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山西

山西

山西

山西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

洪洞县

洪洞县

洪洞县地处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北端,总面积1494千方公里。洪洞、西周为杨候国,秦汉置杨县,隋改洪洞至今。截止2002年底,全县共有16个乡镇、463个村民委员会,902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为73万人,总耕地面积1024815亩,人均耕地1.7l亩。全境东、西、北三面环山,东西两山占总面积的0.4%,东西丘陵区占总面积的57.6%,中部由淮水汾河水系的洪安河、曲亭河、三峪河、午阳河从东西两山趋向汾河,形成的河谷平原占部面积的48%。汾河由北向南贯穿中端,南部低平,形成东西高、中间低的河谷盆地, —般海拔530米左右,最高峰(老爷顶)2346米¨全年平均气温127,无霜期196天,常年平均降水量512.6毫米,洪洞县交通发达,境内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霍候一级路南北穿行,交通十分便利,洪洞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东西部山区蕴藏着大量煤、铁、金、银、铝、矾土、陶土、石灰石、石英石等30余种矿产资源,储量大、开采价值高、开发利用量广阔,洪洞是山西省“能源重化工基地县之,尤以煤炭储藏丰富,煤质优良著称,据勘探测算,全县煤炭面积1200KM,总储量44.15亿吨,可开采量2015亿吨。洪洞还是山西著名的旅游资源大县,全县有260余处人文自然景观,其中,广胜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苏三监狱最负盛名,现已开放的还有使中外游客留谨忘返的泰云寺、圣母宫、女娲陵,太岳山森林公园等景点60余处。

了解更多>>

河津市

河津市

河津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位置优越,人民勤劳。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班子上任后,全市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地理位置 河津市位于山西省的西南部,运城市的西北角,汾河和黄河汇流的三角地带。东迎汾水与稷西县为邻,西隔黄河与韩城市相望,南有台地与万荣县毗连,北依吕梁与乡宁县接壤。地理坐标,东经为110度32分15秒至110度50分45秒。北纬35度8分17秒至35度17分至15秒,海拔高度在367.5公尺至1107公尺之间。全市东西宽27.5公里,南北长35公里,管辖面积为593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河津市,古称耿。公元前1525年商祖乙曾迁都河津。公元前61年春秋时期,晋献公灭耿,把耿地赐给大夫赵夙为采邑。三分晋地后,邑地属魏皮氏,公元前211年,秦置皮氏县,公元14年更名延平,东汉时复为皮氏。公元446年改为龙门县,公元1120年改为河津县,公元1994年1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河津县,设立河津市。 自然气候 河津市于山陕高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凉温润,冬季寒冷多风,春夏多东南风,秋冬多西北风,全年平均气温13。5度左右,全年平均降水量544.9毫米左右,无霜期一般为200天左右。 经济发展 1、综合情况 改革开放20年来,河津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扎实工作,使古耿大地发后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3年,全市人民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争创全国经济百强(县)市的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团结奋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努力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争创全国百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综合 经济发展步伐增长逐步加快,综合实力不断加强。2003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8.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0.4%;第二产业增加值57.3亿元,比上年增长46.7%;第三产业增加值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787元,比上年增加8135元,增长33.7%。

了解更多>>

广灵县

广灵县

广灵县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地处塞外高原,属太行山系恒山山脉腹地尾部边缘区,介于东经113°51'——114°24'、北纬39°35'——39°55'之间。南、西、北三面环山,周边毗邻本省灵丘、浑源、阳高及河北蔚县,处于大秦和京原两条铁路之间,东距首都北京296公里,东北距张家口200公里,南距省会太原353公里。县境内具有山地、丘陵、盆地等多种地貌类型,黄土分布广泛,地势西高东低。桑干河支流壶流河横贯东西,属海河水系。全县东西长约45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最高点为六棱山海拔2375米,最低点是壶流河出县境处为海拔930米左右。

