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山西

山西

山西

山西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

都司街

都司街

都司街,是太原较为古老的街巷。究其问世年代,实难道出其详。但是,探讨其街名的产生,却又不算很困难,似乎可追溯到明初。
明代初年,山西行中书省的最高地方长官,按行政、司法、军事三个系统来区别,分别为承宣布政使、提刑按察使、都指挥使。都指挥使作为行省最高军事长官,其驻节衙门即府署,名曰“都指挥使司”。都司街之名的产生,正是因为该街驻有都指挥使司,以其简称“都司”而名。由此可见,都司街之称,绝不会早于明初。
逮至清代,都司衙门随着明王朝的覆灭而不复存在,而街名却留传了下来。据道光本的《阳曲县志·卷三·建置》载:“都司街,居民半业屠宰,内有罗锅巷。”从此记载中可以看出,除及清中叶之前,都司街已失去明代作为都司衙门的显耀,成为太原城中屠宰业较为集中的街巷了。
时下的都司街,已辟建为太原市农副产品集贸市场,与水西门街修理服务业集贸市场,南海街农贸市场、首尾衔连,成为太原市最大的自由集市贸易场所。

了解更多>>

洞宾故里

洞宾故里

永乐镇,传为吕洞宾的出生地,它北靠峨嵋岭,东临玉簪山,南依滔滔黄河,境内有“凤凰 翅”、“玉溪涧”、“舜王井”等旅游景点。永乐镇原有寺庙观庵30多座,元初将吕公祠改建为永乐宫。唐代诗人李商隐留恋永乐仙境,与会昌四年(844年)从河南沁阳移家于永乐镇,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港、台等外地许多信奉道教的游客都来此吊古觅宗。道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笔极有价值的财富,洞宾故里的开发对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目前,芮城县委、县政府 已成立了洞宾故里开发的专门机构,热情欢迎国内外各界人士前来投资献策。

了解更多>>

董氏砖雕墓

董氏砖雕墓

在山西侯马市西北郊基建工地发现,1959年和1969年,分别迁于山西考古研究所候马工作站院内。墓主人一名董海,一名董明,先后于金明昌七年(1196年)和大安二年(1210年)埋葬。均为仿木构砖雕墓,平面皆方形。董海墓为前后两室,系我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四合院形制。结构复杂,比例适当,磨砖对缝,手法严谨,墓室内壁雕刻有翎毛花卉,八仙人物,戏剧故事以及飞马、奔鹿、走狮等动物,琳琅满目,华丽似锦,具有很高的建筑与雕刻艺术价值。董明墓的北壁,砌有一座小戏台及生、末、净、旦、丑五个戏俑,生动活泼,维妙维肖,是我国早期戏剧表演艺术的再现,为研究宋金戏剧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了解更多>>

东峡

东峡

是历山峡谷风光的代表,在东川村南二公里处,境内地形复杂。峡内常可看到猴群出没,并有蘑菇松、风雨潭、惊心石、牛坎等景观。

了解更多>>

东缉虎营

东缉虎营

太原市有两条街叫做“缉虎营”。一条位于解放路东侧,名“东缉虎营”;一条位居解放路西侧,名“西缉虎营”。它们隔解放路相望。追溯东、西缉虎营的成街历史及得名缘起,似需上及明初。早在明洪武年间,这两条街实为一街,街名叫做“广昌府前街”。因此街位于广昌王朱济熵府宅之前,故名。广昌王朱济熵是第一代晋藩朱(木冈)的七儿子,所以广昌王府也别称“七府”,由是之故,广昌府前街也称“七府前街”。据说晋王有七个儿子,其七子聪明尚武,颇受青睐,当年晋王府兵丁便由广昌王辖带,驻于广昌王府一带,所以广昌府前街俗称“七府营”。
相传,某年七府子弟前往晋王府拜谒晋王,行至七府营东口,不知从何处窜出一只斑斓猛虎,挡住了他们的去路。七府子弟和随行人马,顿受惊挫,仓慌失措向西鼠审,躲藏于“多马巷”。晋王闻得此讯,赶忙派兵遣将缉虎于七府营,将虎射杀。于是“七府营”便更名为“缉虎营”。后来,缉虎营一分为二,以与之丁字相交的方山府为界,东半称东缉虎营,西半称西缉虎营。1955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当时称太原市人民委员会)为改变太原街巷封闭的格局,发展城市交通和改造旧城落后面貌,打通了南起麻市街北口,北达大北门街等六七条小巷,勾通太原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解放路。解放路的诞生,打破了原来东、西缉虎营以方山府为界的旧街界。西缉虎营除去一部分被拆除之外,以解放路为界,最东段的一段划属东缉虎营,形成今日之街界。

