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山西

山西

山西

山西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

水神庙

水神庙

亦称明应王殿,在山西洪洞县城东北17公里霍泉源头。左傍霍山,面临泉源,坐北朝南,与广胜下寺一墙之隔。沿中轴线往北有山门(上筑舞台)、仪门、明应王殿,据庙寺记载,始建于唐贞观年间,因元时大地震毁坏,又于元延佑六年(1319年)重建,明清两代重修了山门和仪门。
山门,又称舞台,系明代建筑,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予重修。全殿东西三开间,进深六椽,单檐硬山顶,中有一扇面墙隔开。正面塑有三米高的巡水神两尊,背面为舞台。
仪门,亦称献殿,为明代建筑,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又予重修,东西面宽三开间,进深四椽,殿内无塑像。
水神庙于元延佑六年(公元1319年)重建,东西宽深各五间,四周有围廊,重檐歇山顶。檐下元塑二门神峙立,威严肃穆。殿内大小塑像九尊,中央为水神明应王,两侧四个童男童女,塑工极为精美,衣饰合体,神态娴静,形象逼真。台下水神的四个官员面目各异,细腻而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人物地内心活动,为建殿时作品。
殿内四壁墙上绘满了壁画,内容为祈雨降雨图及历史故事。画面由南壁西面起,有一身材魁梧的朱衣官员,手执板,仰天朝拜,前有一簇人马高擎“大唐”旗开路,一白马驮着“神龛”、“木龛”,龛内放出道道金光,直指天空。云层里有一佛二菩萨俯视人间,下有骑马的两个僧人和一个穿红袍的官员。画面用带有佛教神秘的色彩,描绘出了唐玄奘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由印度取经回国,受到皇帝派人迎接的隆重场面,名为“唐僧回国图”。

了解更多>>

水母楼

水母楼

是难老泉亭西边的一座两层建筑。晋水之源出自水母楼下,水母楼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水母楼亦叫梳妆楼、水晶宫,与圣母殿平行一条线,是悬瓮山下第二景观系列之首。
水母楼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1844年重修一次。两重楼阁、重檐歇山顶,上下两层都有回廊,楼下一明两暗三窟北方式窑洞,中间一窟供奉铜质水母像一尊,高1米余,端坐于瓮形基座上。神态自若,束发未竟,一副村姑模样,与一般的神像大不相同。楼上为通堂三间、正中设神龛,塑升天水母成仙像,与楼下为一人两形。下 层是人,上层是神。神龛两侧列水族侍女塑像八尊,鱼尾人形,被称作“东方美人鱼”。楼上四壁还有明清壁画,内容为水母朝观音仪仗、普降甘霖。

了解更多>>

水帘洞瀑布

水帘洞瀑布

在江北的名山大川中,像蒙山的水帘洞瀑布这样的三叠瀑布是不多见的。它在青山层岩间奔腾跳跃,闪转腾挪,从约百米高的悬崖上一跃而下,中间为断崖阻隔,旋即又腾身直泻,形成了飞流奔涌、轰鸣溅跳的叠式瀑布。水跌下霰雨纷飞,彩虹时现,美丽非凡,清洌的水气使人身心顿爽。明朝的公鼐曾作《蒙山瀑布》对之赞美:“岂是银河落,飞来万丈余。谪仙如可见,不复问匡庐。”清朝的王运晟这样来描写水帘洞瀑布:“蹑蹬觅仙境,流从天半垂。出云偏有隙,停雨境无期。水击石鼓鸣,风披练破丝。至今帘不卷,终古月空窥。”意思是说:沿着石阶小路去寻觅仙境,一条瀑布从半天垂落,水帘象飘动的白云,又象大雨飘落,永不停歇。水流冲击着岩石,发出打鼓一样的声音,风吹瀑布象飘散的丝线,水帘长垂不卷,千百年来,月光徒然照临,伺机穿过水帘,却被永远隔绝。
  层崖中间曾有一个石洞,相传是战国时代的鬼谷子王禅修炼成仙的地方,洞口为水帘所掩。至今仍流传着当年孙膑、庞涓在此跟王禅学艺的故事。

了解更多>>

水镜台

水镜台

即戏台,为明代建筑。从方位与游人视觉看,后台反为正面,前台倒为后面,造型雄奇,雕刻精巧,集楼、台、殿、阁为一体,是晋祠建筑中的佼佼者。
从建筑结构上看,前半部分重檐歇山顶,殿阁式,后半部分单檐卷棚顶楼台式正是演剧的前台,面对圣母殿。四周为廊,门左右各一圆窗,北方古建特点十分明显。慈禧太后初建颐和园曾派人照搬了晋祠戏台。据说台下埋着许多大水缸,这是古代一种增强音响效果的方法。
晋祠传统习俗,每年多有迎神赛灶,祭圣母、祭水母,这种活动最早始于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酬神演戏,是迎神赛会的重要内容。所以农历七月初二到初五以及其它晋祠庙会,水镜台演戏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水镜台”出自《前汉书·韩安国传》:“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之句。“水镜台”三字是晋祠名人杨二酉所题,题于乾隆丁丑莲月(1757年6月)。

