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山西

山西

山西

山西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

秘魔岩

秘魔岩

秘魔岩又名秘魔寺,因唐朝秘魔和尚在此讲经说法而得名,位于繁峙县城南37公里的岩头乡岩头村东,距西豆公路2.5公里。
秘魔岩创建于北齐,唐宋时声誉大振,闻名全国,在佛教界享有盛名。特别是秘魔岩的“龙洞”,是佛教徒到五台山必须朝拜之地,有“朝五台山,不朝龙洞,只朝了半座山”的说法。
秘魔岩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这里风景秀丽,文物较多,使人留连忘返。有“百丈高崖,艳似朝霞”、“断崖无路只飞梯”、“千年古松成奇观’等景色。现存有唐代砖塔一座,五代时的砖塔及墓碑各一。宋金时代的经幢十座,明代砖塔一座,石雕佛像二十余尊。寺内有大雄殿五间,文殊殿五间,配殿、僧舍等二十余间,均为清代所建。
秘魔岩寺庙主殿、钟鼓楼等建筑无不体现着五台山寺庙建筑的风格;雕刻在石壁上的佛像与云冈石窟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当你手抓插在石缝中的铁环,脚登悬空而架的铁索,提心吊胆,缘壁而行在通向龙洞的小道上时,你不禁会想起恒山古栈道的奇险。

了解更多>>

秘密寺

秘密寺

在五台山台怀镇西南三十八公里维屏山秘密岩,寺以岩名。秘密岩又称秘魔岩,所以秘密寺又称秘魔寺。这里松柏苍翠,山岩险峻,风景奇丽。明代高僧憨山大师有诗:“羊肠百折任青藜,草莽萧萧仄径迷。绝壁倚天应隘口,断崖无路只飞梯。依人野鹤寻常下,逐客山猿日夜啼……。”其中山林野趣横溢,与台山他处,自是不同。

  《清凉山志》载:“秘密寺在西台外秘密岩,岩谷幽深,陷者星布,唐木叉和尚于此藏修,始建寺。”相传秘密岩为文殊菩萨指令五百神龙潜修之所。民间还有另一说法:东海龙王的五个儿子上五台山讨要清凉石,即被文殊菩萨用法擒拿于秘魔岩山洞内。唐代的木叉和尚在此始建寺,该高僧常手持木叉,故名。秘密寺自唐建立,历代重修,原建规模甚大,有茅蓬三十二处,现仅存前院、中院、后院、西庵、中庵等处。前院有天王殿,东西两厢及正殿五间,南北藏经楼各五楹;中院有配殿及正殿皆五间;后院部分殿堂残坏,仅北阁五楹尚存;中庵包括三圣庵、观音洞、金佛楼三处。其三圣庵原供释迦、老子、孔子三像;观音洞三层分奉弥勒、三大士、关羽等石雕像,摩崖造像十八尊,高约一点五米;金佛楼三层八间,内奉石雕巾金接引佛一尊,高及七米,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造。寺外有龙洞,洞外面龛雕文殊像,龛旁雕侍理像两躯,皆为明物。旁有甘露泉源,清流不息。泉前有七佛崖,雕造佛像两层,上层七佛高约五十厘米,下层七佛高约一点五米,似为元制。寺前还有金代石幢、砖塔两座,一为木叉祖师塔,唐建明修,六角四层,高约十米;一为玄觉大师塔,五代北汉天会七年(公元963年)建,六角二层,雕莲瓣与门窗,形体不大,建造尚佳。   

