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山西

山西

山西

山西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

朔州应县木塔

朔州应县木塔

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塔总高67.31米,是我国现存时代最早的木结构高层建筑.佛宫寺释迦塔建于后晋天福年间,辽清宁二年(1056年)重修。
木塔建造在高大台基上,台基高4米余,分上下两层。上层的台基和月台各角,都有角石,从角石上突起的狮子来看,雕刻风格古朴,应是辽代的贵物。木塔总高67.31米,其中塔刹高约10米。塔平面八角形,底层直径30.27米。塔有五个明层,各层间又夹有暗层,实为九层。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塔的整体比例适当,其外形也显得稳重而庄严。
木塔外观有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特点,就是由底层到顶层,由明层到暗层,全塔共用斗拱五十四种,可谓集斗拱形制之大成。二层以上均用斗拱挑出平座,并围以栏杆。
走进第一层塔的南门,迎面便是高约10米的释迦塑像。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的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的墙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内槽门额壁板上的三个女供养人。画面虽不大,但人物的体态匀称,面容丰满,神情安详而虔诚,衣带似被微风吹动,在表态中给人以动的感觉。画面的色彩至今仍很鲜艳,可能是后人在辽画的基础上重新描饰的。
底层西南面有通往上层的楼梯,第一层楼高11.5米,二层以上每层都有塑像。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两身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本尊为毗卢舍那如来佛,周围有八大菩萨。

了解更多>>

朔州净土寺

朔州净土寺

净土寺位于山西省应县城内东北角。据清代《应州志》载,净土寺于“金天会二年(1124)僧善祥奉敕创造,金大定二十四年僧善祥重修”,距今已有860多年的历史。大雄宝殿是全寺之主殿,为金代原物,深广各3间,平面呈方形大殿设覆斗形大花板,以梁袱划分9格,分别作成9个藻井,中部的斗8藻井最大,藻井下饰以天宫楼阁,作混金彩画。另外8个藻井呈八角形,雕刻精细,色泽花丽,是少见的金代珍品。净土寺除大殿尚保存完好外,其余全都在“文革”中拆毁。山西省的介休市以前也有一座寺庙名为净土寺,在现介休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史村,相传寺庙有四十八座院落之多,寺庙的主体建筑的左右都是几十米深的沟壑,原来的庙宇就建在这些沟壑之间宽几百米的梁之上,方圆几百亩土地都是属于寺庙的,鼎盛时期,该寺庙有僧人好几百人,传说炒菜的锅很大,有一个小和尚掉进去都爬不出来,不过,小时候我们这些附近的孩子还经常去这里玩儿,不过现在长大离家已经十来年了。这座寺庙现在已经只剩下一些破碎的砖瓦碑文,庙里原来敲钟用的铜锤也被当地的村民拿了回去,现在的这座庙,只剩下四周残破的土墙,诉说着它古老的历史,真的想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建的。在这个村里还有一座清朝中期的一位总兵的坟,当地人叫“范家坟”,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院落还保存的相当完好,到现在也只剩下一座土塔,在我父亲小的时候还有看坟的人。并且能看到被盗墓贼从坟墓里扯出的头发和死尸的衣服。笔者小时候在这附近挖中药材的时候偶尔还能看见露出小口的坟墓,它的坟墓从跟当地人的窑洞差不多,上面是弧形的半圆顶。

了解更多>>

朔州金沙滩墓群

朔州金沙滩墓群

金沙滩墓群在怀仁县城南25公里的金沙滩镇第三作村南及尚南头村西一带。年代为汉代。大型封土的墓葬现存共16个,没有封土的墓葬比比皆是。
配合基建施工曾发掘了7个大中型、30余个小型墓葬,大多数是汉代墓。大中型墓都是砖室墓,分为单室墓、多室墓两种,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小型墓有竖穴土坑和砖室两种。随葬品主要有陶壶、陶楼、陶灶等,也有少量釉陶、漆耳杯、漆盘、石桌、铜镜。曾出土汉代墓葬中罕见的铺地方花砖。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更多>>

