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山西

山西

山西

山西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

龙真民俗风情园

龙真民俗风情园

位于大同市南郊区水泊寺乡小南头村御河河畔,占地60亩,风情园以晋北民俗生活为主体,民俗餐厅突出农家风情,农家炕热乎乎,农家饭更是香喷喷,为久居大都市的客人提供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  龙真寺建成后,为了增加旅游内容,他们又建起了以龙真寺为主体的民俗风情园。民俗园以晋北民俗活动为主体,突出农家风情,为久居城市的游客提供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该景区自2002年农历四月初八正式开放,第三届云冈旅游节期间接待过来自日本、法国、意大利、瑞士等国的宾朋及国内百家旅行社的老总。该园负责人说,由于该园的地理位置以及宣传力度不够,所以近来游人稀少。他希望更多的人们来参观龙真民俗风情园,体验充满塞北特色风情的田园生活。

了解更多>>

灵丘县

灵丘县

灵丘战国时为赵邑,西汉置灵丘县,以赵武灵王葬此,故名。现辖3镇9乡。2000年总人口21万。  灵丘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东与河北涞源、蔚县接壤,南与阜平交界,西与繁峙、浑源毗邻,北与广灵相连。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87.6%。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间较平缓。全县海拔700~2234米,最高的太白维山,海拔2234米。境内有赵北河、唐河、上宅河、冉庄河、独峪河等。  灵丘县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6.9℃,无霜期均150天,降水量432毫米。粮食作物主要以玉米、谷子、黍子、山药蛋、莜麦、豆类为主。  灵丘境内群山连绵,沟壑纵横,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主要有金、银、铜、铁等10多种金属矿和煤、磷、硫、石棉、珍珠岩、花岗石、大理石等20多种非金属矿。非金属矿尤以花岗石、大理石、石棉、珍珠岩储量为最多最好。花岗石主要有贵纪红(G1828)、桔红(G1829)、麻点白、绿黑花等多种花色品种,色泽艳丽、质地优良,可与意大利、印度等国家的名贵花岗石媲美。

了解更多>>

临猗县

临猗县

临猗县位于山西省境西南部,晋南运城盆地三角地带的北沿,西临黄河与陕西相望。面积1364平方公里,辖 5镇15乡,人口47.4万, 县政府驻城关镇。【历史】  临猗县系1954年由临晋、猗氏两县合并而成。临晋、西周为郇国,亦称郇瑕,春秋时桑泉、鲜梁、令弧军城邑,汉代分别建立解县、猗氏县。解县,北魏和北鲜,隋称桑泉,唐初改称北猗氏县,一度叫桑泉县,北周复称猗氏,从此一直沿用至1954年并县之前。【地理地貌】  临猗县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北部峨嵋台地为坡上平原。台地中部有大嶷山、小嶷山,海拔在600米以上,呈椭园形。台地南缘因长期受雨水冲刷形成南北向沟壑达 2千多条。沟长一般 1至3公里,最长者可达7公里以上。峨嵋台地以南为坡下平原,海拔在 400米以下,水位较高,水源良好。境内主要河流涑水河,从东入境往南流入永济县伍姓湖。此外还有红旗干渠,从黄河东沿夹马口电灌站提水垣,至城关镇永兴庄全长50公里。【气候】  临猗县气候温暖,年均气温 13.8℃,一月零下3℃,七月28℃,年降雨量 500毫米左右,霜冻期在十月下旬至次年三月下旬,无霜期226天。【工农业】  全县共有耕有150.8万多亩,农作物以小麦、棉花为主,其次有玉米、谷子、高粱、薯类、油菜、地黄等。果园1152座,约3.4万亩, 年产果类2410多万斤。  临猗县工业有化肥、机械、农修、针织、造纸、塑料、丝织、水泥、食品等行业。【交通】  境内交通以公路为主。以县城为中心的干线公路有北通大宁、西南通永济、东南通运城等线。其它尚有支线公路、简易公路、大车路多条,连接着邻县及境内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庄,构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了解更多>>