了解更多>>

孟门夜月

孟门夜月

从秦晋交界的黄河大桥朝下望,河水冲出龙槽豁然开阔,水面渐宽处,一块巨礁屹立河心,俯视如门,侧看如舟,仰视如山,实则是黄河中的一个小岛,它雄踞中流,划开河水,那就是传说中“山石为禹所凿”的孟门山。相传大禹治水时,先在这里凿开了第一个阻挡洪水的“龙门”暗洞,就叫它孟门。那孟门巨石之上,至今赫然镌有金明郡守所写的“卧镇狂流”四个一米见方的朱红大字。如到河水下落时,这四个字便能露出水面,供游人观赏。
据《尚书·禹贡》记载,约在公元前770年,壶口与紧连着孟门,随着岁月的流逝,到唐代元和八年( 813)成书的《元和郡县志》记载:壶口距孟门一千步(合1660米),而现在的壶口却在孟门上游的3000米处,时隔2700多年,石槽向上推移了3000多米,壶口在瀑布的冲刷与切蚀下,每年大约以70厘米的速度向上游移动,壶口瀑布在移动的过程中,就在这砂石河床上冲开了一条深约60米,宽约30——40米的龙槽,所以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写道: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
传说古代有位州官奉调入京,那时陆路尚不发达,他只好乘船沿黄河而下。船到孟门山下,天已黄昏,就靠岸停泊。晚上,他登上孟门山,观赏这黄河小岛上的夜景,只见明月高悬,映入河中,虚虚实实,分外好看。他在山上踏月观景,情趣盎然,便吟出“山随波影动,月照浪花浮”的诗句。回船入睡后,又梦见了明月入舟。次日早起幕僚为他圆梦,其中有一人说:“孟门乃龙门之上口,梦月入舟为鲤鱼跃龙门之吉兆。”后来,这位州官果然应验升迁。据说,巨石上的四个大字,就是由他亲笔书写,命人刻上去的。因此,民间还把这个孟门山叫做梦梦山。

了解更多>>

煤矿展览馆

煤矿展览馆

万人坑”是大同煤矿展览馆的别称,因其拥有两个容纳日寇侵华期间被害矿工尸骸的山洞而得名。自1962年建馆以来,先后接待上百万中外凭吊者,成为闻名全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37年日本侵略者采取"以人换煤"的办法,疯狂掠夺大同煤炭。8年期间掠夺煤炭1400万吨,有6万矿工丧生。恶劣的生活环境,残酷的劳动条件,一旦倒下,就被拉尸队抛到荒郊野外、山谷沟壑或废旧矿井中。

大同煤矿有20多个"万人坑"。现存煤峪口"万人坑"位于煤峪口南沟的北坡上,分上下两个洞,上洞宽6~7米,深40米,下洞宽4~5米,深70米,洞内白骨累累,达6万多具。从尸骨姿态看,许多矿工还没有死亡就被扔进了"万人坑"。

他们有的挣扎着向洞口爬去,有的痛苦地抚摸着伤痕,还有的被截掉四肢,扭断脊骨,洞中惨景目不忍睹。"万人坑"是日本侵略者残害中国矿工的铁证。

为了更好地向广大矿工、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96年大同矿务局修筑了凭吊"万人坑"的石阶路,建立了展览馆,以警示和教育后人。

了解更多>>

茅津渡

茅津渡

在平陆县城南四公里处。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陕城北对茅城,故名茅亭,茅戍邑也,津亦取名”。故名茅津渡,又叫陕津渡。它北连运(城)茅(津)公路和太(原)茅(津)公路,南隔黄河与河南三门峡隔河相望。“地当晋豫通衢,商旅之辐辏,三晋运盐之孔道”,历来是三晋出入河南及南方诸省的门户,又是“三晋屏藩”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渡口建设,相继建成防浪坝、防冲坝、码头、坡道,种植花草树木,购置大型轮渡船……使茅津渡“旧貌变新颜”,焕发出新的风姿,终日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渡口风景秀丽,激浪江波,水天一色,“茅津晚渡”是平陆古八景之一,现在又成了“黄河一日游”的著名风景区。它西连风陵渡和大禹渡电灌站风景区,向东可达“一坝锁三门,高峡出平湖”的三门峡大坝。正在兴建的“茅津经济开发区”也将给它再添光辉。在改革开放的岁月里,茅津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了解更多>>

猫儿岭古墓群

猫儿岭古墓群

位于榆次市市区以东的猫儿岭上。古墓葬密集地分布在南北长2700米,东西宽1500米的范围内。这一古墓群,如实地记载着榆次地区两千年来的社会发展史。
历年来,猫儿岭先后出土春秋、战国、秦、汉、唐、宋等历史墓葬 600余座,出土文物5000多件,其中以战国时墓葬最多。这一地区的战国墓葬,形制大多为土坑坚穴墓。基坑都比较深,有深四、五米的,也有深八、九米的。这些葬具、棺椁都已腐朽,出土的随葬品比较丰富,有陶器、铜器、玉器、石器等。

