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山西

山西

山西

山西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

大东关街

大东关街

城,是我国历史文化的沉淀;城,是我国建筑艺术的遗产;城,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城,也曾经是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和内部动乱的防御象征;城,当然也束缚了我们的思想解放;城,在发展交通和经济方面也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困难。
我国城的建筑和城的文化,最少可以上溯到数千年之前。在我国的历史上,建城最兴盛的时代则首推距今五、六百年的朱明王朝。著名的古谚“汉墓唐塔朱(猪)打圈”,就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有明一代,我国城的建筑和使用,发展到了顶峰。朱明王朝曾十分重视府、州、县的城池筑建。
明代太原城是十分壮观的,有“崇墉雉堞,壮丽甲天下”之称。所谓“锦绣太原城”之说,并非指其它,乃专指太原城的壮美。大东关就是明太原城的八个关城之一,是太原八门之中军事地理位置最重要、城防设施最为依重的城关。据《阳曲县志》和《太原府志》记载,明清两代的山西地方政府,对大东关的守备最为重视,投入炮位弹火之多,驻防守兵之众,是太原八门之最,仅清道光年间大东关军备就有“头号威远炮六位,二号威远炮十九位,三号威远炮五十二位,虎尾炮三位,镇门炮二位,花瓶炮十八位,西瓜炸炮四百位。共炮位五百”,“大小生铁子三百十五个,小铁群子一千个,铁群子二千六十九斤”,连规模较大的“迎泽门”、“镇远门”也不能与“宜春门””(即大东关)同日而语。真可谓森严壁垒,难怪时人称“大东门”为“军门”。
到了太原解放的前夕,大东关一带的布防,仍较前清有过之而无不及。困守的阎军把大东关的防御与东部山地的防御视作一体,称为“太原东部要塞”。不仅城垣上筑满了明碉暗堡,就连古城墙也难以幸免,被修筑成地堡地道,真可谓武装到了牙齿。
但是,邪恶终将被正义所战胜,“地利”无论如何不能与“人和”所匹敌。解放太原战役中,负责攻坚大东门至小东门一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六十军和一野第七军,仅用20多分钟便突破东城,攻人城内,奏响了一曲“得道多助”的凯歌。
今天的大东关街,是太原解放之后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1954年,太原人民在政府的领导下,清除了毁于战火的大东门并关城,修筑了从城内通往东部边山地区的通道“大东关街”。在1979年经过重修和延伸后,大东关街成为全长1300余米、宽逾九米的柏油大路。在街的东端新建了居民宅住区——新源里。

了解更多>>

大德通

大德通

大德通票号是由祁县乔氏在中堂创办,其前身是大德兴茶庄,约咸丰时已兼营汇兑,同治初年专营汇兑,约光绪十年(1884)四月正式改名为大德通票号,总号设在祁县城内小东街,1937年“七七事变”后,总号迁北京。
总号设有总经理、协理。下有坐柜一人,会计、文牍、外勤各三四人,另有学徒二三十人。总经理高钰,祁县子洪人;协理高章甫,祁县西六支村人。最初资本六万两,中期增至12万两,最后增至35万两。在北京、天津、张家口、石家庄、沈阳、营口、呼和浩特、包头、济南、周村、周家口、正阳关、三原、上海、汉口、沙市、开封、常德、重庆、苏州等地设有分号。各分号工作人员不多,一般为六七人,到20世纪30年代改为银号后,分号人数才增至二三十人。

了解更多>>

大悲殿

大悲殿

位于大悲禅院的后殿,即大悲观世音菩萨殿。殿内供奉着二十四臂观世音菩萨塑像。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故称大悲殿。
大悲殿的殿门之上除“大悲殿”匾额外,尚有“普渡迷津”四个大字匾额一块。殿门两侧有楹联两副。一副上联是:“行深般若五蕴皆空观自在”,下联是:“普门示现寻声救苦大悲王”,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著名书画家孙其峰所书。另一副是天津著名书法家李鹤年所书,上联是:“慈悲法身三十二应随机普渡”,下联是:“圆通教主百千万行摄化群生”。
殿内供奉的尊观世音菩萨塑像,高3.6米,表层贴金,神态庄严,姿容动人 ;是由天津美术学院雕塑家王家斌教授亲自设计并主持,前后用了两年时间精心雕塑而成的。采用了传统雕塑艺术和现代美学透视法,使塑像具有一双慧眼,双眼的黑眼珠随观者的移动,可以直视和观看左右两面。
大悲殿内正面及两侧墙壁,皆有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彩绘的壁画 。壁画内容是释迦牟尼佛应化事迹图,分为6幅10图,介绍了佛祖降生、成道、讲经、说法、度众生及涅槃等主要事迹。人物的刻划、构图,吸收了敦煌及唐代壁画的艺术,并依据佛门法规画成。壁画不是直接画在墙壁上,而是另立纤维做假壁,并离开殿内墙壁约十公分,这就解决了防潮问题。整个壁画是用油画布罩面,然后在画布上作画,颜料则使用塑料聚氯丙稀,这样可以保持画面长久不退色、不脱落。