黎城县

黎城县

黎城县位于长治市辖区东北部,是太行山中的一个小型山间盆地,东与河北省交界、北与晋中为邻,面积1120平方公里,人口14.81万。县政府驻城关镇。  黎城,春秋为黎候国,东汉、魏迄为西晋,为潞县地。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置刈陵县,县址设于今故县村,隋开皇十八更名为黎城县,唐末天佑二年改为黎亭县。五代后唐复名黎城县, 宋天圣年间迁县址于今县城。  境内山脉属太行山分支。西北部多山,诸峰海拔在1700米以上,最高峰桦树凹海拔2012米。山上多长草丛灌木,间有小片森林,树高在5至9米左右;东与西部为丘陵区,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中部黄土复盖,地势较低;南部有小型盆地,地势平坦,交通方便,为主要农业区。境内河流以浊漳河最大,由西北流向东南,境内流长约35公里。清漳河从县境北部流过。  黎城县气候具有暖温常大陆气候的一般特征,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酷热多雨,秋季旱涝无定,冬季寒冷少雪。年均气温10.3℃,一月零下4.5℃,七月24℃。年降雨量568毫米,霜冻期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上旬,无霜期170至180天。  全县共有耕地 27.94 亩,农作物以玉米、谷子、 豆类、小麦为主。漳河沿岸也可种植棉花、花生、水稻等。畜牧业主要有羊、牛、骡、马。大青羊是黎城县畜牧业中的良种。  矿产资源有铁、钾、石膏、石英、大理石等。工业以黎城造纸厂和城关农机厂规模较大。此外有源庄的石英砂厂等中、小厂矿。以农具修配和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其他工业也很多。黎城县铁矿,年生产能力可处理原矿30万吨,年产精矿粉13万吨。  交通以公路为主,横穿县境南部的长至治下浣公路和纵贯县境中部的阳泉至黎城公路为主要干线。全县所有乡镇均可通汽车,大部分乡村可通大车。但西北部山区仍以驮运为主。

了解更多>>

旧广武古城

旧广武古城

旧广武古城,在山阴县城南40公里的广武汉墓群南侧,是山西省现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它雄踞隘口,南望内长城,东靠新广武城,北邻汉阴绾故城,西接辽代雁门关关城遗址,是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少数民族发生战争的重要地带。对峙的敌楼,相望的烽火台等,构成一条坚固完整的战事防卫体系,至今仍不失当年古战场壁垒森严的战斗气势。  古城城墙的确切建筑年代,史籍无载,据有关文献佐证和现存建筑考究,始建于辽代,当时为夯筑城垣,明洪武七年(1374)包砖,清代曾作过维修和补葺。现存城墙除外观具有明代特点外,其主体规制和构造基本为辽代故物。古城城墙周长1652米,总占地16296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城墙总高8.3米,下宽5米,顶宽3.4米,外表全部砖砌,石条作基。最上沿矮墙置垛口、望洞和射孔。整个城墙共施马面16座(包括城门马面),马面紧贴墙体,雄伟稳健,其尺度大小不等。城墙东、南、西三面设城门,不置北门,原城门上有门楼,在解放前和“文革”当中破坏。城内街道建筑布局基本保留原制。旧广武古城是研究辽金以及明代城池的重要实物资料。其造型独特,别具一格。  近年,山西省文物局拨款设专人保护和管理,并于1984年、1991年分别对城墙、西北角马面、南城墙马面进行维修,使之更加绚丽多彩。

