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山西

山西

山西

山西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

采凉山

采凉山

采凉山位于大同城东20公里处,古称纥真山、纥干山、采药山。系阴山余脉,海拔2144.6米,为大同之镇山。
该山是一典型的地垒山,山体浑圆,山顶平坦,山脚广泛发育洪积、坡积物,总面积为649.l平方公里。北与内蒙古大盘梁山相望;西与西寺梁山对峙;西南有其余支马铺山。山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唐昭宗有诗曰“屹干山头冻死雀”,素以山峰峭拔,高寒异常,冬夏积雪而著称。“采凉积雪”为大同八景之一,有“马嘶踏遍银山顶,鸟倦惊飞玉树枝”的咏叹。
山上旧有采凉观、碧霞宫、地藏寺及明代藩诸王墓。如今采凉山红石崖已成为大同著名的风景区之一。红石崖下有一座道观,名太玄观,创建于民国年间,“文革”时期被毁,70年代由葛道重修。共两层,上层主殿供奉老子,两侧为南极仙翁和药王孙思邈。下层主庙,中间为三官,两侧是寿星、观音。鎏金屋顶,雕梁画栋,红墙绿瓦,光彩夺目。
山上森林密布,药材遍地,山花烂漫,风景宜人,已成为避暑旅游胜地。 山上有明代九个代王的墓葬。据《大同县志》载,“明代藩诸墓,代简王桂墓、戾王逊惴墓、隐王仕德墓、懿王俊杖墓、昭王允耀墓、恭王廷琦墓、定王鼐铉墓并在采凉山;惠王成燎墓、思王聪沫墓并在马铺山”。据实地查勘,今大同市东5公里的马铺山下,西起古城村,经燕庄村南、西坟村到东坟村东北,东西绵延3.5公里,似弧形排列着大小九座直径8—10米、高4—5米的坟丘。
当年建筑壮观,地下墓室宏大,地上有红墙绿瓦的享殿、碑亭和石雕碑坊。并置有民户守墓地,现在的东坟村、西坟村就是守墓人的住地。清兵入关后,地上建筑物被焚毁。

了解更多>>

财神庙

财神庙

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因寺内供奉“五显财神”而被宋徽宗赐名“灵顺庙”。现存大殿为明末清初所建,规模宏伟,堪称华夏财神庙之最。
为发展杭州市的旅游事业,利用财神古庙开发的以民俗文化为题材的吉祥宫,荟萃人生普遍追求的财运,福、禄、寿在杭州灵隐寺的背面是北高峰,杭州天下第一财神庙位于山顶,财神庙原名灵顺禅,婚姻,生儿育女,望子成龙,保平安等一系列美好愿望,使广大游客感受心想事成、事事如意的美好人生。

了解更多>>

兵宪牌坊

兵宪牌坊

晋中兵宪牌坊 俗称石牌坊,位于和顺县城关镇中和街北端。 兵宪牌坊,是明朝末年巡按山西监察御史刘弘光,在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为其老师、山东省按察司昌平兵备道副使药济众所立。 兵宪牌坊,由88块灰青石砌成,四柱三楼,雕刻精致。主牌坊高达9.57米,宽8.5米,为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建筑。中间两根柱子高达5.9米,两边两根立柱高达4.6米,每柱前后各有护柱战石两块,战石上各自雕刻有大狮子一只,小狮子一对,共有大小狮子24只。石柱两侧,刻有荷花、牡丹纹样,石柱之间明间镂刻有麒麟圆环形图案联接。

了解更多>>

滨河体育中心体育馆

滨河体育中心体育馆

太原市滨河体育中心体育馆占地10公顷,建筑面积21300平方米,外观雄伟,造型别致,整体布局合理,设施设备先进,竞赛功能规范,经营项目多样,充分体现了竞赛功能与国际接轨,项目设置与全民健身接轨,经营活动与市场接轨的时代要求。它的建成为省城人民提供了一处大型的体育竞赛、全民健身、休闲娱乐的综合活动场所。
一、整体布局合理
滨河体育中心体育馆整体平面布局、建筑构思是经领导、专家、体育工作者集思广益,多次研究和讨论,又汲取了国内外诸多体育馆的精华,并请国家体委有关部门把关最后确定。体育馆分为主馆和附馆两部分。主馆即比赛馆,附馆即练习馆、保龄球馆、台球馆、游泳馆、桑拿浴馆、健身馆、儿童健身乐园、酒吧等。馆外还建有三块符合国际标准的室外塑胶网球场。体育馆主馆(比赛馆),呈长八角形框架结构,近似椭圆形布局,共分四层:一层分四个区,南区为贵宾区,设贵宾室和接待室;北区为运动员区,设有组委会室、运动员休息室、裁判员休息室、医务室、药检室、计时计分牌控制室和检录大厅;东区为动力区,设变配电室和工作人员室;西区为新闻区,有记者、电视转播室和通讯、消防控制室。二层为观众活动区,大厅、走廊宽敞、明亮,前大厅有三幅铸铜壁画,从奥运圣火的点燃到太原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尽显其中。三层为设备控制区。四层为记者评论室和豪华包间及电影放映室。整体布局合理、通畅、便捷。

