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山西

山西

山西

山西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

后土庙

后土庙

是一处道教庙宇,位于介休县城西北角,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后土庙,创建年代不详,据碑记,南朝宋大明元年(公元457年)梁大同二年(公元536年)皆重修。现存殿堂多为明、清建筑。是一处包括五进院落并配有楼台殿阁的庞大建筑群。这个建筑群里,有影壁、山门、过殿、东西廊房、三清楼、钟鼓楼、后大殿等。整个院落布局紧凑,结构合理,气势雄伟,又富于变化,是一座庄严肃穆的寺庙建筑。在占地范围并不算大的空间内排列了如此众多的殿阁,但给人的感觉却是疏朗、宽展、有层次而又别具一格的。更为引人的是,从影壁到后大殿的所有建筑物的屋顶上都装饰覆盖着精致华美,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色彩的琉璃瓦、琉璃砖。
后土庙内的主体建筑是三清楼,它是一座三重檐十字歇山转顶结构的大楼。三重檐前有抱厦,后连戏楼。楼顶,龙吻高耸;狮饰、琉璃楼阁、莲花脊筒、兽头角神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生动壮观的琉璃制品的图画。在歇山顶两侧博风板与悬鱼上,也有精致的琉璃制品装饰,可谓处处见琉璃,琉璃处处有。
后土庙内的琉璃,包括了从明代正德年间到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制品。其中少数明代琉璃瓦件极精美。这些琉璃制品量多、类全,造型优美,图案别致,花色齐全,琳琅满目,流光溢彩,为清有琉璃瓦件中之精品,被称为三晋琉璃艺术的瑰宝。而后土庙,则是当之无愧的琉璃艺术的宝库。

了解更多>>

后铁匠巷

后铁匠巷

用传统的职业称谓“铁匠”两字命名的街巷,在太原城中共有六条之多,这六条街一直在太原沿续了近 300年,它们是“大铁匠巷”、“小铁匠巷”、“后铁匠巷”以及由大铁匠巷通往后铁匠巷的三条小巷:铁匠巷头条、二条和三条。但是,随着太原城市建设的发展和旧城改造工程的实施,早年便鲜为人知的二条、三条已不复存在,而一条也并入大铁匠巷,不独立成街了。
关于铁匠巷诸街的得名,据说是起始于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太原后的一段时间。公元1644年(农历)二月初,李自成攻克太原后,因太原西山有铁,遂留下一个制作兵器的特种兵——铁匠营在太原驻扎。这个铁匠营的驻地,便在太原城迎泽门里东侧城墙根的几条小巷里。于是,这几条街巷遂得名铁匠巷,并以其路面的宽窄、长短、前后方位,分别冠以大、小、后及头条、二条、三条来区别。也有人说,并不仅因此而得名,因为早在义军攻占太原之前,这几条街曾聚集着做铁匠营生的住户和做铁器买卖的商铺面得名,所谓因驻义军的铁匠营而得名,乃是偶合而已。
如果从明朝末年再向前推,后铁匠巷原名叫做“太子寺街”。究其原委,乃是因为该街西段北侧,有一佛寺名太子寺,故名。所谓太子寺,也称作罗(目侯)寺,是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罗侯罗的寺宇。罗侯罗,原是释迦在俗时所生之子,释迦出家后,继其太子位。后来释迦成道归乡时,罗侯罗仿效释迦,放弃太子位出家作沙弥,皈依佛门,成为其父的十大弟子。因其曾为太子,所以奉他的寺宇也称“太子寺”。而今,太子寺早已荡然无存,其早年的街名太子寺街,仅见于地方志所载,早已鲜为人知。但是,在这条街上居住过的老住户,还有一些人知道,今铁匠巷小学校址,就是原来的太子寺。
今后铁匠巷中段路北,迎泽宾馆后门对面,是太原市第三中学校。太原三中原位于前所街,今辟新门于后铁匠巷。它的前身是“太原成成中学校”,简称“成成中学”。成成中学,由北京师范大学晋籍毕业生集资创办于1924年 9月。该校以“政治进步,成绩优异,校风简朴”称著于并州。近年已恢复成成中学之名。
成成中学之名,得之于《中庸·自中成章》中的名句:“诚者,非自成已而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已,仁也;成物,知也”。取其“成已成物”之意。而正是这两个相互的“成”字,确定了这所学校的教学宗旨——成已成人,乐育英才。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成成中学师生在中共太原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就学校的领导权问题,与反动当局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七·七芦沟桥事变后,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中共北方局和山西工委,相继进驻成成中学,并在成中筹建了山西省第一支学生抗日武装。日本侵略军占领太原后,这支以成中师生为主的抗日游击队,转战于晋绥边区,为开辟大青山抗日根据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太原解放不久,1949年12月,赋有革命传统的成成中学在太原前所街复校,不久又与一墙之隔的“云山中学”合并为“山西省太原市第三中学校”。“文化大革命”之后,辟后门为前门,坐落于后铁匠巷。
今日的太原三中,是省级重点中学,它继承和发扬了成中校风,为祖国培养了成千上万的人才,也为巨变中的后铁匠巷增色不少。