了解更多>>

酒都杏花村

酒都杏花村

杏花村是我国著名的酒都。位于汾阳市城北15公里的太汾公路北侧。距省会太原市区90公里,是中国八大名酒之一——汾酒、竹叶青的产地。早在 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代,这里的杏花村酒已闻名国内。而且,历代的杏花村都以酿酒、酒文化闻名。盛唐时,这里以“杏花村里酒如泉”、“处处街头揭翠帘”成为酒文化的古都。历史上,我国著名文人、学者李白、桂甫、杜牧、宋延清、顾炎武、傅山、巴金、郭沫若等都赋诗赞誉。李自成进北京路经杏花村,停留三日,留下“尽善尽美”的题匾,杏花村曾—度更名“尽善村”。  汾酒以其"入口绵,落口甜,酒后有余香",而闻名于国内外,汾阳杏花村酒厂是融酒诗书画景为一体的现代酒城,是研究酒史文化的良好场所。厂内酒香四溢,景色如画,是全国著名的花园式工厂,并保存丰富的与汾酒有关的各种历史资料、文化景点。如酒具,酒史博物馆,古井仙亭,名人碑廊,牧童指处,申明仙态,假山嵯峨,仙姑池水,欢伯湖碧流荡漾,酒都宾馆金碧辉煌是全省十大旅游景点之一,是全国五百佳企业之一。  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于何时,尚待进一步考证,但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这个酒名。《北齐书》中记载,北齐武成帝高湛从晋阳写给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植中说:“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宋《北山酒经》记载。“唐时汾州产干酿酒”,《酒名记》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说的都是汾酒。我国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优白酒在内,都是由黄酒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明清以后,北方的白酒发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黄酒生产,此时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馏酒,并蜚声于世。  自一九一六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优胜金质奖后,其声誉更是宇内交驰,名声大噪。于是,阎锡山责令其副官集资设立晋裕汾酒有限公司,吞并了杏花村的大小酒家。解放后,汾酒获得了新生,正式成立了国营杏花村汾酒厂。酒厂总结传统经验,改进工艺,使这枝古老的酿造奇花更加光彩夺目,汾酒以其清澈透明,清香纯正,绵甜清爽,余味爽净的清香风格而独树一帜,成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自一九五三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全国“八大名酒”和“十八大名酒”之列。一九八零年又荣获国务院颁发的金质奖章,近两年多以来,汾酒除满足国内人民的需要外,还远销世界五大洲的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杏花村众多的仿古建筑中,有一处幽雅宁静之所——酒史博物馆。这座酒史博物馆是我国第一座酒史博物馆,馆内以历史时期为主线展示了历代千余件酒器和丰富的酒史资料,其深邃的酒文化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实践证明:“名酒产地,必有佳泉”。位于杏花村的古井亭,又名申明亭。据古碑文记载,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酿酒,馥郁芬芳,为汾酒和竹叶青酒的水源。杏花村酿酒始于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明末著名学者傅山先生手书真迹“得造花香”。说到“古井亭”,这里还有一段非常富有哲理的传说:相传,杏花村有个姓吴的老汉开了个叫“醉仙居”的酒馆,一天突然有个老道来这里喝酒,直喝得酩酊大醉方休。吴老汉问他要钱,道士说造酒的井是他打的,硬是不给钱。后来道士见吴老汉逼得不行,一气之下,走到井前张口把酒全部吐到井里。从此,这口井的水就变成又香又美的酒了。吴老汉因此财雄一方,成为大富。几年之后,那位老道又来了,询问酒家生意如何。吴掌柜却说:“生意虽不错,只是骡马没有酒糟吃。”那道士一看酒家是个贪得无厌的人,大为恼火,走到井边,念了几句咒语;用手朝井里指点了几下,从此,井里的水就不再是美酒了。老道临走时在井边写了一首诗:“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井水当酒卖,还道畜无糟。”   勤劳的杏花村人民以此为戒,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劳动走出了一条致富路,杏花美酒也以其独特的工艺、上乘的品质吸引了历代文人墨客驻足于此。在古井亭的不远处有一条古碑刻长廊,李白、杜甫、宋延清、顾炎武、傅山等都在此留下了墨宝、诗句。我国现代著名学者郭沫若1956年访问杏花村时,曾留下了优美动人的诗篇,赞誉杏花村美酒:“杏花村里酒如泉,解放以来别有天。白玉含香甜蜜蜜,红霞成陈软绵绵。折冲樽俎传千里,缔结盟书定万年。相共举杯醉汾水,腾为霖雨润林田。”