了解更多>>

莽河猕猴自然保护区

莽河猕猴自然保护区

山西阳城莽河猕猴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阳城县境内,地理座标为东经112°22ˊ10″-112°31ˊ35″,北纬35°12ˊ50″-35°17ˊ20″,总面积5573公顷。保护区于1983年经山西省政府批准建立,原名蟒河自然保护区,1997年更为现名,是一个以猕猴等珍稀野生动物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本区地处晋南太行山区,地形呈东西走向,西高东低,海拔在300-1572米之间,地貌特征多以深涧、峡谷、奇峰、瀑潭为主,沟壑纵横复杂壮观。由于本区位于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地带,生物资源十分丰富,区系成分复杂。据初步调查,高等植物有882种,脊椎动物有70科、285种,昆虫有600余种,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金雕、黑鹳、金钱豹、猕猴、林麝、大鲵等28种,本区与河南太行山保护区毗邻,都是当今世界猕猴分布的限,其主要保护对象太行猕猴属猕猴的华北亚种,为中国特有,区内现有猕猴6群,约400余只,本区还是黄河支流蟒河的重要水源涵养地,也是太行山区少数森林植被保存完好的地区之一。

了解更多>>

漫山阁

漫山阁

又名弥勒阁。北汉时已有弥勒大阁,明正德初年(公元1505年)又建高阁,以护石佛,现存大阁为1986年重建。阁倚壁而立,三层四重檐歇山顶,气势雄伟壮观。
阁内造像分上下两层。上层坐佛一尊,高八米,足踏莲花,头顶苍天,比例和谐,衣纹流畅,容貌端庄。下层中间立十一面观音、文殊、普贤各骑青狮、白象分其左右,造型精美,技巧娴熟,为唐代雕刻艺术中的珍品。漫山阁又为天龙八景之一“佛阁停云”,古人有诗曰:“高阁灵虚拥碧云,烟林万壑望中分。乘风直上三千界,长啸犹夷帝阕间。”
又名弥勒阁。北汉时已有弥勒大阁,明正德初年(公元1505年)又建高阁,以护石佛,现存大阁为1986年重建。阁倚壁而立,三层四重檐歇山顶,气势雄伟壮观。
阁内造像分上下两层。上层坐佛一尊,高八米,足踏莲花,头顶苍天,比例和谐,衣纹流畅,容貌端庄。下层中间立十一面观音、文殊、普贤各骑青狮、白象分其左右,造型精美,技巧娴熟,为唐代雕刻艺术中的珍品。漫山阁又为天龙八景之一“佛阁停云”,古人有诗曰:“高阁灵虚拥碧云,烟林万壑望中分。乘风直上三千界,长啸犹夷帝阕间。”

了解更多>>

马邑汉墓群

马邑汉墓群

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分布于朔州市城区四周20公里的范围内,此地汉代为重要关外军事重镇,戍边将士死后大都葬于此处,形成了密集的汉代墓葬群。目前已发掘古墓2200余座,出土文物17000件,大多保存于朔州博物馆内。

了解更多>>

马道坡

马道坡

早年太原人所说的窑业,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矿业,即煤炭开采业。马道坡,这一街巷的形成,就是因东山窑的发展所促成。
马道坡,是太原城区通往东山煤矿的一条交通要道。据说,早年这里并不叫马道坡,而是叫做阮家湾,是东山雨后山洪冲刷出的一条沙河湾。因一户阮姓的山民久住于此,传衍后代形成村落而名。后来,山洪冲毁村落,村民举村迁徙,只留村名。
清之季年,东山杨家峪一带窑业发展迅速,煤炭生产兴隆,城中居民用煤多依赖于这里出产的东山煤。于是,阮家湾便成为东山煤出山进城的必由之路。当时的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是依赖于马车,东山煤正是凭借着这种交通工具得以运出。年长日久,马车上下都经阮家湾这一中间高东西低的地段,所以人们称这段坡路为马道坡。久而久之,马道坡便取代了阮家湾,成为东山和城内尽人皆知的路名。
东山煤窑的产生。似乎不晚于宋金之交。不说民间的小窑生产,仅就其成立煤矿产业,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大约是在本世纪的20年代,即有私人集股在杨家峪一带筹建采煤公司,取矿名为“广晋煤矿公司”。广晋煤矿公司几乎垄断了东山煤矿开采业达20多年。直至1946年,阎锡山的官僚资本企业西北实业公司吞并该公司后,更名“西北煤矿第四厂”。在中华民国的30多年里,无论是小窑业,还是广晋煤矿公司、西北煤矿第四厂,所产的煤炭均由马道坡运出,而且运输工具仍旧是以马车为主。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