了解更多>>

丁村遗址

丁村遗址

位于襄汾县城4公里的丁村附近汾河河畔,距临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庄,长约十一公里,以发掘出我国历史上旧石器时代的化石而闻名中外。
丁村遗址,是一片片断崖沟壑中的砂砾地,就在这里,发掘出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开始,是在1953年的挖沙工程中发现的。1954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山西的专业考古人员组成发掘队在丁村长约11公里、宽约5公里的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发掘。从黄土下的古代河流沙砾层中,发现了3枚丁村人十二三岁儿童的牙齿化石,两千多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时生存的28种哺乳动物,5种鱼类,和30种软体动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点的沙砾层中发现了1块小孩的头骨化石。因其发现于丁村,故名“丁村人”。丁村人形态介于现代人和猿人之间,其门齿具铲形特征,与现代蒙古人相近。
从发觉的两千多件石器来看,丁村石器以石片石器为主,绝大部分是以角页岩为原料,经过摔砸、碰砧而成。石器的类型都比较规则定型,这表明其用途已有明显的分工。其中由厚在石片打制而成的三棱厚尖状石器,是其突出的代表性器物。由于该石器有显著的文化特点,故命名为“丁村文化”。
丁村还有明清两代民居,明代四合院,房架不高,朴实无华,舒适典雅,里外都有彩画,清代四合院,院小房高,端庄大方,装饰华丽,注重雕刻,雕刻成组配套,栩栩如生,一座座古老的建筑,一件件精美的雕刻,都放射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了解更多>>

丁村民俗博物馆

丁村民俗博物馆

位于晋南襄汾县著名的“丁村人”和“丁村文化遗址”所在地丁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丁村至今比较完整地保存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至清咸丰年间所建的各式院落20余处,33座明清时代的民房庭院,反映出明、清时代北方农村的村庄格局,分北、中、南三个建筑群。多数院落坐北朝南,明代的院门多在东南角。院落大都建有正堂、过厅、门楼、厢房,均为砖石木质结构。建筑构件上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古典戏曲、历史故事等木雕、砖石雕图案,是我国明、清民居建筑中的佳作。博物馆利用其中部分庭院陈列着近万件文物,并把晋南一带清末民初的部分民俗事象绘制成画或制成模型予以展示。馆的第一院有10个展室,展出了晋南民间历代相承的岁时习俗。馆的四合院里,主要陈列清末民初以来民间迎婚嫁娶的礼仪风习以及“十二属象相克相合图”、晋南一带的其他礼仪习俗、祝贺、侍奉父母等。在清代乾隆三十六年所建的前后两进的院里,陈列着晋南城乡广为流传的刺绣、剪纸、木板画等民间工艺品以及歌舞、小戏、皮影戏、木偶戏的实物和资料。此外,还有民间书画、民间镜子、民用瓷器和生产用具等展览室。

了解更多>>

第二大铁陨石

第二大铁陨石

“灵石”被陈列在县城宾馆西侧的天石公园内,是全国第二大铁陨石,此石是隋文帝开皇十年北巡太原时所获,传说石上有“大道永吉”四个大字(今已不存)。文帝以为神物降临,遂于此置县,以石定名为“灵石县”。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大佐山口大荣对“神石”十分感兴趣,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想将“灵石”挖出带回日本。不料,挖了40多米仍然没挖到底,他不敢再挖下去了。从此,耳附神石却再也听不见潺潺的流水声了,有人说挖断“神脉”,伤了“灵气”。此石地面部分高1.6米,底部直径1.5米,顶宽1.33米,据测算仅地上部分便重达6.8吨。“灵石”是灵石县的象征,这才有了“石因县灵,县以石名”的赞誉。