了解更多>>

管涔山情人谷景区

管涔山情人谷景区

情人谷,又名马仑潭,位于宁武县城西45公里处的林溪山深处,纵深十华里,入口处宽不足20米,相传有对情人曾在这里殉情,故名“情人谷”。&

了解更多>>

固关长城

固关长城

固关长城依山逶迤,地势险要,与著名的娘子关、旧关共成鼎足之势,为历代军事要塞。  固关长城是在公元前333年(赵肃侯17年)修筑的赵长城基础上,于明代万历17年(公元1589年)再次修复,成为明代都城第一道防线。现存长城为明代长城,是国内保留较完整的石砌内长城。现存遗址有:南段新关经将军塔到白灰村(?最后一个字可能有误)段7000米,北段固关经岭后底到娘子关嘉峪沟段13000米的石砌内长城,全部依山而建。城墙宽2米,高3 — 4米。墙体上分设堞楼、药楼、炮台、墩台、烽火台、哨台等军事防御设施。固关长城有东西两门,其防御目标主要在西边,故西门楼筑有坚固的城门及瓮城。城门上建重檐歇山顶关楼一座,城额“固关”石刻完好。因其战略要塞位置,故明朝在城内设3座衙门,中为“大衙门”,由三品武官把守,称参将;“二衙门”由掌管勤务的把总负责,居城内后街;“小衙门”由分管过往商贾行人税收的守备负责,在西城门之内。  另外,城南原建有骑兵大校场,内设演武亭、点将台、跑道、箭台,城西边有练兵的小校场。固关城内及周边还建有西峰洞、关帝庙、奶奶庙、观音庙、皮张庙、药王庙、真武庙、魁星庙、文昌庙、三官庙、马王庙、龙王庙、河神庙、十殿阎王几亭台楼阁,构成一座小皇城。  现在“西峰洞”三字石刻以及光绪年间向荣元帅为关帝庙题的“万世人杰”牌匾、明代铸造的铜炮、铁炮等历史文物和部分古建筑保存完好。307国道、太旧高速路穿城而过。固关再次成为山西东部游览、休闲的好去处。  1998年10月,固关长城1期工程顺利开工。新关村干群一致,众志成城,为恢复长城风采妇孺上阵,箪食壶浆,不畏艰险,聚沙成塔。投资65万元,其中村民集资24万元,义务工1.3万个,历时9个月修复北段长城620米,敌楼3座,堞楼上瞭望铺2个,登城石栏杆、石台阶150米,护坝70米,护墙30米,复修西峰寺六角亭4个,牌楼2座。同时搞了长城西侧绿化,初步具备了对游人开放的条件。  第2期工程投资150万元,修复国道长城跨桥、瓮城、关楼及南段长城800米,如实记载长城历史原貌。是时,危楼与青峰对峙,古道与太旧共舞,朔风习习,寒光铁衣,也就应了著名长城文物专家罗哲文教授称固关长城“有小八达岭之风韵”的赞誉。  古长城将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太行之巅,山西东大门将增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固关交通:  太原——石家庄的高速公路过固关,但在这里没有出口,在高速公路上上下下车很危险,故不推荐。可在太原坐到阳泉再换车到娘子关镇。在娘子关镇租车往返固关,票价:40元,单送固关,25元。两地相距17公里,30分钟车程。  回程可在固关关城边的公路上等到平定的中巴车,15:00以前肯定有车,票价:4.5元/人,1小时40分钟到平定。在平定坐2路公交车到阳泉,票价1.5元,30分钟到。2路车终点站是桃河站,离桃河汽车站不远,到火车站或阳泉客运总站,可在化工厂下车,原地换乘4路公交车。

了解更多>>

古民居博览苑

古民居博览苑

位于古城西大街18号,是“蔚丰厚”票号旧址。 该院面阔五间,为南北两套院串连在一起的大宅院。北院坐南朝北,大门临街,属典型的商号经营性四合院;南院坐北朝南,大门隐于深巷中,是由“一主两跨”带一个后院组成,属标准的民居性四合院,南北院由一条狭窄的过道相连,墙高宅深,布局特殊,建造精良,以“元宝院”而著称。

了解更多>>

古民居

古民居

平遥普通的居民住宅大都为清代修建的,这些住宅体形较大,用料讲究,由于山西气候十燥,又未经战争破坏,所以大多数保存得相当完整。住宅平面布局多为严谨的四合院形式,有明显的轴线,左右对称,主次分明,沿中轴方向由几套院组成,一般为三进院呈“目”字型的基本形式。院落之间多用矮墙和装饰华丽的垂花门作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侧或后面还建有花园。   正房一般为三间或五间的拱券式砖结构的窑洞,在窑洞房的前部一般都加筑木结构的披檐、柱廊,上覆瓦顶。正房屋顶是平顶,一般在两侧砌砖梯可登上,在屋顶上有的还建有照壁式风水楼、也有的在窑洞上再建一层木结构双坡顶的楼房。平遥民居的外墙都用砖砌,做成清水砖墙,高达七、八米。对外不开窗户,外观坚实雄壮,有的在墙顶做成城碟式,像一座座小城堡,在院子里也很少栽树木,迷信观念认为树木会招致鬼怪,家宅不宁。院于里地面均用砖满铺,多垒起花坛,没有泥土,便于清扫。平遥民居内外装饰华丽,有木雕精细的垂花门,正房梁下挂落子曲替都有花饰,有的刻成狮子滚绣球,有的是福禄寿三星,或琴棋书画等,都有一定的样式。门窗都是木樘木棂,大都花纹繁巧,且各不相同,有的门扇上还雕塑有唐尧虞舜禅位的故事。当时已普遍使用玻璃,有的富商用的刻花玻璃。为保暖防寒.门窗大多做成双层,屋檐下椽木梁枋等都施有彩画。沿街巷的宅问都特别讲究,门顶形式多样,有悬山卷蓬、悬山有脊两坡、两坡半等长和半坡及披檐等,檐下用梁枋穿插、 斗拱出檐等,做法各不相同。有的用柱,有的做壁柱门墩等。大门门扇上有门匾,书有“修德”、“修齐”、“繁鳌”、“霞蔚”、“乐天伦”等,有的住宅门外还立有上马石、栓马柱,石雕精美,反映出当时这些人家住户的富庶。全城保存得较完好的民居有四百余座,其数量之多,保存完好的程度在国内实为罕见。