了解更多>>

崔府君庙

崔府君庙

又名显应王庙。在山西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礼义镇。据《长治县志》载,府君姓崔,名珏,字元靖,乐平(今昔阳)人,唐贞观进土,为长子县令,有功德于潞地,因而建庙祀之。庙始建于唐,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及清末均有修葺。规模壮观,山门前平台凸起,两侧石阶对峙,左右配以廊庑。山门高居正中,门侧又各建掖门一道,门楼秀丽,雕刻精巧,与一般佛寺外观截然不同。山门最古,为金时原构,五开间,两层,下层砖砌高台,中柱上装青石门框及板门,门框上线刻花纹,图案秀美。上层施平座及勾栏,粱架现整简洁,结构已具元代爬梁的雏形。屋顶琉璃为明代补制,鲜丽劲秀。这种高台以上的门庑或殿宇,见宇敦煌壁画,实物中少有。

了解更多>>

慈相寺

慈相寺

地理位置  慈相寺在平遥县城东7.5公里的冀郭村北,原名圣俱寺,宋仁宗庆历年间始建麓台塔,皇佑三年(1051)改为慈相寺。宋末寺焚塔毁,金天会年间在旧塔址起塔,又修殿宇、楼亭十多座。现存除正殿与砖塔为金代遗物外,余者是清代重建之物。    景点介绍  寺院座北向南,前后三进院落。南枕丘亘,北临樱涧河,占地22427平方米,山水映抱,蔚为壮观。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为山门、戏台、前殿、正殿和麓台塔,东西两侧有钟鼓楼和廊窑。此外,寺内现存碑碣8通,古柏5株。  主建筑大雄宝殿五间,殿顶悬山式,彻上露明造,用材硕大古朴。殿内现存“三身佛”坐像和壁画100余平方米,均系金代作品,而且是高手之作。  麓台塔平面八角形,高48.2米,九层楼阁式砖塔。塔座南为抱厦门,四周建窑洞16孔。塔身二至七层筑斗拱,八、九层为素面。塔顶为覆盆莲瓣形,塔刹已毁。塔内空心,各层间有楼板、木梯,各层南北向开明窗。    寺内所存宋庆历六年(1046)《大宋西河郡圣俱寺麓台山碑》,高五米多,书法艺术极精,是研究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了解更多>>

