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山西

山西

山西

山西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

何家大院

何家大院

祁县何家,在县城南街路东,是晚清以来城内的第二大财主,商号分布县内外,资财达1000万元,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仅城内就有七大商号,即永聚祥(茶庄)、祥云集(烟店)、晋昌源(铁铺)、天禄园(饭馆)、复清当(当铺)、义生店(油坊)、聚珍店(转运站)。这些商号在各地设分号、代销处、作坊等,在祁县商绅中排名第三。
何家大院是继乔家、渠家后又一处有名的深宅大院,明末清初的历史名人戴廷式曾在大院内建有丹枫阁,除珍藏书、版、字画外,又是傅山、阎若璩、顾炎武、阎尔梅等反清志士和学者聚会的地方。院门为砖木结构挑角门楼,下置八仙石砖,里施木雕垂花门。进院门由西向东是条百米长的青石甬道,甬道南是车马大院,甬道北是两座楼院。东面的明楼院是里十外三的双进四合院,院中部以过厅分隔。里院中又筑花栏,分隔为二庭院,东西约6米,用方砖铺地。
北楼为主楼,二层楼房。前有出檐设廊,砖砌窗户外圆内方,七架木结构房顶,木构件上都雕有吉祥花纹,建筑工艺十分精湛。西面的称筒楼院,拱形大门,入门庭院中有戏台一座,多功能性,平时可作住房。进院便是里五外三的四合院筒楼院。院有筒楼5间为砖木结构建筑,单坡顶、门窗均为砖砌拱形,也是晋中住宅的典型建筑之一。
何家大院正筹建为祁县古典建筑展览馆,在馆内还增设工艺美术展室,文化娱乐场所,复原古戏台进行地方小戏及文化演出活动等,丰富游人的生活情趣。

了解更多>>

汉墓群

汉墓群

位于朔州市平朔露天煤矿生活区附近。已发掘的汉墓有800多座。墓葬分布密集。有墓穴、洞室、砖室、木椁等多种,墓道和墓室有多种形制。墓中所葬,大多属王、泰两姓家族,而且多是一棺一椁。墓中有陶器、铜器、玉器、漆器等生活用具和珍贵的殉葬品。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直径18厘米的百乳镜。乳镜聚于镜面,如繁星闪烁,是汉代铜镜中的佳品。此外,铜质四种熏炉、龟鹤博山炉,完好的棋盘等,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据考古人员认定,出土文物中最珍贵的是一件造型生动、工艺考究的鹈鹕衔鱼灯。整个灯用铜铸成,灯形作鹈鹕衔鱼伫立状。若将灯烛点燃,烟雾袅袅上升,进入鱼与鹈鹕相连的管道,凝积成烟灰,可导入鹈鹕体内,溶入水中。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就能设计出消除灯烟污染的灯具,实属难能可贵。墓群出土文物中,兵器所占比重很大。

