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山西

山西

山西

山西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

飞虹塔

飞虹塔

位于大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广胜上寺。塔身琉璃镶嵌,俗称琉璃塔。始建于汉,屡经重修,现存为明嘉靖六年(1527年)重建,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塔平面八角形,十三级,高47.31米。塔身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设计十分巧妙,为我国琉璃塔中的代表作。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临汾盆地八级地震,此塔安然无恙。

了解更多>>

方山永固陵

方山永固陵

方山永固陵位于山西省大同市镇川乡西寺儿梁山(古称方山)南部,是一处以北魏文成帝文明皇后冯氏的陵墓-永固陵为中心的大型陵园遗址。始建于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历时八年而成,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文帝祖母冯太后死后葬于这里。
遗址面积为2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文明皇后冯氏陵墓一“永固陵”及陵庙“永固堂”、孝文帝虚宫“万年堂”、陵园门阙基址、“思远浮屠”遗址、灵泉宫池遗址以及登山的御道等遗迹。永固陵地表有高大的封土,墓室由墓道、前室、过道和主室组成。主室平面近方形,四角攒尖顶。墓室门框上雕有口衔宝珠的朱雀和手捧花蕾的赤足童子,是北魏石雕中的精品。
永固陵陵园按中轴线规划布局,特别是陵园与佛寺相结合,在历代帝陵中很有特色。永固陵是目前唯一能够确认的北魏平城时代皇家陵园遗址,对于研究北魏时期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更多>>

方山陵墓

方山陵墓

位于大同城北25公里处,与长城相邻。四周群山耸峙,山青水碧,风景秀丽。在南部山顶上,有北魏冯太后墓——永固陵。北魏时期,这里曾经建有灵泉宫和灵泉池,是规模较大的皇家行宫。整个墓室坐北向南,里面设有墓道、前室。雨道、主室等砖砌部分,建筑规模宏大,造型装饰美观,显示了当时高超的建筑艺术。

了解更多>>

方山国家森林公园

方山国家森林公园

神福方山,地处山西省寿阳县城东二十五公里,寿、盂交接之地。1992年国家林业部200号文件批准成立“方山国家森林公园”,公园总面积3580公顷,其中旅游风景区面积1156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2.7%。最高海拔1532米,最低海拔1220米,年平均气温7.4℃,夏季平均气温17℃,是盛夏避暑好地方。交通

了解更多>>

泛舟禅师塔

泛舟禅师塔

泛舟禅师塔位于运城市西北五公里寺北曲村报国寺遗址上。寺宇早毁,古塔独存。泛舟为唐代报国寺禅师,圆寂后筑塔祀之。据塔铭记载,唐长庆二年(公元 822年)节度使曲环建造。塔为圆形,通高十米、塔基为圆筒形,由下而上略有收分。塔身有束腰须弥座,砖雕壶门用隔柱相间,中空,正南面开门,门槛、立颊、门额全都为石雕,内室六角形,上部为藻井。门侧雕有破子棂窗,比例与木构实物近似。塔侧镶有塔铭,记述泛舟生平及其建塔经过,甚详。塔檐逐层叠涩而成,两层山花蕉叶与覆钵之上为宝珠塔刹,造型古朴,雕刻粗细相间,为我国唐代圆形古塔中的典型实例。

了解更多>>

二碛

二碛

二碛古称大同碛,为天下黄河第二碛,仅次于壶口瀑布。
碛在汉语词典里解释为砂石积成的浅滩,二碛便是由于湫水河的冲积,河床上积满了砂石而成。二碛上巨石嶙峋,惊涛骇浪,落差高,水流急,从前是绝对不可行船的。因此,从上游来的货船一到碛口,也就到了尽头,这也正是当年碛口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后来因下游泥沙淤积,落差渐小,虽说仍有巨浪,已是有惊无险,正是人们体验黄河汹涌澎湃气势的一个好去处。
西湾民居距碛口不足一公里,是清代碛口富商陈氏家族的生活住宅区。整个村庄如一座城堡,象征着封建家族的威严。堡内从上而下并列着5条巷道,按五行相生分别为木、火、土、金、水,寓意着陈氏家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堡内建筑,依山就势,布局严谨,层楼叠院,错落有致。巷与巷相通,院与院相连,每一处宅院至少有3道门,只要进得一院,再不出大门,就可转遍全村,如入迷宫一般。
据西湾陈氏家谱记载,清代100多年间,30多户人家,先后出过4位“明经进士”,20多名文武秀才。足见西湾村绝非等闲。像西湾这样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还有李家山、白家山、寨子山、高家坪等多处,只是在规模上、风格上各有千秋。清华大学的陈志华教授来碛口考察后说:像西湾这样的民居建筑,走遍全世界也不可多得。大画家吴冠中先生到李家山后,说他在黄土高原上发现了一处“汉墓”。

