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山西

山西

山西

山西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

净信寺

净信寺

净信寺位于太谷县城东漾邑村南,距县城10公里。据寺内碑记创建于唐开元元年(公元714年),据县志记载原为尼庵后改僧院,经历代修整扩建,现存为明清建筑,保存完整。一九八六年被公布无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净信寺座北向南,宽39米,长93米,占地3629平方米。两进院设十四座殿宇。中轴线由南向北排列戏台、过殿、大殿、。戏台至过殿为前院,东西设看亭、白衣殿、灰泉殿、钟鼓楼、天王殿相对称。过殿后至大殿为后院,后院东西两厢有碑廊、观音、地藏各殿相对峙。后殿两侧为关公殿、承善祠。建筑布局严谨、合理、疏朗,气势雄伟、壮丽雅观。此外,寺内保存有明清彩塑78尊,壁画180平方米,唐碑、明匾等均为珍品。
二、历史沿革
净信寺创建于唐代开元元年(714年),金大定(1161—1189年)重修,当时建筑规模甚小,布局简略。明正德(1506-1521年)扩大其规模,以正殿原作为南殿,向北扩展补建正殿五间、东西偏殿各五间、戏台一座。明万历三十三年、四十四年(1606年、1617年)又两次修整。建钟鼓二楼、东西两侧补建白衣殿、灰泉殿各三间,脊兽换新、墙垣重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清雍正年均进行过简略的维修。清道光四年(1824年)修建规模最大、增建内容最多,过殿前加建卷棚三间,两旁增建碑廊各三间,月门两座,灰泉、白衣二殿上移三丈,并增修东西看亭个三间,东西便门两座,其南戏台重建并扩大其规模,两旁修山门个一座,正殿东西增修关公殿、承善祠各三间,寺外增修灶房十四间,马棚五间,并绕以外围墙,从此,净信寺焕然一新,颇具规模。
三、净信寺概况
净信寺是以佛像为主的寺院,现存明清彩塑78尊,分布于十四座殿中,大殿、过殿和戏台为寺内主体建筑,现存的壁画及精美的琉璃工艺给寺院增添了绚丽色彩。
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悬山顶琉璃剪边,前接回廊,殿长20米,宽16米。五步梁、五踩重昂、斗拱分布疏朗,每开间平身科斗拱一攒,为明代建筑。戏台是净信寺的主体建筑之一,重建于清道光四年,台基平面呈“凸”子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前台为单檐歇山式卷棚顶,后台为悬山顶,整座戏台全以孔雀蓝琉璃覆顶。柱头科为五踩重拱计心造,双抄双下昂,耍头昂咀为雕刻精细的龙首形;转角科亦是五踩重拱计心造,三抄双下昂与双抄单下昂交错,正头翘与斜翘上为三抄双下昂,昂咀耍头同柱头科。平身科前檐明间设三朵,稍间没有,两山亦为三朵,形柱作法与柱头科相同。拱结构翼角翘起较多,伸出较远。雀替为精雕细镂的木刻二龙戏珠,两侧八字型排楼式影壁,单檐歇山顶,九踩重昂,斗拱昂嘴纤细灵巧,在全国戏台当中罕见。檐下有匾,上书“神听和平”,字用生铜所铸造,十分精致。
寺内彩塑78尊,均为明清作品。大雄宝殿内的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站像为内石坯外泥雕塑像。各殿彩塑神态各异,色彩运用清淡朴实、层次清晰,继承了宋、元彩塑的优良传统,融入当地风土人情,施以新的创意。娘娘殿内,一乳母神像,张咀露齿,非常独特,突破一般佛教造像的陈规,用开放性的手法,显示出浪漫的色彩。这类型女塑题材是我国寺庙中罕见的。
寺内有壁画180平方米,虽略有残损,却栩栩如生。大雄宝殿墙壁上绘有诸天礼佛图,过殿墙壁绘有佛祖成道图,均采用明式工笔画法,着色浑匀,色彩绚丽,在土地殿墙所绘的伽蓝神图则完全采用元式工笔重彩技法。
殿顶均饰以华丽的琉璃制件,屋脊宝顶上有明代题记。莲花镶脊、龙兽蟠绕、宝瓦中立、彩釉雕图。钟鼓楼檐下挂有明代琉璃匾,黄底蓝字,上书“发鲸”、“栖鹭”书法精妙,工艺精良,达到很高的冶造艺术水平,成为琉璃佳品,被载入《中国琉璃大观》。寺内保存记事碑碣32通,可清晰推断千余年来寺院的演变及当地史志、人文、地理等历史沿革。
净信寺自唐代创建,经历了千年的沧桑,公元2000年4月在大殿后墙根基1米深处掘出石佛头造像两尊,高约90公分,初鉴定为北魏造像。由此可将净信寺的历史再向前推移。

