落宏敞,布局完整,总占地面积达3000余平方米。古刹建筑群体,均为砖木结构。寺内主要建筑物有天王殿,雷音殿,罗汉殿,地藏殿,药师殿,二郎殿等。这些古代建筑结构奇巧,雕梁画栋,碧瓦凌空。屋顶三彩琉璃瓦覆盖,制作精巧,很有特色。

了解更多>>

资圣寺

资圣寺

在山西高平县西南20公里大周篡村。始建年不详,至迟宋代已有,明正德元年(1500年)重修。寺内古朴葱郁,殿宇巍峨壮丽,饶有古刹风趣,现存。山门、南殿、正殿和正东西配殿五座主体建筑。南殿宽深各三间,平面呈方形,单檐九脊筒坂布瓦顶,出檐深远,屋顶平缓,脊兽、力士等全为三彩琉璃制成,形制色釉皆精。整个结构还是宋代原作,正殿最大,元代重修过。东西殿较玲珑,是明代所筑。

了解更多>>

朱熹易系辞碑

朱熹易系辞碑

除北魏碑刻外,大同存世的历代碑铭还有很多。近年来陆续出土的唐代墓志铭中不乏书刻俱佳的精品;善化寺内南宋朱弁撰文、孔固书丹的《大金西京大普恩寺重修大殿记》,和同它比肩而立的金代大文学家、书法家党怀英篆额的《大金西京普恩寺再修释迦如来成道碑铭并序》,都是形制宏大、书法精美的佳作;明清以来的碑碣随处可见,不以书法名世的明代天启年间户部分司吴伯与所书的《游石佛寺铭》和《礼观音堂有序铭》,风骨爽爽,光彩照人。
易系辞碑是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公元1130至1200年)所书大字行书碑刻,墨迹已流入日本。碑为一组四通,共十四行,每行八字,共112字(略书迭字不计),字径12至14厘米。初由其门生蔡元定刻存于湖南常德学府(今湖南省常德县),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在大同作官的屈钟岳,依早期拓片在大同翻刻,现存大同市博物馆碑廊。

了解更多>>

朱家凹

朱家凹

朱家凹 都与明代朱家王朝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曾在这里修行拜灵宝天尊。朱元璋称帝后,认为他当皇帝是天尊显灵的结果,于是偕堂妹上绵山祭拜。一阵清风将其妹头上的芙蓉花吹落,地上便长出了至今仍生长旺盛的芙蓉松。后来朱元璋又派其第十七子朱权(号涵虚子)上绵山修复灵宝殿。现在的洞玄洞是在原址上扩建的,为灵宝君的道场。主要供奉灵宝天尊和十方天尊,以及三茅真君,北天师、陈抟老祖、三丰祖师。灵宝天尊像高5米,塑于石窟内,古朴典雅,风格独特。朱元璋第十二世孙、明世宗朱厚熜笃信道教,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上绵山祭祖时敕建醮斋法坛。此处还有神龛、盘龙梯、迎仙松等景观。古迹遍地,蔚为大观。大殿内正面供奉上清灵宝天尊,又称太上道君,是三清中的第二尊神。他头罩圆光,目蕴玄机,左手虚拈、右手虚捧,象征天地初开,阴阳初分的太极状态。两侧金童手捧如意,两侧左为洞玄左真上宰、洞玄左真上相,右为洞真上宰、洞玄右真上相。大殿顶部是悬塑。左为夸父追日。我们的祖先是一个热爱光明,崇拜太阳的部落,部落中的一位巨人叫夸父。一日清晨,他拄着桃木拐杖追赶太阳,因为口渴,喝干了黄河、渭河之水。追到函谷关,太阳即将落山,夸父一急,便仍掉拐杖,扑向太阳即被溶化。他的拐杖变成桃林,骨骼化作山川大地,毛发胡须生成草木,血脉汇为江河湖海,五脏成了五岳。右为嫦娥奔月。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射日,瑶池金母为奖励他护佑下界苍生的永世之功,赏赐他一粒金丹,一人食之上天成仙,二人食之长生不老。后羿与嫦娥约好分食仙丹,以求共同长生。嫦娥好奇,独自吃掉仙丹。当她飘然升天时,一只玉兔衔住她的衣襟,随她一同升天。嫦娥觉得有负后羿,羞见众仙,便住进了广寒宫。

了解更多>>

周柏唐槐

周柏唐槐

二者都是晋祠千年古木的代表。周柏位于圣母殿北侧,原先本有两株,名为齐年古柏,如今只剩这一株了。周柏距今已有2800多年,树干粗壮,需数人才能合围。在当地人眼中,这株古柏就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了解更多>>