了解更多>>

后沟古村

后沟古村

榆次后沟古村位于榆次区东赵乡,与寿阳县相邻,全村有75户人家、280多口人,是榆次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村落,可考历史可以上溯到唐代。村庄建筑接近陕北窑居,沿河岸依山势而建,保留了砖窑三合院、四合院、独立式窑洞等大量古建筑和精美的砖雕、木雕、石雕。村中精巧别致的古戏台、观音堂、菩萨殿,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后沟村以其古朴的农耕文化、纯正的自然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
2003年1月,榆次后沟古村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保护采样地。
2004年3月,榆次投资8000万元对后沟古村进行修复,工程按照整旧如旧、恢复原貌的原则,再次呈现了千年古村的田园风光,使它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处原汁原味的、较为完整的古村风貌建筑。
久居城市的人们在闲暇之余置身其中,赏赏古村风貌和民俗文化,尝尝小米饭,啃啃老窝头,自然别有一番滋味。

了解更多>>

侯马晋国遗址

侯马晋国遗址

侯马晋国遗址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叔虞之子燮父改国号为晋。到春秋中叶,晋景公迁都新田(今侯马)。从此,至战国早期三家分晋为止,新田就成为晋国政治、经济、商业、文化的中心。一九六一年,“侯马晋国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在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处。面积约三十三平方公里。古城已圮,现仅存宫殿台基残迹。经大规模的钻探发掘,发现两组古城遗址,早期有白店古城址,晚期有平望、牛村、台神、马庄、呈王等古城址。其中牛村古城,位于侯马市西北,南北长约一千四百米,东西宽约一千二百米。在牛村古城址南有铸造青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的手工业作坊。铸铜作坊遗址,面积约三千平方米,出土一百多块铜锭、铝锭、铸铜生产工具及三万余件陶范。其中能辨认器形的陶范有一千多件,成组配套的有一百多件,用这些范铸造的青铜礼器有鼎、豆、壶、簋、鉴、敦等,兵器有剑、镞等,此外尚有车马饰和虎符。陶范刻有精美的夔龙纹、蟠螭纹、云雷纹、环带纹、垂叶纹、人纹、鱼纹、首纹等。构图匀称新颖,线条流畅细腻。从出土陶范分析,大致要经过选泥、制模、翻范、熔铜、浇铸和修整这一整套工艺流程。在牛村古城东南有盟誓遗址,面积约三千八百多平方米。遗址中发现四百多坑,坑内埋葬着牛、马、羊和玉币等牺牲。其中四十一个坑内出土了约数千件盟书,多数为朱书盟书,少数的为墨书诅辞,书法精美,内容记载了春秋战国之际晋国各派贵族集团之间的斗争,由此人们可以看到东周的盟誓礼仪和制度。牛村古城南、浍河南岸的上马村是墓葬区,面积约五十万平方米,墓葬密集。其中十三号墓是一座规模较大的长方形坚穴木郭墓,墓内的随葬品,除铜贝、包金贝一千六百多枚外,共约三百六十多件。其中有大小铜器如鼎、鉴、方壶、簋等一百八十多件,和包金器、玉器、骨器、装饰品,及编钟、编磐等。墓中出土两件铭文相同的徐王庚儿自作鼎,最引人注目。

