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山西

山西

山西

山西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

鼓楼街

鼓楼街

太原的鼓楼是明清至民国上下近六百年中,太原城内最高大、最宏伟的建筑,完全可以与遐迩闻名的西安钟楼媲美。鼓楼创建于何时,尚难确定。清道光《阳曲县志》中有《顺治庚子重修鼓楼记》云:“楼建自唐,鄂公监之”。但此说凭空无据,似属讹传。因为唐代之时,太原府城在距现太原城三十五里之南的古城营一带 ,今太原城区只有唐明村 ,尚无州县,怎么会建有与府城相配置的鼓楼呢?但是这段记载却告诉人们,既然清初顺治间鼓楼已是“风日摧剥,木瓦颓败”,那么它最迟问世于明代,当属无疑。据载,太原鼓楼“楼高愈十丈,雄镇八门。下为楼座,积土为台,外砌砖围,高达三丈,东西长百余步,南北宽八十余步。上为木结构三层楼阁,高达七丈。飞檐斗拱,雕栏画栋,琉璃瓦覆项,十分壮观”。早年,每逢三月三的“登楼古节”,更是城民集聚 ,游人如鲫 ,热闹非凡。鼓楼街因此而得名。可惜巍巍古楼,被山西军阀阎锡山做为抵御太原解放的堡垒,在解放太原战役中毁于一旦。
从明代的太原地方志书中得知,鼓楼街形成于元明之际,清初正式命名“鼓楼大街”。我们现在的鼓楼街,就是由原鼓楼大街、唱经楼街、楼儿底街、估衣街和过门底等五条街巷合并而成。多经劫难的鼓楼,虽已荡然无存,而鼓楼街却在近五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欣欣向荣。
在鼓楼街的中段北侧,还有一座明代的古建筑幸存于世,它就是“唱经楼”。唱经楼位于原鼓楼东边的唱经楼街北侧,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宣唱考生名次的地方。每次乡试,入考的秀才都要按规矩做笔试和口试,考后十天揭榜 。发榜的前一天 ,主考官吏登唱经楼,唱考生名次及籍贯住址,唱毕即于第二日发正榜。榜名由第六名写起,直到写完最末一名,再由第五名倒写至第一名。此前五名称“五经魁首”,简称“五魁首”。第一名便是“三元”之一的“解元”。正榜完毕写副榜,全榜完毕,书吏重登唱经楼,高唱五名“魁首”的姓名并表示祝贺。经唱经楼唱名,名登正榜之列的秀才便擢升为“举人”,成为有功名的人。
鼓楼街还是清以来至民国时山西的金融中心。山西是钱庄票号业的发祥之地,太原是省内钱庄票号的及集之地。名目繁多的庄号,散布在城内各街,但中心却在鼓楼街。大清银行的山西总行就设在鼓楼的东侧,山西官钱局与之毗邻。1919年,山西督军阎锡山为控制全省的经济实权,将前清银行和山西官钱局合二为一,重建“山西省银行”,全省主币、辅币以及各种流通货币,都需流通于此。日本侵略军投降后,蒋氏的中央银行山西分行也驻行于此。鼓楼街在清中叶之后及整个民国年间,成为三晋金融的中心。
太原解放后,在原旧金融机构的基础上,建起了新的社会主义的金融体系,中国人民银行太原分行,亦开办于鼓楼街。
今日的鼓楼街 ,是一个居民住宅区 ,居住着汉、回、蒙等民族的市民,沿街除保留着明代的唱经楼、民国初的古典式洋楼外,新建的高楼大厦参差于传统的旧式四合院之间。古朴中见新姿,更是别有一番景致。

了解更多>>

姑射山仙洞

姑射山仙洞

位于临汾市区西20公里处的姑射山内。相传为尧王夫人鹿仙女诞生地,因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庄子的《逍遥游》中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之语而出名。有北仙洞、南仙洞两部分。北洞有兴佛寺、云雾寺、王母阁等;南仙洞有兴隆寺、神居洞、碧岩寺、观音阁和戏台等庙宇寺观。现存铁铸、铜铸、木雕、泥塑等各种塑像 200多尊。壁画、碑碣都有一定历史和艺术价值。仙洞创建于唐武德年间,历代曾修葺扩建,现有建筑40余处,共有房屋庙堂 120多间,石窟洞70多孔。亭、台、搂、阁,大小殿宇,多数依山背洞,靠崖面沟,就势构筑。奇峰异洞,苍松翠柏,青山环抱。其间一条数百米深谷,南北仙洞巍然对峙。春、夏、秋季鸟语花香,清凉幽静,到此颇有置身“仙境”之感。

