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目的地 >山西

山西

山西

山西简称晋,位于太行山之西,黄河以东,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多名山,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五岳、五镇和四大佛教名山的省份。大川首数黄河,是山西、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线,流经山西19个县,流程965公里,先后汇入18条较大的支流和上千条溪流,晋陕黄河峡谷两岸秀峰林立,形态万千,风陵渡一带的黄河宽达数十里,为黄河最宽处。

天竺庙五龙壁

天竺庙五龙壁

此壁原为大北街三道营坊巷天竺庙山门前的照壁,建于明末,亦为五彩琉璃五龙壁。其风格与兴国寺五龙壁相似。因其有倒塌之险,于1978年拆除,原件现存于善化寺内。

了解更多>>

天涯山石鼓祠

天涯山石鼓祠

位于原平市东部。
天涯山由天涯峰和莲花峰组成,由于山上有一块巨石形似石鼓,所以又名石鼓山。相传这只如鼓巨石颇有灵性,每遇雨水调和的好年景,就会发出击鼓之声,所以附近的百姓常来此祈雨。为了表示对神灵的感激之情,民众们在山上修建了石鼓神祠。

了解更多>>

天涯山

天涯山

从山西原平市驱车东行十余里,过滹沦河大桥,即是天涯山风景区。重峦叠峰,山势险峻,奇峰怪石,峭壁耸峙。山尖似箭,直插云霄。天涯山西北山麓,有一妙峰,形似莲花,称莲花山。莲花山东南有一奇石,称石鼓。县志记载:“天涯山有石,形似鼓,不待琢已成器,惟应观而像园,鼓非革生音,从石中发清虚之雅奏,超尘溘似和鸣。”诗人元好问诗赞其曰:“焕起山灵槌石鼓,汉女湘妃出歌舞。”
  莲花山麓,有原平市著名古庙石鼓神祠。据县志载:元代有张显之夫人延氏,娘家介休县。延氏乐善施舍济贫,在莲花山下大路旁修建舍药院,并供奉绵山介子推神灵保佑。一天夜里,忽闻人语马嘶,隔窗闻问,答曰:“介神驻兵。”翌日,见院内石上留有马蹄印,随后将舍药院改为介神行宫,即石鼓神祠之前身。现存石鼓殿牌匾落款为“大元国延佑四年”。可以肯定,神祠最迟创建于元代。
  石鼓神祠座北向南,呈长方形,共有各种建筑物20余间,皆为明清遗物。祠前百米处,立一木牌坊,四柱三檐。山门前,旗杆两根,石狮一对,左右钟鼓二楼。第一进院,北为过殿,南是戏台,左右禅房。第二进院,正殿三间,悬“精忠纯孝”匾,为该寺主体建筑。殿内塑介子推及其老母像。东西配殿各四间。每年三月初三日,是石鼓神祠传统庙会,总要唱戏以贺。商贾云集,物资交流,赶会者超过万人。
   在石鼓神祠周围,还有石人瀑布、滹沱吞食、早种晚收、天涯扫雪等景观。

了解更多>>

天台庵

天台庵

位于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佑四年(907年),庵院的规模并不大,由于它是我国目前仅存的四座唐代木结构的古建筑之一,因而也是我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台庵是我国佛教创立最早的宗派“天台宗”的庵院。隋唐时期,我国佛教在修行方法上出现了南义北禅的局面,即南方重义理,重智慧;北方重止,重禅定。为结束这种分裂的局面。智顺应潮流,提出“义观并重”,“定慧双修”的“止观”学说,认为这两种方法如同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不可偏废。他创立了第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统一的佛教宗派,因他久居天台山,故以天台为名。
天台庵东傍山谷、西临漳水,坐北向南,占地970平方米,建筑面积90多平方米。院东矗立一唐碑,字迹风化不清。佛殿建在1米高的石台基上,广深各3间,面阔7.15米,进深7.12米,屋坡举折平缓,四翼如飞,单檐简板布瓦,琉璃脊兽歇山顶。佛殿檐下四周设台明,正面明间台明下安装踏垛,殿身四周为圆形木柱,柱间施阑额,柱础为常见的覆盆式,柱头形卷舌较缓,柱上安有斗拱,承托屋檐,正侧两面明间较大,次间仅为明间的一半。殿内没有一根柱子,结构简练,相交严实,没有繁杂装饰之感,而且使殿内的空间更显得空阔,充分体现了唐代建筑的特点。

了解更多>>

天宁寺双塔

天宁寺双塔

在山西平定县城南关土垣上。据《平定州志》载:“寺林,太师蔡京书额,寺内有大悲阁,双塔东西对峙。”明、清两代均有补修。寺内建筑残坏,双塔依然如故。寺址高耸,双塔并峙,格外醒目。塔为楼阁式,平面八角形,高约30米,每层收刹甚急,轮廊形制奇异。底层四面砌有券洞, 内置佛像一躯,二层以上平座甚高,外观很象七层塔。二、三层刻假门和直楼窗,檐下和平座上砖雕斗拱如木构制,质宝珠,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更换。塔下存有北魏石佛一躯,眉目清晰,躯体完好。