了解更多>>

旱西门街

旱西门街

明洪武年间扩建的太原府城,共有两座西门,它们相距二华里左右。位于北边的这座就叫做“阜城门”,俗称“旱西门”。那条东起三桥街、坡子街,西穿旱西门遗址的街道,便因旱西门之称得名“旱西门街”。
旱西门街,老太原们简称其为“西门街”。此街名与实际情况相悖甚远,这里不仅经年累月毫无旱象,而且是水丰泽茂,左右逢源——南濒饮马河,北临黑龙潭。所谓旱西门之称,仅是与比这里地势更低洼的水西门相对而言。
旱西门街,成街于明洪武初年,原名“阜城门街”、“涂容四轨”,是当时太原诸多街巷中较为宽阔的街巷。后来,随着旱西门俗称的出现,遂逐渐演绎为旱西门街。
多少年来,旱西门街之北,直到府城墙的西北角,是一片低洼的潮湿之地,城西北的雨水、污水,大多退积于此。荒草横生,积水点点,间或是一些菜田畦地。光绪十二年的水患,更使这里变为水乡泽国。水患之后,积水无法退去,加之后来经年雨水的退积,这里便成为太原城中最大的积水湖。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给这片积水湖取下了名字,南爿的这一片叫做“西泽河”,北爿的那一片叫做“黑龙池”,而将连通两爿之水的狭窄河道,称之为“黄河套”,这似乎是民国初年,或是清王朝与民国交接之际的事情了。
太原解放之后,这里被辟建为“太原动物园”,往日的草滩积水,成为珍禽争鸣、异兽荟萃的乐园。经过这几十年的建设,太原动物园已经发展成一个汇集各种属科禽兽约 140余种1200余只的综合性动物园。
旱西门街西段南侧是饮马河,关于饮马河名的来源,今有两种说法。其一,明初晋王府护卫军饮马于此,故名。其二,清时为驻军饮马处,故名。何说为准?不得而知。至于饮马河的别称“文漪湖”,则是因此河距县、府学宫颇近,为兴文运而名之。
时下之饮马河,水势远不及昔日。往日的鱼池,早已被平地而起的民宅楼所取代。在如今这飞速发展、寸土寸金的时代,不能直接为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服务的饮马河,已被辟建为一座街形湖园,湖面小桥横跨,湖畔凉亭、水榭毗连,湖环周是高耸的居民楼建筑。这小桥、流水、高楼、亭榭以及往来的游人、高唱的票友,形成一幅新的生动的太原民俗画。

了解更多>>

海子边街

海子边街

位于儿童公园之东,与公园仅是一墙之隔的那条街巷,就是海子边东街。“海子”,是太原的方言,相当于普通话中的水潭、水池、湖。早年,太原的海子不少,有“海子堰”、“南海子”、“西海子”、“新南海”等。所谓海子堰,指今文瀛湖,而新南海则是民国期间对今迎泽湖的称谓。海子边东街的得名,正是因其在海子堰的东边而得。追溯此街的形成和发展,也还需费点笔墨。
海子边东街一带,最早叫做金鸡岭,是濒临海子堰的一个土岗。今海子边东街,就是当年这丘土岗与这汪积水之间的一条缓冲衔连地带。宋代之前,这里属于阳曲县唐明古镇东畔的郊野。赵光义灭北汉,焚晋阳之后,北宋名将潘美在唐明镇的基础上新建了太原城,而太原城的东门——朝曦门,就位于这个土岗积水的西边,那条由东城门护城河桥作为起点的桥头街,就一直延伸到土岗和积水北侧。明初,先在太原城东郊兴建晋王府,继而扩展太原城,将晋王府与这丘土岗并这汪积水同时圈入城内。于是,这土岗便成为太原城中的高地,每逢晴日,它最先接受朝阳的沐浴,又最后与夕阳告别。终日间金色的阳光普照在黄漫漫的土丘上,金光灿灿,仿佛一只金色雄鸡侧卧水旁,所以得名金鸡岭。
在民间则有这样一个传说。很古时候,一只巨鳖潜藏于长海子和圆海子(即今文瀛湖南北两湖的俗称)底,长年累月进行修炼。一日张天师途经这里,发现这个怪孽已快修炼成精,遂将一道金符贴于海子东边的土岗上,这个土岗化为一只金鸡,降压巨鳖于水底,使其永世不得翻身。于是这个土岗得名金鸡岭。
其实,因其象形取意得名也好,民间传说获名也罢,并没有什么神秘,只不过是这个自然景观和自然实体得名的缘由,或是获名之后的穿凿附会而已。
清代中叶,经过百余年长治久安的太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富泽的城市,人口骤增,商贾纷沓而至。当年城中的僻壤金鸡岭一带,渐成为民居密集、商贾云集之地,渐成为一条市衢井然的城镇新街。于是,岭名演变为街名,一直沿用到清之季年。逮至民国,久住民户的金鸡岭,人来人往,黄土漫散,早无当年“岭”’的痕迹。而与岭相临的海子堰,却因城中雨水污水年久集聚,有盛无竭,这样,金鸡岭又由新的自然景观和实体,获得新名,更改为“海子边”。不过,当时的海子边街,是一个环绕“海子”的半圆形街巷还包括今海子边西街。
如今的“儿童公园”并“文瀛湖”,早年的“海子边”并“海子堰”,原本是一片湿凹之地。宋建城时,这里是为护城河的一个部分,明代圈入城中后,成了城中的一汪积水。清光绪年间,在巡抚张之洞的倡导下,沿湖植树,点缀建筑,辟建为游览、闲憩之处,为这汪积水,即俗称的“海子堰”,取名“文瀛湖”。进入民国后,又加整顿,修筑沿湖的砖栏,新建水中亭台,洋式礼堂、拱桥、万字廊房、古典式劝业楼等等,遂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公园,并以湖名得园名叫做“文瀛公园”。后因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临莅太原,并在文瀛湖畔讲演和视察,鼓吹革命道理,又更名为“中山公园”,以示纪念。
太原沦陷至太原解放前夕的十余年间,中山公园,曾更名“新民公园”,后又沦为阎军的炮兵阵地,成为戒备森严的禁地。太原解放后,重新辟建为公园,取名“人民公园”,园中新建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饲养各种动物,成为人们乐于游览的乐园。后来,黑龙潭新建动物园,园中动物悉数迁去,这里又成为专门服务于儿童的公园,更名“儿童公园”。时下的儿童公园,面积虽然仅有 180余亩,湖水面积4000余平方米,但是,含量却非常之大。有儿童天文知识馆、市图书馆、植物花卉园;有名目繁多的游乐设施……;有宝塔石山、碑廊花苑、石桥亭阁……,成为全市儿童向往的乐园。

