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山西

山西

山西

山西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

晋城炎帝陵

晋城炎帝陵

位于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处的庄里村,这里山川秀丽,风景优美,陵区周围东、西、南三面沟壑纵横,北面丘陵起伏,青山映翠。西望羊头山,巍然挺拔,南眺丹河谷地,云蒸霞蔚。晋长二级公路,由南而北,像一条美丽的玉带,系在陵区之内。小东仓河涓涓地在脚下流淌,我们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就长眠于此。
庄里村炎帝陵,俗称“皇坟”。陵后有庙,谓之五谷庙。炎帝的陵墓,在轩辕氏黄帝时就已经有了,封参卢于潞,守其先茔,以奉神农之祀。五谷庙创建年代不详,最迟在宋代时早已有之。该庙座北面南,建筑规模宏大,周有城墙,分为上下两院,在其中轴线上,分列为舞台、献台、山门、南道、正殿。原来庙院内碑石林立,约有四五十通碑。现仅存正殿五间,东西厢房十几间。在东厢房的后墙上,有“炎帝陵”石碑一通,是明万历三十九年(1161)申道统所立。“炎帝陵”石碑的后面有一个甬道(现已封住),可通墓穴,墓内有盏万年灯,常年不熄。

了解更多>>

晋城望海峰

晋城望海峰

为五台山东台,位于台怀镇东10公里,海拔2795米,面积100余亩,台顶曾建有望海楼。远望山形,犹如一只站立的大象。居顶环视,又像一个特大的龟甲。古人说:“登上东台顶,极目到海瀛”。登东台而看日出,是五台山旅游的一大景观。而望日出中,又数“云海日出”最为壮观。夏日天气晴好时,黎明登临其上,可见云海尽头的红日喷薄而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诗人赵朴初,1981年登临东台时曾即景咏词:“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

了解更多>>

晋城万佛阁

晋城万佛阁

塔院寺山门的石台阶东侧,紧接着就是万佛阁的入口。万佛阁是塔院寺的属庙,占地面积为两千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二十三间。这里主要建筑有三座,一是文殊殿,二是五龙王殿,三是古戏台。
万佛阁创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现时殿宇多为清代所建。坐东向西的文殊殿系明万历四十四年创建,面宽三间,分上下两层,三檐歇山顶,檐建繁复,上下左右勾连,坚固牢实,装饰性很强,在五台山殿建中别具一格。殿内下层供文殊、观音、普贤三菩萨,文殊骑狮,观音骑“朝天吼”,普贤骑象,塑像高大。塑工传神,着彩鲜艳。殿内下层左、右、后三壁,立有木制方格,格内或两排或三排放满三寸高的泥塑贴金小佛像。二层楼上正中悬有明万历年间铸的铜钟一口,较显通寺铜钟略小。殿台正中供地藏王菩萨,左侧立地藏王菩萨的弟子道明和尚,右侧立道明和尚的父亲,塑为员外的装束打扮。神话传说地藏王菩萨开创九华山道场,当地的一名员外不卖予地片,后来员外的儿子把地片奉献出来,并出家当了和尚,取法名为道明。放在塑像排列中,道明和尚立于上首,他的父亲立于下首。地藏王菩萨的左右外侧,各排列五尊塑像,称为“十殿阎王”。楼上左、右、后三壁同样立有木制方格,内放小佛像,就连楼顶横梁上,也排放着小佛像,上下两层有泥塑小佛像万余尊,故文殊殿又名万佛阁。该寺即以这座佛像众多的万佛阁命名。