朔州汉墓

朔州汉墓

位于朔州城北5公里的平朔露天煤炭公司行政生活区一带,是1983年发掘的,共有1500多个墓葬,出土文物15000多件,是全国最大的汉墓群。 这些汉墓群有大有小,高者十五米左右,低者三四米左右。从这些陵墓的大小、高低、深浅、规模等都可以看出死者生前的官职大小。墓内出土文物非常丰富,均为死者生前的生活实用物品。包括各类陶器、炊具、酒具、钱币、铜器、铁器、玉器、漆器、铅器、木器等。

了解更多>>

朔州古城

朔州古城

北齐朔州古城与元末明初朔州城,位于现朔州市朔城区,是山西省现存较早、残垣保存较完整的古城之一。它雄踞雁门关外内外长城之间,北连内蒙,南控雁门、偏关、宁武三关,有通达忻、代、原平诸县之道,古为边陲之要塞,既可应援大同,又能拒防全晋,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匈奴、突厥、回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南犯取晋,多先围守朔州,而后入雁门,直取晋阳。西汉韩信于马邑叛汉降匈奴,大将周勃血洗马邑城;汉朝诱灭匈奴的“马邑之谋”;隋末刘武周于马邑起事斩太守;唐武德年间唐军与突厥的马邑争夺战;宋杨业在寰朔二州与契丹的激战取胜,在陈家谷的失利被俘;明代俺答族的不时袭掠朔州;清代的农民熊六起义等,均发生在朔州之地。
古城城垣的确切建筑年代,据《朔州志》记载,创建于北齐天保八年( 557),其周长九里十三米,为土城夯筑城垣。隋、唐、辽、金各代沿用,距今已有1439年的历史。它是在秦汉马邑城旧址上扩建而成的。元末明初,省去西北城垣之半,并利用东南隅北齐城墙重建朔州城,明洪武三年(1370)包砖。
北齐古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800米,东西宽1600米,周长6800米,总占地288万平方米。现存城墙残高约8米,底宽约15米,顶宽约10米,城墙上部建筑构造现已不明。
元末明初所建立朔州城,包于北齐城内西南角,当时城墙高12米,堞高 2米,总高14米,周长4000米,有瓮城四座,角楼四座,敌楼12座,门楼4座,烟墩4座。四门东曰文德门、西曰武定门、南曰承恩门、北曰镇塞门。现存除南城墙、城门、西城墙、城门、瓮城保留外,其他建筑皆已毁去。城内街巷及布局基本保持原制。

了解更多>>

朔州鹅毛口遗址

朔州鹅毛口遗址

鹅毛口遗址,在怀仁县城西北10公里鹅毛口镇鹅毛口村西1公里处的瓜地沟内。瓜地沟又分为大瓜地沟和小瓜地沟,是桑干河的支流——鹅毛河的两条小冲沟。遗址就在两条冲沟的源头一带和源头周围几个相连的小山包上。该遗址是一个石器制造场,范围约两万平方米,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1963年7月在山西北部考察时发现。制作石器的原料以凝灰岩为主,次为煌斑岩,极少数是石英岩制作的。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龟背状斧形器、石斧、石锄、石锤、石镰等。鹅毛口遗址的石器绝大多数是打制的,其中一些类型很原始,而某些类型如石斧、石镰、石锤等又具有新石器时代特征,因此属新石器早期。鹅毛口遗址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了解更多>>