了解更多>>

古村郭峪

古村郭峪

郭峪村,位于阳城县北留镇,唐代建置。现存明代民居40院;明崇祯十一年修建的蜂窝城墙,高20米,宽5米,长1400米;元代修建的汤帝庙,尚存20米高的挑角戏台及罕见的九开间大殿。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对郭峪村现存古建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这个五六百户的山村里,明清两代共出了十八名举人和十五名进士,并把儒家礼制观念体现在村落、户宅的建筑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郭峪村又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工农业总产值7000多万元。近十多年来,全村老年人在苍龙岭开山值树60多万株,受到省、市多次表彰。  郭峪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村绅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修建了郭峪城。是年农历正月十七动工,十月峻工。城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城堞450个,东、北、西城门3座,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有木亭。为辅助城墙又增建窑洞,一便居住,一便防守。窑凡三层,共628眼,故名蜂窝城。城墙上置有城防铁炮数十门。城内居民多为明末建筑,城中心建有七层豫楼一座,十分醒目。  郭峪城历经300多年风雨,城垣残破,民国年间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对城墙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维修,维修后,敌楼威严,雉墙整齐,城上四周骑马可通。土地改革时,城窑分给了村民个人。建国以来,村民建房,村里搞公共建筑,拆用城窑城墙砖石,郭峪城被严重破坏。1994年,村里投资30万元,对城东门右侧一段城墙及城上的奎星阁、菩萨阁进行了维修。郭峪城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汤帝庙:俗称大庙,位于西城门内,址高28米,为村之社庙。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创修,明正德年间(1506--1522)扩建,嘉靖年间曾毁于火灾,修复于万历年间,清顺治九年(1652)又拆旧整修。全庙分上下两院,上院前沿有石栏,中有石梯可通上下。北面为正殿,面宽九间,进深六椽。东西殿各三间,角殿各三间。下院东西两面为两层楼房,各下下10间,上为看楼,下为住房及客房,南面上为戏台,下为山门,两旁又各有角楼,为储藏室,门外西侧有钟鼓楼。旧社会此庙为村社活动场所,村内重大事情都在这里商定和办理。民国年间,村公所设于此庙。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在这里禁烟禁赌。新中国成立后,敢曾在此设立村、乡公所、大队部、保健站等。  豫楼:位于村之中央,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和郭峪城同为防御农民起义军的军事建筑。楼长15米,宽7.5米,高30米,七层建筑。底层墙厚2米,随楼层递高逐级递缩,直至第七层,墙厚0.8米。第一层为暗层,系单孔砖拱窑构成。内置有石碾、石磨、水井、暗洞,暗洞通过石门,进入暗道,暗道由砖拱成,共两条,均可通向城外。第二层为五孔砖窑构成,朝东正中门额上镶有泽州庠生王珩所题豫楼二字,有炮眼4个。三层以上,均为梁檩木板盖顶。七层之上四周为砖堞。砖堞之上,又起檐封顶。楼顶四角,挂有四个铎铃,于风中叮呼作响。楼四角垂直,四墙平展,数百年风采依旧。