了解更多>>

晋城铁佛寺

晋城铁佛寺

铁佛寺位于高平市城东南5公里的米山村,现存建筑有铁佛殿、正殿、东西配殿等。铁佛寺因铸造有铁佛而得名,现铁佛不存。该寺创建年代不详,据正殿青石门墩上所刻题记“金大定七年(1167)七月十三日铸造铁佛,修铁佛寺殿”,可知正殿建于金代,以后历代虽屡有修葺,至今仍然保留着金代手法。正殿木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六架椽,平面长方形,悬山式屋顶,殿内塑有释迦牟尼、观音、文殊、普贤菩萨、二十四诸天等塑像27尊,释迦牟尼居于殿内中央,趺坐在高高的须弥座上,背光悬塑,金碧辉煌,直通菩萨顶。背后是南海观世音菩萨,并塑有西天取经的故事情节,前面两侧是文殊、普贤菩萨的站像,立于莲花宝座上,可惜损毁严重。大殿的东西两侧塑有二十四诸天,塑像排列拥挤,有可能是后人搬移置之殿内。这些塑像比真人高大,造型生动奇特,惟妙惟肖,表情各异,栩栩如生,是晋城市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泥塑。

了解更多>>

晋城塔院寺

晋城塔院寺

位于显通寺南,因寺内有大白塔而得名。大白塔,全称释迦牟尼舍利塔,塔高50米,塔基为正方形,砖缝全用米浆、石灰搅拌砌筑。塔面为白色,形如藻瓶、塔盘,宝珠有铜饰品,塔上,风磨铜宝瓶高5米,覆盘两米多,悬铜铃,252个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悦耳,白塔中层,建塔殿3间,内有三大士铜像。白塔东边有小白塔一座,名为文殊发塔,高7米。寺内,还有大雄宝殿、藏经阁等。
塔院寺方丈院内,设有毛泽东路居陈列馆。1948年春天,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延安,路经晋西北,开赴河北省西柏坡,路居在台怀镇塔院寺。
后院正房的左间,就是毛泽东当年路居的住室,室内按原样陈设,炕上铺一床军被,地上摆一张木桌,放有砚台和插着毛笔的竹筒,桌子前有一把椅,木桌和炕沿中间的方台上放火盆,上架一只铜茶壶。
后院东房三间,中间是堂屋,左右两间分别是周恩来和任弼时当年路居室。

了解更多>>

晋城双林寺

晋城双林寺

双林寺位于平遥古城西南6公里的桥头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寺,寺中的唐槐、宋碑、明钟、彩塑以及古代建筑都是稀世珍宝,其中尤以彩塑艺术闻名于世。
双林寺原名中都寺。中都寺建于何时,至今尚难确考。据寺内现存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姑姑之碑》所记:“中都寺重修于北齐武平二年(571年)。”仅就此推算距今也有1400多年的历史了。宋代,取佛经“双林入灭”之说,中都寺改名双林寺。
双林寺坐北朝南,唐群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禅院在东,寺院居西。10座殿宇组成三进院落。中轴线前端的天王殿重修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前院有释迦殿、罗汉殿、阎罗殿、武圣殿和土地殿。中院为大雄宝殿、千佛殿和菩萨殿,其中大雄宝殿是明初在焚毁的7层楼阁台基上重修的。后院是重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的五楹娘娘殿和贞义祠。双林寺现存彩塑2056尊,大者丈余,小者尺许,它们形神兼备,艺术价值极高,是我国元、明彩塑的精华。
塑是双林寺的特色。“双林古寺观彩塑,全是人间真实相。” 全寺有佛、菩萨、罗汉、金刚、天王和供养人像共2000余尊,内容 丰富,栩栩如生,形式多变,光彩夺目,极具艺术魁力。

了解更多>>

晋城殊像寺

晋城殊像寺

坐于凤林谷口,面对梵仙山,风景优雅。该寺创建于元代,于明代弘治年间和万历年间重修,与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罗(目侯)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又为青庙十大寺之一,是一座很有名气的寺院。现占地面积为六千四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房五十余间。寺内正中文殊阁,殿阔五间,重檐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寺,寺内康熙御制殊像寺碑文载:“兹殊像禅寺,开基台畔,结宇山阿。谷迩凤林,环千岩之紫翠。堂临鹿苑,俯万壑之烟霞。峰日梵仙,望层峦于天际。泉称般若,落清涧于云中。殿有金容,因名殊像。天人肃穆,群瞻龙象之尊。仪度庄严,共礼骏猊之座。青莲妙相,琉璃光映于林端。碧树幽栖,钟磬声闻于岭外。”