了解更多>>

静升镇

静升镇

位于山西灵石县城东北12公里处的静升镇,坐落在风景秀美的绵山脚下,依山傍水,一条大街横贯东西,九沟、八堡、十八街巷散布于北山之麓。错落于小水河畔的王家大院、红庙和文笔塔等古建筑群,是古镇静升悠久历史文化的见证,展示了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和浓郁的人文景观风貌。现存大大小小的店铺、典当行、水井、石板小路、戏台等依稀可见当年静升的繁荣景象和独特的人文气息。
“灵石古村山水间,四合坊巷礼为先,楼台塾馆凝文气,儒雅兴衰二百年。”今留于静升镇的主体古建筑群——王家大院,先后经历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个时期的修建,建筑总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目前,以“中国民居艺术馆”开放的高家崖建筑群和以“王氏博物馆”开放的红门堡建筑群极为壮观。高家崖、红门堡两组建筑群东西对峙,一桥相连,皆为黄土高坡上的城堡式建筑。站在高家崖的门楼观景,高家崖建筑群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室的庭院风格;红门堡建筑群顺应地理条件,一部分应变为前园后屋的总体设计。王家大院顺山而建的混合型四合院,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就是当你站在每一院的高台上远眺时,都会有天地宽阔,心旷神怡之感。依山建势,梯度推进,静升镇的建筑是黄土坡上的奇迹,远远望去,屋舍院落高低起伏,有序排列,堡墙环绕,院门紧闭,俨然一座壁垒森严的中世纪城堡。那些静静地矗立了几百年的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深宅大院,一段段残垣断壁中的三五间房舍,都在展示着几百年前绚丽的风俗民情和北方独特的建筑文化,宛若一位阅经沧桑的老者,向世人释读着丰厚的历史文化。

了解更多>>

静居寺石窟

静居寺石窟

位于静乐县城南12公里处的上润镇南侧。始建于唐代。原寺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寇烧毁,现仅存石窟八个,旁侧立碑三通,窟内东、南、北三排各有石雕佛像五尊。石窟洞口坐东向西,高达1.2米,宽1.5米,进深1.5米。洞口形似正方形,门楣上有石刻莲花浮雕,门两侧有垂花雕,三号窟门蹲两小僧,二号窟壁上有毛笔题字,六号窟门北侧刻有“南无救苦观音菩萨”字样。所立碑文字迹模糊,落款处刻有“岁次丁丑七月辛酉朔十五日已亥建立”,上面几字已被砸掉,无法辨认准确年代。

了解更多>>

景清门

景清门

建于元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五开间,四架椽,设中柱一列,板门三通,总体形制与永乐宫龙虎殿近似,同属元制门庑典范。

了解更多>>

精营街

精营街

清初,顺治丙戌三年(公元1646年)四月十二日深夜,那股不知从何而来的大火,“烈焰烛天,俱成五色”,把一个有着 270余年历史的晋王府古建筑群,“尽为灰烬”。据说,“飞烟逾月始熄”。于是,当年的殿阁宫廷,变为断壁残垣。直至雍正乾隆之际,清王朝才在原晋王府宫城的城垣之内,清除废墟,辟建军营,驻扎了“标太三营官兵”。这个标太三营属“绿营兵”中的“精骑兵”,简称“精营’”。这样,原晋府宫城便以军营为名,得名“精营”,成为后来太原精营诸街命名的依据。
经过清中叶的乾隆盛世,太原城民逐年增加,至清末废止精骑营的百余年中,不少城中民户和外来户,陆续在精营周围的空地上建宅盖院,谋生于当年的晋府遗址。于是,以原来精营营房中间的南北大道为中心的几条街巷,先后问世,出现了“精营中街”、“精营西边街”、“精营东边街”等街巷和街巷名。
精营东边街,顾名思义,位于精营之东的最边。要说此街并没有什么可说可写的,但是,就是这条不太起眼的 350余米长的街道两端,却有两个不能不提的私人庭园。
位于北端者,是民国间建起的国民政府山西省省长徐永昌的公馆;位于南端者,是清末民初颇有些名声的商家大贾贾继英的“退思斋”庭园。
徐永昌公馆,就是如今作为太原市的几个民主党“民革”、“民盟”、“民进”太原市委的领导机关所在地。因旧物依在,随经修建,规模已然,无须赘述。而位于该街南端的“追思斋’”,已是毫无踪迹,需用些笔墨道来。
贾继英,山西榆次六堡村人,名隽臣,继英是其字。此人先后做过大清银行、晋胜银行、山西省银行的行长。是清季与民初的理财能手。辛亥革命后,继任山西省财政厅厅长。曾经在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狩”西安途经太原府时,为他们筹足巨款而博得帝、后的青睐。民国16年(公元1927年),他赋闲之后,买得精营东边街与东华门交接处地皮一块,并于次年在此辟建了退思斋庭园。
这个庭园位于明晋王府宫城东华门北侧,建园之时,宫城遗址尚存。据说,开工前期仅拆城土,就耗时半年之久。后园中假山就是依城墙废址而建。历时二年之后,退思斋宣告竣工。园中楼屋轩昂,树影婆娑,怪石磷峋,鱼塘田田。尤其是园中主要建筑,依原城废址而建的假石山,翠柏花草点缀,半圈长顾起伏。山前、山后、山顶分建八角亭、六角亭、四角亭三座,相互呼应,别具一格。沿假山建有曲折小径,步步登高,蛇曲逶迤,可临山顶幽雅廊亭。引古句而赞其“曲径通幽”,绝无丝毫夸张。有退思斋铭文曰:“远树如列翠屏,高睨大潭,焚香煮茗,亦何异宋仲温之再系渔庄耶!”
极为可惜的是,如此幽雅的追思斋庭园,在后来的年月中被拆毁,改建为民宅楼堂,消失于不久之前的80年代。