了解更多>>

姑射山景区

姑射山景区

姑射(音夜)山又名石孔山,是吕梁山的支脉,它被仙洞沟劈为两半,南北仙洞位于山腰中部断崖崖台上。姑射山由姑射神女为民射虎的传说而得名。
姑射山山势陡峻山体为土石山。其中南北仙洞是姑射名胜的精华。南仙洞位于西侧崖间,北仙洞建在东侧山腰。
在多种动物资源中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珍禽黑鹳鸟和褐马鸡。姑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之语,因而扬名天下。
仙洞的道观建筑最早建于唐武德年间。 南北仙洞又建起一些佛家寺庙与原有建筑相间杂陈,使姑射山成为三教九流汇聚之地。

了解更多>>

公主寺

公主寺

位于繁峙县城东南15公里的杏园乡公主村。
据《清凉山志》记载,公主寺属五台山北台外寺庙。北魏诚信公主曾在此出家,故名。后毁于兵火。唐代有一尼姑来到此地,在遗址地下掘得尺璧,献给武则天,武则天敕令于此处重建公主寺。今公主寺旁边还有一座小寺叫附马庙,民间传说是诚信公主的丈夫出家修行处。

了解更多>>

公孙杵臼墓

公孙杵臼墓

位于忻州市城东一公里处的返家庄,公孙柠臼为春秋时晋国人,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和程婴合谋,藏匿赵氏孤儿赵武,自己献出了生命。
墓区现存祠堂与墓。祠堂为长方形院落,占地约7亩,现存房舍殿堂20多间,正殿5间,中为公孙杵臼祠堂,神台木阁内有公孙杵臼夫妇塑像。
墓区在祠堂正南200米处,墓匠高2.3米,墓前有明代正德11年“晋义士公孙杵臼墓”碑一通。

了解更多>>

革命圣地麻田

革命圣地麻田

麻田,位于左权县城南45公里处,为晋冀两省要隘之一,曾有太行山上“小延安”之称。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麻田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及八路军总部驻扎最久的太行山老革命根据地。镇南端的“总部大院”曾是当年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司令部旧址,有房20余间。分设八路军总部纪念馆、彭德怀将军及左权将军纪念陈列馆,陈列有关图片、实物、专题资料千余件。镇内还有中共中央北方局旧址及当时党政军各首长住地多处。镇东北方向的十字岭是十八集团军副参谋长左权将军与日寇作战的殉难处,1987年 5月25日,在此处建成“左权将军殉难处纪念亭”。

了解更多>>

傅山书法碑林公园

傅山书法碑林公园

傅山书法碑林公园位于太原市迎泽大楼街桥东南的康乐街西端,面临汾河。侵略者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园内,有一进四院仿明清建筑,石山、回廊、池水、亭阁,结构严谨,布局得体,是一处园林荟萃的景点。
园内,各种建筑多以传山书写的条幅题各。得香池,为傅山“得造花香”命名。承前面堂、鼎臣殿皆为大型建筑物。
傅山,太原人,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思想家,书画艺术家。他的书法自成一格,从晋唐入手,上溯篆籀,博采诸家之长融汇贯通,真草隶篆无一不精,成为一代名家宗师。
傅山碑林公园,收集整理了傅山书法的大部巨帧墨迹,摹勒石上,在碑林公园室内外竖起184块书法石碑,建成一处文化内涵很深的碑林公园。