了解更多>>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

天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市西南四十公里处的天龙山腰。天龙山,原名方山,海拔高达一千七百米。这里风光秀丽,历史上曾经是北齐皇帝商欢的避暑宫。由于北齐时山下兴建了天龙寺,后人就习惯地称之为天龙山了。天龙寺,宋代易名为圣寿寺,一九四八年失火,寺庙被焚毁。一九八一年,搬迁太原南郊南大寺于山上,现已修葺一新。天龙山石窟创建于东魏(公元534—550年),高欢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高欢之子高洋建立北齐的晋阳为别都,继续在天龙山开凿石窟。隋代杨广为晋王,继续开凿石窟,唐代李渊父子起家于晋阳,建造石窟达到高峰。到达交通:坐太原到清徐的小巴,或者坐8路公交晋祠下车,然后绕道晋祠后面上天龙山,沿着盘山公路一直走就到了;或者坐车前往

了解更多>>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

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太原市境内,批建于1992年,总面积26766.9公顷,园内植物生长茂密,共有各种植物66科169属213种,各种动物55科197种,森林覆盖率达70%。天龙圣寿寺建于北齐元年,分布着大小石窟25窟,现存大小石佛500余尊,浮雕、画像1144幅,包含了南北朝、东魏、北齐以及隋唐五代近5个世纪的作品。
图片列表
门票价格
交通提示
从火车站乘坐308路(原8路)公共汽车到晋祠,然后乘坐去天龙山的旅游小巴,可直接到山顶。一般有几个小时便可尽兴地游玩,如果还想继续感受朝露晚风,可下塌天龙山庄。

了解更多>>

桃园路

桃园路

桃园北路的成街,得益于太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突飞猛进。而桃园北路以及其它十余条有关桃园的大街的得名,则缘出于民国中叶问世于太原西门外的桃园。
早在民国19年(公元1930年)之前的千百年间,今桃园北路之东以及桃园诸街一带,是水患猖獗、令人谈虎变色的荒僻之野。咆哮的汾河像一匹失控的野马,不知多少次破堤横流,遗祸太原城郊。太原城从宋代在这里问世之后,历代的太原臣民,都曾在这块土地上与洪水进行过多次搏斗,先后新筑了河堤河坝,辟建过柳溪,盖起了祭祀汾河的河神庙,镇压河妖的镇河楼,以及沉埋过传说中能够降服河怪的镇河神铁牛。然而,这一切都无济于事,反正每隔一些年汾河照样泛滥,地处汾河与城垣之间的西关郊野依然是一片漠漠荒滩。
大约是民国19年前后,太原阳曲人党氏,既有些财力,又颇有点雅兴。他看中了水西关外的这片荒滩,离城既近,又不缺水土,递出钱购得这片官地,雇用一些精通园艺的林工花匠,开辟荒原得田百余亩,种植了桃苗、杏枝,四周筑起了高及人颈的土围墙,辟建了这片园林。
没过几年,在园工们的精心培育下,桃杏成活长大,每逢早春二三月间,桃枝摇曳,桃花喷火;杏枝烟娜,杏花含雪,芳菲满园,春意盎然。慕名而来的游春者、踏青者、观景者、赏花者,终日不断,络绎不绝。一时间,成为太原西郊的一处颇令人神往的世外桃园。于是乎,“桃园”、“桃花园”美名油然而生。
令人遗憾的是,如此景致,存留并不太长。日本侵略军染指太原之后,桃园一带成为军防要地,桃花虽好但无人涉足,桃园虽美但人迹难觅。尤其可惜的是,太原解放前夕,军阀阎锡山为固守太原,选中美丽的桃园为战时接受蒋介石空投军用弹药和给养的基地,将百余亩桃园杏林,砍伐殆尽,留下的不足十分之二三。
太原解放之后,园林部门在一片土地上仍然是种植树木,栽培花卉,总面积扩大到一百六十四亩。1961年,又从中辟出八十亩地,栽植桃树二千五百株,恢复了过去了的桃园。然而,文革期间,这里却被砍树种粮,两千多棵正当盛年的桃树被一扫而光。从1973年至1975年,连续砍树(包括其它树木)占地,前后共砍掉四千六百六十余株树木,取而代之的是一栋栋宿舍楼房。八十年代以后,曾有人呼吁恢复桃园美景,在汾河岸边广种桃树,但未能实施。一九九五年,园林部门将新建路的隔离绿化带改种桃树,也算使桃园诸巷见到了桃花。
从50年代中叶开始,太原市政府和中共太原市委,相继迁到这块土地,一条条街巷也先后出现,1958年,市政府又根据这些先后问世的街巷的走向、宽窄,将较宽的、东西走向的定名为“桃园”,较窄的、南北走向的定名为“杏林”。这样,桃园诸巷和杏林诸条,经纬纵横,成为市级机关宿舍区和办公区一带街巷的名称,而把其中这条最宽、最长,呈南北走向的大街,定名为“桃园北路”。

了解更多>>

唐晋王李克用墓

唐晋王李克用墓

在应县城东安边镇南,天佑五年葬于此地。元朝诗人李俊民游览李克用墓,赋诗名曰“题李晋王墓”:
雄名凛凛振沙陀,为国功深奈老何。多少三垂冈上恨,伶人哪进百年歌

了解更多>>

汤王庙

汤王庙

俗称大庙。在山西沁水县城东23公里端氏村东。地形高凸,环周壁垒,居高临下,气势雄伟。创建年代不详,宋代已有。后几经重修,主要建筑有山门、正殿、献殿、左右配殿等。正殿年代最古,为宋代遗构。殿面宽姨间,进深四间,单檐九脊顶。前檐为方形石柱,上施代额枋承重,斗拱五铺作双下昂。殿内梁架彻上露明造,简洁古朴。殿宇形制壮观,结构规整,构件衔接牢固有力,唯宽深比例悬殊,为现存古建筑中所仅见。

了解更多>>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畅享自驾游