慈福寺

慈福寺

慈福寺又名禅堂院,位于菩萨顶背后紫霞谷口南侧,地处一面背阴坡下段,寺院布局呈长条带形,上方有大片树林,下面有沟谷河水流过。该寺虽在台怀寺庙集群区,却背它寺而独立,有如龙神幽栖。慈福寺创建于清道光年间,属于黄庙,这里是五台山黄庙中藏式建筑风格最明显的寺宇之一。该寺占地面积为7800多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80间。寺前,影壁对垂花门,垂花门对砖砌券洞大门,四面围墙围成一处空院。砖砌券洞大门对天王殿和一字排列的钟鼓楼,四周砌围墙,又成一处空院。入寺参观,过两门经两院,使人有殿建幽深之感。登天王殿石阶,穿殿中拱券门而过,方来到大殿纵线排列的第3处殿院。大殿两侧各有上下两层26间的木楼长廊护围,使整个建筑群形成直长深窄的条带,增添了寺庙的森严气氛。天王殿后的第二座大殿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式建筑,面阔3间,前接抱厦。抱厦檐内额柱有"慈福寺"木匾,由汉、蒙、藏、满四种文字书成。抱厦柱间的券口有木雕龙凤,额檀上有彩绘龙凤。紧挨抱厦的殿前檐,装修亦十分讲究。十二块格扇并排,裙板上雕有龙凤,窗框内有缕空木雕串串葡萄、瓶中牡丹、瓶中石榴之类图案,花瓶有的雕成圆形,有的雕成六面体,殿檐阴影部分施以冷色调彩绘。二层楼上四面装板壁,上有板画数十幅。二楼殿顶檐下,同样浓施彩绘。总观大殿,显得雍容华贵。第三座大殿面阔三间,单桅歇山顶,殿周四出廊。正面廊柱间券口也有木雕二龙戏珠,丹凤朝阳。廊内檐横枋上书有藏文,绕殿四面连通。殿角挑尖梁头立面上画有莲叶形轮廓线,中间书藏文字,其下画有水波。这些都是藏式建筑的装饰特点。第四座殿面对一垂花门,门两侧砌围墙,形成后小院。垂花门楣上挂"名山著绩"匾,门两侧立汉文、蒙文碑四通。入门,自成格局的小院内左右对称,分别建有三间配房,正面立该寺的后殿,为上下各三间的硬山顶阁楼。与后殿右山墙相对,又有背靠坡崖、座落在石砌高台上的小殿一座,这座殿的藏式特点更明显。小殿的后墙是岩壁,前面施木建筑,三间殿檐下接前出廊,廊下四根立柱的柱头呈莲花形,上顶整块的宽板拱券,其形状,如同北京圆明园遗留的石柱头上部。殿内后岩壁上现留有两尊壁雕像,一尊着蓝色,一尊着黄色,山墙两壁有悬塑圣像。

了解更多>>

崇寿寺

崇寿寺

在晋城市北18公里部村东端。始建于北魏,唐开元七年(719年)重修,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改称今名。宣和元年(1119年)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现存建筑,山门内为天王殿,两侧有钟鼓二楼,中为释迦殿,东西配殿奉地藏、观音及十八罗汉,最后为雷音殿。殿旁东西各有小院一区,东为菩萨院,有三大士殿;西为关圣院,有关帝殿。释迦殿为宋代遗构,殿身三间见方,单檐九脊顶,格下斗拱古朴,前檐石柱有宋宣和年间(1119—1125)题记,门额石上有金正隆年间(1156—1161)刻字。寺内有唐代八角形石幢两座,通高4米,须弥座上雕宝装莲瓣及石狮,幢身刻陀罗尼经,宝盖为璎珞花纹,搂刻精细。寺内后院还保存有北魏造像碑1通,雕屋形龛及一佛二菩萨;另有宋、金以来石碑12通,是研究寺史沿革的重要资料。

了解更多>>

崇善寺

崇善寺

崇善寺在山西太原市迎泽区狄梁公街。创建于唐。初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宗善寺,明代又改崇善寺。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扩建。明代以前,只是一个不大的寺院,有说它是隋炀帝巡幸太原时的行宫,还有的说它是武则天少时出家的旧址,如今山门右额的“宗唐遗址”四字,很可能就是源于这些传说。

了解更多>>

崇庆寺

崇庆寺

崇庆寺在山西长子县城东南22.5公里紫山脚下。寺后山峰环耸如屏,寺前松柏簇拥。山巅立有明代中州范志完所书“紫云山“石碑。寺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寺分前后两院,后院中有天王殿,四天王横眉怒目,威武壮观。左右卧佛殿与三大士殿,西北隅为地藏殿,千佛殿居后院正北,梁架斗拱均属宋制。殿内有佛、菩萨像三尊,西壁悬塑人物局部残坏。西配殿内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塑大力士及十八罗汉像,西垛殿内明初塑地藏菩萨与十王像,塑造技艺甚佳。

了解更多>>

崇明寺

崇明寺

俗称狼谷寺。在高平市区东南15公里圣佛山东麓。背依青山,前临深谷。创建于北宋开宝年间(968—976)。现存山门、钟鼓楼、中佛殿、后殿及东庑,为两进院。中佛殿内一对“断梁”,为民间匠师因材设计,小材大用,利用两根直径同等长度的小梁对成,断梁正中缝下,用顺袱串承托,两端架于前后檐柱斗拱后尾上,并将屋盖重力平衡到前后檐柱上。据寺内北宋淳化二年(991年)及清道光六年(1826年)重修碑文记载,虽屡经修茸,其规制仍保存宋代建筑风格。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