了解更多>>

多福寺

多福寺

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4公里崛围山之巅。寺在山顶小峪之中,缓缓清流,过寺前蜿蜒而下,潺潺作响,极富古刹风趣。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786年),初名崛围教寺,后改今名。
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后唐庄宗)父子曾到此礼佛焚香,盛况空前。宋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年间重建,后又多次重修。多福寺经历几代沧桑,至今犹存山门、钟楼。大雄宝殿、文殊阁、藏经楼、东西垛殿等以及殿内塑像、壁画,均为明代遗物。唯寺前山巅砖塔,仍是宋代原塔。
大雄宝殿面宽7间,进深五间,四周围廊,规模堂皇。内供三佛四菩萨,殿周四壁绘有佛传故事,从降生到涅槃,以连环画形式组成,共84幅;每幅之间用自然景物顺连,无呆滞单调之弊。寺旁小屋,是明清之际思想家傅山读书处。
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4公里崛围山之巅。寺在山顶小峪之中,缓缓清流,过寺前蜿蜒而下,潺潺作响,极富古刹风趣。寺始建于唐贞观元年(公元786年),初名崛围教寺,后改今名。
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后唐庄宗)父子曾到此礼佛焚香,盛况空前。宋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年间重建,后又多次重修。多福寺经历几代沧桑,至今犹存山门、钟楼。大雄宝殿、文殊阁、藏经楼、东西垛殿等以及殿内塑像、壁画,均为明代遗物。唯寺前山巅砖塔,仍是宋代原塔。
大雄宝殿面宽7间,进深五间,四周围廊,规模堂皇。内供三佛四菩萨,殿周四壁绘有佛传故事,从降生到涅槃,以连环画形式组成,共84幅;每幅之间用自然景物顺连,无呆滞单调之弊。寺旁小屋,是明清之际思想家傅山读书处。

了解更多>>

敦化南路

敦化南路

正式命名于1958年,位于太原建设北路之东,是靠近东部边山地区的一条南北走向的交通要道。此街最北端越北河湾沙河桥,起于原敦化坊村南;最南端逾太原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太原东站货场,与大东关街丁字相交,全长约五华里。
太原以“敦化”命名的街巷有八条之多,诸如敦化巷、敦化南巷、敦化东巷、敦化北路等等。其中最长、最宽、最繁华者莫过于敦化南路。
敦化南路,得名于敦化坊村,因其路北端终至该村之南,故名。追溯敦化坊村及村名的产生和演变,当起始于明初。早在明之前,今敦化坊村一带,并无村落,是卧虎山畔的耕田和荒草滩。明初,晋王朱(木冈)的爱妃谢氏不幸夭亡,遂埋葬于这片农田东北数里的坡地。此后,晋府权贵凡凭吊祭祀谢氏亡灵时,所乘马匹均在此饮喂圈牧。久而久之,便有为其放喂马匹者居住于此,并得名东马片,亦称东马房、东马棚等。及至清代,一位张姓的富有进土,选中这里修建了“思居别墅”。他觉得“东马房”之名俗而不雅,便改“马”字为“化”,取名“东化坊”,取“化马为龙”之意。但是,与他交往的一些文人学土们,又以为“东化”太白,选取二字谐音“敦化”为名。至此,敦化之称一直延用。
日寇侵占太原后,以为这里是太原的东部战略要地,为久占太原,进一步掠夺财富,就在原乡间小路的基础上,把道场沟、剪子湾、敦化坊等村落间的河沟、山岔、或填平或挖拓,修成一条土马路。太原解放后,又在原土质路面的基础上加宽取直延长,并于1973年以片石为路基,铺成沥青路面,形成今日之概貌。
在敦化南路的南段东侧,坐落着太原唯一的生产细瓷器的厂家——太原瓷厂。

了解更多>>

对越坊与钟楼

对越坊与钟楼

又称牌楼,对越坊是通向圣母殿中心建筑的必经之路。古代牌坊有贞烈坊、忠孝节义坊、功名坊等。晋祠此牌坊叫“对越”,其意出自《诗经周颂清庙》:“对越在天”,“对”为报答,“越”为显扬,即报答显扬周文王之高尚功德。
明朝万历四年(1576)所建。晋祠东庄高应元,万历贡生,善书,对父母极为孝顺,老母突患头疼之症,久治不愈,应元朝夕不安,一日沐浴更衣,在晋祠圣母殿前为母焚香祈祷,并许愿:母体一旦安康,将捐资修祠。半年后母病痊愈,于是高应元捐资白银三百两,筑对越坊和钟鼓楼,并亲笔书写“对越”、“万古流芳”匾。与傅山、杨二酉的晋祠匾并列称晋祠匾额三绝,此坊与钟鼓楼分峙对称,如坊之两翼。
牌坊右侧钟楼内有9999斤大钟一口。“9”为极阳数,至高无上之意思。古代有晨钟暮鼓之说,相传天龙山圣寿寺铁钟与晋祠铁钟同时而铸,天龙山钟一敲,晋祠钟不敲自响。

了解更多>>

堆云洞

堆云洞

堆云洞位于夏县城西25公里稷王山下牛村土岗上,两侧沟壑深近百米。蛇虎、石健二涧环绕,涧水东流入涑水河。因雨后岗上积云缭绕,雾霭长存,洞门云封,故称“堆云洞”。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