了解更多>>

海潮庵

海潮庵

位于河曲县城东南35公里处的旧县村南门外。创建于大明万历年间,明末被农民起义军烧毁,清顺治年间重建。
海潮庵随山势而建,北高南低。寺庙坐北向南,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小巧玲珑。寺外山环水绕,古槐参天,寺内松柏常青,香烟缭绕。现共有殿堂、房屋70余间,塑像20余尊。包括山门一间、正殿、东殿波垫堂、西殿澜热堂、藏经殿、牛俱殿和九师塔院。
海潮庵风景秀丽,气势宏伟,寺内佛像栩栩如生;石质栏杆工艺精细。牌匾题字金色耀眼;每到楹联意趣盎然;壁画、供桌古色古香;碑碣石刻记载了寺庙的历史沿革,是一座保存完整的古建筑。

了解更多>>

国师街

国师街

早年为晋王府宫城外的一条城壕。从清初晋王府失火,至清末精骑营废制,这 200余年中,这里一直是荒草漫漫,荆棘丛生。清之季年,太原的居民住户和外地迁来的人们,烧毁荒草,用毁坏的宫城墙土填没壕沟,修建民居,逐渐形成了街道,但是,当时并没有给这条新成的街道命名。关于此街后来得名“新民西街”是为何因、何时?已不得而知。
大约在公元1919年前后,省立国民师范学校为给该校的毕业生,提供必要的实习场所,送接收了原在新民西街开办的学校——阳曲县第一国民学校,改其为附属小学,取名“山西省立国民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简称“国师附小”。
在20年代的省城太原,国师附小是全省一所颇具特色、影响很大的小学校。新民西街这条很不知名的小街,亦因驻有国师附小而闻名省城。
国师附小创建伊始,横跨新民西街。街西为教学大院,学校授课的教室和教研室均设在这所院内。街东则为该校操场、学生宿舍和食堂。教学大院的中部,是一组丁字形房舍,将整个西校院划为三个院落。教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形式的多样,涉及内容的丰富,比我们现在的各类小学有过之而无不及。
凡是进入国师附小的小学生,除学习规定之内的全部文化课程之外,还有书法课和工艺课。在学好文化课之余,学生们还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书法、木工、板金工、蜡工,学习美术、音乐、国术以及外国语(英语)。从小就培养多才、多能、务实、勤奋的学习精神和才干。该校的课外活动形式很多,最引以为骄傲的就是摹拟式的“学生市”活动。在这个称之为“市”的全部活动中,设市政府、市法院、市议会等主要机构。每一个机构中的职务,都由在校的小学生去充任。他们摹拟市长、法院院长以及议会议长、议员等社会职务,进行市政管理和执法摹拟活动,从小就能对社会的各个方面有一个宏观的了解。
除此之外,国师附小还设立小银行、小商店,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小就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使他们培养起经商务实的能力。这一切即使对我们现今的小学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无不有一定的启迪。
由于国师附小办得颇具特色,因此在省城内外,名声遐迩,以至于它所在的新城西街,亦随校名而更街名,改做国师街。这大约是民国二十五、六年前后的事情了。
随着时光的流逝,国师附小已不复存在,但是,以其学校而得名的国师街一直沿用至今。我们殷切地希望我们的小学校比太原历史上的国师附小办得更好、更具特色。