了解更多>>

晋窦大夫祠

晋窦大夫祠

位于太原西北20公里处的上兰村,汾河峡谷左侧,是为纪念春秋时晋国大夫窦 所建。窦大夫,字鸣犊,春秋时晋国大夫,曾做过开渠利民的事,后被赶简子所杀。据传,孔子周游列国,因仰慕窦 ,曾驾车来访。可惜车到娘子关,听说窦 被赵简子所杀,孔子在遗憾中驱车而去。 宋代时,宋神宗加封窦为英济侯,所以窦祠也称英济祠。

了解更多>>

晋祠三绝

晋祠三绝

建于宋代天圣年间(1023—1032年),是供奉周武王王后邑姜的祠堂,是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晋祠内圣母殿的宋塑侍女(泥塑)、老枝纵横的周柏(齐年柏)、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并称“晋祠三绝”。
侍女泥塑为宋代塑像,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中的珍品,共有43尊之多,为圣母殿最著名的艺术品。邑姜居中而坐,神态庄严,凤冠霞帔,雍容华贵,强烈地表现出皇后的仪容与风采。其他彩塑侍女像有的捧饮食,有的侍起居,有的奏乐歌舞,有的捧文印翰墨等,身材的尺寸都和真人大小差不多,这些侍从都是根据秦制度六尚(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唐宋因袭其制,各有专职,身份、性格无一雷同。她们或幽怨、或忧郁、或愠怒、或哀思,神态自然逼真,面目俊俏可爱,造型生动,眉目传神,表达出被禁锢深宫,身心备受摧残的宫女的强烈不满情绪。其塑造手法突破了古代寺院中宗教题材的平淡,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塑造了具有丰富思想感情的人物形象,是中国古代泥塑的精品,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参天古树周柏,老枝纵横,盘根错节,位于圣母殿左侧,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距今已有2700多年。树身已向南倾斜约40度,但仍充满了生机。左右两株,同年所植,故称齐年古柏。一株为东岳寺西南的长龄柏,高15—16米,干粗2米余,形似卷龙,叶如浓云,挺拔壮美。另一株就是圣母殿北侧的齐年柏。可惜有一株在清朝道光年间被砍伐了。剩下的一株,横卧如虬龙,斜倚在擎天柏上,披覆在圣母殿左侧。北宋欧阳修在庆历三年(1043年)来到晋祠题写诗句:“地灵草本得余润,郁郁古柏合苍烟。”明未著名书法家博山也在树旁留下“晋源之柏第一章”的名笔。晋祠古木众多。树龄最长、最负盛名的是植于周代的两棵柏树与汉、隋、唐的三株槐树。
晋水由智伯渠溯流而上,即难老泉。整个泉系,形成一组的建筑组合。其中有七孔八眼的泉眼,有神奇的中流砥柱、张郎塔、不系舟、人字堰、洗耳洞、真趣亭,还有“南海眼”的难老泉亭,然后是水母楼。难老泉素有“晋阳第一泉”之誉,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涌出,潜流十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水塘,看似白练飞舞,听如鸣琴合奏,构成晋祠八景之一的“难老泉声”。是晋水的主要泉源,流量1.8立方米。源前十孔分水,南北两渠。因它晶莹澄澈,冬暖夏凉,畅流不断,终年生生不息,所以北齐时有人取《诗经·鲁颂》中的佳句“永锡难老”,命名为“难老泉”。 难老泉水世世代代浇灌晋祠附近的千顷良田,造就了“千家灌禾稻,满目江南田”的丰饶景象。因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水温恒定,水质优良,所以晋水浇灌出的晋祠大米,米质晶莹,颗粒饱满,口感香醇,回味无穷,是与天津小站大米齐名的米中极品。泉源上有北齐天保年间所建水母楼,头层三间带廊二层为三间。歇山式屋顶,内塑水母坐像及侍女。
难老泉的来历,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传说在晋祠北边二十里地的金胜村,有一个姓柳的姑娘,嫁给了晋祠所在地的古唐村。她婆婆虐待她,一直不让她回娘家,每天叫她担水。水源离家很远,一天只能担一趟。婆婆又有一种脾气,只喝身前一桶的水,故意增加担水的困难,不许换肩,折磨她。有一天,柳氏担水走到半路上,遇到一个牵马的老人,要用她担的水饮马。老人满脸风尘,看样子是远路来的,柳氏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把最后一桶水递给了马。可是马仿佛渴极了,喝完后一桶水连前一桶水也喝了。这使柳氏很为难:再担一趟吧,看看天色将晚,往返已经来不及了;不担吧,挑着空桶回家,一定要挨婆婆的辱骂、鞭挞。正在踌躇的时候,老人就给了柳氏一根马鞭,叫她带回家去,只要把马鞭在瓮里抽一下,水就会自然涌出,涨得满瓮。转眼老人和马都不见了。柳氏提心吊胆地回家,试试办法,果然应验。以后她就再也不担心了。婆婆见柳氏很久不担水,可是瓮里却总是满的,很奇怪。叫小姑去看,发现了抽鞭的秘密。又有一天,婆婆破天荒允许柳氏回娘家,小姑拿马鞭在瓮里乱抽一阵,水就汹涌喷出,溢流不止。小姑慌了,立刻跑到金胜村找柳氏。柳氏正梳头,没等梳完,就急忙把一绺头发往嘴里一咬,一气跑回古唐村,什么话没说,一下就坐在瓮上。从此,水从柳氏身下源源不断地流出,流了千年万年,这就是“难老泉”。