了解更多>>

府西街

府西街

是一条古老的街巷。金代中叶,阳曲县迁徙到了太原府城中,县衙便设置于今府西街中段北侧,故址在原太原市药材公司中药厂旧址。不过,当时这条街并没有得府西街之名,而是以县衙得名,叫做“县前街”。
逮至朱明王朝开基,废元代冀宁路,改置太原府,设府衙于县前街,选址县衙之东。于是县前街一辟为二,以三桥街南口为界,向西仍为县前街,向东则改名“府前街”,俗称“府门口”。
据《阳曲县志》所载,从明代初至清道光年间,县前街和府前街是太原城中官署、学府、庙宇极为集中的街巷。不长的街面两侧(主要是北侧),太原府衙、阳曲县衙、府文庙、府学、县学、黑虎财神庙……,鳞次栉比。各个衙门、学府、庙宇前的牌坊,高大别致,一座接着一座,什么“熙朝毓秀坊”、“龙光宠锡坊”、“湛恩汪岁坊”、“三晋首邑坊”、“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不一而足。
光绪年间的那一场大水,冲掉了浮盖在县前街和府前街的光彩,文庙因水患迁址,府学和县学倒圮废毁。就在这次水灾之后,府前街沦为太原城建房材料的交易市场,土木砖石以及泥沙石灰均在这里成交。人们遂把多少年来显赫的府前街,称作“灰市儿”,街名亦约定俗称得名“灰市街”。
民国20年(公元1931年),山西省督军阎锡山因灰市街靠近督军府,街名既不儒雅,又带有一个灰不溜秋的“灰”字,遂改灰市街为“府西街”,以其位于督军府之西而名之。
太原解放后,旧城改造的发展,使一些早年的街巷名存实亡。在1958年打通解放路后,将县前街、府西街、灰市儿等三条街道,合并为一街,统称“府西街”。
府西街又是一条新生的街。建国后的三十多年来,尘土飞扬、坑洼不平的土道,变为笔直平坦的柏油路面。山西省最大的外文书店,矗立在其街的东口。太原市的高层建筑之一“太原金融大厦”,拔地于街的西口。还有那一幢幢的居民楼,以及新建的居民住宅小区,纷纷出现在这条古老而新生的街畔。

了解更多>>

府东街

府东街

任何专用名称,都必须有一个相对的稳定性,山名如此,水名如此,地名如此,街巷名称自然也不应例外。但是,任何专用名称,都会有变化,不可能始终如一,山名如此,水名如此,地名如此,街巷名称也不例外。通过对这些专用名称的研究,追寻其得名之由,演变过程,不仅是了解事物发展的需求,也是研究某事、某地历史演变的途径之一。
太原的府东街就是一个名称变化较多的街巷,从它的名称变化中,我们可以了解其历史踪迹的端倪。
据《永乐大典·太原府·官署》中曾载:“太原府署,在旧新寺街。”可见,明初太原府衙门,是建在原来叫做“新寺街”的一条街上。另据《阳曲县志》载,洪武年间太原知府胡维建府署于此,即新寺街(今已拆的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至省级机关幼儿园一带)。可知明初太原府衙门是新建,非沿用元代冀宁路署。从这两点又可以得出府东街之名是随着太原府衙署建成后,命名于府衙之东一段街巷的。而这段街巷在府东街得名之前叫做“新寺街”。
逮于明宣宗朱瞻基登临帝位,便新设了“巡抚”一职。山西省的巡抚衙门便驻建于太原府先衙东的府东街东段北侧,即今山西省政府大院。因巡抚别称“抚院”,巡抚署亦称“院署”,府东街位于院署之西,遂更名“院西街”,俗称“院门口”。
辛亥革命之后,明清两代的巡抚衙门,成为山西军政府的首脑机关都督署,于是院西街又更名为“都督府西街”。而今府东街的中西段,即当年的龙王庙街、道门前街等合并,改称“都督府东街”。未几,都督府东街和都督府西街的名称均废,分别复名原称。
1955年,将原府东街、龙王庙街、道门前街,合并为一条街,统一以府东街命名。1960年,府东街横穿天地坛诸街,打通取直,直达五一路。1980年又拆除一些民房,并合一些小巷,将府东街延伸至建设北路,大东门街随之消失,成为府东街的一部分。府东街遂由原先的一条长不及百米、宽仅10余米的小巷,演变为今日的通行大道,成为太原市区东西走向的主要交通干道。
时下的府东街,仿佛一条飘逸的彩带,镶嵌在太原城的腹地。它连通了南北走向的城区大动脉解放路、五一路、建设北路,成为汾河东畔太原城区的棋盘形街网格局中的枢纽之一。

了解更多>>

福祥寺

福祥寺

位于榆社县海金山水库西北1.5公里之岩良村。
福祥寺始建于晚唐,金大定时重修。原有佛殿5间,东西垛殿各2间。阎王殿3间(东殿)、菩萨殿3间(南殿)以及僧房、厨库、钟鼓二楼、平台等。现存建筑有佛殿5间,进深3间,悬山顶,斗拱硕大,出檐深远,古朴宏伟,至今仍保持金代建筑风格。东西山墙,有珍贵的元代壁画,线条流畅,构思奇巧,形态传神。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