了解更多>>

边墙五堡

边墙五堡

始建于明代,是为防御蒙古族南侵而修建的。五堡为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镇鲁堡和镇河堡,它们分布在大同府城西北50多里的长城沿线上,每堡相距25里。

了解更多>>

边靖楼

边靖楼

边靖楼,位于山西代县县城内,人们俗称之为鼓楼。
  边靖楼外观雄伟、大方、古朴,楼基高耸,梁架精巧,结构严密、合理、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冲击,至今完好无损。
  边靖楼,南北城券洞穿过,楼基高达13米,长43米,宽33米。楼身高26米,楼顶为歇山式。楼内面宽7间,深5间,四周围廊,三层于勾栏下加设平座。
  边靖楼建于明代洪武7年(公元1374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后增台重建。楼上悬挂有“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等三块额牌匾。

了解更多>>

碧落碑

碧落碑

在山西新绛县城内龙兴寺。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碑在观内,故名。宋太祖寓此,改名龙兴宫,后因僧人占居,又改龙兴寺。碑文书法厅古,行笔精绝,以大篆著名。《山右金石存略》谓,道人祈求刻碑,关门闭目,静坐三日,开门了望,仙鹤双双起舞,碑文宛然刻成。碑高2.26米,宽1.03米,厚21厘米。碑文刻于唐总章三年(公元670年),高祖之子韩王、元嘉、嘉生撰。共计二十一行,每行三十二字,除去空缺,实有六百三十字。内容为韩王、元嘉之子李训、李谊、李撰、李湛等为居母(房氏元龄)丧造像祈福。二进年以后,即唐咸通十一年(870年)郑承规奉命在碑阴下部书刻释文。原文字迹略有损伤,传为 唐人李阳冰槌击所毁。后人摹其旧拓重刊一通,存于原碑之侧,人称新碑,碑阴留题“金大定二十三年”字样。龙兴寺内佛殿、高塔、塑像、古碑林立,引人向往。

了解更多>>

比丘尼昙媚造像记

比丘尼昙媚造像记

1956年在整修云冈第20窟(昙曜五窟之一)时,在窟前的积土中发现的。可见,它原来是嵌在该窟前室壁上,前室坍塌时被埋入土石中的。这块造像记石质为较细的砂质岩,略呈方形,高0.3米,宽0.28米,楷书十行,每行十二字,共110字。石上文字除首尾两行稍有残缺外,其余都比较完好清晰。全文是:(夫含)灵镜觉,凝寂迭代。照周群邦,感垂应物。利润当时,泽潭机季。概不邀昌辰,庆钟播末。思恋灵福,同拟状金石。冀瞻容者加祗受;想像者增忻希。生生资津,十方齐庆。颂曰:灵虑巍凝,悟言鉴觉。家绝照周,蠢趣澄浊。随像拟仪,瞻资懿渥。生生邀益,十方同沐。四年四月六日,比丘尼昙媚造。据考证此石为北魏景明四年(公元503年)遗物。造像记的大意是,佛的法力无边,它象一面十分明亮的镜子,照耀、沐浴着世世代代、十方万物。雕造佛像可以使后来的人们瞻仰佛的形容时感到宁静,怀念佛的仪态时得到快慰。生生受其泽润,处处鼓舞欢庆。
据史籍记载,景明年间,由于寺院经济的膨胀,僧尼们用度的糜费,影响了国力,因此朝廷曾对立寺、造像、度僧加以严格限制。这就是所谓“景明之禁”。在此,佛门弟子昙媚等借造像题记的机会,倾心怀念几十年前文成帝复法的盛世“昌辰”,大力宣扬佛教教义,更具有进一层的现实意义。今天,它的意义和价值却在于,真实地记录了“景明之禁”下北部平城僧尼这次颇具规模的造像活动,对研究云冈石窟的开凿情况,特别是昙曜五窟的完工时间,以及古书上关于云冈佛寺“东为僧寺,西头尼寺”的说法,都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依据。

了解更多>>

北魏冯太后墓

北魏冯太后墓

又名永固陵,位于大同城北五十里之方山。据《魏书》记载:“大和五年起作,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冬十月癸酉文明太皇太后葬此,号水固陵。”《水经注》记载:“方岭上有文明太皇太后陵,陵之东北有高祖陵。”《旧志》所谓北魏二陵。唐朝诗人温庭筠游览冯太后墓,赋诗名曰“题元魏冯太后永固陵”:
云中北顾是方山,永团名陵闭玉颜。
艳骨已消黄壤下,荒坟犹在翠微间。
春深岩畔花争放,秋尽祠前草自斑。
欲吊香魂何处问?古碑零落水潺瑗。

了解更多>>

北齐石刻造像

北齐石刻造像

北齐石刻造像位于武乡县城西北35公里处的北良候村,石刻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立体造像。
石像高3.9米,腰围2米,手长40厘米,背北面南,立于50厘米高的石雕莲花座上。石像刻线明显,披巾搭胸,细腰束带。雕线棱角分明,刀法洗炼,在个体石像中甚为罕见,为我国古代石雕珍品。
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