了解更多>>

郭峪村

郭峪村

郭峪村,位于阳城县北留镇,唐代建置。现存明代民居40院;明崇祯十一年修建的蜂窝城墙,高20米,宽5米,长1400米;元代修建的汤帝庙,尚存20米高的挑角戏台及罕见的九开间大殿。全国著名专家学者对郭峪村现存古建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这个五六百户的山村里,明清两代共出了十八名举人和十五名进士,并把儒家礼制观念体现在村落、户宅的建筑上,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郭峪村又是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工农业总产值7000多万元。近十多年来,全村老年人在苍龙岭开山值树60多万株,受到省、市多次表彰。
郭峪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村绅为了防御农民起义军,修建了郭峪城。是年农历正月十七动工,十月峻工。城高12米,阔5.3米,城周1400米,城内面积17.9万平方米。城堞450个,东、北、西城门3座,另有东水门1座、有敌楼10座、窝铺18个,转角有木亭。为辅助城墙又增建窑洞,一便居住,一便防守。窑凡三层,共628眼,故名蜂窝城。城墙上置有城防铁炮数十门。城内居民多为明末建筑,城中心建有七层豫楼一座,十分醒目。
郭峪城历经300多年风雨,城垣残破,民国年间范月亭任村长时,曾对城墙进行了规模较大的维修,维修后,敌楼威严,雉墙整齐,城上四周骑马可通。土地改革时,城窑分给了村民个人。建国以来,村民建房,村里搞公共建筑,拆用城窑城墙砖石,郭峪城被严重破坏。1994年,村里投资30万元,对城东门右侧一段城墙及城上的奎星阁、菩萨阁进行了维修。郭峪城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更多>>

归潜堂

归潜堂

在浑源县西南四十五里玉泉山东,元代刘祁隐居于此。刘祁,浑源人,字景叔,刘从益之子,金时为太学生,八元复试为进士。所著《归潜志》即写于此,是书多为修篡《金史》采用。

了解更多>>

圭峰寺

圭峰寺

位于繁峙县城西南22公里岩头乡安头村附近,距西豆公路一公里。圭峰寺创建于隋,历代重修。现存建筑有正殿五间,东配殿三间,东楼二层六间,均属清代所建。殿内塑像已毁。寺内有明以来重修碑记十余通。圭峰寺背山面河,形似凤凰,山石嶙峋,奇形怪状。石间生有绞纹古柏,“古柏”躯干别致,好像用手拧过似的。远近游人都以其形态独特而称奇。传说寺内老僧为防止宝物被官兵掠走,曾令小和尚将“聚福盆”埋在株幼树下,为便于识别,还把小树拧了一个标记。结果,一夜之间,所有的树都变成了的“扭纹”的。“聚福盆”从此也就再也找不到了。而圭峰古柏的“扭纹”形态,一直传到现在也不变。