了解更多>>

侯家巷

侯家巷

据说,今日的侯家巷一带,早在元代即散居着不少农户,他们以种瓜种菜为业,靠此糊口,维持生计。用现在的话说,是典型的城郊型农民。在这些瓜菜农中,以侯氏宗族人口最多,财力大,居住最集中,所以,便以侯氏之姓做了这个居住点的名称,叫做侯家巷子。
明洪武初,国祚初定,被逐出长城的元朝残余势力,时刻图谋南下。作为神京右臂的山西承宣布政使司的防务异常重要,山西的中枢——太原府被列为国家九边重镇之一。为加强太原的军事防御力量,太祖朱元璋命令永平候谢成扩建太原城。于是,本是太原东郊的侯家巷子,被扩入城内,成为府城东南隅的一条街巷,其民户则仍以种植和贩卖瓜菜为业。
明嘉靖九年(1530年),山西按家副使陈讲,在侯家巷西段的瓜菜地上(今市公安局所在地),辟建院舍,开办了“晋阳书院”,召收城中学土、仕子讲读于此。未几,更书院之名为“河汾书院”。于是,侯家巷之名随着书院的兴建而更改为“书院街”。
明代中叶,书院盛行于各府郡州治地,书院中“讲学自由,议论朝政,裁量人物(评价官员好坏)”的“清议”之风风靡一时,对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吏制颇有影响。对此,朝廷权贵和地方高官,深怀妒嫉。万历帝朱翊钧登基不久,便采纳了执政宰相张居正之奏疏,“诏毁天下书院”。太原的“河汾书院”,亦未能幸免,终于在万历七年(1579年),被废止停办。直至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魏元贞担任山西巡抚时,才托词以建“三立祠”为名,另建了实质上的“三立书院”,并迁址于右所街(今旧城街一带)。
据地方史料记载,明万历之前,山西每三年举行一次的乡试,从没有固定的地方,或在抚院——巡抚衙门,或在太原知府衙门。万历三十八年,山西提学使王三才,在三立祠新建考棚五十间,至此总算解决了晋省乡试无定址的窘迫局面。
明清之际,太原多经战乱,及至清初三立书院已是颓废不堪。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山西巡抚白如梅,在书院街河汾书院故址,新建院舍百余间,将三立书院由新建的满城中迁去。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诏令各省省会设立书院,并拨银千两作创办经费。太原的三立书院遂由地方官办,一跃成为国家创办的晋省最高学府,复名晋阳书院。逮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山西巡抚唯泰扩建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年),新任巡抚胡宝(王泉),购得学院东面的(今太原师专)开阔空地新盖讲堂、书舍,并新建祀祭前明殉节巡抚的殿舍。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又一任巡抚再建学会四十余间以及奎星楼、大照壁等,晋阳书院发展到鼎盛,书院街成为太原名震一时的地方。不太长的街道两头,两座气宇轩昂的过街牌楼,端庄雄宏的书院大门,华丽儒雅的龙门照壁,高耸显赫的奎星楼,以及络绎不绝的学子名家……,大有“灯油将尽火更红”之势。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日趋衰弱。庚子赔款后,山西地方赔款的50万两白银之中,一部份被做为筹办山西大学堂的基金。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筹办山西大学堂的机构,购得书院东段 200余亩瓜菜地和居民住宅(今太原师专校址),与晋阳书院和令德堂合并,成立山西大学堂。随着晋阳书院的消亡,书院街的名称亦重新被侯家巷取代,逐渐鲜为人知。而侯家巷的住户们,也在这次山西大学堂建校中,大多迁出,所剩无几。
如今的侯家巷,西段驻太原市公安局(原晋阳书院故址),东段为太原师范专科学校,西起五一广场东北角,东至文津巷南口,全长 320余米,均宽14米左右,是太原市文化教育与居民住宅的混合区。

了解更多>>

红枣园林

红枣园林

红枣园林是碛口旅游区独特的自然景观。临县是全国最大的产枣县,号称“天下红枣第一县”。
满山遍野的红枣园林和瓜果树、小杂粮以及各种蔬菜,凝聚成一处一处的黄土公园。在黄土高原上的红枣园林游览,可以充分享受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生活情趣。进红枣人家作客,更能品味黄河儿女的纯朴厚道。