了解更多>>

古城新绛

古城新绛

古称绛州,位于山西省西南部,临汾盆地西南边缘,北靠吕梁山,南依峨嵋岭,汾、浍二河穿境而过。绛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春秋时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绛州。隋开皇三年( 583)州治从玉壁迁至今县城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古城南临汾河,北沿丘陵,据高就低随地势制胜。远眺绛州城从西至东“绛州三楼”、“绛州大堂”、哥特式“天主教堂”、唐代“宝塔”,雄居高垣之上,巧妙利用空间,“创造了生动而变化的城市轮廓与风貌”,这组古建筑群成为古绛州的重要标志。  古城原为“卧牛城”,只有南北两个城门,南为嘴背为臀,东西天池为牛眼,角塔为牛犄角,唯一的南北大街为牛脊,左右62条巷为牛肋,宝塔为牛尾。古城不同一般州县城制,抛弃了方城十字对称中轴的格局,而是“临川笼丘”因地制宜,街、楼、塔、园、寺、庙、碑,三关五坊,两门62巷,皆依其自然,穿插其间就地而建,形成整体而活泼的建筑群落。虽历经一千四百余年,受到各个时代的冲击与潜化,仍然较好地保留了唐代的形制,是一座唐代古州城,其丰富的内涵在城建、交通、文化、艺术、科学、建筑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悠久的历史为新绛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目前,全县已发现各级文物古迹169处,其中旧石器遗址1处,新石器遗址22处,春秋战国墓群2处,汉代墓群3处,其他名人墓葬17处,古建筑64处,碑碣刻石32处。革命文物8处,古树6处,化石5处,仅2.5平方公里的县城就有各类名胜古迹33处。  在已发现的文物古迹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的有四处,属于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的有15处。创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的“绛守居园池”,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时间最早的官家园林;创自于唐代的“绛州大堂”,昔日曾是大唐名将张士贵的“帅府堂”,是堂进深五间,面阔七间,为全国州府大堂之最;龙兴寺内的“唐代宝塔”,其迭涩而出,直指蓝天,塔顶曾多次腾烟,青云直上,一连数日,千年来笼罩在人们心头的这个谜,时下尚未能解开。名闻遐迩的唐代“碧落碑”,小篆俊秀,书写特异,笔法工整,布局严峻,后人难以认读,为我国书法史上的珍品;保存完好的十二卷本宋代“绛帖”,系全国四大名帖之一,再现了历代书法名家的风貌;以“悬塑”出名的唐代“福胜寺”,完好地保存了几代民间艺术家精心创作的4O余尊彩塑,成为我国美术苑地中的奇葩。,以古代农业为题材的明代《秸益庙壁画》,名震华夏,似可与“永乐宫壁画”媲美;创建于元明的“绛州三楼”,三足鼎立的局面,全国少有;金代天德三年铸造的万斤巨钟,钟声悠扬,静夜可闻30华里;传说“七星坡”的“石星”子夜可以发光;价值连城的馆藏文物“战国玉壁”、“金代钞版”等等,永远折射着五彩缤纷的民族之光。  号称“晋国三城”的古绛州,不仅物华天宝,而且人杰地灵,从春秋以来,一直是山西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历代帝王将帅在这里活动频繁,文人墨客多有赋诗歌咏。“赵氏孤儿”忠心保国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唐太宗李世民屯兵柏壁,大战叛将刘武周;这里是唐代名将张士贵挂帅,薛仁贵投军之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寓居绛州“龙兴寺”;唐宋两代王通、王勃、岑参、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樊宗师、司马光等文人学士都曾驻足绛州,留下不少诗词文赋。抗日战争时期著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转赴延安时也曾途经新绛县寓居天主堂;爱国将领冯玉祥曾在“汾阳洞”卧薪尝胆修整三月有余;贺龙元帅曾率 120师路过新绛,亲笔题词为房东留下贺婚对联;越南著名人士黄文欢曾在乐楼舞台上进行抗日演讲;王震司令员曾率359旅住宿在天主堂……。  除这些人文景观之外,遗留在民间的各类民间工艺品更是繁华似锦,五彩纷呈。刺绣、剪纸、皮影、木雕、石雕、云雕、漆器、木版年画应有尽有,《新绛民间剪纸》的出版,绛州鼓乐《秦王点兵》,打到太原,登上中南海“怀仁堂”舞台,获得了全国“金奖”,成为近年来杰出的国乐表演。  传统产业中深受国人喜爱的“梅花点舌丹”、“小儿七珍丹”、“绛州澄泥砚”、“贡笔”、“贡墨”、“云雕漆器”。这些产品驰誉海内外,为世人所钟爱。近年文博副研究员蔺永茂父子通过十年精心研制的“绛州澄泥砚”产品,获“94中国名砚博览会”金奖,全国各大报纸均进行了报道,《人民画报》以15种文字向全世界进行宣传,此砚已成为国人争相收藏的热门产品。  为了保护和弘扬新绛的历史文化,开发利用旅游资源,为发展振兴新绛经济,1994年1月国务院将新绛县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了解更多>>

凤凰谷森林公园

凤凰谷森林公园

位于盐湖南侧中条山,由凤凰山和东西两谷组成,面积约3000多亩,山顶海拔1200米,因其酷似一只迎风展翅的彩凤而得名。 苍翠幽谷点缀着多处景点,如风柳迎宾、猴王开路、象鼻吸海、快活林、松海听涛、神仙一指摇等。谷内植物名目众多,近两百种野生动物在这里生息繁衍。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