了解更多>>

九仙女湖

九仙女湖

九仙女湖旅游风景区--位于山西省阳城县,是传说中仙女下凡游玩之处所,湖中矗立有九女仙台,台上建有九女仙祠,是阳城古城八景之一。曾是历代文人墨客经常观光旅游的地方。  九女湖地处太行山和中条山交汇的沁河峡谷之中,它是阳城县继国家级自然风光旅游区――蟒河开发建设之后的又一个水上游乐为主的自然风光旅游景区,距国家AAAA景区皇城相府12公里。  九女湖距晋城市中30余公里。西距阳城县20余公里。北距亚洲第一大电厂――阳城国际发电有限公司所在地的北留镇7公里。   九女湖风景旅游区是一个利用水电大坝拦截沁河水道而形成的高峡平湖。水面长达十多公里,有着屹立于水中如中流砥柱的九女仙台,有形如大瓮,深不可测的黑龙潭,有云雾缭绕、垂挂悬崖的白云洞、娘娘洞,更有二郎担山、三面锣、三圪堆、牛魔王洞等许多美丽的传说。每一个景点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雪瀑飞泄的杜河大坝、凌空飞架的铁路大桥更加增添了九女湖的旖旎风光,荡漾其中、轻舟漂游,眼前波光潋滟,舟船竞渡,两岸危崖耸峙,奇峰拥翠,怡情芳洲垂钓,拾趣灵洞探幽,如入桂林仙境,三峡形胜,定会使您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了解更多>>

九天圣母庙

九天圣母庙

九天圣母庙在平顺县城西10公里处的北社乡东河村西的土丘上。  据庙内元元统二年(1334)重修碑记载,该庙创建于隋代,北宋初重建圣母殿,建中靖国元年(1101)重修。 明崇祯五年(1632)进行了建庙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维修。清代乃至民国年间亦多次修缮。庙座北向南,为一进院。南北较短,东西较宽。前有山门戏楼,中为献亭,北为圣母殿。两则配以耳殿。  东西院现存李靖王殿、三宫殿、阎君殿、十帅殿、关公殿、子孙殿及梳妆楼等建筑。殿宇错落有致,殿顶形制各异。庙南、北、西三面悬壁劈立,沟壑纵横,东面与场院相连。山门戏楼之前为一条形平台,台下为青石拱券的三孔石窑,南向排列,67级青石踏跺呈45°斜面垒砌而上,可直达山门。山门门洞为青砖拱券而成,门上出抱厦形悬檐,筒板瓦装修。既是装饰构件,又有遮雨避日之功效。山门门道从戏楼底层明间开通,底层两次间为封闭式隔间。戏楼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单檐歇山顶。圆柱方额,斗拱华丽,始建于北宋建中靖国年间。拜亭位居圣母殿与舞楼之间。高台筑亭,四周青石垒砌,东西南三面出台明,设踏跺。亭面阔三间,进深五间,庑殿顶建筑。亭内彻上露明造,梁架装修等全部构件均为裸露。石柱圆梁,为原始材料砍制后而使用,尚保留元代建筑风格。亭顶灰脊灰兽,筒板布瓦装修。  这种庑殿顶的建筑,在上党地区称得上是绝无仅有的。圣母殿居拜亭之后,高台筑殿,广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九脊顶。柱础覆盆式,莲瓣雕刻较大,檐柱侧角升起较为明显,梁架斗拱用材硕大,批竹式真昂承托梁架负荷,五抹头麻叶形隔扇,破直棱窗装修,显得十分古朴雄浑。殿顶满覆琉璃脊兽,筒板布瓦、琉璃剪边,举折平缓。出檐深远,四翼而飞。虽经元、明、清历代重修,仍不失宋代建筑风格。东院梳妆楼,座东向西,广、深各三间,二层四檐支出平座,木制栏杆围栏,四面隔扇门窗装修,明间辟门,次间破直棱窗,雕梁画栋,玲珑剔透。重檐歇山式屋顶,华丽挺拔,引人注目,是明代楼阁式建筑。其余殿宇多为三间面宽,悬山式形制,属元明清时期的遗物。  庙内现存宋、元、明、清及民国年间重修碑20余通,大多竖立于拜亭之内。碑文内容大都记载了创修、增建及重修庙堂的历史沿革和主要事宜。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宋、元、明、清四朝建筑集于一庙,国内现存的古代建筑中为数不多,实属珍贵。二是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重修碑中记载,在宋代重修圣母殿的同时就创建了舞楼。这说明在宋代戏剧艺术和舞蹈艺术就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并且与宗教文化的发展结合在一起,互为依存,共同发展。记载戏剧舞台的碑刻,在我省及国内极为少见。目前所知除沁县城内关帝庙宋代建起戏台的记载外,就数平顺九天圣母庙了。三是献亭作庑殿顶形制的也尚属少见,这是超规模的设计与安排。九天圣母庙,作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具有重要的保护与研究价值。