了解更多>>

晋中镇国寺

晋中镇国寺

镇国寺各殿皆有塑像,其中万佛殿内塑像最为珍贵,是五代北汉天会年间建殿时的作品。万佛殿内佛坛宽大,长宽为6.09米见方,高55厘米,沿边用青砖叠砌而成,约占全殿面积一半。坛上正中设束腰须弥座,释迦佛跌坐其上,旁边站立迦叶、阿南二弟子。连佛、弟子、菩萨、金刚、供养人。全殿共有塑像十四尊。其中除三尊(观音、善财、龙女)为明代塑造,清代重绘油彩外,其余皆为五代原作。主像释迦牟尼形体高大,手势作禅宗拈花印,表现出安逸慈祥、和颜悦目的神态,旁边站立的是阿南和迦叶两个弟子。阿南是才气横溢的青年的形象。迦叶是饱经风霜的老人的形象。前面是两尊菩萨和供养菩萨。两名菩萨面额丰满,一派贵夫人的形象。供养菩萨线条优美,体现出少女特有的娇柔之美。更前面是两天王和两供养童子。两天王手持兵器,头戴盔甲,是典型的武士形象。两供养童子身体瘦弱,一幅天真善良的农家少女的形象。这些塑像是按照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加以形象塑造的。塑造手法近似唐塑风格,是我国寺庙中现存的五代时期的唯一作品。堪称"稀世之珍",在我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佛坛式样,塑像配置均与五台山唐代建的南禅寺大殿内略同。

了解更多>>

晋中云龙山

晋中云龙山

位于和顺县城西,山上建有公园。
在云龙山“玉泻桥”北,有石牌坊一座,登阶而上,连走数十个台阶,便可到达“龙王庙”。庙东有“澄碧楼”,楼中水井,清澈澄碧,偶见游鱼,历历可数;庙西,有钟楼一座,钟鸣之声,远逸数里。此外,云龙山还有典雅古朴的“棋盘亭”。这个小亭,构造精巧别致。在云龙山上,还有“四明所”、“翰俗轩”、“掌陀庙”、“观音堂”等景观。

了解更多>>

晋中响堂寺石窟

晋中响堂寺石窟

位于榆社县城西南五公里的庙岭山。北魏至唐时依山造像,随之即像造宫,建成寺院,明清重修。现寺宇已毁,佛像尚存,并有千佛洞一区。
今存摩崖造像一尊,高3.3米,面形方圆,肩披袈裟,罗纱透体,结迦趺坐,周围配有美丽的花纹,雕琢精细,形态逼真,确为唐代石刻造像之精品。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