了解更多>>

广志山

广志山

在黎城与襄垣两县搭界处有一座海拔1807米高的广志山。广志山俗称广志垴,又名中阳山。 此山巍峨险峻,峭壁如削, 峰头耸入天际。晴天丽日,在此登高望远, 百里之内,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胸志开豁,故从黎城乘车西北行30公里,使可以到达广志山的山腰。这里腹地坦阔,草绿如茵,林泉相映,环境幽美。基于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解放以后,黎城县在这里建立了药材场,进行经济开发。他们种植品质优良的党参、连翘、黄芪、紫胡等数十种名贵药材;还饲养着许多活泼可爱的梅花鹿,鹿儿活蹦乱跳,煞是好看。每当春夏之际,此地林木青翠,鸟语花香,景色十分迷人,在这苍山翠松之间,掩映着一座千年古刹---老君庙。老君庙始建于南唐交泰元年(公元958年),是上党地区员古老的寺庙之一。供奉的乃是道教鼻祖、曾将孙悟空炼成钢筋铁骨、火眼金晴的太上老君。老君庙在古时曾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建筑:前后三殿,一殿更比一殿高。大殿悬梁挑角,雕梁画栋。可惜年久失修,现仅存梳妆楼、戏楼和厢房数间。从老君庙沿山径小路攀援上山,山石层层叠叠,青苍扑野。约行二里许,便可直达峰巅,峰尖有二个,相距20余米,中间有一条高达9米的人造天桥相接。这两个峰顶,高接云天,上面分别建玉皇殿和碧霞宫一座 ,相互辉映,蔚为壮观。隔日登临山巅,上抚兰天,下履松涛,如临仙境一般。在这里放眼远眺,八百里太行干山万壑,峰峦叠翠,气象万千,使人神移目眩,心胸豁朗。自古许多名人雅士在此登高言志,留下过许许多多诗篇。真是“凌巅始识天地雄”。清朝名士李洁登峰之后, 赋诗赞叹:“归途还与银蟾接 ,带得天香下暮烟”。足见诗人迷恋广志之深。“登上广志垴,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登临广志山的游人络绎不绝。每年农历四月十五日和十月初—两次传统庙会, 规模盛大, 香客无数。赶庙会的绝大多数是黎襄两县的百姓。提起广志山的奶奶庙会, 还流传着这样一个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相传在很早以前, 襄垣县城北关住着一户姓王的人家,老夫妻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取名叫王招弟。这个招弟长到十七岁,仍没招来一个弟弟。老俩口相随上山烧香求子。谁知这招弟不守“本份”,她不顾当时未婚女子不能上山拜佛的封建规矩,竟然悄悄地跟随而来,到了山上,老俩口到庙里烧香,招弟妈突然发现招弟也跪在自己身后叩拜。她非常生气,就冲着招第骂道:“我的姑奶奶,谁让你来的?”随手一巴掌打在招弟头上。 不料一巴掌击中要害,把招弟打死了。招弟死后,人们就把她“说骨亲”嫁给一个黎城人埋在广志垴上,据说她成了神。人们为了纪念她,给她塑了像,修了一个奶奶庙, 自此以后,“奶奶庙”香火不绝,襄垣黎城两县百姓也就结起了“亲家”。黎城人见了襄垣人叫“小舅子”,襄坦人见了黎城人戏称“小外甥”。如此逗叫了数千年,谁也没意见。广志山不仅有着秀丽的风光和优美的民间传说,它更是—座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胜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开来华北前线,以太行山为依托,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 八路军总部后方医院就驻扎在这里。1941年秋天,总部特务团在地方民兵的配合下,居高凭险英勇地痛击了日军的进攻。这就更为广志山增添了光辉的色彩。今大的广志山,已经成为名闻遐迩的游览胜地。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黎城人民政府拔款修缮了古逊遗址,修筑了公路,提供了旅游服务设施,对这里进行了综合开发利用。可以预见,广志山一定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姿。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