了解更多>>

九龙庙

九龙庙

九龙庙座落在河津市西北3华里的紫金山麓。因山上并列有九个山头,峰峦起伏,势若游龙,故称九龙头。   九龙庙,实为主祀古代神话中北方之神——真武的祠庙,兼祠吕祖洞宾。其格局设置,因地制宜,极富特色。所有殿台楼阁皆依山势而上下,台阶栈道均随地形而高低,构成了“百尺岗头气慨雄,环山带水绘难工;道路崎岖惊地险,楼台高耸讶天空”的独有风韵。

了解更多>>

静乐宫

静乐宫

静乐宫在长治市区东北5公里的郊区关村村中。宫院座北向南,为四合院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有影壁、门亭、过殿、玄帝殿,两侧配以泰山圣母殿、药王诸仙殿及角殿、两庑等建筑。庙貌森严,规模宏肃,红墙绿瓦,古朴典雅,是一处道教之神的寓所。  琉璃影壁位居宫院门亭之前,长约10米,高约5米,琉璃瓦顶装修,形制呈歇山式,须弥式基座。门亭临街而建,广深各三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顶。门额悬挂“静乐宫”牌匾。门两侧蹲卧雄雌石狮一对,雄壮有力。门亭两次间为砖雕牌楼,左右配置。楼身镶嵌琉璃浮雕“二龙戏珠”、“飞龙腾空”等图案。四周球形格眼砖雕图案,角部为卷草花纹,造形古朴。檐下斗拱叠垒,雕刻华丽。亭顶琉璃脊兽、筒板瓦装修。脊刹为狮驼宝瓶、宝珠相轮,美观精致。梁架斗拱上清式彩绘的人物、山水图案,勾勒传神。玄帝殿为宫中的一座主殿。殿前月台宽阔,平面规整。踏跺、垂带皆备。该殿面阔三间,六架椽屋。前檐出廊,圆柱方额。仰莲柱础,浮雕莲瓣。明次间各施异形拱一朵,龙头、龙身、龙尾雕刻成一体,斜面拱瓣雕作云形,大有飞云缭绕、巨龙腾空之势。  明间枋额上雕刻飞龙、飞凤、武士人物及花卉浮雕,花纹清秀,镂刻精细,富有立体感。两次间枋额上分别刻制二十四位诸天尊神。四朵柱头斗拱的三层昂咀上,分别书刻“玄天上帝”、“静乐宫殿”、“福禄祯祥”。此种做法在上党地区的同样建筑构件上尚属少见。檐下构件上均刻制有龙、凤、狮、虎图及云彩、花卉等浮雕.景象极为壮观。东、西、北三壁顶端保存着反映道教内容的壁画故事,共约60多平方米,殿阁流云交错,人物故事传神,山水林木点缀,描绘极为自然,绘于清代道光七年(1827)。  殿顶满覆琉璃,色彩绚丽。正脊仙人走兽排列有序。玄帝殿两侧,东为泰山圣母殿,西为济渎药王诸仙殿,筒板布瓦,琉璃剪边,均为悬山顶建筑。正殿左侧保存着清道光七年重修碑1通,青石制作,如若敲击,可发出悦耳动听的声响。 据碑文记载,静乐宫创建于明嘉靖年间,清康熙、嘉庆年间修葺,以后曾多次维修,至今殿宇巍峨。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