钟楼街

钟楼街

与柳巷、桥头衔、柳巷南路,成“十”字衔连,是太原百余年来的商品集散中心。在这条长不足600米,宽仅13米左右的街道两侧,大型商场毗连,中型店铺林比,小型摊位参差,……把它称作商业一条街,那是再准确也不过了。
在钟楼街上经销的商品,从吃到穿,从玩到用,从大到小,从高档贵重到低档做廉,从出生婴儿的用品,到耄耋之年的寿礼寿品,无所不有,无所不包。钟楼街像一条色彩斑斓的河,集散着品种繁多的商品,招引着南来北往的顾客,飘荡着沁人心脾的欢乐。
追溯其街名,得之于古代的钟楼。说起太原的钟楼,虽不及鼓楼那样巍峨雄宏,却比它玲珑娟秀。这座早已踪迹全无的钟楼,建于明代,明中叶曾在傅山的祖父傅霖的倡导下集资重修。楼分台基和楼阁两部分,上部楼阁高三层五丈 ,重檐宏甍 ,椽拱飞扬,十字结顶。楼阁中高悬巨钟一口,高达丈余,重千余斤。每逢清晨报时,声闻四达远及十余里,与鼓楼巨鼓日暮发出的鼓声,互为珠壁,是为全城士民的计时依托。
民国20年,因年久失修,钟楼颓废残败,遂被拆除。并在其旧址辟建了“斌记五金行” 。太原沦陷后 ,名赫一时的“斌记五金行”,濒临破产,迁出。行址遂新辟为“同仁医院”。1956年,经中商部批准,将上海中华路鸿运楼酒菜馆搬迁太原,在原同仁医院旧址的基础上,新建了“上海饭店”。如今的上海饭店,重建为仿明代建筑的古典式楼阁,烹制香酥鸡、于烧鱼、咕老肉、蟹壳黄等拿手南味名菜,饮誉三晋。
今钟楼街,由早年的钟楼街、按司街和东羊市并为一街。按司街得名于原山西省提刑按察司署衙,是明清两代山西最高执法机关的所在地。至于东羊市,则是原羊市街的东畔,顾名思义,早年为畜羊的交易集市。据载,清中叶之后,原钟楼街、按司街以及东羊市,逐渐发展为三晋大地上的主要商市 。逮至正太铁路通车后 ,交通事业的发展,使这里的商品交易,急速膨胀。津京沪穗商贾接踵而来,省内各地行商纷至沓来。以至于位居钟楼街、按司街的名刹宝梵、佛寺禅林“开化寺”、“大钟寺”,亦被行商坐贾们看作经商发财的宝地,改辟为商场,成为钟楼街上最早的的两大商业区。
大中市原为大钟寺,是创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 1015年 )的古刹,原名“寿宁寺”。因明永乐八年(1410年),寺内新建钟楼,和尚们作课、念经、打禅,均以钟声为准。该钟声音宏亮,全城都可听到,遂得名为“打钟寺”或“大钟寺”。清季,佛事不振,大钟寺日见萧条,商业却大大发展,寺内两廊遂租赁商贩设铺开摊,以为庙产收入,维持生计。于是京广杂货、金银首饰、钟表眼镜以及吸毒器具等商行和商品,率先在此流通 。辛亥革命之际 ,清朝乱兵,乘乱闯入大钟寺抢劫财宝,火焚寺院。一日之间历经八百余载的宝刹,毁之于兵燹,与其为邻的大宁堂药店等商号也未能幸免。1913 年阳曲商人刘占元 ,集股成立房产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钟寺的废墟上,重建楼房,辟为市场。因其址原为寺院,为避邪之故,遂将新建筑设计为龟形,楼顶为圆形,以示龟盖,四角开四门,表示龟足;前门向南通按司街,门左右各辟一店铺,表示龟头和龟眼;北端连火焚后的残宇千佛阁,有一火巷通出,表示龟尾。新商场竣工后,以原寺院名的谐音命名为大中市。此后,商贾店铺分行云集于此:楼下西边为古玩业,晋宝斋、翠恒豫、双盛斋、永升斋……等二十余家,集结于此。东边以眼镜、玻璃、杂货业为主,有“津广天吉盛”、“北京三盛恒”等十余家大型商店,多为客籍商户。楼上则开设了太原第一家高级澡塘,访京津等大都市式样,豪华高级,辟单间盆池,聘专家名手修脚、搓背。达官贵人闻讯光顾,生意颇为兴隆。此外,还配设茶馆、烟馆、理发馆、说书馆、小戏场等一整套服务行业。成为“七七”事变之前,太原最繁华、最享盛誉的大市场。
开化市,原亦为名梵宝刹 ,创建年代已不可考 ,宋绍圣年重修,名“汉寿寺”。元大德年间改称“延寿寺”。明正统年间第三代晋王朱美坚重修,表赐“开化禅林”,故称“开化寺”。寺院殿堂梵塔,宏伟雄健,贮藏经书颇丰 ,是太原府城内最大的佛寺之一 。及至清之季年,年久失修,栋宇颓废,经书散失,壁断墙倾,成为乞丐与流浪汉的寄宿之所。辛亥革命前夕,不少行商小贩亦在此设摊经商。民国元年将其寺北部临钟楼街的部分,辟建为商市,取名“共和市场”。因这里临近钟楼街、柳巷、按司街,是繁华热闹之所,所以不少茶商、票号商、绸布百货业,逐渐跻足于此。民国9年(1920年),一些豪富达官看到这里是一块经商宝地,有利可图 ,遂合股集资组成新化房产公司 ,拆除断壁残垣,清除大小佛像,辟建为市场,并与原共和市场打通。由于开化寺的称谓传习既久,一直被沿用,遂以其谐音取名开化市,取代了共和市场之称。解放前的开化市,以中小商户为主,约200余家。在这里做买卖的人,常常以次充优,漫天要价,落地还钱,以至生出“开化市的货价——拦腰砍”的俗谚。
太原解放后,百年商市钟楼街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早先分布在钟楼街的大中市和开化市经过几番修葺和扩建,面目全新。崭新的“大中市场”仍保持院落型结构。由主楼和东西两侧及南边的配楼四个部分组成。四部分之间,天桥和空中走廊衔连,购销双方极为方便。其外部建筑为仿古式录顶结构,内部则为现代化装潢,营业面积达五千多平方米。临钟楼街的市场正门,门眉嵌装着直径为 1.5米的大时钟,走时精确,钟声洪亮,可达数里之外。难怪涉足于大中市的顾客和游人说“寺”改为“市”,“古钟”变为“时钟”,真是独具匠心。
至于新建的开化寺,正门取古代南方“寺庙”的造型。褚黄色的寺院色彩,与牌楼式的古典风格,熔为一体,古色古香。而内部却借鉴国外超级市场的格局,场中有店,店店连通。四十多家大小不同、形状迥异的专营商店,均由几条室内街巷上下前后串连在一起。店与店之间吸取苏杭古典园林巧于因借的技巧,运用对景、借景以玻璃隔断的反射、折射,形成迷宫式效果。
钟楼街商业中心的经营,在太原商业系统中最具特色。国营、集体、联营、个体,四种体制齐全,老字号、名字号、新商店、小地摊,都在拼力竞争。尤其是那些颇具活力的个体摊贩大军,他们是活跃在太原市商业战线的一支令人刮目相看的队伍。这些个体户是改革开放的产儿,他们以中低档商品为经营方向,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商品价格上下调浮在买卖双方的协商之中,而经营的商品则往往代表着新潮。钟楼街的每一个角落,几乎都有他们的身影,他们为太原市的商品流通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百年商市钟楼街,为他们提供了奋发致富的前程美景。
北京有大栅栏,广州有高第街,太原有条钟楼街。