了解更多>>

宏晋银号

宏晋银号

宏晋银号旧址位于祁县县城西大街14号,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17年由乔家堡村在中堂乔映奎创办。最初资本白洋6万元。1920年,因连年无盈利,乔抽走全部资本,改由闫维藩、杨炳接办。采用股份制,总计发行小票30余万元。闫为董事长、杨为经理。在太原、绥远、天津、安东、洪洞等地设有分号。1940年倒闭。旧址门面阔8间,深3间,现为工行,后为东西两院,坐南向北,东院现存26间房屋,西院现存10间房屋,总占地面积约780平方米。

了解更多>>

洪山源泉

洪山源泉

洪山位于介休城东南13公里,海拔900多米,古称狐歧山,是绵山向东延伸的一条支脉。山下泉流,数以百计。
最著名者为洪山泉。泉水流量每秒为1.2立方米,泉周约50米,水碧似玉,清澈见底,霞光倒映,碧波荡漾。源泉旧称狱族泉,因有狱族落于狐歧山而甘泉出,故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胜水出于狐岐山,东流入汾。”故洪山源泉又称“胜水”,为介休旧志所载十景之一的“胜水流清”。
洪山源泉南侧,依山面水建有源神庙。庙宇创建年代较早,至宋至道三年(997)重建。明万历十六年(1588)重修时将庙东移,和泉源置于一条中轴线上,使庙宇与池潭交相辉映,日月倒嵌,十分壮观。源泉庙建造规模宏伟,被誉为“华宫”。现存山门、戏台、献殿、正殿及东西配殿和六角攒尖顶的钟鼓楼。各殿廊檐下现存历代石碑数十通,记载着庙宇的兴衰,历史的变迁。整座庙院松柏参天,古色盎然。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传为源神诞辰日,旧时村民来祭,焚香鸣炮,以酬神思。祭毕将祭品抛于池内,名曰“神食”,久而久之,形成传统的洪山庙会。
庙内现存宋至道三年(997)《源神碑记》载:“佳人游玩,骈阗车马,画毂雕鞍;诗伯道仙,玩水爱山;钓叟樵翁,寻溪绕涧。本民也,手持兰花,招魂续魄,祓除不祥。”宋代以来沿袭相承,衰而复兴,至今盛况空前,吸引着大量游人。

了解更多>>

洪福寺

洪福寺

位于定襄县城东北23公里之北社东。原为一座寺院。现存坐北朝南正殿五间、东配殿五间、西配殿拆剩两间,南面山门一座和四周围墙。
五间正殿悬山六檩,进深三间,构造极其坚实美观。正殿门上正中悬“毗庐真境”匾额,系清道光九年本村李航之书。殿内主塑九尊佛像,零星塑像及悬塑甚多。正中为释迦牟尼,两旁为迦叶、阿难,又两旁为文殊普贤,再两旁辅塑两尊胁侍菩萨,最外两旁为金刚两尊。整个塑像群韵律和谐,排列合度,精妙别致、栩栩如生,富有艺术想像,与一般翻版习作大有悬殊,对研究传统雕塑技巧有相当价值。
东配殿中,主塑地藏王菩萨,两旁为四尊龙王,又两旁为十尊阎王,还有判官功曹等。寺院内有金代天会十年经幢一通,又历代补修碑六通。
1998年,一外地犯罪团伙窃取该寺木质佛像一尊,案件破获后,在佛像腹中,发现了珍贵历史佛教经卷。

了解更多>>

洪洞明代监狱

洪洞明代监狱

洪洞明代监狱是我国唯一的、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县衙古监狱。它始建于明朝洪武一年(公元136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当年北京名妓苏三在洪洞蒙冤落难就囚于这里。其过厅有一条狭窄的南北通道。通道两端各有东西对称的6间普通牢房,每间牢房门低窗小,占地只有4平方米,小土坑距地面不足1尺。据史载,狭小的牢内少则关五六人,多时关十几人。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