朔州宝宁寺

朔州宝宁寺

在右玉城内,俗名大宁寺,明清建筑,现存大殿两座,形制雄伟。寺内原藏明代以前的水陆画一百多幅,据传此画是朝廷敕“为生民造福”的,现藏于山西省博物馆。

了解更多>>

水西门街

水西门街

西起新建路南段,与水西关毗邻,东至解放路南段,与开化寺街相望,是太原市区人烟稠密、繁华热闹的街巷之一。
水西门街,得名于太原城之水西门。明代太原城共有八座城门,东西南北各有两座。两座西门中,位于城北者叫阜城门;位于城南者叫振武门。因太原城东最高,北次之,最低的地势在西南角,所以,每遇水患,振武门一带必遭水淹。轻则街巷院落积水,久而不退;重则房倒屋塌,街衢不通,生灵涂炭。所以,城中父老皆称“振武门”为“水西门”,久而久之,“振武’”之雅号,遂被“水西”之俗称所取代,成为仅见于书载的名称。
说水西门,自然会涉及太原城。追溯太原城八座城门的历史,水西门为其最古老者。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潘美所建的太原城只有四座城门,东曰朝曦、西曰金肃、南曰开远、北曰怀德。明初扩建太原城时,“永平候谢成,展东南北三面”,唯有西边向南北延伸外,故址未动。于是宋代所建太原城的东门、南门和北门,都在这次扩建中毁于一旦,只有西门即金肃门未拆,略事修整后更名振武门,迄今算来已是1000多年的历史了。
明清两代的水西门街,西至城门,东与西米市街隔“四神阁”连通,南入满洲城,北去都司街,是太原城中最宽的街道之一,宽达“涂容四轨”,可并列平行四辆马车。直至解放之前的民国年间,依然如旧,变化不大。
而今的水西门街,则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将西米市街并入,合二而一,为原水西门街长度之三倍。今水西门街中段和东段,即原来的西米市街,是明以来太原城中最大的米粟业贸易之所。清末至民国年间的太原米粟业公会,就坐落在这条街的东段南侧,至今砖刻的匾额仍然清晰可辨。
西米市街,在清以后远比水西门街繁华热闹,米铺、米店、粮行、油店,一家连接一家。直至太原沦入日军之手后,才日趋萧条,一蹶不振。解放初期,西米市街的米粟行业,在党的政策的保护下,重新蓬勃发展起来。1956年之后,这些米粟业合并为大粮店,分设于太原城中各主要街道,形成粮食供应网点。大约是50年代末期,太原市对城市街巷进行规划管理,西米市街遂并入水西门街,成为其一部分。

了解更多>>

水涛沟景区

水涛沟景区

位于山西绵山后山的水涛沟自然风景区,全长15公里,有古树、怪石、山花与长年流淌不息的山水,经过人工塑造的动物、人物典故和几十处大小不一的瀑布群、水帘洞,以及星星点点的茶楼、酒肆、木屋、藤桥、石桌凳,构成了秀比江南的自然风光。
  群山环绕,高峰入云,清清的溪流从南面沁源县的马跑泉发源,千回百转,流过长30华里的岩沟,滋润着数百顷良田,孕育了绵山数千年古老的文明。这就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上着录的“石桐水”。它时而平缓,时而激湍,并在几个地段形成近三米落差的小小瀑流,和周围的青山、怪石、奇树、山花相映成趣。行径“舍身崖”至“抱腹岩”地段,仰望悬空栈道,犹如挂在半崖的摇篮,五龙墓诸峰如削,矗立天际,抱腹岩顶的乔松,孤傲入云,犹如狷洁的介子。
  这段路沿途要绕三十多个弯,跨二十多次涧,还得翻一道小小山梁。人随山转,水绕山流,左边青山耸翠,右侧峭壁挺立,伸入沟中的山岬酷似神话中描与的狰狞怪岩;还有如猴,如象,如鹰隼的巨石。各种奇特的山岩地貌,组成了岩沟奇异的自然风光,无丝毫人工雕琢的迹象。

了解更多>>

水神堂

水神堂

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大同城东南广灵县城南0.5公里壶山上。分名泉风景和寺庙建筑两部分,总面积3.6万平方米。始建年代待考,现存为明清建筑。壶山环山皆泉,名壶泉,泉水随地而涌,犹万斛珠玑,注入壶池,缓缓东去。绕堤而行古松苍劲,翠柳含烟,这就是旧志中“壶泉春柳”和“丰水夜月”之所在,旧时骚人墨客多有吟咏。水神堂为一座寺庙建筑,面积900平方米,八面围墙,以八卦为序,每边约十三四米。中轴线上有过殿、圣祠、观音殿,两侧有钟鼓楼、长廊、砖塔、东西厢房、老君殿、文昌阁等。砖塔为六面六层楼阁式实心塔,高17.5米。有泉围山寺柳围泉,孤塔如簪插寺巅的咏唱。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