了解更多>>

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

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

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西省东南部,总面积32158.3公顷。
中条山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历史上三皇五帝中的尧、舜、禹、汤都曾活跃于此。距今二万三千到一万六千年的下川遗址就在公园内。
中条山素有“山西天然植物园”之美称,据调查有种子植物1000余种,还有密源植物、野生花卉等,温度适宜,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是温带向亚热带过度的区域,故在华北植物区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该区动物资源比较丰富,陆栖动物已知的有25目、66科、222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猕猴、水獭、林麝、大鲵、金雕等。
中条山大山之间有着颇为壮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1:舜王坪区域,该区以中条山主峰舜王坪为中心,四周陡峰深谷并存,四面形成笔直的悬崖峭壁,而峰顶平坦,约有2.5平方公里的草甸,坪顶有舜王庙遗址。站在坪顶可纵观历山保护区全景,朝观日出,夕看晚霞,南可遥望黄河之壮观,西南可观七十二混沟原始森林之雄伟。另有东峡、西峡、一线天等奇观。
2、蟒河区,该区以黄龙庙为中心,由大河、杨庄河、南沟、拐庄蟒河四大沟组成,山东省石林立,造形别致,山山相连,沟沟相通,四道沟内水流潺潺,常年不断,并在沿河形成了出水洞、水帘洞瀑布等奇观,山峰有石人山,孔雀山、窟窿山、棋盘山、指柱山、王蟒峰等,形状古怪,各具特色;另有内龙洞、白龙洞、黑龙洞等,在当地都有许多神奇的传说。成群结队的猕猴与游人嬉戏,平添许多乐趣。