了解更多>>

晋城寿宁寺

晋城寿宁寺

在台怀中心寺庙集群区西,位于坡度较缓的半山脊中。从台怀腹地远远望去,寿宁寺山门前东侧的鼓楼正好背衬蓝天白云,因楼的四根立柱看不见,好象楼头凌空欲飞。
寿宁寺创建于北齐,以后各代屡修。现存寺庙建筑有钟鼓楼、六角亭、中殿、后殿和僧舍等三十多间,占地九千八百平方米。寺内有元代碑记和清康熙年间碑记。据《清凉山志》载:寿宁寺“古名王子焚身寺。高齐第三子,自识宿命,厌尘劳,于此燃身。供圣,菩萨现形火光中。内侍刘谦之回奏,帝悼之,敕建寺焉。唐普雨大师,奏昭宗重修,拨州田百顷,充常住费。宋景德初。敕改建曰寿宁”。发生在这里的“王子焚身”的故事,在人们中间广泛流传。据说,南北朝时期,北齐文宣帝高洋的第三子,连年带兵打仗,后来负伤。他看到战乱带来的灾难,意识到自己犯有罪过,从此厌恶宫廷世事。天保七年(公元556年),他得了重病,几番医治都不见效,便来到五台山。一天,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有一位老人,指责他求圣少劳,而且倦怠。加上病入膏肓,无法医治,王子就在这山脊较平缓的地带,占燃干柴,举身赴火,以焚身来超渡自己。就在焚身的火光中,菩萨现形。这就是后人所谓的“燃身现佛”。

了解更多>>

晋城市体育场

晋城市体育场

晋城市体育场是晋城市200 3年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总投资7000万元,体育场占地面积约27675平方米,工程总面积22238平方米(其中地下停车场约3810平方米),建筑高度为20.77米;罩棚高度38.4米,采用德国进口膜结构,在山西省独一无二。该场主要用于大型田径、足球等体育运动项目的比赛,设计时就严格按照国际田联和足联的标准进行。体育场配备有各种功能用房,如运动员休息室、贵宾休息室、赛前准备中心、赛后控制中心、注册制证及资料查询中心,新闻发布中心、各种技术用房、器材库房、办公用房等。主看台设在体育场东西两侧,目前观众席位暂设有12346个。随着我市的发展和人口的扩大,二期扩建后可满足容纳3万名观众席位的要求。体育场中间设有一个符合国际比赛的足球场,四周为标准的400米塑胶跑道。它的辅助功能完全可举办大型文艺演出和集会。为了方便广大群众健身,在体育场外围设有2O米宽的通道。体育场是2003年9月开始动工兴建,目前已竣工。它是我市一座标志性建筑。

了解更多>>

晋城十方堂

晋城十方堂

罗侯寺山门东侧寺院高台基脚下,有一处占地方整的寺庙,叫十方堂。十方堂是罗侯寺的属庙。十方堂系清代道光年间重建,与罗侯寺的发展历史有直接联系。清代康熙年间,罗侯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五台山,就在该寺居住修持。后来,该寺又就近度了汉人喇嘛,并有汉人喇嘛当总管的堂住,僧众逐渐增多。于是在罗侯寺山门前辟出地方,增建了招待处,迎待藏族僧俗佛教信徒。到道光年间,有土族人印堂住募化修建了十方堂,专门招待从远地来的喇嘛和少数民族善男信女。十方堂又称广仁寺,十方,是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意即四面八方、天上地下全都包容在内。顾名而思义,十方堂即是接待四面八方来客的地方。广仁寺意即广施仁慈,和十万堂含义相同。因该寺没有地产,日常开支费用仍由罗侯寺担负,实为一体,因此不以独立的寺院出现。时至今日,人们参观十方堂,还能看到这样一个情况:大门前挂有“十方堂”三字的匾额,同时题有藏、蒙、满文字,而院内宗喀巴大师殿额上挂有“广仁寺”三字的匾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历史上汉藏僧人同在一起生活、共扬佛法的情景。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