了解更多>>

狄梁公街

狄梁公街

傍临山西省博物馆和三晋名刹崇善寺的狄梁公街,并不为大多数人们所熟悉。它全长不过二百米,宽也就八米左右,是一条地地道道的小街。
狄梁公街,原名狄公祠街,顾名思义,因该街有奉祀唐初名相——梁国公狄仁杰的祠堂,故名。据地方史料记载,当年的狄公祠并不在太原城中,也不在今天的狄梁公街。“旧祠在(城南)狄村”,即南距太原城十里之遥的狄仁杰故里。随着时代的推移,狄村的狄氏人家先后迁徙,不知所处,狄公祠亦因无人祭祀、维修,逐渐颓坏。一直到明代为续祀狄公,才将狄公祠由狄村的废址上迁入城中崇善寺北端东侧,仍用旧名。
关于梁国公狄仁杰,是海内外盛知的著名历史人物,他是地地道道的太原人,故里在今市区东南的狄村。他活动于初唐,以明经举第,先后任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丞、侍御史、豫州刺史等职 。任官期间 ,刚正廉明,明察善断,多平冤狱,扶善除恶,倍受世人称赞。在武氏则天执政时代,仁杰数次被佞官酷吏诬陷,被谪被贬,甚至落入牢狱,几丧性命。但是,每次都智破罗网,安度险关。后来,他的聪明才智和公正无私得到武氏的赏识,遂成为武周时期的肱股之臣,官拜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宰相),成为初唐至盛唐之际的风云人物。
仁杰为官,知人善任,为唐王朝连连举荐德才兼备的良臣,被朝野公认为“唐祚送俊之臣”,武则天也尊称其“国老”。死后,追进梁国公,世称“ 狄梁公”,有“ 北斗之南一人而已”之誉。关于狄仁杰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流传不绝。尤其是描述他神机妙算、断案如神的奇闻轶事,更是风靡海内外,享有“东方福尔摩斯”的美誉。
狄梁公街的中段东侧,便是红墙映掩、古树森森、梵殿巍峨、经藏繁富的名刹“崇善寺”。此寺,原名白马寺,后改延寿寺,大约创建于隋唐之际。相传隋炀帝北巡时曾以此为行宫,唐高宗李治亦携武则天,临幸于此。明初之前,该寺是太原府城东门外的古刹。洪武初扩建太原城时,将其圈入城内。洪武十六年(1383年),晋王朱( 木冈 )之母“孝慈高皇后”去世,晋王便在这所寺院,为其母颂经超度。事后,他为纪念母亲,遂在原古寺的基础上 ,大肆扩建 ,历时十载 ,寺院扩建后更名“ 宗善寺”。扩建后的宗山寺,南北长 169丈,东西宽89丈,总面积历16.4万平方米,真是“规模宣序,貌若仙宫”,“不惟甲于太原,诚盖晋国第一之伟观也”。后来,晋王依堪舆(风水先生)家提议,在宗字上加一山字,以辟镇山祟,宗善寺遂更名“崇善寺”,一直沿用至今。
不幸的是,清同治三年(1864年),寺宇失火,寺内主要建筑毁于一旦,仅存最北的大悲殿院落一隅。现存的文庙,便是光绪七年(1881年)在原崇山寺主要建筑的废墟上重建的。
狄梁公街,在它问世后的年代里,目睹了这里的兴衰与巨变,陪伴着寺院的晨钟暮鼓,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又一年。它将以它古老的传说、古老的文化以及古老的风貌,赢得人们的青睐。

了解更多>>

邓小平太行山旧居

邓小平太行山旧居

位于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上麻田村。1940年,八路军总部进驻麻田村。1942年,党中央调邓小平同志到八路军总部工作,任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负责晋冀鲁豫边区党政军工作。他与夫人卓琳在麻田村南面的一幢西楼上住了5年之久,他的长子邓朴方就出生在这里。
1998年3月,麻田八路军总部纪念馆有关人员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走访原住居民,根据原来样式,在原旧址基础上抬高了1.2米。山西省文物建筑部门对旧居采取了文物加固技术和复旧工艺,门楼砖雕部分按原样更新,木雕部分全部是原来物件。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