了解更多>>

双塔烈士陵园

双塔烈士陵园

位于双塔寺南部,紧挨双塔寺肃然静立。初建于1954年。园内分主墓区和解放太原墓区。主墓区安葬着山西省革命先驱刘天章、任国侦、阴凯卿、张友清、王瀛、续范亭、程国良等7位烈士。解放太原墓区安葬着在解放太原战役中,英勇献身的430名烈士。整个墓区青松围抱,翠柏环绕,杨槐绿树成阴,肃穆庄严,令人起敬。

了解更多>>

双塔交影

双塔交影

临猗双塔,座落在临猗县城北隅。据《猗氏县志》和明万历年《补修浮屠记》碑文记载,创建于隋唐年间。但据1995年4月,清理西塔地宫时,发现有《大宋河中府猗氏县妙道寺创建安葬舍利塔地宫记》石碑中记述,葬时为北宋熙宁二年(1069)。

了解更多>>

释迎塔

释迎塔

应县佛宫寺释迎塔,位于县城内西北隅,俗称应县木塔。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保护最完整、形体最高大、结构最精巧、外观最壮丽、轮廓最优美的木塔建筑,其建筑奇巧、规模宏丽,堪称中国第一,世界无双。关于木塔建筑年代,历史记载极为贫乏。过去,直接可靠的记载有两种:一说该塔建于后晋天福年间,辽清宁二年重修(《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一O八);一说该塔系辽清宁二年田和尚奉敕募建,金明昌六年增修益完(明田蕙纂《应县志》)。最近考古学者张畅耕同志经多方考证,判定该塔为辽(当时国号称契丹)兴宗重熙十六年动工兴建,前后历时十年,清宁二年(1056年)建成。如据此说,该塔到1999年,已历经943个春秋。木塔建筑雄伟壮丽,总高67.3米,底层直径30.27米,比北京北海白塔高31.41米,比西安大雁塔高3.31米。比意大利比萨斜塔高12.81米。塔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际共九层。塔基为石砌两层,高4米余,上层的台阶和月台的各角都有角石,每一角石都雕刻一石狮子,象征辽代建筑。下层为四方形,上层依塔作八角形。塔身为楼阁式,全部用木料构造。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二十四根柱子,内有八根柱子。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使整个木塔建筑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木塔底层较高,周设围廊,底层内外两槽柱之间为后人所砌2.6-2.8米厚的土墙,用以稳固立柱,坚实基层。各层间矮柱,置成平座。各层檐往均较下层向内收缩。给人一种既稳重又内敛的轮廓美感。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游人可凭栏远眺。每层装有木质阶梯,逐级攀登,可达于顶。二层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玲珑悦目。出门凭栏远眺,塞北山河尽收眼底,且每登高一层,景色为之一变。塔内各层均塑佛像,第一层为释迦牟尼巨型像,高八米,面目端正,神态恬然;第二层坛座方形,塑一佛、二菩萨和两身胁侍;第三层坛座八角形,塑四方佛;第四层塑释迦牟尼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文殊、普贤两位菩萨骑乘的象、狮,保持了浓郁的辽塑特色。第五层正中为毗卢舍那如来佛,周围八大菩萨分坐八方,纵观,主像簇拥,颇具整体美;近看,衣纹、眉目、线条、韵味,各不相同。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高8米,制作十分精细,与塔身形体十分协调,使塔显得更加壮观。木塔每层檐下,各角都装有风铃,和风吹动,叮啄作响,给人一种静中有动的和谐感觉。塔的外檐下,悬挂了众多历史名家的牌匾和对联,可说是书法艺术的荟萃,也是研究木塔历史的珍贵资料。其中有两块牌匾,分别是明代两个皇帝“驻晔”、“临幸”时御笔亲书。一是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朱棣皇帝北征时题的“峻极神工”四字,置于木塔最高层的南门之上的外檐;一是正德十三年(15l8年)明武宗朱厚照皇帝题“天下奇观”四字,置于第四层南门之上的外檐。左、右各有一块立匾,分别题为“金城”、“雁塔”,这是因为在奏汉时期,应县属雁门郡,故称“雁塔”;唐时,应县为“金城”县,故称“金城”。第三层南门檐下的“释迎塔”三个雄劲庄重的楷书大字,是金代明昌五年昭信校尉西京路盐使判官王献所书。在“释迎塔”三个大亨左、右侧行共刻236字,其右是金、明四次建牌和重妆的记载,其左是“释迎塔”三字书写者的官职、姓名以及金、元两次增修木塔的简要经过,这些刻字是考证木塔历史的珍贵资料。木塔内的对联同样今行人驻足观瞻。如第二层南门外的木联“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第三层南门外木联“俯瞩桑干滚滚波涛萦似带,遥临恒岳苍苍岫嶂屹如屏”。第四层南门外木联“点山佥(一个字)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拢侵碧汉南瞻龙首翠烽低”。在塔基南的月台前,陈放着一块巨石,石青碧色,中有白线横贯其间,形肖云汉。金、元时,寺僧建亭保护,亭匾“天河景”。明万历时,明人田中颖纂刻“云汉石”三字于其上,置放于现处。此石传说有两种,一说是天上掉下来的,一说是建塔掘基所得,据考证后者可信。木塔的底层东南墙壁上,镶嵌二尺许一块石碑。此碑相传为唐晋王李克用墓上石,光明入镜,能照见人物,惜元末兵焚,断为数截,明正德年间,镇守太监刘祥,刻诗于其上,使碑石失去了明亮如镜的原貌。木塔在建筑艺术上,使用了楼阁式建筑方法,并广泛采用了斗拱结构,全塔共采用斗拱54种,式样繁复,构筑奇巧,可谓集斗拱形式之大成。每朵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方式,有的将梁、坊、柱连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其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工美、精细,在古代建筑艺术中达到了最高的水平,至今仍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上。辽时,所以能够在应县建造这祥一座宏伟建筑,据说同应籍人萧孝穆(原名陈六)之女、辽兴宗(耶律宗真)之仁懿皇后——萧皇后有关,当时,兴宗皇帝两口子都信佛、仰佛,便动用全国力量修筑寺庙、佛堂,辽史记载的辽清宁八年在大同建华严寺就是一例。仁懿皇后属应县人,为彰显一门三后、一家三王的累世功勋并为亲人祈福,也用于军事守望,在兴宗皇帝的支持下,一座巍峨壮观的应县木塔便在应州矗立起来了。木塔一层的前门照壁上供养的三女画像,据考证是圣宗钦爱皇后,兴宗仁懿皇后,道宗宣懿皇后。后门照壁上供养的三男画像,为晋王萧孝穆、陈王萧知足、楚王萧无曲。应县木塔历朝历代都进行了维修和加固,虽经九百馀年的风雨侵蚀,又几地震、洪水、战火的危害,仍傲然屹立在那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先后三次拨专款对各层楼顶、楼梯、楼板、围栏,以及部分大梁,槽柱等进行了加固和维修,使这座玲拢宝塔悠久的历史,独特高超的建筑艺术大放异彩,吸引着国内外广大旅游者参观游览。