了解更多>>

中国宰相村

中国宰相村

即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距县城25公里。它以历史上声名显赫的裴氏家族的人文历史资源和新建的一系列景观,于1995年农历三月三,正式向海内外游客开放。
  闻喜裴氏是中国封建社会史上盛名久著的一大世家。其始祖为赢秦始祖非子之后,非子之支孙封(非邑)乡,因以为氏。周僖王时,六世孙陵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以“裴”为姓。后裴氏分为三支,分居河东、燕京、西凉等地,但考其谱系源流,皆出于闻喜之裴氏,故有“天下无二裴”之说。闻喜裴氏家族自秦汉,历魏晋,至隋唐而极盛,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在中外历史上堪称独无仅有。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在历史上曾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御史10人,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 25人,刺史211人,太守77人;封爵者公89人,侯33人,伯11人,子18人,男13人;与皇室联姻者皇后3人,太子妃4人,王妃2人,附马21人,公主20人等,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中国“宰相村”由此而得名。
  裴氏家族中在学术领域有成就者,亦宛若群星,值得推崇。如西晋裴秀是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地图学家,与欧洲学者托勒密被誉为古代世界地图发展史上东西方相辉映的两颗璀璨的明星,他的“制图六体”,即分率(比例),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形),方邪(角度),迂直(曲直),为后世地图绘制学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在世界地图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裴秀之子裴顾,是西晋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当时崇尚“庄老”、高谈“玄理”的情势下,独树一帜,提出“无不能生有”,“有”是万物存在变化之基础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南朝宋史学家裴松子为《三国志》作注,其子裴驷、曾孙裴子野分别著有《史记集解》、《宋略》等不朽之作,被称为“史学三裴”。隋代裴矩所著《西域图记》,详细记述了西域14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及民风,对研究我国隋唐时期西北社会状况有重要价值。隋代的裴世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率隋朝政府使团出访日本的人,为发展中日邦交做过重要贡献。还有东晋小说家裴启、北魏文学家裴伯民、东魏诗人裴让云、唐代史学家裴光庭等等。
  现在的裴柏村,裴氏家族的建筑、碑刻、墓葬等历史遗迹很多。裴氏祠堂又称晋公祠,建于唐贞观三年(629),有前殿、后殿、状元坊、碑廊等,规模宏大,但屡遭兵燹,屡修屡毁。晋公裴度,字中立,为唐宪宗、穆家、敬宗、文宗四朝重臣,出将人相,爵封晋国公。现晋公祠正在重建中。
  裴氏碑廊,七十年代重建,保存古碑数十通,在史料和书法艺术上均有很高价值。其中的《裴鸿碑》,魏隶合一,书法稳健,镌刻于北周武帝大和三年( 568),是裴氏现存最早的碑刻。《裴镜民碑》,由唐初史学家李白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楷体,既近颜风,又含柳意,端庄凝重,笔力挺拔。《裴光庭神道碑》,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书写,行书,用笔豪放,字体俊美。《平淮西碑》,由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撰文,清咸丰年间军机大臣祁隽藻重书。此碑记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共刻四石,并排耸立,气势磅礴,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此外还有金大定至清代刻的裴氏谱序碑十七通,为氏族遗物之精华。这些碑刻是研究裴氏家族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裴氏墓冢在裴柏村东五公里的凤凰垣。当年墓冢累累,碑碣林立,现今虽大多平夷、被毁,但仍可观其概貌,有的墓地还存有石碑。
  为了保护裴氏家族文物,发展旅游业,闻喜县政府决定建立裴氏文化旅游开发区,建设裴氏碑苑、裴晋公祠、裴氏宗祠、中华裴氏文化城等景观以及商贸区和娱乐服务区。1994年裴晋公三月三古庙会已恢复,许多建设项目已竣工。裴氏碑苑、裴晋公生平业绩展、裴氏文化旅游区微缩景观、裴氏始祖雕像巨碑以及宰相台、将军坡等景点,已开始接待游人。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