了解更多>>

柿子滩遗址

柿子滩遗址

柿子滩遗址位于山西省吉县东城乡西村,是中国已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现存面积最大、堆积最厚、内涵最丰富的一处遗址。
2000年到2001年,考古工作者选择20个地点进行了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出土了3000余件石制品、动物化石及装饰品。发现方圆2公里的古人类活动中心区域,并发现一处距今2万年左右的篝火遗迹,从发掘的层面上仍能看到具有一定分布规律的烧土、烧骨、碳灰、动物碎骨和石制品。此次挖掘还发现了一些至少有2万年历史、制做精美的蚌贝类穿孔装饰品,是近年来中国旧石器考古较为重要的发现。
柿子滩遗址石制品组合特征,代表了旧石器末期分布于黄土高原和黄河中游一种独特的区域文化。柿子滩遗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对探索中国细石器工业的起源和区系类型,以及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大意义。

了解更多>>

始祖百草堂

始祖百草堂

百草堂占地200亩,总面积500亩,建有28个景点。分三个区,十二个花苑,九个树区。主题是:“神农医药文化与养生”。

了解更多>>

石窝宝镜

石窝宝镜

壶口至孟门近邻的山脉默然后退了许多,苍茫的天际幻化出峰峦的剪影。龙槽两岸淡褐色的石板面上,显露出许多树叶、鸟虫等古化石图案。其间还夹杂着一个个储满清水,可把山川景色映照其间的石窟,小者如杯,大者如瓮,或斜或直直伸石底,如同一面面形态各异的镜子。
据考证,这些石窝水洼并非人工所凿,而是经洪水激流数干年来冲击石块盘旋磨蚀而成,因此,每个坑从坑沿滑到壁都光滑无比,而且每个石窝里都有一个圆形石头。明代有人作诗赞曰:“河底有天涵兔影,山间无物掩蟾光……因其孟门开宝镜,嫣娥向晚理残妆”。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